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的时代坐标与核心
Embodied AI的应用形态,特别是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演示品走向真实的商业应用。业界普遍认为,2025年将是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随着量产的推进,市场规模的爆发式增长也指日可待。据预测,到2026年,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大关,人形机器人销量也预计将突破万台。
在具身智能执行器和传感器等硬件成本持续下降的背景下,真正驱动其大规模商业化爆发的,并非单一的硬件产品,而是其背后的软件与生态系统。正如互联网的价值最终体现在软件应用与服务上,具身智能的商业价值正在从传统的“硬件产品销售”转向“软件与服务订阅”。RaaS等创新商业模式的兴起,正是这一趋势的直接体现。这里我们将深入剖析2026年具身智能领域,特别是围绕数据采集、训练和任务开发的软件工具与服务所蕴藏的万亿级商业机遇,为开发者与投资者描绘一幅详尽的掘金图谱。
具身智能的技术演进与开发者需求痛点
2.1 具身智能的技术体系全景:大模型驱动下的“大脑-小脑-躯体”融合范式
具身智能的核心在于实现物理智能体的全流程自主化,即从感知、推理到执行的完整闭环。其技术体系可以解构为四大核心要素:本体-物理载体、智能体-AI算法、数据-训练燃料和学习进化框架。在最新的技术范式下,大模型正成为贯穿这四大要素的“中枢神经系统”,为机器人提供强大的底层技术支撑。
在感知与理解层面,具身智能系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惯性测量单元IMU等多模态传感器实时获取环境信息。具身智能大模型能够处理来自物体、环境、行为、表达等不同维度的感知数据,并通过内部的信息表示重建,充分理解并指导后续的推理与执行步骤。这种能力将视觉识别与语义表达相结合,使得机器人不仅能看到物体,还能理解其背后的含义和属性。
在推理与规划层面,大模型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转换器”和“分解器”角色。它能够将人类抽象的、非结构化的自然语言指令(例如“把桌子上的水杯拿到厨房”)转换为具体、可执行的机器人技能序列。这种能力取代了以往需要人工编写代码来建模任务的繁琐过程,极大地简化了任务规划的复杂性,并提高了机器人应对新场景的泛化能力。
在执行与控制层面,具身智能体通过技能学习来掌握具体的动作操作。这主要依赖于两种主流技术路径:Imitation Learning和Reinforcement Learning。模仿学习通过拟合人类的专家演示数据来生成执行序列,而强化学习则通过设计奖励函数,让机器人通过与环境的交互来学习最佳的行为策略。例如,Figure AI的Helix模型利用单一神经网络权重学习所有行为,而无需进行特定任务的微调,这正是一种端到端提升执行性能的范式。
2.2 开发者视角下的三大核心痛点
尽管技术路径日益清晰,但具身智能的开发者们在实际落地过程中仍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这些挑战也正是开发者工具与软件市场的主要机会来源。
痛点一:数据鸿沟与“数据孤岛”。与主要由用户生成的、相对容易收集和汇总的互联网数据不同,具身智能的数据涉及机器人与其动态环境的复杂互动,其获取成本高昂、耗时漫长。高质量、多样化的数据集成为具身智能能力突破的重要挑战。目前,大多数具身智能组织仅限于在特定的受控环境中收集数据,缺乏实体间的数据共享,加剧了“数据孤岛”现象,导致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
痛点二:Sim-to-Real的“现实鸿沟”。在虚拟仿真环境中训练机器人策略,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和时间,但如何将这些虚拟技能高效、可靠地迁移到复杂的现实世界,是一个公认的难题。问题的核心在于物理引擎的动力学模拟与真实机器人关节、控制电子设备之间存在巨大的“域差距” 。为了弥合这一鸿沟,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技术,例如通过Domain Randomization来随机化仿真参数以覆盖现实世界的差异性,但过度随机化又可能增加训练难度。
