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可用性系统在大众点评的实践与经验

简介:

可用性的理解

理解目标

业界高可用的目标是几个9,对于每一个系统,要求是不一样的。研发人员对所设计或者开发的系统,要知道用户规模及使用场景,知道可用性的目标。

比如,5个9的目标对应的是全年故障5分钟。

拆解目标

几个9的目标比较抽象,需要对目标进行合理的分解,可以分解成如下两个子目标。

频率要低:减少出故障的次数

不出问题,一定是高可用的,但这是不可能的。系统越大、越复杂,只能尽量避免问题,通过系统设计、流程机制来减少出问题的概率。但如果经常出问题,后面恢复再快也是没有用的。

时间要快:缩短故障的恢复时间

故障出现时,不是解决或者定位到具体问题,而是快速恢复是第一要务的,防止次生灾害,问题扩大。这里就要求要站在业务角度思考,而不仅是技术角度思考。

下面,我们就按这两个子目标来分别阐述。

频率要低:减少出故障的次数

设计:根据业务变化不断进行迭代

以点评交易系统的演进过程为例。

幼儿时期:2012年前

使命:满足业务要求,快速上线。

因为2011年要快速地把团购产品推向市场,临时从各个团队抽取的人才,大部分对.NET更熟悉,所以使用.NET进行了第一代的团购系统设计。毕 竟满足业务要求是第一的,还没有机会遇到可用性等质量问题。考虑比较简单,即使都挂了,量也比较小,出现问题,重启、扩容、回滚就解决问题了。

系统架构如下图所示。

少年时期:垂直拆分(2012-2013)

使命:研发效率&故障隔离。

当2012年在团单量从千到万量级变化,用户每日的下单量也到了万级时候,需要考虑的是迭代速度、研发效率。垂直拆分,有助于保持小而美的团队,研 发效率才能更高。另外一方面也需要将各个业务相互隔离,比如商品首页的展示、商品详情页的展示,订单、支付流程的稳定性要求不一样。前面可以缓存,可以做 静态化来保证可用性,提供一些柔性体验。后面支付系统做异地容灾,比如我们除了南汇机房支付系统,在宝山机房也部署了,只是后来发现这个系统演进太快,没 有工具和机制保证双机房更新,所以后来也不好使用了。

系统演进如下图所示。服务垂直化了,但是数据没有完整隔离开,服务之间还需要互相访问非自己的数据。

青年时期:服务做小,不共享数据(2014-2015)

使命:支撑业务快速发展,提供高效、高可用的技术能力。

从2013年开始,Deal-service (商品系统)偶尔会因为某一次大流量(大促或者常规活动)而挂掉,每几个月总有那么一次,基本上可用性就在3个9徘徊。这里订单和支付系统很稳定,因为流 量在商品详情页到订单有一个转化率,流量大了详情页就挂了,订单也就没有流量了。后来详情页的静态化比较好了,能减少恢复的速度,能降级,但是Deal- service的各个系统依赖太深了,还是不能保证整体端到端的可用性。

所以2014年对Deal-service做了很大的重构,大系统做小,把商品详情系统拆成了无数小服务,比如库存服务、价格服务、基础数据服务等 等。这下商品详情页的问题解决了,后面压力就来了,订单系统的压力增大。2014年10月起,订单系统、支付系统也启动了全面微服务化,经过大约1年的实 践,订单系统、促销系统、支付系统这3个领域后面的服务总和都快上百个了,后面对应的数据库20多个,这样能支撑到每日订单量百万级。

业务的增长在应用服务层面是可以扩容的,但是最大的单点——数据库是集中式的,这个阶段我们主要是把应用的数据访问在读写上分离,数据库提供更多的从库来解决读的问题,但是写入仍然是最大的瓶颈(MySQL的读可以扩展,而写入QPS也就小2万)。

这时系统演变成如下图所示。这个架构大约能支撑QPS 3000左右的订单量。

成年时期:水平拆分(2015至今)

