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网络犯罪大趋势:安全事件略少但损失严重

简介: 本文讲的是2017网络犯罪大趋势:安全事件略少但损失严重,与去年同期相比,尽管今年的安全事件数量降低了,然而引发损失的恶性事件数量却有所增多,受到安全事件影响的公司比例也随之提高。

本文讲的是 2017网络犯罪大趋势:安全事件略少但损失严重,与去年同期相比,尽管今年的安全事件数量降低了,然而引发损失的恶性事件数量却有所增多,受到安全事件影响的公司比例也随之提高。

image

在过去的一年里,企业安全团队可谓忙得焦头烂额。Petya、NotPetya攻击昭示了攻击规模的急剧增大。近期某些政府开发的攻击软件的泄露则让黑客们如虎添翼。IT行业则通过发布安全补丁和更新勉强跟上对手的步伐,但由于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IT行业不得不应对层出不穷的新漏洞。

一项新调查显示,严峻的局势促使很多企业反思该如何应对网络犯罪的威胁。该调查不仅揭示了美国企业面临的威胁的性质和范围,也反映了这些企业的应对方式。

《2017美国网络犯罪调查》是美国特勤局和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的CERT(计算机紧急应对小组)合作发布的一项年度报告。而今年的调查由Forcepoint赞助。该调查共有510名受访者,70%的受访者在各行业和公共部门就任副经理或更高职务(其中35%从事企业管理工作)。调查涉及的企业的平均安全预算是1100万美元。

安全工作越来越受重视

企业层面的安全工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即使安全工作有时很难在短期见效,它仍吸纳了越来越多的资源投入。现在,20%的首席安全官/首席信息安全官每月都要向董事会报告,高于去年同期的17%。然而,仍有61%的董事会认为安全是一个技术问题而非公司治理问题。这一数字相比去年的63%减少得十分有限。

企业的IT安全预算在持续上涨,平均增长幅度为7.5%。其中10%的受访企业表示IT安全预算增长超过了20%。这些款项被花在:新技术(40%,也包括新知识)、审计和评估(34%)、培训新技能(33%)、知识共享(15%)。另外,分别有25%和17%的受访企业表示,他们正斥资重建网络安全策略和安全过程。

在网络安全策略方面,令人惊讶的是,35%的受访者认为网络应对计划并不是安全策略的一部分。好消息是,19%的受访企业计划在明年实行网络应对计划。

虽然企业在使用移动、云和物联网这类新技术,但是重视和投资的增长让公司对自身的安全性能有了更多的信心。76%的人认为他们有专业知识解决这些威胁。不管怎样,74%的受访者说他们比一年前更关心安全了,这相比去年的64%来说是个飞跃。

安全事件减少但损失严重

根据受访者评估,他们效力的企业在过去一年里发生的安全事件下降了8.2%,数量上从平均161起下降到了148起。尽管安全事件的数量下降了,但是68%的受访者表示,企业遭受的损失和前一年持平或比之前更高。没有遭受损失的企业的数量也从36%下降到30%。

尽管今年的安全事件数量降低了,然而引发损失的恶性事件数量却有所增多。过去一年里,14%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关键系统发生过中断,而一年前这项数据是10%。10%受访者损失了机密或私人信息,也比原来的7%有所提高。而破坏企业声誉或影响客户和合作伙伴的事件发生率都跌至了4%。

image

尽管事件总数下降了,然而钓鱼攻击和勒索攻击数量上升了,而企业因网络攻击蒙受的损失也一并上升了。

如果你持续关注有关网络攻击的报道,就不会对这类网络攻击的增多感到奇怪。36%的受访者表示受到了钓鱼攻击影响,高于去年的26%。勒索攻击的影响比例也从14%上升到了17%。金融欺诈则从7%跃升到了12%。

重要安全建议

网络犯罪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都在努力提高防御水平来应对或减少攻击损失。报告还显示,太多企业跟不上威胁环境的变化或同行的网络安全标准。以下几点可以帮助这些企业改变现状:

  1. 安全不仅仅是个IT问题

越来越多的首席安全官/首席信息安全官要定期向董事会报告是有原因的:一个有效的网络安全策略往往要自上而下开展,并囊括公司的所有领域。企业高管更频繁地听取安全报告、各部门派遣员工组建风险委员会是很好的第一步。

  1. 加大对安全人员的投入

这意味着确保安全人员享有足够的资源并经受充足的培训,来保证他们始终能应对最新的威胁。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是:参与共享威胁信息的组织,并加入他们的解决方案。

  1. 减少威胁的视野盲区

39%的受访者表示,陌生威胁的破坏力最惊人。陌生威胁平均会花费92天才能被发现。所以明智之举是评估你的入侵检测工具和流程的有效性。

  1. 建议一个长期的员工安全意识培训体制

内部人员引发的安全事故有28%源于疏忽或意外。由于基于欺骗的攻击仍在飞速进化,员工们有必要进行定期、长期的培训。

  1. 评估您的供应链或合作伙伴的网络安全水平

由于小企业往往被当作软柿子,网络罪犯通常会锁定那些和大企业有业务往来的小企业,以此为切入点来获取大企业的数据。请确保这些小企业不是你的安全体系的软肋。

  1. 测试,测试,以及反复地测试

仅仅刚过半(5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有方法测试安全体系的有效性。测试应当定期进行,而且保持一定的频率。网络威胁态势决定了企业必须遵循定期测试方案。

