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数据结构与算法揭秘15

简介:

这节,我们主要讨论,一下克鲁斯卡尔算法实现 最小生成树。

 克鲁斯卡尔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对一个有 n个顶点的无向连通网,将图中的边按权值大小依次选取,若选取的边使生成树不形成回路,则把它加入到树中;若形成回路,则将它舍     弃。如此进行下去,直到树中包含有 n-1条边为止。

以下图 (a)为例说明用克鲁斯卡尔算法求无向连通网最小生成树的过程。
第一步:首先比较网中所有边的权值,找到最小的权值的边(D,E),加入到生成树的边集 TE 中,TE={(D,E)}。
第二步:再比较图中除边(D,E)的边的权值,又找到最小权值的边(A,D)并且不会形成回路,加入到生成树的边集 TE 中,TE={(A,D),(D,E)}。
第三步: 再比较图中除 TE 以外的所有边的权值, 找到最小的权值的边(A,B) 并且不会形成回路,加入到生成树的边集 TE 中,TE={(A,D),(D,E),(A,B)}。
第四步:再比较图中除 TE 以外的所有边的权值,找到最小的权值的边(E,C) 并且不会形成回路,加入到生成树的边集 TE 中,TE={(A,D),(D,E),(A,B),(E,C)}。 此时,边集 TE 中已经有 n-1条边,如下图(b) 所示。这个结果与用普里姆算法得到的结果相同。 

 

 

实现源代码如下:


public int[] Klausi() 
    { 
        int[] lowcost = new int[nodes.Length];   //权值数组 保存权值的数组
        int[] closevex = new int[nodes.Length];  //顶点数组 保存 相应各个顶点的数组
        int mincost = int.MaxValue;              //最小权值 默认是 int的最大值 表示无穷大
 
        //辅助数组初始化   对摸个  权值数组赋值   保存 最小值
        for (int i = 1; i < nodes.Length; ++i) 
        { 
            lowcost[i] = matrix[0, i]; 
            closevex[i] = 0; 
        } 
 
        //某个顶点加入集合U 
        lowcost[0] = 0; 
        closevex[0] = 0; 
       //判断最小的权值通过的顶点的循环就此开始
      for(int i=0; i<nodes.Length; ++i) 
        { 
            int k = 1; 
            int j = 1; 
 
            //选取权值最小的边和相应的顶点 
            while(j < nodes.Length) 
            { 
                if (lowcost[j] < mincost && lowcost[j] != 0) 
                { 
                    k = j; 
                } 
                ++j; 
            } 
 
            //新顶点加入集合U 
            lowcost[k] = 0; 
 
            //重新计算该顶点到其余顶点的边的权值    
            for (j = 1; j < nodes.Length; ++j) 
            { 
                if (matrix[k, j] < lowcost[j]) 
                { 
                    lowcost[j] = matrix[k, j]; 
                    closevex[j] = k; 
                } 
            } 
        } 
 
        return closevex; 
  
} 
//我们明显的看出来,由于用到了双重循环,其算法的时间的复杂度是O(n^2)

  介绍了最短路径的概念

最短路径问题是图的又一个比较典型的应用问题。例如,n个城市之间的一个公路网,给定这些城市之间的公路的距离,能否找到城市 A 到城市 B 之间一条距离最近的通路呢?如果城市用顶点表示,城市间的公路用边表示,公路的长度作为边的权值。那么,这个问题就可归结为在网中求顶点 A 到顶点 B 的所有路径中边的权值之和最小的那一条路径, 这条路径就是两个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Shortest Path),并称路径上的第一个顶点为源点(Source) ,最后一个顶点为终点(Destination) 。在不带权的图中,最短路径是指两个顶点之间经历的边数最少的路径。 最短路径可以是求某个源点出发到其它顶点的最短路径, 也可以是求网中任意两个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这里只讨论单源点的最短路径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可参考有关文献,了解每一对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网分为无向网和有向网,当把无向网中的每一条边(vi,vj)都定义为弧<vi,vj>和弧<vj,vi>,则有向网就变成了无向网。因此,不失一般性,我们这里只讨论有向网上的最短路径问题。 下图是一个有向网及其邻接矩阵。该网从顶点 A 到顶点 D 有 4条路径,分别是:路径(A,D) ,其带权路径长度为 30;路径(A,C,F,D) ,其带权路径长度为 22;路径(A,C,B,E,D) ,其带权路径长度为 32;路径(A,C,F,E,D) ,其带权路径长度为 34。路径(A,C,F,D)称为最短路径,其带权路径长度 22称为最短距离。 

