双机热备工作模式及高内聚低耦合架构解释

简介:

双机热备份技术是一种软硬件结合的较高容错应用方案。
该方案是由两台服务器系统和一个外接共享磁盘阵列柜 ( 也可没有,而是在各自的服务器中采取 RAID 卡 ) 及相应的双机热备份软件组成:

在这个容错方案中,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安装在两台服务器的本地系统盘上,整个网络系统的数据是通过磁盘阵列集中管理和数据备份的。数据集中管理是通过双机热备份系统,将所有站点的数据直接从中央存储设备读取和存储,并由专业人员进行管理,极大地保护了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用户的数据存放在外接共享磁盘阵列中,在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备机主动替代主机工作,保证网络服务不间断。

双机热备份系统采用 “ 心跳 ” 方法保证主系统与备用系统的联系所谓 “ 心跳 ” ,指的是主从系统之间相互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发送通讯信号,表明各自系统当前的运行状态。一旦 “ 心跳 ” 信号表明主机系统发生故障,或者备用系统无法收到主机系统的 “ 心跳 ” 信号,则系统的高可用性管理软件认为主机系统发生故障,主机停止工作,并将系统资源转移到备用系统上,备用系统将替代主机发挥作用,以保证网络服务运行不间断。

双机热备方案中,根据两台服务器的工作方式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工作模式: 
1)双机热备模式
2)双机互备模式
3)双机双工模式

下面对这三种模式分别介绍:

1
2
3
4
5
6
7
8
9
10
1)双机热备模式---即目前通常所说的 active /standby  方式
active 服务器处于工作状态;而 standby 服务器处于监控准备状态,服务器数据包括数据库数据同时往两台或多台服务器写入 ( 通常各服务器采用 RAID 磁盘阵列卡 ) ,保证数据的即时同步。当 active 服务器出现故障的时候,
通过软件诊测或手工方式将 standby 机器激活,保证应用在短时间内完全恢复正常使用。典型应用在证券资金服务器或行情服务器。这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模式,但由于另外一台服务器长期处于后备的状态,从计算资源方面考量,
就存在一定的浪费。
 
2)双机互备模式
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应用在两台机器同时运行,但彼此均设为备机,当某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另一台服务器可以在短时间内将故障服务器的应用接管过来,从而保证了应用的持续性,但对服务器的性能要求比较高。配置来说相对简单点。
 
3)双机双工模式 :
是目前 cluster(群集) 的一种形式,两台服务器均为活动,同时运行相同的应用,保证整体的性能,也实现了负载均衡和互为备份,需要利用磁盘柜存储技术 (最好采用San 方式) 。 WEB服务器或FTP服务器等用此种方式比较多。

-------------------------------------------高内聚、低耦合架构说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在运维系统架构中,一般都会追求高内聚,低耦合的设计,这样的环境对后期管理、开发使用、安全维护等都是十分有利的。下面就对这两个概念做一简单介绍:
高内聚低耦合:是软件工程中的概念,是判断设计好坏的标准,主要是面向对象的设计,主要是看类的内聚性是否高,耦合度是否低。
1)高内聚
内聚就是一个模块内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高内聚就是一个模块内各个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高。 所谓高内聚是指一个软件模块是由相关性很强的代码组成,只负责一项任务,也就是常说的单一责任原则。
  
2)低耦合
耦合:一个软件结构内不同模块之间互连程度的度量(耦合性也叫块间联系。指软件系统结构中各模块间相互联系紧密程度的一种度量。模块之间联系越紧密,其耦合性就越强,模块的独立性则越差,模块间耦合的高低取决于模块间接口
的复杂性,调用的方式以及传递的信息。 )对于低耦合,粗浅的理解是: 一个完整的系统,模块与模块之间,尽可能的使其独立存在。 也就是说,让每个模块,尽可能的独立完成某个特定的子功能。模块与模块之间的接口,尽量的少而简单。如果某两个模块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最好首先考虑进一步的模块划分。 这样有利于修改和组合。
  
