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上手【Spring AOP】?从动态代理到源码剖析(下篇)

简介: Spring AOP的实现本质上依赖于代理模式这一经典设计模式。代理模式通过引入代理对象作为目标对象的中间层,实现了对目标对象访问的控制与增强,其核心价值在于解耦核心业务逻辑与横切关注点。在框架设计中,这种模式广泛用于实现功能扩展(如远程调用、延迟加载)、行为拦截(如权限校验、异常处理)等场景,为系统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目录

1.前言

2.正文

2.1代理模式

2.1.1静态代理

2.1.1.1代码实现示例:房屋中介代理场景

2.1.1.2静态代理的优缺点分析

2.1.2动态代理

2.1.2.1JDK动态代理:基于接口的代理实现

2.1.2.2CGLIB动态代理:基于继承的代理实现

2.1.2.3JDK与CGLIB动态代理的对比分析

2.2Spring AOP源码剖析(了解即可)

2.2.1核心类体系:从注解处理到代理创建

2.2.2代理创建的核心流程(简化版)

2.2.3核心原理总结

3.小结


1.前言

在《Spring AOP原理深度解析(上篇)》中,我们重点探讨了Spring AOP的应用层面,包括通过@Aspect注解定义切面、使用@Before``@After``@Around等通知类型实现横切逻辑,以及如何通过切入点表达式精确匹配目标方法。这些实践帮助开发者快速掌握了AOP在日志记录、事务管理、权限控制等场景的应用技巧。然而,对于框架使用者而言,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理解AOP背后的实现机制,不仅能提升问题排查能力,更能在复杂业务场景中设计出更优雅的解决方案。

Spring AOP的实现本质上依赖于代理模式这一经典设计模式。代理模式通过引入代理对象作为目标对象的中间层,实现了对目标对象访问的控制与增强,其核心价值在于解耦核心业务逻辑与横切关注点。在框架设计中,这种模式广泛用于实现功能扩展(如远程调用、延迟加载)、行为拦截(如权限校验、异常处理)等场景,为系统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阅读提示:建议读者具备Java反射机制、设计模式基础概念,以及Spring IoC容器的基本认知。文中涉及的源码分析基于Spring Framework 5.3.x版本,核心代码片段均经过简化处理以突出关键逻辑。

2.正文

2.1代理模式

2.1.1静态代理

静态代理是 AOP 思想的基础实现方式,其核心是通过代理类真实业务对象进行包装,在不修改原有业务逻辑的前提下实现功能增强。这种模式遵循"结构-代码-优缺点"的分析框架,能够清晰展现代理模式的设计本质。

静态代理的标准结构与调用路径:

静态代理模式包含三个核心组成部分:

  1. 抽象主题(Subject):定义业务方法的接口,规定代理类与真实主题的统一行为规范。
  2. 真实主题(Real Subject):实现抽象主题接口,包含具体的业务逻辑实现。
  3. 代理类(Proxy):同样实现抽象主题接口,内部持有真实主题的引用,在调用真实主题方法前后插入增强逻辑。

Client 端通过代理类与真实主题交互,调用路径为:Client → 代理类方法 → 增强逻辑 → 真实主题方法 → 增强逻辑(可选)。这种结构确保了业务逻辑与增强逻辑的分离,符合单一职责原则。

2.1.1.1代码实现示例:房屋中介代理场景

以房屋交易场景为例,通过代码直观展示静态代理的工作机制。假设需要为房屋买卖(saleHouse)和租赁(rentHouse)业务添加中介的前置审核逻辑:

1. 抽象主题接口(HouseSubject)

// 定义房屋交易业务接口
public interface HouseSubject {
    void saleHouse();  // 房屋出售业务
    void rentHouse();  // 房屋租赁业务
}

2. 真实主题类(RealHouseSubject)

// 实现具体的房屋交易业务
public class RealHouseSubject implements HouseSubject {
    @Override
    public void saleHouse() {
        System.out.println("业主执行房屋出售流程:签订合同 → 办理过户");
    }
    @Override
    public void rentHouse() {
        System.out.println("业主执行房屋租赁流程:签订租约 → 交付房屋");
    }
}

3. 代理类(HouseProxy)

