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务架构中模块划分和服务识别

本文涉及的产品
注册配置 MSE Nacos/ZooKeeper,118元/月
云原生网关 MSE Higress,422元/月
服务治理 MSE Sentinel/OpenSergo,Agent数量 不受限
简介:

最近在进行微服务架构的交流和讨论中,除了谈到微服务技术架构外,客户往往更加挂你微服务模块的划分粒度,已经具体的微服务API接口的识别和定义问题,因此这篇文章将重点谈下微服务架构实践过程中的微服务模块划分和服务识别。

首先我们还是再总结在在跨系统间的接口集成中服务的识别和定义方法,可以总结为:

1. 基于流程架构和业务架构,从跨系统交互流程出发,分析业务交互接口点,识别关键的业务服务能力。

2. 基于数据架构和主数据建模分析,识别关键的数据服务能力。

3. 基于技术架构和共性平台层技术组件的分析和定义,以能力开放原则识别关键技术服务能力。

因此对于跨系统间的集成,对于服务识别和定义思路是相对清晰的。那么在传统方法中业务系统的划分和定义粒度又是如何?在前面企业架构分析中,我曾经谈到过,通过跨系统交互流程分析,识别出最细粒度的业务功能模块和功能单元,然后再从底向上进行聚合,以CRUD分析为主要方法,多次迭代出最佳的满足高内聚,松耦合条件的业务系统划分。这里面没有一个精确方法,但是却有该大原则下的指导方法。

微服务模块的划分

微服务模块的划分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就是传统的业务系统内部的业务功能组件的划分,但是我要注意到的关键一点还是业务组件本身的粒度和大小。原来没有完全拆分为独立的微服务模块的时候,我们一个业务系统可以划分20个以上的业务模块,因为由于数据库本身没有拆分,同时业务模块间的调用本身又是内部的API调用,因此感觉不到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把这20个业务模块完全拆分为独立的微服务模块,你才会发现模块间的紧耦合或者说大量的交互集成接口,会导致整个系统集成和交互关系相对复杂,后期很难管理。

这也是我们原来经常强调的,传统的一个大业务系统划分微服务模块的时候,尽量是划分到6到8个模块比较合适,当你本身的IT成熟度达到一定水平后你可以划分的更加细点。同时在微服务模块划分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数据库本身的划分,即底层的数据库也是划分开的,类似我原来谈私有云PaaS的时候谈的数据库的水平拆分。

究竟如何拆?实际上方法仍然是一样的,还是要分析单个业务系统内部的流程,然后分解到具体的业务组件或功能,再按照高内聚的原则进行聚合,尽量确保各个微服务模块之间的交互最少。同时对于大家都要用到的基础数据模块,仍然采用共性下沉的策略和思路进行。同时一个有价值的参考方法是,分析该业务系统承载的主体业务流程是什么?然后分析这个业务流程可以横向划分微哪几个独立的阶段,然后先将这些独立的阶段划分微不同的微服务模块,在划分好后再进行CRUD分析进行修正。

微服务接口的识别和定义

不管是传统的跨业务系统间交互的接口,还是微服务模块间的交互API接口,我一直强调的一个关键就是接口一定要保证粗粒度特性,实现业务规则和逻辑的高度内聚。接口面对的应该是核心的业务对象,领域对象或业务规则能力暴露,而不是微服务模块内部的数据库表的CRUD操作的暴露。如果将数据库表CRUD操作暴露为Rest API接口并在微服务模块间相互调用。一个是耦合性增加,一个是完全没有实现高内聚的基本要求。

基于以上基础原则,我们在进行微服务接口识别和定义的时候,仍然需要从业务流程出发,梳理清楚完成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各个微服务模块之间有哪些业务交互接口,然后将这些接口识别出来后,才进行接口的拆分或合并,最终形成微服务API接口,只有这样最终的微服务API接口才是可以复用的。

由于我们已经将基础数据管理独立到一个基础模块,因此可以基于数据能力开放和暴露的原则将这些基础数据的能力以查询服务方式暴露为独立的数据服务能力接口。要求仍然是领域对象级而不是数据库表级别。

每一个微服务模块在开发和实现的时候,如果都是基于领域驱动架构设计的思路进行的,那么只有微服务模块的领域对象定义完整,完全可以将领域对象的能力以API接口的方式暴露出去,这里既包括了查询类接口,也包括了导入或数据插入类接口,其次对于核心的业务规则的实现可以独立暴露为接口服务。

在前面微服务架构咨询里面我曾经谈到过,在多个微服务模块之上,还可能有一个微服务能力组合层,实现类似流程服务和组合服务类的能力。如果存在这种情况,那么最好也是独立的微服务模块来实现,这个微服务模块本身可能并不对应具体的数据库,而是将底层的微服务模块之间服务能力进行组合,形成新的接口服务能力。

