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x/linux共享内存应用与陷阱

简介:

共享内存是系统出于多个进程之间通讯的考虑,而预留的的一块内存区。在/proc/sys/kernel/目录下,记录着共享内存的一些限制,如一个共享内存区的最大字节数shmmax,系统范围内最大共享内存区标识符数shmmni等,可以手工对其调整,但不推荐这样做。

一、应用

共享内存的使用,主要有以下几个API:ftok()、shmget()、shmat()、shmdt()及shmctl()。

1)用ftok()函数获得一个ID号.

应用说明:
在IPC中,我们经常用用key_t的值来创建或者打开信号量,共享内存和消息队列。

函数原型:
key_t ftok(const char *pathname, int proj_id);

Keys:
1)pathname一定要在系统中存在并且进程能够访问的
3)proj_id是一个1-255之间的一个整数值,典型的值是一个ASCII值。
当成功执行的时候,一个key_t值将会被返回,否则-1被返回。我们可以使用strerror(errno)来确定具体的错误信息。

考虑到应用系统可能在不同的主机上应用,可以直接定义一个key,而不用ftok获得:
#define IPCKEY 0x344378

2)shmget()用来开辟/指向一块共享内存的函数

应用说明:
shmget()用来获得共享内存区域的ID,如果不存在指定的共享区域就创建相应的区域。

函数原型:
int shmget(key_t key, size_t size, int shmflg);

key_t key 是这块共享内存的标识符。如果是父子关系的进程间通信的话,这个标识符用IPC_PRIVATE来代替。如果两个进程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就用ftok()算出来一个标识符(或者自己定义一个)使用了。

int size 是这块内存的大小.
int flag 是这块内存的模式(mode)以及权限标识。
模式可取如下值:
IPC_CREAT 新建(如果已创建则返回目前共享内存的id)
IPC_EXCL 与IPC_CREAT结合使用,如果已创建则则返回错误
然后将“模式” 和“权限标识”进行“或”运算,做为第三个参数。
如: IPC_CREAT | IPC_EXCL | 0640
例子中的0666为权限标识,4/2/1 分别表示读/写/执行3种权限,第一个0是UID,第一个6(4+2)表示拥有者的权限,第二个4表示同组权限,第3个0表示他人的权限。
这个函数成功时返回共享内存的ID,失败时返回-1。

关于这个函数,要多说两句。
创建共享内存时,shmflg参数至少需要 IPC_CREAT | 权限标识,如果只有IPC_CREAT 则申请的地址都是k=0xffffffff,不能使用;
获取已创建的共享内存时,shmflg不要用IPC_CREAT(只能用创建共享内存时的权限标识,如0640),否则在某些情况下,比如用ipcrm删除共享内存后,用该函数并用IPC_CREAT参数获取一次共享内存(当然,获取失败),则即使再次创建共享内存也不能成功,此时必须更改key来重建共享内存。

3) shmat()将这个内存区映射到本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

函数原型:
void *shmat( int shmid , char *shmaddr , int shmflag );

shmat()是用来允许本进程访问一块共享内存的函数。
int shmid是那块共享内存的ID。
char *shmaddr是共享内存的起始地址,如果shmaddr为0,内核会把共享内存映像到调用进程的地址空间中选定位置;如果shmaddr不为0,内核会把共享内存映像到shmaddr指定的位置。所以一般把shmaddr设为0。
int shmflag是本进程对该内存的操作模式。如果是SHM_RDONLY的话,就是只读模式。其它的是读写模式
成功时,这个函数返回共享内存的起始地址。失败时返回-1。