// 中介代理类,增强房屋交易流程
public class HouseProxy implements HouseSubject {
    private HouseSubject realSubject;  // 持有真实主题引用
    // 通过构造器注入真实主题实例
    public HouseProxy(HouseSubject realSubject) {
        this.realSubject = realSubject;
    }
    @Override
    public void saleHouse() {
        // 前置增强逻辑:中介审核房源
        System.out.println("[中介] 审核房屋产权证明 → 评估市场价格 → 发布出售信息");
        // 调用真实主题业务方法
        realSubject.saleHouse();
        // 后置增强逻辑:中介跟进交易
        System.out.println("[中介] 协助办理水电过户 → 交易归档\n");
    }
    @Override
    public void rentHouse() {
        // 前置增强逻辑:中介筛选租客
        System.out.println("[中介] 核实租客身份 → 签订租赁担保协议");
        // 调用真实主题业务方法
        realSubject.rentHouse();
        // 后置增强逻辑:中介定期巡检
        System.out.println("[中介] 每月房屋状况巡检 → 租金代收\n");
    }
}

4. Client 调用示例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创建真实业务对象
        HouseSubject realHouse = new RealHouseSubject();
        // 创建代理对象并注入真实业务对象
        HouseProxy proxy = new HouseProxy(realHouse);
        // 通过代理执行房屋出售
        proxy.saleHouse();
        // 通过代理执行房屋租赁
        proxy.rentHouse();
    }
}

执行输出

[中介] 审核房屋产权证明 → 评估市场价格 → 发布出售信息
业主执行房屋出售流程:签订合同 → 办理过户
[中介] 协助办理水电过户 → 交易归档
[中介] 核实租客身份 → 签订租赁担保协议
业主执行房屋租赁流程:签订租约 → 交付房屋
[中介] 每月房屋状况巡检 → 租金代收

上述代码中,HouseProxy 通过构造器接收 RealHouseSubject 实例,在重写的业务方法中严格遵循"增强逻辑 → 真实方法调用 → 增强逻辑"的执行顺序,实现了中介服务对核心业务的无侵入增强。

2.1.1.2静态代理的优缺点分析

优点:简单直观,易于实现

静态代理的设计逻辑清晰,代理类与真实主题的关系在编译期即确定,代码结构透明,调试与维护成本低,适合增强逻辑固定且业务方法较少的场景。

核心优势:通过显式代码实现增强逻辑,执行流程可直接追溯,无需额外依赖反射或字节码技术,初学者易于理解其工作原理。

缺点:硬编码增强逻辑,灵活性差

静态代理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增强逻辑硬编码:所有增强逻辑需在代理类中手动编写,若需修改增强规则(如调整中介审核流程),必须直接修改代理类代码。
  • 方法级重复劳动:真实主题每新增一个业务方法(如 leaseHouse()),代理类必须同步实现该方法并嵌入增强逻辑,导致代码冗余。
  • 类爆炸风险:每个真实主题需对应一个代理类,当业务对象增多时,代理类数量呈线性增长,增加系统维护复杂度。

这些缺陷使得静态代理难以应对频繁变化的增强需求大规模业务场景,从而催生出动态代理技术作为更优解。

总结:

静态代理作为 AOP 的基础实现,通过"接口-真实主题-代理类"的三层结构实现了业务逻辑与增强逻辑的分离,但其编译期固定的代理关系和硬编码增强逻辑导致灵活性不足。这种局限性恰恰为动态代理的出现提供了技术演进的动力,后者通过运行时动态生成代理类,有效解决了静态代理的扩展性问题。

2.1.2动态代理

动态代理是Spring AOP实现的核心技术,通过在运行时动态生成代理对象实现方法增强。根据实现机制的不同,主流方案可分为JDK动态代理CGLIB动态代理,二者在实现原理、适用场景上存在显著差异。

2.1.2.1JDK动态代理:基于接口的代理实现

JDK动态代理是Java原生支持的代理机制,其核心实现基于接口,要求被代理类必须实现至少一个接口,代理类通过实现相同接口完成对目标方法的增强。

实现原理与核心组件:

JDK动态代理的实现依赖java.lang.reflect.Proxy类和InvocationHandler接口。代理类在运行时由Proxy类动态生成,该类会实现目标接口,并将方法调用转发给InvocationHandlerinvoke方法处理。