痛点三:任务泛化与自然语言编程。传统的机器人任务开发依赖于人工编写的规则和脚本,这使得机器人难以应对高度不确定、非结构化的开放环境。例如,让一个机器人学会拿起并放置成千上万种不同的家用物品,如果每一种都需要单独编程,将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如何让机器人能够通过自然语言理解复杂、抽象的指令,并自动生成能够泛化到新环境和新物体的行为,是实现其大规模商业化部署的关键瓶颈。
2.3 产业政策与资本热度
尽管具身智能赛道面临技术挑战,但产业政策与资本的积极信号为开发者工具软件市场提供了确定性支撑。在政策层面,具身智能已首次被写入202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被列为未来产业之一。多地成立了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在资本层面,尽管存在不少初创公司在A轮或A+轮“小步快跑”的融资现象,但这并非泡沫破裂的信号,而是行业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量大这一特性的体现。投资机构采用分批打款、分批交割的方式,既能持续为企业输血,又能向市场展示持续的资本青睐。同时,美团等产业投资人和具备“耐心资本”的海外投资者的持续入局,也表明资本对该赛道的长期看好。
这些现象表明,具身智能行业正经历一场从“技术演示”到“产业交付”的剧烈分化。资本正在谨慎地寻找那些能够解决核心技术痛点、具备清晰商业化路径的“真”玩家。这正是开发者工具和软件服务商的绝佳机会。因为软件能通过RaaS等模式实现更快的商业化迭代和规模化推广,从而降低整体投资风险,相比于硬件,更具复用性和平台化潜力。
掘金图谱一:数据服务——具身智能的“黄金矿山”
3.1 具身智能数据:海量、多模态、高质量的稀缺资产
数据是驱动具身智能系统迭代升级的核心燃料。业内分析指出,具身智能数据的潜在市场价值可能超过10万亿美元,是互联网行业的三倍。这源于具身智能对数据的极度渴求,它需要海量、多模态、高质量的场景化数据,以训练智能体、优化行为并确保决策可靠性。与互联网主要依赖用户生成数据不同,具身智能的数据涉及机器人与其动态环境的复杂交互,包括来自视觉、听觉、触觉、惯性传感器等多种模态的数据,以及复杂任务、行为和表达数据。
3.2 商业机遇:全流程数据采集、标注与治理服务
面对高昂的真实数据采集成本和“数据孤岛”的挑战,为开发者提供专业的数据服务成为重要的商业机遇。
- 专业的线下数据采集服务商。鉴于真实世界数据采集的高成本和高难度,具备多城市、多人群、多场景线下采集能力的服务商将大有可为。这些服务商能够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不同性别、年龄、语种、光线、角度、表情和动作的定制化数据采集服务。例如,创博数据平台在全球190多个国家/地区拥有超过130万贡献者,能够以远程或现场方式更快、更优质地获取大量优质多元数据。京东众智也提供全流程数据采集服务,并配备专属客户经理全程跟踪,满足企业在智能风控、智能客服等领域的特定需求。
创博数据平台:运用数据标注和浓缩,推动能力提升
- 面向多模态数据的标注与治理平台。具身智能数据需要进行复杂的标注,如3D点云、多维度的关键点、行为事件的分割与分类等。提供高标准、可定制标注工具和平台私有化部署方案的公司将获得市场青睐,尤其是在对数据安全有严格要求的金融和工业领域。
- Teleoperation数据生成工具。这是一种创新且高效的数据采集模式。通过VR/XR设备,人类远程操控机器人完成任务,机器人同步记录全状态数据,用于模仿学习。这种模式形成了一个“人类技能→机器人可学习数据→模型训练→智能体泛化”的完整闭环,极大地降低了数据获取成本,并提升了数据的质量和多样性。PICO的XRoboToolkit就是一套基于OpenXR标准的跨平台XR机器人远程操作框架,已成功应用于双臂地毯折叠和毫米级容差的装配操作等任务。汇博机器人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开发平台也提供VR遥操作套装,用于构建全流程AI训练闭环。