他用的是狄克斯特拉(Dikastra)算法

对于求单源点的最短路径问题,狄克斯特拉(Dikastra)提出了一个按路径长度递增的顺序逐步产生最短路径的构造算法。狄克斯特拉的算法思想是:设置两个顶点的集合 S 和T, 集合 S 中存放已找到最短路径的顶点, 集合 T 中存放当前还未找到最短路径的顶点。初始状态时,集合 S 中只包含源点,设为 v0,然后从集合 T 中选择到源点 v0路径长度最短的顶点 u加入到集合 S 中,集合 S 中每加入一个新的顶点 u都要修改源点 v0到集合 T 中剩余顶点的当前最短路径长度值,集合 T 中各顶点的新的最短路径长度值为原来的当前最短路径长度值与从源点过顶点 u到达该顶点的新的最短路径长度中的较小者。此过程不断重复,直到集合 T 中的顶点全部加到集合 S 中为止。

以下图为例说明用狄克斯特拉算法求有向网的从某个顶点到其余顶点最短路径的过程。

第一步:列出顶点 A 到其余各顶点的路径长度,它们分别为 0、∞、5、30、∞、∞。从中选取路径长度最小的顶点 C(从源点到顶点 C 的最短路径为 5) 。
第二步:找到顶点 C 后,再观察从源点经顶点 C 到各个顶点的路径是否比第一步所找到的路径要小(已选取的顶点则不必考虑) ,可发现,源点到顶点 B的路径长度更新为 20(A,C,B) ,源点到顶点 F 的路径长度更新为 12(A,C,F) , 其余的路径则不变。 然后, 从已更新的路径中找出路径长度最小的顶点 F (从源点到顶点 F 的最短路径为 12) 。
第三步:找到顶点 C、F 以后,再观察从源点经顶点 C、F 到各顶点的路径是否比第二步所找到的路径要小(已被选取的顶点不必考虑) ,可发现,源点到顶点 D 的路径长度更新为 22(A,C,F,D) ,源点到顶点 E 的路径长度更新为30(A,C,F,E) ,其余的路径不变。然后,从已更新的路径中找出路径长短最小的顶点 D(从源点到顶点 D 的最短路径为 22) 。
第四步:找到顶点 C、F、D 后,现在只剩下最后一个顶点 E 没有找到最短路径了,再观察从源点经顶点 C、F、D 到顶点 E 的路径是否比第三步所找到的路径要小(已选取的顶点则不必考虑) ,可以发现,源点到顶点 E 的路径长度更新为 28(A,B,E) ,其余的路径则不变。然后,从已更新的路径中找出路径长度最小的顶点 E(从源点到顶点 E 的最短路径为 28)。

、有向网的邻接矩阵类的实现
本书以有向网的邻接矩阵类 DirecNetAdjMatrix<T>来实现狄克斯特拉算法。DirecNetAdjMatrix<T>有三个成员字段, 一个是 Node<T>类型的一维数组 nodes,存放有向网中的顶点信息,一个是整型的二维数组 matirx,表示有向网的邻接矩阵,存放弧的信息,一个是整数 numArcs,表示有向网中弧的数目,有向网的邻接矩阵类 DirecNetAdjMatrix<T>源代码的实现如下所示。


public class DirecNetAdjMatrix<T> : IGraph<T>//继承图形的接口
{  
 private Node<T>[] nodes;      //顶点数组     存取相应的结点的 泛型数组
        private int numEdges;         //边的数目     上图边数字是6
        private int[,] matrix;       //邻接矩阵数组      存取相应的互相的权值
 
        //构造器  进行数据的初始化  边的数目是0
        public NetAdjMatrix (int n) 
        { 
            nodes = new Node<T>[n]; 
            matrix = new int[n,n]; 
            numEdges = 0; 
        } 
 
        //获取索引为index的顶点的信息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O(1)
        public Node<T> GetNode(int index) 
        { 
            return nodes[index]; 
        } 
 