由于在微服务架构设计中,我们更加强调数据不落地的方式进行后续的开发和实现,由于数据不落地,我们就可以更好的以能力开放的思路来进行接口的识别和暴露。简单来说有哪些数据或业务对象在你这,有哪些业务规则属于你管理?这些都在经过粗粒度聚合后,都可以识别和定位为微服务API接口。  


原文发布时间为:2017-10-24

本文作者:佚名

本文来自云栖社区合作伙伴“51CTO”,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关注。

相关文章
|
7天前
|
消息中间件 人工智能 监控
文生图架构设计原来如此简单之分布式服务
想象一下,当成千上万的用户同时要求AI画图,如何公平高效地处理这些请求?文生图/图生图大模型的架构设计看似复杂,实则遵循简单而有效的原则:合理排队、分工明确、防患未然。
43 14
文生图架构设计原来如此简单之分布式服务
|
3月前
|
弹性计算 API 持续交付
后端服务架构的微服务化转型
本文旨在探讨后端服务从单体架构向微服务架构转型的过程,分析微服务架构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文章首先介绍单体架构的局限性,然后详细阐述微服务架构的核心概念及其在现代软件开发中的应用。通过对比两种架构,指出微服务化转型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最后,讨论了微服务架构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3月前
|
Java 开发者 微服务
从单体到微服务:如何借助 Spring Cloud 实现架构转型
**Spring Cloud** 是一套基于 Spring 框架的**微服务架构解决方案**,它提供了一系列的工具和组件,帮助开发者快速构建分布式系统,尤其是微服务架构。
370 69
从单体到微服务:如何借助 Spring Cloud 实现架构转型
|
3月前
|
运维 监控 持续交付
微服务架构解析:跨越传统架构的技术革命
微服务架构(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是一种软件架构风格,它将一个大型的单体应用拆分为多个小而独立的服务,每个服务都可以独立开发、部署和扩展。
806 36
微服务架构解析:跨越传统架构的技术革命
|
2月前
|
人工智能 安全 Java
微服务引擎 MSE:打造通用的企业级微服务架构
微服务引擎MSE致力于打造通用的企业级微服务架构,涵盖四大核心内容:微服务技术趋势与挑战、MSE应对方案、拥抱开源及最佳实践。MSE通过流量入口、内部流量管理、服务治理等模块,提供高可用、跨语言支持和性能优化。此外,MSE坚持开放,推动云原生与AI融合,助力企业实现无缝迁移和高效运维。
107 1
|
1月前
|
传感器 监控 安全
智慧工地云平台的技术架构解析:微服务+Spring Cloud如何支撑海量数据?
慧工地解决方案依托AI、物联网和BIM技术,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全方位、立体化管理。通过规范施工、减少安全隐患、节省人力、降低运营成本,提升工地管理的安全性、效率和精益度。该方案适用于大型建筑、基础设施、房地产开发等场景,具备微服务架构、大数据与AI分析、物联网设备联网、多端协同等创新点,推动建筑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未来将融合5G、区块链等技术,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
3月前
|
消息中间件 存储 安全
分布式系统架构3:服务容错
分布式系统因其复杂性,故障几乎是必然的。那么如何让系统在不可避免的故障中依然保持稳定?本文详细介绍了分布式架构中7种核心的服务容错策略,包括故障转移、快速失败、安全失败等,以及它们在实际业务场景中的应用。无论是支付场景的快速失败,还是日志采集的安全失败,每种策略都有自己的适用领域和优缺点。此外,文章还为技术面试提供了解题思路,助你在关键时刻脱颖而出。掌握这些策略,不仅能提升系统健壮性,还能让你的技术栈更上一层楼!快来深入学习,走向架构师之路吧!
87 11
|
3月前
|
NoSQL 前端开发 测试技术
👀探秘微服务:从零开启网关 SSO 服务搭建之旅
单点登录(Single Sign-On,简称SSO)是一种认证机制,它允许用户只需一次登录就可以访问多个应用程序或系统。本文结合网关和SaToken快速搭建可用的Session管理服务。
173 8
|
4月前
|
弹性计算 持续交付 API
构建高效后端服务:微服务架构的深度解析与实践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软件行业中,构建高效、可扩展且易于维护的后端服务是每个技术团队的追求。本文将深入探讨微服务架构的核心概念、设计原则及其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利用微服务架构解决传统单体应用面临的挑战,提升系统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我们将从微服务的拆分策略、通信机制、服务发现、配置管理、以及持续集成/持续部署(CI/CD)等方面进行全面剖析,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实用的微服务实施指南。
|
3月前
|
设计模式 负载均衡 监控
探索微服务架构下的API网关设计
在微服务的大潮中,API网关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服务的提供者与消费者。本文将深入探讨API网关的核心功能、设计原则及实现策略,旨在为读者揭示如何构建一个高效、可靠的API网关。通过分析API网关在微服务架构中的作用和挑战,我们将了解到,一个优秀的API网关不仅要处理服务路由、负载均衡、认证授权等基础问题,还需考虑如何提升系统的可扩展性、安全性和可维护性。文章最后将提供实用的代码示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API网关的设计概念。
118 8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