这些服务商的商业模式正从传统的“外包服务”进化为“技术赋能平台”,即不仅仅提供人力,更提供能够加速数据同步、自动标注、多模态对齐的技术工具和SDK,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数据鸿沟”和“数据孤岛”的问题。
3.3 前沿方向:虚实结合的合成数据生成平台与工具
Synthetic Data正从一个“补充”方案,转变为具身智能训练的“核心”甚至“基础”。它通过虚拟环境生成海量、可控、经济的训练材料,并能模拟现实世界难以采集的边缘场景(如复杂交通、恶劣天气等)。
NVIDIA Omniverse Replicator是目前该领域的代表性平台。作为一套强大的合成数据生成框架,它与NVIDIA Isaac Sim等仿真器深度集成。其核心优势在于能够自动随机化场景属性(如灯光、材质、位置等),并自动生成带有精确标注(如2D/3D边界框、分割图、深度图)的数据集。这种能力从根本上绕开了现实数据采集的高昂成本与安全风险,为开发者提供了几乎无限、且带有完美标注的数据源。例如,MimicGen数据生成系统通过处理175个人类演示,自动生成了超过5万个数据集,并将任务成功率从12.7%提升至97.3%。
合成数据的核心技术是Domain Randomization。通过在虚拟环境中随机改变各种参数,训练出来的模型能够更好地泛化到未知、多变的现实环境。因此,衡量一个仿真平台价值的关键指标,不再仅仅是渲染的“写实度”,更是其物理模拟的“精确度”和随机化工具的“丰富度”。光轮智能等初创公司正专注于为自动驾驶和具身智能提供合成数据解决方案,并获得了数千万元的融资。
数据服务商/工具平台 | 服务类型 | 核心技术 | 核心优势 | 典型案例 |
创博数据平台(TransPerfect) | 采集、标注 | 众包社区,移动应用,平台私有化部署 | 覆盖全球190+国家,250+语言;多模态数据采集与标注 | 金融、自动驾驶、AI机器人 |
京东众智 | 采集、标注 | 全流程数据服务,定制化标注工具 | 提供高标准、高质量数据清洗与标注服务,支持私有化部署 | 智能风控、机器人客服、证件识别 |
NVIDIA Omniverse Replicator | 合成数据生成 | 域随机化,PhysX物理模拟,RTX渲染 | 自动生成带有精确标注的海量数据,弥补真实数据稀缺性,加速训练 | 自动驾驶、具身智能、机器人模仿学习 |
PICO XRoboToolkit | 遥操作数据生成 | 基于OpenXR标准的XR机器人遥操作框架 | 低延迟视频回传,多模态追踪,加速模仿学习数据采集 | 双臂装配、精细化操作、技能训练 |
汇博机器人开发平台 | 遥操作数据生成 | VR遥操作套装,ROS1/2开源架构 | 提供“人类示范-数据采集-模型训练-真机验证”闭环,适用于科研与教学 | 高校科研、教育实训 |
不同数据服务商的差异化优势与技术路径
掘金图谱二:训练与仿真——打造“AI梦工厂”
4.1 核心挑战:如何跨越“仿真到现实”的鸿沟
物理仿真与真实世界的Reality Gap是具身智能规模化应用的最大障碍。这不仅是渲染效果的差异,更是物理特性的不一致,例如虚拟环境中的摩擦力、惯性、关节动力学与真实情况存在巨大差异。解决这一问题的技术路径,即Sim-to-Real,本身就孕育着一个全新的商业领域。
弥合“现实鸿沟”的路径主要包括:
- System Identification与仿真模型优化:通过修正或调整仿真模型来缩小与真实环境的差异。例如,利用真实机器人采集的数据来训练神经网络,以更精确地模拟其关节和执行器的动力学特性。
- Domain Randomization:在仿真训练中随机改变各种参数(如灯光、纹理、摩擦系数、重力等),迫使智能体学习更具鲁棒性的通用策略。前沿研究正探索CDR和BDR等更灵活、更高效的方法,以避免过度随机化导致的训练难度增加。
- 强化学习与模仿学习的结合:为了弥补纯强化学习算法样本低效的缺点,可以将强化学习与模仿学习相结合。例如,NVIDIA的AutoMate框架将模仿学习融入强化学习的奖励函数中,通过人类演示数据来加速机器人装配技能的学习,并实现了零样本虚实迁移。
这些技术路径正在催生专业的“虚实迁移服务”,它将包括仿真环境构建、参数调优、以及将训练好的策略部署到实体机器人的全流程解决方案。这种商业模式的护城河将不仅在于物理引擎的精确度,更在于对“现实世界”的建模和理解能力,以及一套能够将虚拟数据转化为现实世界可用策略的完整方法论。