        //设置索引为index的顶点的信息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O(1)
        public void SetNode(int index, Node<T> v)
       { 
         nodes[index] = v; 
       }
        //边的数目属性 可读可写的属性 
         public int NumEdges 
         {
get 
          { 
           return numEdges; 
          } 
          set 
          {
           numEdges = value; 
          } 
         }
         //获取matrix[index1, index2]的值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O(1)
         public int GetMatrix(int index1, int index2)
         {
          return matrix[index1, index2];
         }
         //设置matrix[index1, index2]的值 算法的复杂度是O(1) 
         public void SetMatrix(int index1, int index2, int v) 
         { 
           matrix[index1, index2] = v; 
         } 
          //获取顶点的数目 算法的时间的复杂度是O(1)
           public int GetNumOfVertex() 
          { 
           return nodes.Length; 
          } 
          //获取边的数目 算法的时间的复杂度是O(1) 
        public int GetNumOfEdge() 
        {
            return numEdges;
         }
         //v是否是无向网的顶点 
         //如果包含这个顶点  返回为真,否则返回为假。
         //由于这是一层循环,算法的复杂度是O(n)
        public bool IsNode(Node<T> v) 
        { 
            //遍历顶点数组 
            foreach (Node<T> nd in nodes) 
            { 
                //如果顶点nd与v相等,则v是图的顶点,返回true 
                if (v.Equals(nd)) 
                { 
                    return true; 
                } 
            } 
 
            return false; 
        } 
 
        //获得顶点v在顶点数组中的索引 
        //  如果相等,返回相应的索引。
        //由于是一层循环,时间的复杂度是O(n)

        public int GetIndex(Node<T> v) 
        { 
            int i = -1; 
 
            //遍历顶点数组 
            for (i = 0; i < nodes.Length; ++i) 
            { 
                //如果顶点nd与v相等,则v是图的顶点,返回索引值 
                if (nodes[i].Equals(v)) 
                { 
                    return i; 
                } 
  } 
            return i; 
        } 
 
        //在顶点v1、v2之间添加权值为v的边 
        //添加相应的权值的v的边,  这是一个对称矩阵。

        public void SetEdge(Node<T> v1, Node<T> v2, int v) 
        { 
            //v1或v2不是无向网的顶点 
            if (!IsNode(v1) || !IsNode(v2)) 
            { 
                Console.WriteLine("Node is not belong to Graph!"); 
                return; 
            } 
 
            //矩阵是对称矩阵 
            matrix[GetIndex(v1), GetIndex(v2)] = v; 
            matrix[GetIndex(v2), GetIndex(v1)] = v; 
            ++numEdges; 
        } 
 
        //删除v1和v2之间的边 
       // 删除对称矩阵。

        public void DelEdge(Node<T> v1, Node<T> v2) 
        { 
            //v1或v2不是无向网的顶点 
            if (!IsNode(v1) || !IsNode(v2)) 
            { 
                Console.WriteLine("Node is not belong to Graph!"); 
                return; 
            } 
 
            //v1和v2之间存在边 
            if (matrix[GetIndex(v1), GetIndex(v2)] != int.MaxValue) 
            { 
                //矩阵是对称矩阵 
                matrix[GetIndex(v1), GetIndex(v2)] = int.MaxValue; 
                matrix[GetIndex(v2), GetIndex(v1)] = int.MaxValue; 
                --numEdges; 
            } 
        } 
 
        //判断v1和v2之间是否存在边 
        //判断相应  不是 最大值  返回为真 否则 为假 算法的时间复杂度O(1)
        public bool IsEdge(Node<T> v1, Node<T> v2) 
        { 
            //v1或v2不是无向网的顶点 
            if (!IsNode(v1) || !IsNode(v2)) 
            { 
                Console.WriteLine("Node is not belong to Graph!"); 
                return false; 
            } 
 
            //v1和v2之间存在边 
            if (matrix[GetIndex(v1), GetIndex(v2)] != int.MaxValue) 
            { 
                return true; 
            } 
            Else  //v1和v2之间不存在边 
            { 
                return false; 
            } 
        } 
} 

为实现狄克斯特拉算法,引入两个数组,一个一维数组 ShortPathArr,用来保存从源点到各个顶点的最短路径的长度,一个二维数组 PathMatrixArr,用来保存从源点到某个顶点的最短路径上的顶点,如 PathMatrix[v][w]为 true,则 w从源点到顶点 v 的最短路径上的顶点。为了该算法的结果被其他算法使用,把这两个数组作为算法的参数使用。另外,为了表示某顶点的最短路径是否已经找到,在算法中设了一个一维数组 final,如果 final[i]为 true,则表示已经找到第 i 个顶点的最短路径。i 是该顶点在邻接矩阵中的序号。同样,把该算法作为类DirecNetAdjMatrix<T>的成员方法来实现。