使命:系统要能支撑大规模的促销活动,订单系统能支撑每秒几万的QPS,每日上千万的订单量。

2015年的917吃货节,流量最高峰,如果我们仍然是前面的技术架构,必然会挂掉。所以在917这个大促的前几个月,我们就在订单系统进行了架构 升级和水平拆分,核心就是解决数据单点,把订单表拆分成了1024张表,分布在32个数据库,每个库32张表。这样在可见的未来都不用太担心了。

虽然数据层的问题解决了,但是我们还是有些单点,比如我们用的消息队列、网络、机房等。举几个我过去曾经遇到的不容易碰到的可用性问题:

服务的网卡有一个坏了,没有被监测到,后来发现另一个网卡也坏了,这样服务就挂了。

我们使用 cache的时候发现可用性在高峰期非常低,后来发现这个cache服务器跟公司监控系统CAT服务器在一个机柜,高峰期的流量被CAT占了一大半,业务的网络流量不够了。

917大促的时候我们对消息队列这个依赖的通道能力评估出现了偏差,也没有备份方案,所以造成了一小部分的延迟。

这个时期系统演进为下图这样:

未来:思路仍然是大系统做小,基础通道做大,流量分块

大系统做小,就是把复杂系统拆成单一职责系统,并从单机、主备、集群、异地等架构方向扩展。

基础通道做大就是把基础通信框架、带宽等高速路做大。

流量分块就是把用户流量按照某种模型拆分,让他们聚合在某一个服务集群完成,闭环解决。

系统可能会演进为下图这样:

上面点评交易系统的发展几个阶段,只以业务系统的演进为例。除了这些还有CDN、DNS、网络、机房等各个时期遇到的不同的可用性问题,真实遇到过的就有:联通的网络挂了,需要切换到电信;数据库的电源被人踢掉了,等等。

易运营

高可用性的系统一定是可运营的。听到运营,大家更多想到的是产品运营,其实技术也有运营——线上的质量、流程的运营,比如,整个系统上线后,是否方便切换流量,是否方便开关,是否方便扩展。这里有几个基本要求:

可限流

线上的流量永远有想不到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系统的稳定吞吐能力就非常重要了,高并发的系统一般采取的策略是快速失败机制,比如系统QPS能支撑 5000,但是1万的流量过来,我能保证持续的5000,其他5000我快速失败,这样很快1万的流量就被消化掉了。比如917的支付系统就是采取了流量 限制,如果超过某一个流量峰值,我们就自动返回“请稍后再试”等。

无状态

应用系统要完全无状态,运维才能随便扩容、分配流量。

降级能力

降级能力是跟产品一起来看的,需要看降级后对用户体验的影响。简单的比如:提示语是什么。比如支付渠道,如果支付宝渠道挂了,我们挂了50% ,支付宝旁边会自动出现一个提示,表示这个渠道可能不稳定,但是可以点击;当支付宝渠道挂了100% ,我们的按钮变成灰色的,不能点击,但也会有提示,比如换其他支付渠道(刚刚微信支付还挂了,就又起作用了)。另一个案例,我们在917大促的时候对某些 依赖方,比如诚信的校验,这种如果判断比较耗资源,又可控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开关直接关闭或者启用。

可测试

无论架构多么完美,验证这一步必不可少,系统的可测试性就非常重要。

测试的目的要先预估流量的大小,比如某次大促,要跟产品、运营讨论流量的来源、活动的力度,每一张页面的,每一个按钮的位置,都要进行较准确的预估。

此外还要测试集群的能力。有很多同学在实施的时候总喜欢测试单台,然后水平放大,给一个结论,但这不是很准确,要分析所有的流量在系统间流转时候的 比例。尤其对流量模型的测试(要注意高峰流量模型跟平常流量模型可能不一致)系统架构的容量测试,比如我们某一次大促的测试方法