4.2 商业机遇:面向具身智能的端到端仿真训练平台
面向具身智能的仿真训练平台,是开发者工具市场中不可或缺的“AI梦工厂”。
核心玩家:NVIDIA Isaac Sim与Isaac Lab。该平台是基于NVIDIA Omniverse的开放式参考框架,为开发者提供了一个集成了高保真物理模拟、逼真渲染和AI训练工具的端到端解决方案。
- 强大的技术基石:Isaac Sim利用NVIDIA PhysX技术提供精确的物理模拟,包括刚体、软体、多关节连接等。同时,通过RTX技术实现物理精确的传感器(相机、激光雷达)模拟和照片级写实渲染。
- 完整的训练闭环:Isaac Sim深度集成了Omniverse Replicator,可自动生成带有精确标注的合成数据集。其配套的Isaac Lab是一个统一的机器人学习框架,支持强化学习、模仿学习等多种训练方法,并提供丰富的机器人模型(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机械臂)和30多个即用型训练环境。
- 开放的生态:Isaac Sim支持ROS2桥接,能够与真实机器人软件栈进行software-in-the-loop测试,从而加速模型的验证与部署。
其他垂直玩家。除了NVIDIA这种通用大平台,市场也存在提供垂直集成解决方案的玩家。
- GRUtopia:这是一个基于Isaac Sim构建的开源研究平台,旨在降低研究门槛,它提供大规模场景数据集和API工具包,并首次实现了由大模型驱动的自动化具身任务生成和多模态交互NPC。
- Intel:Intel的具身智能SDK则更侧重于软硬件一体的解决方案。它提供了全面的软件框架、预构建库和工具,并通过OpenVINO等工具实现异构计算平台上的模型部署与性能优化,旨在帮助合作伙伴快速开发具身智能方案,大幅降低开发门槛。
市场正在形成以NVIDIA为代表的“大平台”和以Intel、汇博机器人为代表的“垂直集成平台”两种商业模式。NVIDIA提供通用的、高度可扩展的底层基础设施,面向需要从零构建高级算法的研究人员和大公司。而Intel和汇博机器人则提供软硬件一体、开箱即用的解决方案,面向希望快速开发特定应用、降低开发门槛的企业和教育机构。这种分化是市场成熟的标志,它为不同规模的软件公司提供了差异化的商业机会。
4.3 前沿方向:模块化、低代码/无代码开发平台的兴起
低代码/无代码平台是推动具身智能普及的关键力量。这类平台旨在通过图形化界面“拖模块”或开放式SDK,简化复杂的机器人控制和任务开发。例如,汇博机器人的具身智能开发平台就支持低年级学生通过图形化界面控制机器人,而高年级学生和科研团队则可以调用底层ROS1/2接口,自定义算法、优化运动规划逻辑,实现从“用设备”到“创方案”的能力提升。
这种模式的商业价值在于通过“工具”而非“定制项目”实现规模化。它使得开发者社区能够围绕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进行快速迭代和应用共创,从而极大地扩大了开发者群体,加速了应用创新,类似于移动互联网App生态的繁荣。
平台名称 | 核心技术/功能 | 目标用户 | 生态系统 | 商业模式 |
NVIDIA Isaac Sim/Lab | PhysX物理引擎,RTX渲染,Omniverse Replicator,支持强化学习、模仿学习 | 科研机构、大型企业、高级开发者 | ROS2集成,预置多种机器人模型与30+训练环境 | 许可制(企业版)与开源(GitHub免费)并存 |
GRUtopia | 基于Isaac Sim,大模型驱动任务生成,NPC交互系统 | 学术研究人员 | 开源研究平台,提供大规模场景数据集 | 开源 |
Intel Embodied AI SDK | 异构计算(CPU/GPU/NPU),OpenVINO™模型部署优化,实时控制 | 硬件集成商、工业企业、合作伙伴 | 与英特尔硬件深度绑定,提供参考实现与预构建库 | 授权与合作模式 |
汇博机器人开发平台 | 轮足式设计,七自由度双臂,VR遥操作,ROS1/2开源接口 | 高校教育、科研机构 | 提供软硬件一体化、端到端解决方案,支持低代码/无代码开发 | 产品销售、解决方案定制 |
主流平台功能、生态和定位的横向对比
掘金图谱三:任务开发——从“命令”到“理解”的范式革命
5.1 技术前沿:VLA大模型与自然语言编程接口