原文发布时间为:八月 5, 2017
本文作者:Alfred.N
本文来自云栖社区合作伙伴安全牛,了解相关信息可以关注安全牛。
原文链接:http://www.aqniu.com/industry/27203.html

相关文章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存储 监控
内部文件审计:企业文件服务器审计对网络安全提升有哪些帮助?
企业文件服务器审计是保障信息安全、确保合规的关键措施。DataSecurity Plus 是由卓豪ManageEngine推出的审计工具,提供全面的文件访问监控、实时异常告警、用户行为分析及合规报告生成功能,助力企业防范数据泄露风险,满足GDPR、等保等多项合规要求,为企业的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
2月前
|
监控 安全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工具及其使用方法:保护数字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在信息时代,网络攻击变得日益复杂且频繁,保护个人和企业数据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幸运的是,各种网络安全工具为用户提供了有效的防护手段。从防火墙到密码管理器,这些工具覆盖了威胁检测、攻击防御和数据保护的方方面面。本文将介绍几款常用的网络安全工具,并提供其使用方法,以帮助您构建强大的网络安全防线。
121 1
|
1月前
|
运维 监控 安全
计算机网络及其安全组件纲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 “计算机网络及常见组件” 的基本概念,涵盖网卡、IP、MAC、OSI模型、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WAF、IDS、IPS、域名、HTTP、HTTPS、网络拓扑等内容。
191 0
|
5月前
|
人工智能 供应链 安全
2025 年网络法律论坛 | 应对安全风险,构建韧性举措
2025年查尔斯顿网络法律论坛汇聚法律、网络安全与保险行业专家,探讨全球威胁态势、人工智能应用及监管变化等议题。主旨演讲揭示非对称威胁与供应链漏洞,强调透明度和协作的重要性。小组讨论聚焦AI合理使用、监管热点及网络保险现状,提出主动防御与数据共享策略。论坛呼吁跨领域合作,应对快速演变的网络安全挑战,构建更具韧性的防御体系。
138 1
2025 年网络法律论坛 | 应对安全风险,构建韧性举措
|
4月前
|
监控 数据可视化 安全
看得见的安全:如何用可视化大屏提升数据监测和网络预警效率
网络安全已成各组织核心议题,传统防护难以应对复杂攻击。AnaTraf网络流量分析仪通过实时分析流量,提取关键行为,提前发现潜在威胁。其可视化大屏将数据直观呈现,助力安全人员快速捕捉风险。系统基于趋势分析构建动态风险模型,实现预判而非仅报警,成为有判断力的“网络安全参谋”。在攻击无孔不入的时代,AnaTraf提供全新认知方式,以“看得见”提升对威胁的判断力。
看得见的安全:如何用可视化大屏提升数据监测和网络预警效率
|
5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运维
AI“捕风捉影”:深度学习如何让网络事件检测更智能?
AI“捕风捉影”:深度学习如何让网络事件检测更智能?
138 8
|
7月前
|
云安全 人工智能 安全
构建云上安全共同体 | 阿里云亮相2024年(第十三届)电信和互联网行业网络安全年会
构建云上安全共同体 | 阿里云亮相2024年(第十三届)电信和互联网行业网络安全年会
|
6月前
|
运维 安全 网络安全
企业级通配符 SSL 证书:企业网络安全的坚实护盾
企业级通配符SSL证书是企业的网络“身份证”,一个证书即可保护主域名及所有子域名,简化管理流程。它采用先进加密算法,确保数据传输安全,防止黑客攻击。拥有此证书可提升网站信任度,增强品牌形象,吸引更多客户。同时,它灵活适配业务变化,降低成本,为企业数字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
6月前
|
供应链 监控 安全
业务上云的主要安全风险及网络安全防护建议
业务上云面临数据泄露、配置错误、IAM风险、DDoS攻击、合规与审计、供应链及内部威胁等安全挑战。建议采取全生命周期加密、自动化配置检查、动态权限管理、流量清洗、合规性评估、供应链可信验证及操作审批等措施,构建“预防-检测-响应”一体化安全体系,确保数据保护、权限收敛、合规审计和弹性防护,保障云端业务安全稳定运行。
|
6月前
|
监控 安全 Cloud Native
企业网络架构安全持续增强框架
企业网络架构安全评估与防护体系构建需采用分层防御、动态适应、主动治理的方法。通过系统化的实施框架,涵盖分层安全架构(核心、基础、边界、终端、治理层)和动态安全能力集成(持续监控、自动化响应、自适应防护)。关键步骤包括系统性风险评估、零信任网络重构、纵深防御技术选型及云原生安全集成。最终形成韧性安全架构,实现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免疫的转变,确保安全投入与业务创新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