从上到下评估流量,从下至上评估能力:发现一次订单提交有20次数据库访问,读写比例高峰期是1:1,然后就跟进数据库的能力倒推系统应该放入的流量,然后做好前端的异步下单,让整个流量平缓地下放到数据库。

降低发布风险

严格的发布流程

目前点评的发布都是开发自己负责,通过平台自己完成的。上线的流程,发布的常规流程模板如下:

灰度机制

服务器发布是分批的,按照10%、30%、50%、100%的发布,开发人员通过观察监控系统的曲线及系统的日志,确定业务是否正常。

线上的流量灰度机制,重要功能上线能有按照某种流量灰度上线能力。

可回滚是标配,最好有最坏情况的预案。

时间要快:缩短故障的恢复时间

如果目标就要保证全年不出故障或者出了故障在5分钟之内能解决,要对5分钟进行充分的使用。5分钟应该这样拆解:1分钟发现故障,3分钟定位故障出 现在哪个服务,再加上后面的恢复时间。就是整个时间的分解,目前我们系统大致能做到前面2步,离整体5个9的目标还有差距,因为恢复的速度跟架构的设计, 信息在开发、运维、DBA之间的沟通速度及工具能力,及处理问题人员的本身能力有关。

生命值:

持续关注线上运行情况

熟悉并感知系统变化,要快就要熟,熟能生巧,所以要关注线上运营情况。

了解应用所在的网络、服务器性能、存储、数据库等系统指标。

能监控应用的执行状态,熟悉应用自己的QPS、响应时间、可用性指标,并对依赖的上下游的流量情况同样熟悉。

保证系统稳定吞吐

系统如果能做好流量控制、容错,保证稳定的吞吐,能保证大部分场景的可用,也能很快地消化高峰流量,避免出现故障,产生流量的多次高峰。

故障时

快速的发现机制

告警的移动化

系统可用性的告警应该全部用微信、短信这种能保证找到人的通信机制。

告警的实时化

目前我们只能做到1分钟左右告警。

监控的可视化

我们系统目前的要求是1分钟发现故障,3分钟定位故障。这就需要做好监控的可视化,在所有关键service里面的方法层面打点,然后做成监控曲 线,不然3分钟定位到具体是哪个地方出问题,比较困难。点评的监控系统CAT能很好的提供这些指标变化,我们系统在这些基础上也做了一些更实时的能力,比 如订单系统QPS就是秒级的监控曲线。

有效的恢复机制

比如运维的四板斧:回滚、重启、扩容、下服务器。在系统不是很复杂、流量不是很高的情况下,这能解决问题,但大流量的时候就很难了,所以要更多地从流量控制、降级体验方面下功夫。

几点经验

珍惜每次真实高峰流量,建立高峰期流量模型。

因为平常的压力测试很难覆盖到各种情况,而线上的真实流量能如实地反映出系统的瓶颈,能较真实地评估出应用、数据库等在高峰期的表现。

珍惜每次线上故障复盘,上一层楼看问题,下一层楼解决问题。

线上出问题后,要有一套方法论来分析,比如常见的“5W”,连续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系统思考解决方案,再逐渐落地。

可用性不只是技术问题。

系统初期:以开发为主;

系统中期:开发+DBA+运维为主;

系统后期:技术+产品+运维+DBA。

系统较简单、量较小时,开发同学能比较容易地定位问题并较容易解决问题。

当系统进入较复杂的中期时,就需要跟运维、数据库的同学一起来看系统的瓶颈。

当系统进入复杂的后期时,系统在任何时候都要考虑不可用的时候如何提供柔性体验,这就需要从产品角度来思考。

单点和发布是可用性最大的敌人。

可用性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单点,比如常见的手段:垂直拆分、水平拆分、灰度发布;单机到主备、集群、异地容灾等等。