//pathMatricArr用来保存从源点到某个顶点的最短路径上的顶点
//ShortPathArr用来保存从源点到各个顶点的最短路径的长度
//n 结点的泛型数组
 1 public void Dijkstra(ref bool[,] pathMatricArr, 
 2 ref int[] shortPathArr, Node<T> n) 
 3 { 
 4      int k = 0; 
        //结点是否访问
 5      bool[] final = new bool[nodes.Length]; 
 6  
 7      //初始化 
 8      for (int i = 0; i < nodes.Length; ++i) 
 9      {  
10           final[i] = false; 
11           shortPathArr[i] = matrix[GetIndex(n),i]; 
12  
13           for (int j = 0; j < nodes.Length; ++j) 
14           {  
15                pathMatricArr[i,j] = false; 
16           } 
17           if (shortPathArr[i] != 0 && shortPathArr[i] < int.MaxValue) 
18           { 
19                pathMatricArr[i,GetIndex(n)] = true; 
20         pathMatricArr[i,i] = true; 
21            } 
22       } 
23  
24       // n为源点 
25       shortPathArr[GetIndex(n)] = 0; 
26       final[GetIndex(n)] = true; 
27  
28       //处理从源点到其余顶点的最短路径 
29       for (int i = 0; i < nodes.Length; ++i) 
30       { 
31            int min = int.MaxValue; 
32  
33            //比较从源点到其余顶点的路径长度 
34            for (int j = 0; j < nodes.Length; ++j) 
35            { 
36                 //从源点到j顶点的最短路径还没有找到 
37                 if (!final[j]) 
38                 { 
39                     /从源点到j顶点的路径长度最小 
40                     if (shortPathArr[j] < min) 
41                     { 
42                          k = j; 
43                          min = shortPathArr[j]; 
44                     } 
45                 } 
46            } 
47  
48             //源点到顶点k的路径长度最小 
49             final[k] = true; 
50  
51             //更新当前最短路径及距离 
52             for (int j = 0; j < nodes.Length; ++j) 
53             { 
54                 if (!final[j] && (min + matrix[k,j] < shortPathArr[j])) 
55                 { 
56                      shortPathArr[j] = min + matrix[k,j]; 
57                      for (int w = 0; w < nodes.Length; ++w) 
58                      { 
59                           pathMatricArr[j,w] = pathMatricArr[k,w]; 
60                      } 
61                      pathMatricArr[j,j] = true; 
62                 } 
63             }
64       } 
65 } 
   //由于是,双层循环  时间复杂度是O(n2)

如图所示:

 当然,图的应用还有很多了,点到为止。

至于图的总结是:

 

 

所谓的图是图状结构简称图,是另一种非线性结构,它比树形结构更复杂。树形结构中的结点是一对多的关系,结点间具有明显的层次和分支关系。每一层的结点可以和下一层的多个结点相关,但只能和上一层的一个结点相关。而图中的顶点(把图中的数据元素称为顶点)是多对多的关系,即顶点间的关系是任意的,图中任意两个顶点之间都可能相关。也就是说,图的顶点之间无明显的层次关系,这种关系在现实世界中大量存在。因此,图的应用相当广泛,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许多领域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例如搜索引擎,地图等等。