传统的机器人任务开发依赖于人工编程,难以适应非结构化的动态环境。具身智能大模型的出现,正改变这一底层逻辑,推动任务开发从“代码驱动”向“语言驱动”的范式革命。VLA大模型通过统一视觉感知、语言理解和精确动作控制,使机器人能够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在家庭等非结构化环境中执行复杂任务。
Google PaLM-SayCan技术路径。Google Research提出了PaLM-SayCan框架,它将大语言模型的强大规划能力与机器人本体的“可行性”相结合,以解决机器人难以理解复杂指令的问题。该框架的核心机制是,PaLM将人类指令分解为一系列可执行的子任务,并结合一个affordance model来评估机器人和环境执行该任务的可能性。通过将语言模型的“有用性”评分和可供性模型的“可行性”评分相结合,系统能够选择并执行最佳的行动序列。这种方法使得机器人能够以推理的方式处理现实世界的请求,而不仅仅是在受限环境中执行单一任务。
Figure Helix技术路径。Figure AI的Helix模型则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双系统架构,完美地解决了通用性与实时性之间的矛盾。
- System 2(大脑):一个70亿参数的多模态语言模型,以较低频率(7-9Hz)工作,负责高层次的视觉感知和语言理解,进行决策和规划。
- System 1(小脑):一个8000万参数的快速、反应型视觉-运动控制单元,以高频率(200Hz)工作,负责将System 2的语义信息转化为精确、连续的机器人动作。
- Helix的这一架构使其能够以一个单一的神经网络权重,控制35个自由度的整个上半身,并处理数千种未曾见过的物品。其最大优势在于,所有处理都在嵌入式低功耗GPU上板载运行,无需依赖外部服务器,这使得机器人更加自主和灵活。
这场范式革命将使具身智能开发从“写代码”变为“定义技能”和“构建Agent”。开发者不再需要关注每一个底层动作的精确控制,而只需利用大模型API或框架来构建上层的任务逻辑。这预示着未来的具身智能软件栈将是“大模型API+小模型(或本地化模型)”的混合架构,兼顾智能和实时性。
5.2 商业机遇:大模型API与Agent框架服务
这场范式革命为开发者工具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商业机遇。
- 具身智能大模型API服务商。开发者无需从头训练庞大的VLA模型,只需按量付费即可通过API调用强大的AI能力。这种模式极大地降低了开发者试错成本。例如,提供专注于具身智能的VLA模型API,或提供高效能的模型推理加速服务,能够帮助业务快速迭代。
- 可扩展的具身智能Agent框架。这类框架将具身智能体解构为可独立开发和集成的模块,如感知器、记忆系统、决策引擎和执行器。它支持多模态传感器信息处理和复杂的工具调用机制。这类框架,如类LangGraph的流程编排工具或多Agent协同框架,将从根本上改变具身智能的商业生态,使其从以“硬件厂商”为中心的封闭生态,转变为以“软件开发者”为中心的开放生态。这些框架将成为具身智能领域的“App Store”,吸引海量开发者在其平台上构建和销售具身智能应用。
5.3 商业机遇:面向特定场景的SDK与模块化方案
除了通用平台,针对特定硬件或应用场景的SDK也具有巨大价值。软件公司正与硬件制造商紧密合作,共同构建“软硬件一体”的开发者生态。这种模式将“技术”封装成“产品”,极大地降低了开发者应用门槛。
- Intel的具身智能软件开发套件:该套件提供全面的软件框架、预构建库和工具,并针对Intel的异构计算平台(CPU/GPU/NPU)进行性能优化。它通过Intel Core™ Ultra处理器等特定硬件与优化的软件栈(如OpenVINO™)捆绑,为开发者提供一个高效、稳定的开发环境,从而加速产品的上市速度。例如,其参考实现能够利用大语言模型根据指令自动生成机械臂任务,并利用酷睿™ Ultra的异构算力进行实时处理。
- PICO的XRoboToolkit:该工具包专注于XR机器人遥操作,提供低延迟视频回传和多模态追踪能力,用于数据采集和精细化控制。这是一种将PICO头显等特点硬件的能力与软件工具结合,以解决具身智能特定技术难题的典型案例。
这种紧密的合作模式不仅创造了商业价值,更解决了具身智能领域长期存在的“软硬件解耦”问题。
具身智能商业化路径与生态构建
6.1 从“卖机器人”到“卖服务”:RaaS商业模式的加速渗透