另外,系统发布也是引起系统故障的关键点,比如常见的系统发布、数据库维护等其他引起系统结构变化的操作。


作者:点评技术团队

来源:51CTO

相关文章
|
8月前
|
存储 缓存 NoSQL
优质推荐 | 企业级缓存技术解析,你必须知道的“9“大技术问题与常见误区
优质推荐 | 企业级缓存技术解析,你必须知道的“9“大技术问题与常见误区
105 0
|
8月前
|
存储 监控 前端开发
【Java应用服务体系】「序章入门」全方位盘点和总结调优技术专题指南
【Java应用服务体系】「序章入门」全方位盘点和总结调优技术专题指南
97 0
|
存储 分布式计算 架构师
阿里架构师十年开发总结的《分布式系统开发学习笔记》太强了
分布式系统 分布式系统是将多台小型微型机互连组成的一种新型计算机系统。它冲破了传统的集中式单机局面,从分散处理的概念出发来组织计算机系统,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灵活的系统可扩充性, 良好的实时性、可靠性与容错性等潜在优点,是近几年来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中极受重视的新型计算机系统,现已成为迅速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
消息中间件 缓存 数据库
好家伙!阿里最新版高并发系统设计涵盖了“三高”所有骚操作
为啥都爱面高并发? 首先为啥面试官喜欢问高并发、性能调优相关的问题,我想有两点原因: 第一,本身互联网区别于传统软件行业的特点之一就是海量请求。传统软件公司每秒用户几个、几十个的请求很常见,但是互联网公司哪怕一个二线的 App,后端接口请求一天几个亿也很正常。业务特点导致对候选人在海量请求相关的技术上考察的会比较多。 第二、高并发性能调优等方面的问题相当于高考试卷里的难题部分。CRUD 谁都会,xx 培训机构培训上三个月,出来都能写。但是对于高性能、高并发这没几把刷子真会玩不起来的。通过这个来区分候选人水平的高低(招人肯定选水平高的)。
108 1
|
SQL 安全 fastjson
《云上大型赛事保障白皮书》——第三章 压测调优与技术演练——3.2 云上大型赛事技术演练——3.2.3 安全攻防演练及冬奥实践
《云上大型赛事保障白皮书》——第三章 压测调优与技术演练——3.2 云上大型赛事技术演练——3.2.3 安全攻防演练及冬奥实践
129 0
|
运维 容灾 安全
《云上大型赛事保障白皮书》——第三章 压测调优与技术演练——3.2 云上大型赛事技术演练——3.2.1 技术演练基本概念
《云上大型赛事保障白皮书》——第三章 压测调优与技术演练——3.2 云上大型赛事技术演练——3.2.1 技术演练基本概念
|
弹性计算 运维 监控
《云上大型赛事保障白皮书》——第三章 压测调优与技术演练——3.2 云上大型赛事技术演练——3.2.4 故障演练及冬奥实践
《云上大型赛事保障白皮书》——第三章 压测调优与技术演练——3.2 云上大型赛事技术演练——3.2.4 故障演练及冬奥实践
116 0
|
存储 运维 监控
经典好文:银行业IT服务连续性体系与灾备自动化切换经验分享
经典好文:银行业IT服务连续性体系与灾备自动化切换经验分享
360 0
|
数据采集 供应链 数据管理
实时数据中心建设思路与企业实践|青训营笔记
本篇文章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介绍实时数据中心建设思路与企业实践:1. 企业数据架构;2. 数据中心案例;3. 实时数据生产;4. 数据服务
159 0
实时数据中心建设思路与企业实践|青训营笔记
|
8月前
|
SQL 缓存 Java
如何做好大促时的系统高可用
如何在大促中做好系统高可用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在双十一之前,在大促过程中做好系统高可用保障是有双十一大促的客户都会了解的一个内容。大流量、系统内部/下游不稳定、单机故障、热点请求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会导致一些非预期的情况。那么今天就围绕大促来谈谈,如何在非预期的情况下,始终保持我们的系统...
如何做好大促时的系统高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