4) shmdt()函数删除本进程对这块内存的使用,shmdt()与shmat()相反,是用来禁止本进程访问一块共享内存的函数。

函数原型:
int shmdt( char *shmaddr );
参数char *shmaddr是那块共享内存的起始地址。
成功时返回0。失败时返回-1。

5) shmctl() 控制对这块共享内存的使用

函数原型:
int shmctl( int shmid , int cmd , struct shmid_ds *buf );
int shmid是共享内存的ID。
int cmd是控制命令,可取值如下:
IPC_STAT 得到共享内存的状态
IPC_SET 改变共享内存的状态
IPC_RMID 删除共享内存
struct shmid_ds *buf是一个结构体指针。IPC_STAT的时候,取得的状态放在这个结构体中。如果要改变共享内存的状态,用这个结构体指定。
返回值: 成功:0
失败:-1

示例程序:

#include <sys/ipc.h>
#include <sys/shm.h>
#include <string.h>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define IPCKEY 0x366378

typedef struct{
char agen[10];
unsigned char file_no;
} st_setting;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int shm_id;
key_t key;
st_setting *p_setting;

//首先检查共享内存是否存在,存在则先删除
shm_id = shmget(IPCKEY ,1028,0640);
if(shm_id != -1)
{
p_setting = (st_setting*)shmat(shm_id,NULL,0);
if ( p_setting != (void *)-1)
{
shmdt(p_setting);
shmctl(shm_id,IPC_RMID,0) ;
}
}

shm_id=shmget(IPCKEY,1028,0640|IPC_CREAT|IPC_EXCL);
if(shm_id==-1)
{
printf("shmget error\n");
return -1;
}
//将这块共享内存区附加到自己的内存段
p_setting=(st_setting*)shmat(shm_id,NULL,0);

strncpy(p_setting->agen,"jinyh",10);
printf( "agen:%s\n",p_setting->agen );

p_setting->file_no = 1;
printf( "file_no:%d\n",p_setting->file_no );

system("ipcs -m");//此时可看到有进程关联到共享内存的信息,nattch为1

//将这块共享内存区从自己的内存段删除出去
if(shmdt(p_setting) == -1)
perror(" detach error ");

system("ipcs -m");//此时可看到有进程关联到共享内存的信息,nattch为0

//删除共享内存
if (shmctl( shm_id , IPC_RMID , NULL ) == -1)
perror(" delete error ");

//exit(0);

}

注意:在使用共享内存,结束程序退出后。如果你没在程序中用shmctl()删除共享内存的话,一定要在命令行下用ipcrm命令删除这块共享内存。你要是不管的话,它就一直在那儿放着了。
简单解释一下ipcs命令和ipcrm命令。

取得ipc信息:
ipcs [-m|-q|-s]
-m 输出有关共享内存(shared memory)的信息
-q 输出有关信息队列(message queue)的信息
-s 输出有关“遮断器”(semaphore)的信息
%ipcs -m

删除ipc
ipcrm -m|-q|-s shm_id
%ipcrm -m 105


二、陷阱(参考http://www.ibm.com/developerworks/cn/aix/library/au-cn-sharemem/

1)ftok陷阱

采用ftok来生成key的情况下,如果ftok的参数pathname指定文件被删除后重建,则文件系统会赋予这个同名文件(或目录)新的i节点信息,于是这些进程所调用的ftok虽然都能正常返回,但得到的键值却并不能保证相同。

2)3. AIX中shmat的问题

AIX系统中,System V各类进程间通信机制在使用中均存在限制。区别于其它UNIX操作系统对IPC机制的资源配置方式,AIX使用了不同的方法;在AIX中定义了 IPC 机制的上限, 且是不可配置的。就共享内存机制而言,在4.2.1及以上版本的AIX系统上,存在下列限制:

对于64位进程,同一进程可连接最多268435456个共享内存段;
对于32位进程,同一进程可连接最多11个共享内存段,除非使用扩展的shmat;
上述限制对于64位应用不会带来麻烦,因为可供连接的数量已经足够大了;但对于32位应用,却很容易带来意外的问题,因为最大的连接数量只有11个。

下面的例程test02.c演示了这个问题,为了精简代码,它反复连接的是同一个共享内存对象;实际上,无论所连接的共享内存对象是否相同,该限制制约的是连接次数:

#include <stdio.h>
#include <errno.h>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ys/ipc.h>
#include <sys/shm.h>
#define MAX_ATTACH_NUM 15

void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key_t mem_key;
long mem_id;
void* mem_addr[MAX_ATTACH_NUM];
int i;
if ( ( mem_key = ftok("/tmp/mykeyfile", 1) ) == (key_t)(-1) ) {
printf("Failed to generate shared memory access key, ERRNO=%d\n",
errno);
goto MOD_EXIT;
}
if ( ( mem_id = shmget(mem_key, 256, IPC_CREAT) ) == (-1) ) {
printf("Failed to obtain shared memory ID, ERRNO=%d\n", errno);
goto MOD_EXIT;
}
for ( i=1; i<=MAX_ATTACH_NUM; i++ ) {
if ( ( mem_addr[i] = (void *)shmat(mem_id, 0, 0) ) == (void *)(-1) )
printf("Failed to attach shared memory, times [%02d], errno:%d\n", i,
errno);
else
printf("Successfully attached shared memory, times [%02d]\n", i);
}
MOD_EXIT:
shmctl(mem_id, IPC_RMID, NULL);
}

在AIX系统上,我们将其编译为test02,并运行,可以看到如下输出:

Successfully attached shared memory, times [01]
Successfully attached shared memory, times [02]
Successfully attached shared memory, times [03]
Successfully attached shared memory, times [04]
Successfully attached shared memory, times [05]
Successfully attached shared memory, times [06]
Successfully attached shared memory, times [07]
Successfully attached shared memory, times [08]
Successfully attached shared memory, times [09]
Successfully attached shared memory, times [10]
Successfully attached shared memory, times [11]
Failed to attach shared memory, times [12], errno:24
Failed to attach shared memory, times [13], errno:24
Failed to attach shared memory, times [14], errno:24
Failed to attach shared memory, times [15], errno:24


说明超出11个连接之后,所有后续的共享内存连接都将无法建立。错误码24的定义是EMFILE,AIX给予的解释是:

The number of shared memory segments attached to the calling process exceeds the system-imposed limit。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使用扩展的shmat;具体而言就是,在运行相关应用之前(确切地说,是在共享内存被创建之前),首先在shell中设置EXTSHM环境变量,通过它扩展shmat,对于源代码本身无需作任何修改:

export EXTSHM=ON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设置环境变量,在程序中也可通过setenv函数来做到,比如在程序的开始,加入下列代码:

setenv("EXTSHM", "ON", 1);

但实践证明这样的方法在解决这个问题上是无效的;也就是说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shell中设置EXTSHM环境变量,而非在程序中。

在AIX上配置32位DB2实例时,也要求确保将环境变量 EXTSHM 设为 ON,这是运行 Warehouse Manager 和 Query Patroller 之前必需的操作:
export EXTSHM=ON
db2set DB2ENVLIST=EXTSHM
db2start
其原因即来自我们刚刚介绍的AIX中32位应用连接共享内存时,存在最大连接数限制。这个问题同样普遍存在于AIX平台上Oracle等软件产品中。

3)HP-UX中shmget和shmat的问题

3.1 32位和64位应用兼容问题

在HP-UX平台上,如果同时运行32位应用和64位应用,而且它们访问的是一个相同的共享内存区,则会遇到兼容性问题。

在HP-UX中,应用程序设置IPC_CREAT标志调用shmget,所创建的共享内存区,只可被同类型的应用所访问;即32位应用程序所创建的共享内存区只可被其它的32位应用程序访问,同样地,64位应用程序所创建的共享内存区只可被其它的64位应用程序访问。

如果,32位应用企图访问一个由64位应用创建的共享内存区,则会在调用shmget时失败,得到EINVAL错误码,其解释是:

A shared memory identifier exists for key but is in 64-bit address space and the process performing the request has been compiled as a 32-bit executable.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当64位应用创建共享内存时,合并IPC_CREAT标志,同时给定IPC_SHARE32标志:

shmget(mem_key, size, 0666 | IPC_CREAT | IPC_SHARE32)


对于32位应用,没有设定IPC_SHARE32标志的要求,但设置该标志并不会带来任何问题,也就是说无论应用程序将被编译为32位还是64位模式,都可采用如上相同的代码;并且由此解决32位应用和64位应用在共享内存访问上的兼容性问题。

3.2 对同一共享内存的连接数限制

在HP-UX上,应用进程对同一个共享内存区的连接次数被限制为最多1次;区别于上面第3节所介绍的AIX上的连接数限制,HP-UX并未对指向不同共享内存区的连接数设置上限,也就是说,运行在HP-UX上的应用进程可以同时连接很多个不同的共享内存区,但对于同一个共享内存区,最多只允许连接1次;否则,shmat调用将失败,返回错误码EINVAL,在shmat的man帮助中,对该错误码有下列解释:

shmid is not a valid shared memory identifier, (possibly because the shared memory segment was already removed using shmctl(2) with IPC_RMID), or the calling process is already attached to shmid.

这个限制会对多线程应用带来无法避免的问题,只要一个应用进程中有超过1个以上的线程企图连接同一个共享内存区,则都将以失败而告终。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修改应用程序设计,使应用进程具备对同一共享内存的多线程访问能力。相对于前述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要复杂一些。

作为可供参考的方法之一,以下介绍的逻辑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基本思路是,对于每一个共享内存区,应用进程首次连接上之后,将其键值(ftok的返回值)、系统标识符(shmid,shmget调用的返回值)和访问地址(即shmat调用的返回值)保存下来,以这个进程的全局数组或者链表的形式留下记录。在任何对共享内存的连接操作之前,程序都将先行检索这个记录列表,根据键值和标志符去匹配希望访问的共享内存,如果找到匹配记录,则从记录中直接读取访问地址,而无需再次调用shmat函数,从而解决这一问题;如果没有找到匹配目标,则调用shmat建立连接,并且为新连接上来的共享内存添加一个新记录。

记录条目的数据结构,可定义为如下形式:


typedef struct _Shared_Memory_Record
{
key_t mem_key; // key generated by ftok()
int mem_id; // id returned by shmget()
void* mem_addr; // access address returned by shmat()
int nattach; // times of attachment
} Shared_

4)Solaris中的shmdt函数原型问题

Solaris系统中的shmdt调用,在原型上与System V标准有所不同,

Default
int shmdt(char *shmaddr);

即形参shmaddr的数据类型在Solaris上是char *,而System V定义的是void * 类型;实际上Solaris上shmdt调用遵循的函数原型规范是SVID-v4之前的标准;以Linux系统为例,libc4和libc5 采用的是char * 类型的形参,而遵循SVID-v4及后续标准的glibc2及其更新版本,均改为采用void * 类型的形参。

如果仍在代码中采用System V的标准原型,就会在Solaris上编译代码时造成编译错误;比如:

Error: Formal argument 1 of type char* in call to shmdt(char*)
is being passed void*.

解决方法是,引入一个条件编译宏,在编译平台是Solaris时,采用char * 类型的形参,而对其它平台,均仍采用System V标准的void * 类型形参,比如:

#ifdef _SOLARIS_SHARED_MEMORY
shmdt((char *)mem_addr);
#else
shmdt((void *)mem_addr);
#endif

5)通过shmctl删除共享内存的风险

如果共享内存已经与所有访问它的进程断开了连接,则调用IPC_RMID子命令后,系统将立即删除共享内存的标识符,并删除该共享内存区,以及所有相关的数据结构;
如果仍有别的进程与该共享内存保持连接,则调用IPC_RMID子命令后,该共享内存并不会被立即从系统中删除,而是被设置为IPC_PRIVATE状态,并被标记为"已被删除";直到已有连接全部断开,该共享内存才会最终从系统中消失。

需要说明的是:一旦通过shmctl对共享内存进行了删除操作,则该共享内存将不能再接受任何新的连接,即使它依然存在于系统中!所以,可以确知,在对共享内存删除之后不可能再有新的连接,则执行删除操作是安全的;否则,在删除操作之后如仍有新的连接发生,则这些连接都将失败!