3)为什么要追求高内聚和低耦合
软件架构设计的目的简单说就是在保持软件内在联系的前提下,分解软件系统,降低软件系统开发的复杂性,而分解软件系统的基本方法无外乎分层和分割。但是在保持软件内在联系的前提下,如何分层分割系统,分层分割到什么样的粒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方面有各种各样的分解方法,比如:关注点分离,面向方面,面向对象,
面向接口,面向服务,依赖注入,以及各种各样的设计原则等,而所有这些方法都基于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 高内聚和低耦合是相互矛盾的,分解粒度越粗的系统耦合性越低,分解粒度越细的系统内聚性越高,过度低耦合的软件系统,软件模块内部不可能高内聚,而过度高内聚的软件模块之间必然是高度依赖的,因此如何兼顾高内聚和
低耦合是软件架构师功力的体现。高内聚,低耦合的系统有什么好处呢?事实上,短期来看,并没有很明显的好处,甚至短期内会影响系统的开发进度,因为高内聚,低耦合的系统对开发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内聚,低耦合的好处体现在系统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高内聚,低耦合的系统具有更好的重用性,维护性,扩展性,可以更高
效的完成系统的维护开发,持续的支持业务的发展,而不会成为业务发展的障碍。
***************当你发现自己的才华撑不起野心时,就请安静下来学习吧***************
本文转自散尽浮华博客园博客,原文链接:http://www.cnblogs.com/kevingrace/p/6244549.html ,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原作者
相关文章
|
1月前
|
传感器 监控 安全
智慧工地云平台的技术架构解析:微服务+Spring Cloud如何支撑海量数据?
慧工地解决方案依托AI、物联网和BIM技术,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全方位、立体化管理。通过规范施工、减少安全隐患、节省人力、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工地管理的安全性、效率和精益度。该方案适用于大型建筑、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等场景,具备微服务架构、大数据与AI分析、物联网设备联网、多端协同等创新点,推动建筑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未来将融合5G、区块链等技术,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
3月前
|
Cloud Native API 持续交付
云原生架构下的微服务治理策略与实践####
本文旨在探讨云原生环境下微服务架构的治理策略,通过分析当前面临的挑战,提出一系列实用的解决方案。我们将深入讨论如何利用容器化、服务网格(Service Mesh)等先进技术手段,提升微服务系统的可管理性、可扩展性和容错能力。此外,还将分享一些来自一线项目的经验教训,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到实际工作中去。 ####
84 0
|
3月前
|
Java 开发者 微服务
从单体到微服务:如何借助 Spring Cloud 实现架构转型
**Spring Cloud** 是一套基于 Spring 框架的**微服务架构解决方案**,它提供了一系列的工具和组件,帮助开发者快速构建分布式系统,尤其是微服务架构。
365 69
从单体到微服务:如何借助 Spring Cloud 实现架构转型
|
3月前
|
弹性计算 API 持续交付
后端服务架构的微服务化转型
本文旨在探讨后端服务从单体架构向微服务架构转型的过程,分析微服务架构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文章首先介绍单体架构的局限性,然后详细阐述微服务架构的核心概念及其在现代软件开发中的应用。通过对比两种架构,指出微服务化转型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最后,讨论了微服务架构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3月前
|
设计模式 负载均衡 监控
探索微服务架构下的API网关设计
在微服务的大潮中,API网关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服务的提供者与消费者。本文将深入探讨API网关的核心功能、设计原则及实现策略,旨在为读者揭示如何构建一个高效、可靠的API网关。通过分析API网关在微服务架构中的作用和挑战,我们将了解到,一个优秀的API网关不仅要处理服务路由、负载均衡、认证授权等基础问题,还需考虑如何提升系统的可扩展性、安全性和可维护性。文章最后将提供实用的代码示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API网关的设计概念。
116 8
|
4月前
|
消息中间件 运维 Kubernetes
后端架构演进:从单体到微服务####
本文将探讨后端架构的演变过程,重点分析从传统的单体架构向现代微服务架构的转变。通过实际案例和理论解析,揭示这一转变背后的技术驱动力、挑战及最佳实践。文章还将讨论在采用微服务架构时需考虑的关键因素,包括服务划分、通信机制、数据管理以及部署策略,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架构转型视角。 ####
76 1
|
4月前
|
负载均衡 Java 持续交付
深入解析微服务架构中的服务发现与负载均衡
深入解析微服务架构中的服务发现与负载均衡
232 7
|
4月前
|
消息中间件 运维 Cloud Native
云原生架构下的微服务优化策略####
本文深入探讨了云原生环境下微服务架构的优化路径,针对服务拆分、通信效率、资源管理及自动化运维等核心环节提出了具体的优化策略。通过案例分析与最佳实践分享,旨在为开发者提供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以应对日益复杂的业务需求和快速变化的技术挑战,助力企业在云端实现更高效、更稳定的服务部署与运营。 ####
|
4月前
|
弹性计算 运维 开发者
后端架构优化:微服务与容器化的协同进化
在现代软件开发中,后端架构的优化是提高系统性能和可维护性的关键。本文探讨了微服务架构与容器化技术如何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后端系统的高效运行。通过分析两者的优势和挑战,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最佳实践策略,旨在帮助开发者构建更加灵活、可扩展的后端服务。
|
4月前
|
Cloud Native Devops 云计算
云计算的未来:云原生架构与微服务的革命####
【10月更文挑战第21天】 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云原生技术正迅速成为IT行业的新宠。本文深入探讨了云原生架构的核心理念、关键技术如容器化和微服务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技术实现高效、灵活且可扩展的现代应用开发。我们将揭示云原生如何重塑软件开发流程,提升业务敏捷性,并探索其对企业IT架构的深远影响。 ####
95 3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