目录
相关文章
|
4月前
|
存储 运维 监控
基于 C# 语言的 Dijkstra 算法在局域网内监控软件件中的优化与实现研究
本文针对局域网监控系统中传统Dijkstra算法的性能瓶颈,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先队列和邻接表优化的改进方案。通过重构数据结构与计算流程,将时间复杂度从O(V²)降至O((V+E)logV),显著提升大规模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效率与资源利用率。实验表明,优化后算法在包含1000节点、5000链路的网络中,计算时间缩短37.2%,内存占用减少21.5%。该算法适用于网络拓扑发现、异常流量检测、故障定位及负载均衡优化等场景,为智能化局域网监控提供了有效支持。
101 5
|
8天前
|
存储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监控
网络管理监控软件的 C# 区间树性能阈值查询算法
针对网络管理监控软件的高效区间查询需求,本文提出基于区间树的优化方案。传统线性遍历效率低,10万条数据查询超800ms,难以满足实时性要求。区间树以平衡二叉搜索树结构,结合节点最大值剪枝策略,将查询复杂度从O(N)降至O(logN+K),显著提升性能。通过C#实现,支持按指标类型分组建树、增量插入与多维度联合查询,在10万记录下查询耗时仅约2.8ms,内存占用降低35%。测试表明,该方案有效解决高负载场景下的响应延迟问题,助力管理员快速定位异常设备,提升运维效率与系统稳定性。
41 4
|
5月前
|
存储 算法 安全
如何控制上网行为——基于 C# 实现布隆过滤器算法的上网行为管控策略研究与实践解析
在数字化办公生态系统中,企业对员工网络行为的精细化管理已成为保障网络安全、提升组织效能的核心命题。如何在有效防范恶意网站访问、数据泄露风险的同时,避免过度管控对正常业务运作的负面影响,构成了企业网络安全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在此背景下,数据结构与算法作为底层技术支撑,其重要性愈发凸显。本文将以布隆过滤器算法为研究对象,基于 C# 编程语言开展理论分析与工程实践,系统探讨该算法在企业上网行为管理中的应用范式。
156 8
|
5月前
|
存储 监控 算法
解析公司屏幕监控软件中 C# 字典算法的数据管理效能与优化策略
数字化办公的时代背景下,企业为维护信息安全并提升管理效能,公司屏幕监控软件的应用日益普及。此软件犹如企业网络的 “数字卫士”,持续记录员工电脑屏幕的操作动态。然而,伴随数据量的持续增长,如何高效管理这些监控数据成为关键议题。C# 中的字典(Dictionary)数据结构,以其独特的键值对存储模式和高效的操作性能,为公司屏幕监控软件的数据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下文将深入探究其原理与应用。
109 4
|
6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监控 算法
员工上网行为监控软件中基于滑动窗口的C#流量统计算法解析​
在数字化办公环境中,员工上网行为监控软件需要高效处理海量网络请求数据,同时实时识别异常行为(如高频访问非工作网站)。传统的时间序列统计方法因计算复杂度过高,难以满足低延迟需求。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滑动窗口的C#统计算法,通过动态时间窗口管理,实现高效的行为模式分析与流量计数。
161 2
|
6月前
|
人工智能 运维 算法
基于 C# 深度优先搜索算法的局域网集中管理软件技术剖析
现代化办公环境中,局域网集中管理软件是保障企业网络高效运行、实现资源合理分配以及强化信息安全管控的核心工具。此类软件需应对复杂的网络拓扑结构、海量的设备信息及多样化的用户操作,而数据结构与算法正是支撑其强大功能的基石。本文将深入剖析深度优先搜索(Depth-First Search,DFS)算法,并结合 C# 语言特性,详细阐述其在局域网集中管理软件中的应用与实现。
138 3
|
3月前
|
监控 算法 安全
基于 C# 基数树算法的网络屏幕监控敏感词检测技术研究
随着数字化办公和网络交互迅猛发展,网络屏幕监控成为信息安全的关键。基数树(Trie Tree)凭借高效的字符串处理能力,在敏感词检测中表现出色。结合C#语言,可构建高时效、高准确率的敏感词识别模块,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92 2
|
4月前
|
监控 算法 数据处理
内网实时监控中的 C# 算法探索:环形缓冲区在实时数据处理中的关键作用
本文探讨了环形缓冲区在内网实时监控中的应用,结合C#实现方案,分析其原理与优势。作为固定长度的循环队列,环形缓冲区通过FIFO机制高效处理高速数据流,具备O(1)时间复杂度的读写操作,降低延迟与内存开销。文章从设计逻辑、代码示例到实际适配效果展开讨论,并展望其与AI结合的潜力,为开发者提供参考。
199 2
|
4月前
|
监控 算法 安全
公司电脑监控软件关键技术探析:C# 环形缓冲区算法的理论与实践
环形缓冲区(Ring Buffer)是企业信息安全管理中电脑监控系统设计的核心数据结构,适用于高并发、高速率与短时有效的多源异构数据处理场景。其通过固定大小的连续内存空间实现闭环存储,具备内存优化、操作高效、数据时效管理和并发支持等优势。文章以C#语言为例,展示了线程安全的环形缓冲区实现,并结合URL访问记录监控应用场景,分析了其在流量削峰、关键数据保护和高性能处理中的适配性。该结构在日志捕获和事件缓冲中表现出色,对提升监控系统效能具有重要价值。
112 1
|
5月前
|
存储 监控 算法
基于 C# 的局域网计算机监控系统文件变更实时监测算法设计与实现研究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C#语言的局域网文件变更监控算法,通过事件驱动与批处理机制结合,实现高效、低负载的文件系统实时监控。核心内容涵盖监控机制选择(如事件触发机制)、数据结构设计(如监控文件列表、事件队列)及批处理优化策略。文章详细解析了C#实现的核心代码,并提出性能优化与可靠性保障措施,包括批量处理、事件过滤和异步处理等技术。最后,探讨了该算法在企业数据安全监控、文件同步备份等场景的应用潜力,以及未来向智能化扩展的方向,如文件内容分析、智能告警机制和分布式监控架构。
145 3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下一篇
oss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