目录
相关文章
|
24天前
|
监控 Linux
如何检查 Linux 内存使用量是否耗尽?这 5 个命令堪称绝了!
本文介绍了在Linux系统中检查内存使用情况的5个常用命令:`free`、`top`、`vmstat`、`pidstat` 和 `/proc/meminfo` 文件,帮助用户准确监控内存状态,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153 6
|
17天前
|
监控 JavaScript 算法
如何使用内存监控工具来定位和解决Node.js应用中的性能问题?
总之,利用内存监控工具结合代码分析和业务理解,能够逐步定位和解决 Node.js 应用中的性能问题,提高应用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需要耐心和细致地进行排查和优化,不断提升应用的性能表现。
167 77
|
19天前
|
存储 缓存 JavaScript
如何优化Node.js应用的内存使用以提高性能?
通过以上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地优化 Node.js 应用的内存使用,提高性能,提升用户体验。同时,不断关注内存管理的最新技术和最佳实践,持续改进应用的性能表现。
110 62
|
23天前
|
缓存 Java Linux
如何解决 Linux 系统中内存使用量耗尽的问题?
如何解决 Linux 系统中内存使用量耗尽的问题?
109 48
|
15天前
|
存储 缓存 监控
如何使用内存监控工具来优化 Node.js 应用的性能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内存监控工具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在使用时需要根据具体工具的要求和操作指南进行正确使用和分析。
61 31
|
7天前
|
算法 Linux
深入探索Linux内核的内存管理机制
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对Linux操作系统内核中内存管理机制的深入理解。通过探讨Linux内核如何高效地分配、回收和优化内存资源,我们揭示了这一复杂系统背后的原理及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不同于常规的摘要,本文将直接进入主题,不包含背景信息或研究目的等标准部分,而是专注于技术细节和实际操作。
|
9天前
|
开发框架 .NET PHP
网站应用项目如何选择阿里云服务器实例规格+内存+CPU+带宽+操作系统等配置
对于使用阿里云服务器的搭建网站的用户来说,面对众多可选的实例规格和配置选项,我们应该如何做出最佳选择,以最大化业务效益并控制成本,成为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如果实例、内存、CPU、带宽等配置选择不合适,可能会影响到自己业务在云服务器上的计算性能及后期运营状况,本文将详细解析企业在搭建网站应用项目时选购阿里云服务器应考虑的一些因素,以供参考。
|
13天前
|
并行计算 算法 测试技术
C语言因高效灵活被广泛应用于软件开发。本文探讨了优化C语言程序性能的策略,涵盖算法优化、代码结构优化、内存管理优化、编译器优化、数据结构优化、并行计算优化及性能测试与分析七个方面
C语言因高效灵活被广泛应用于软件开发。本文探讨了优化C语言程序性能的策略,涵盖算法优化、代码结构优化、内存管理优化、编译器优化、数据结构优化、并行计算优化及性能测试与分析七个方面,旨在通过综合策略提升程序性能,满足实际需求。
37 1
|
15天前
|
JavaScript
如何使用内存快照分析工具来分析Node.js应用的内存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内存快照分析工具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操作方式,在使用时需要根据具体工具的说明和特点进行灵活运用。
36 3
|
18天前
|
存储 C语言 计算机视觉
在C语言中指针数组和数组指针在动态内存分配中的应用
在C语言中,指针数组和数组指针均可用于动态内存分配。指针数组是数组的每个元素都是指针,可用于指向多个动态分配的内存块;数组指针则指向一个数组,可动态分配和管理大型数据结构。两者结合使用,灵活高效地管理内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