具身智能正在快速落地于工业制造、物流仓储、餐饮服务等领域。其中,RaaS商业模式的加速渗透,是具身智能走向规模化的关键。在这种模式下,企业无需承担高昂的前期投资来购买机器人,只需支付租金即可享受自动化服务。这种模式在仓储物流领域已得到验证,例如,普洛斯为鞋服、快递等行业提供“仓库+RaaS”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提升效率并降低运营成本。
RaaS的成功,将具身智能的商业价值从“资产”转变为“效率提升”或“成本节约”。为RaaS提供底层软件服务的公司,将从“项目制”收入转向“订阅制”收入,从而获得更稳定、更可预测的增长。这类软件平台将需要提供强大的后台系统,包括远程监控、任务调度、多机协同、故障诊断和OTA升级。因此,开发这类“具身智能云”或“机器人管理平台”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机遇。
6.2 具身智能开发者工具软件的商业模式分析
具身智能开发者工具软件的商业模式正在向多元化发展,以适应不同类型开发者的需求和RaaS的兴起。
- 许可制与订阅制:许可制通常适用于昂贵的仿真软件,一次性收取高额费用,而订阅制则按月或按年收费,提供持续的功能更新和技术支持。订阅制更符合RaaS模式的轻资产特性,也更利于开发者小步快跑。
- API计费:Pay-as-you-go,按API调用次数、数据处理量或推理时长计费。这种模式极大地降低了开发者试错成本,使得他们可以从一个简单的想法开始,快速验证商业模式,而无需承担高昂的前期投入。
- 软硬一体化捆绑销售:以Intel为代表,通过将经过优化的软件套件与特定硬件平台捆绑销售,为开发者提供高效、稳定的开发环境。
6.3 资本视角:为什么具身智能初创公司多停留在“A++”轮?
在2025年,具身智能赛道融资火热,人形机器人行业发生了22起融资事件,总融资金额约49.67亿元。然而,不少初创公司却存在“在单一轮次徘徊”的现象,例如智元机器人和逐际动力等都经历了多次A轮系列融资。这一现象并非行业泡沫的信号,而是具身智能与半导体产业类似,都具有“产品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量大”的特点。
投资机构采用“分批打款、分批交割”的模式,将一个完整的融资周期拆分为多次,既能为公司持续输血,又能向市场展示持续的资本青睐。这表明,该赛道需要“耐心资本”的长期陪伴。投资人看重的不仅仅是华丽的硬件,更在于企业是否能解决核心算法、数据积累等深层技术挑战,以及其商业模式是否具备长期成长性。
那些能够提供仿真工具、数据平台、或特定VLA模型等关键技术以加速研发进程、降低硬件成本的软件公司,将更容易获得资本的青睐,因为它们是解决行业“成长之痛”的“卖水人”。
2026年后的远航:六大方向的开发者掘金路线图
2026年将是具身智能务实落地的关键一年,开发者工具与软件生态将成为万亿级市场的核心引擎。核心商业机遇可归纳为六大方向:
- 数据掘金:专注于多模态数据采集与标注服务,特别是基于遥操作和VR/XR的创新模式,将人类技能转化为可训练的数据集。
- 合成数据:深度开发和定制合成数据生成引擎,利用域随机化技术为特定行业(如工业制造、医疗康养)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数据集。
- 仿真训练:围绕NVIDIA Isaac等主流平台,构建特定行业的仿真环境、任务模板或仿真服务,帮助开发者跨越虚实迁移的鸿沟。
- 自然语言编程:打造具身智能Agent框架或VLA模型API服务,将任务开发从代码驱动转向语言驱动,为开发者提供“开箱即用”的强大智能体能力。
- 软硬融合:与硬件厂商紧密合作,开发软硬件一体的开发者套件,通过异构计算优化和预构建库,降低行业进入门槛。
- RaaS软件:为RaaS商业模式提供后台管理、任务调度、多机协同和远程运维等云服务软件,将具身智能的商业价值从“资产”转变为“服务”。
关于TsingtaoAI
TsingtaoAI致力于终结具身智能"最后一公里"困局,通过中间工具层的开发,提升AI机器人应用验证效率,缩短任务开发周期,帮助企业更快速且低成本实现具身智能落地应用。公司已通过华为昇腾Ascend Compatible认证,拥有20项AI领域知识产权,服务领域涵盖智能制造、高校实训等多个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