关键代码示例(JDKInvocation实现):

public class JDKInvocationHandler implements InvocationHandler {
    private final Object target; // 目标对象
    public JDKInvocationHandler(Object target) {
        this.target = target;
    }
    /**
     * 代理方法调用的转发入口
     * @param proxy 生成的代理对象
     * @param method 目标方法
     * @param args 方法参数
     * @return 方法执行结果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invoke(Object proxy, Method metho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 1. 增强逻辑(前置处理)
        System.out.println("JDK Proxy: 执行前置增强");
        // 2. 调用目标方法
        Object result = method.invoke(target, args);
        // 3. 增强逻辑(后置处理)
        System.out.println("JDK Proxy: 执行后置增强");
        return result;
    }
    // 创建代理对象
    public static Object createProxy(Object target) {
        return Proxy.newProxyInstance(
            target.getClass().getClassLoader(), // 类加载器:用于加载动态生成的代理类
            target.getClass().getInterfaces(),   // 目标接口数组:代理类需实现的接口
            new JDKInvocationHandler(target)     // InvocationHandler实例:处理代理逻辑
        );
    }
}

执行流程解析

JDK动态代理的方法调用流程可概括为:

  1. 代理对象调用方法:客户端调用代理对象的接口方法;
  2. 转发至InvocationHandler:代理类将调用转发给InvocationHandlerinvoke方法;
  3. 执行增强与目标方法:在invoke方法中,先执行前置增强逻辑,再通过反射调用目标对象的方法(method.invoke(target, args)),最后执行后置增强逻辑;
  4. 返回结果:将目标方法的执行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核心参数说明invoke方法的三个参数需重点理解:

  • proxy:动态生成的代理对象本身(注意避免在增强逻辑中使用proxy调用方法,否则会导致无限递归);
  • method:当前被调用的目标方法(Method对象);
  • args:方法入参数组(若方法无参数则为null)。

2.1.2.2CGLIB动态代理:基于继承的代理实现

CGLIB(Code Generation Library)是基于字节码生成技术的第三方库,其实现原理为继承目标类,通过生成目标类的子类作为代理类,从而实现对非接口类的代理。

实现原理与核心组件

CGLIB的核心是Enhancer类(用于生成代理类)和MethodInterceptor接口(用于定义增强逻辑)。代理类通过继承目标类并重写其方法,将方法调用转发给MethodInterceptorintercept方法。

关键代码示例(CGlibMethodInterceptor实现):

import net.sf.cglib.proxy.Enhancer;
import net.sf.cglib.proxy.MethodInterceptor;
import net.sf.cglib.proxy.MethodProxy;
public class CGlibMethodInterceptor implements MethodInterceptor {
    private final Object target; // 目标对象
    public CGlibMethodInterceptor(Object target) {
        this.target = target;
    }
    /**
     * 代理方法调用的拦截入口
     * @param obj 生成的代理对象
     * @param method 目标方法
     * @param args 方法参数
     * @param methodProxy 方法代理对象(用于高效调用父类方法)
     * @return 方法执行结果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intercept(Object obj, Method method, Object[] args, MethodProxy methodProxy) throws Throwable {
        // 1. 增强逻辑(前置处理)
        System.out.println("CGLIB Proxy: 执行前置增强");
        // 2. 调用目标方法(推荐使用methodProxy.invokeSuper提高性能)
        Object result = methodProxy.invokeSuper(obj, args); 
        // 等价于:method.invoke(target, args),但invokeSuper性能更优
        // 3. 增强逻辑(后置处理)
        System.out.println("CGLIB Proxy: 执行后置增强");
        return result;
    }
    // 创建代理对象
    public static Object createProxy(Class<?> targetClass) {
        return Enhancer.create(
            targetClass,                // 目标类Class对象:指定被代理的类
            new CGlibMethodInterceptor() // MethodInterceptor实例:处理代理逻辑
        );
    }
}

执行流程解析

CGLIB动态代理的方法调用流程与JDK代理类似,但底层实现不同:

  1. 代理对象调用方法:客户端调用代理对象的方法(继承自目标类);
  2. 转发至MethodInterceptor:代理类重写的方法会将调用转发给MethodInterceptorintercept方法;
  3. 执行增强与目标方法:在intercept方法中,先执行增强逻辑,再通过methodProxy.invokeSuper(obj, args)调用目标类的方法(避免反射,性能更优),最后执行后置增强;
  4. 返回结果:将执行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核心参数说明intercept方法比JDK的invoke多一个methodProxy参数:

  • methodProxy:CGLIB生成的方法代理对象,可通过invokeSuper(obj, args)直接调用目标类的方法,性能优于反射调用(method.invoke)。

2.1.2.3JDK与CGLIB动态代理的对比分析

为清晰区分二者的差异,以下从实现基础、适用场景、性能等维度进行对比:

对比维度 JDK动态代理 CGLIB动态代理
实现基础 基于接口(代理类实现目标接口) 基于继承(代理类继承目标类)
代理目标 只能代理实现接口的类 可代理非final类(不能代理final类/方法)
核心组件 InvocationHandler接口 MethodInterceptor接口
性能 方法调用基于反射,效率较低(JDK 8后有所优化) 基于字节码生成,调用通过methodProxy,效率更高
优点 1. 原生支持,无需依赖第三方库2. 代码简洁 1. 可代理类(无需接口)2. 性能更优
缺点 1. 仅能代理接口,局限性大2. 反射调用开销 1. 依赖第三方库2. 不能代理final类/方法
适用场景 目标类已实现接口,且无性能极致要求 目标类未实现接口,或需更高性能

通过上述对比可知,JDK动态代理适用于轻量级、接口导向的场景,而CGLIB更适合无接口类或高性能需求的场景。在Spring AOP中,默认会根据目标类是否实现接口自动选择代理方式:若实现接口则使用JDK代理,否则使用CGLIB代理(需引入CGLIB依赖)。

2.2Spring AOP源码剖析(了解即可)

Spring AOP的实现核心在于动态代理技术切面编织机制的结合,其底层依赖AnnotationAwareAspectJAutoProxyCreatorAbstractAutoProxyCreator两个核心类完成代理对象的创建。以下从核心类职责、代理生成流程两个维度进行简化剖析,聚焦关键逻辑而非完整实现细节。

2.2.1核心类体系:从注解处理到代理创建

Spring AOP的代理创建逻辑通过父子类协同实现,核心继承关系如下:

AbstractAutoProxyCreator 
└── AbstractAdvisorAutoProxyCreator
    └── AnnotationAwareAspectJAutoProxyCreator

1. AnnotationAwareAspectJAutoProxyCreator:注解驱动的切面处理器

作为Spring AOP的入口类,其核心职责是:

  • 扫描@Aspect注解:在Spring容器启动时,自动检测标注@Aspect的Bean,解析其中的@Before @After等通知注解;
  • 生成Advisor:将切面中的通知(Advice)与切入点(Pointcut)封装为Advisor对象(切面的最小执行单元);
  • 传递给父类处理:将生成的Advisor列表交给父类AbstractAutoProxyCreator,触发代理对象创建流程。

关键作用:作为"注解解析器",架起了@Aspect注解与底层代理逻辑的桥梁,使开发者无需手动配置Advisor。

2. AbstractAutoProxyCreator:代理创建的核心实现

作为直接父类,该类封装了代理对象创建的通用逻辑,核心方法包括:

  • postProcessAfterInitialization(Object bean, String beanName):在Bean初始化后触发代理创建,是AOP介入Bean生命周期的关键扩展点;
  • wrapIfNecessary(Object bean, String beanName, Object cacheKey):判断Bean是否需要被代理(是否匹配任何Advisor的切入点),若需要则调用createProxy()生成代理对象;
  • createProxy(Class<?> beanClass, String beanName, Object[] specificInterceptors, TargetSource targetSource):整合Advisor、选择代理工厂(JDK/CGLIB)、最终生成代理对象。

2.2.2代理创建的核心流程(简化版)

Spring AOP生成代理对象的过程可概括为四个关键步骤,以下结合AbstractAutoProxyCreator的核心代码逻辑展开说明:

步骤1:Bean初始化后介入(触发点)

当Bean完成初始化(如afterPropertiesSet()执行完毕),Spring容器会回调postProcessAfterInitialization方法:

@Override
public Object postProcessAfterInitialization(@Nullable Object bean, String beanName) {
    if (bean != null) {
        Object cacheKey = getCacheKey(bean.getClass(), beanName);
        // 判断是否需要跳过代理(如AOP基础设施类本身)
        if (this.earlyProxyReferences.remove(cacheKey) != bean) {
            // 核心逻辑:判断是否需要创建代理并执行
            return wrapIfNecessary(bean, beanName, cacheKey);
        }
    }
    return bean;
}

步骤2:判断是否需要代理(切入点匹配)

wrapIfNecessary方法通过getAdvicesAndAdvisorsForBean检查当前Bean是否匹配任何Advisor的切入点:

protected Object wrapIfNecessary(Object bean, String beanName, Object cacheKey) {
    // 1. 如果已处理过或无需代理(如Advice/Pointcut类型Bean),直接返回原Bean
    if (beanName != null && this.targetSourcedBeans.contains(beanName)) {
        return bean;
    }
    if (Boolean.FALSE.equals(this.advisedBeans.get(cacheKey))) {
        return bean;
    }
    // 2. 检查是否需要跳过(如AOP基础设施类)
    if (isInfrastructureClass(bean.getClass()) || shouldSkip(bean.getClass(), beanName)) {
        this.advisedBeans.put(cacheKey, Boolean.FALSE);
        return bean;
    }
    // 3. 核心:获取匹配当前Bean的Advisor列表
    Object[] specificInterceptors = getAdvicesAndAdvisorsForBean(bean.getClass(), beanName, null);
    if (specificInterceptors != DO_NOT_PROXY) { // 存在匹配的Advisor,需要代理
        this.advisedBeans.put(cacheKey, Boolean.TRUE);
        // 4. 创建代理对象
        Object proxy = createProxy(
            bean.getClass(), beanName, specificInterceptors, new SingletonTargetSource(bean));
        this.proxyTypes.put(cacheKey, proxy.getClass());
        return proxy;
    }
    this.advisedBeans.put(cacheKey, Boolean.FALSE);
    return bean;
}

步骤3:创建代理对象(选择JDK/CGLIB)

createProxy方法通过ProxyFactory整合Advisor并选择代理方式:

protected Object createProxy(Class<?> beanClass, @Nullable String beanName,
                             @Nullable Object[] specificInterceptors, TargetSource targetSource) {
    // 1. 创建ProxyFactory并配置参数(目标类、Advisor、是否暴露代理等)
    ProxyFactory proxyFactory = new ProxyFactory();
    proxyFactory.copyFrom(this);
    // 2. 配置代理目标类
    if (!proxyFactory.isProxyTargetClass()) {
        // 根据目标类是否实现接口决定是否使用CGLIB
        if (shouldProxyTargetClass(beanClass, beanName)) {
            proxyFactory.setProxyTargetClass(true);
        } else {
            // 注册目标类实现的接口
            evaluateProxyInterfaces(beanClass, proxyFactory);
        }
    }
    // 3. 添加Advisor(通知+切入点)
    Advisor[] advisors = buildAdvisors(beanName, specificInterceptors);
    proxyFactory.addAdvisors(advisors);
    proxyFactory.setTargetSource(targetSource);
    customizeProxyFactory(proxyFactory);
    // 4. 生成代理对象
    return proxyFactory.getProxy(getProxyClassLoader());
}

步骤4:执行增强逻辑(拦截器链调用)

最终生成的代理对象(JDK或CGLIB)会在目标方法调用时触发拦截器链执行,顺序为:

前置通知(@Before)→ 目标方法 → 后置通知(@After)→ 返回通知(@AfterReturning)/异常通知(@AfterThrowing)

2.2.3核心原理总结

Spring AOP的实现可简化为"注解解析→切入点匹配→代理生成→方法拦截"的四步流程:

  1. AnnotationAwareAspectJAutoProxyCreator负责从@Aspect注解中提取切面逻辑,转化为可执行的Advisor
  2. AbstractAutoProxyCreator在Bean初始化后介入,通过wrapIfNecessary判断是否需要代理;
  3. 根据目标类类型选择JDK或CGLIB代理,通过ProxyFactory生成代理对象;
  4. 代理对象调用目标方法时,按顺序执行Advisor中的通知逻辑,实现横切关注点的编织。

这一设计的核心价值在于无侵入性:业务代码仅需标注注解即可获得AOP增强,无需与框架API耦合,完美体现了"面向切面编程"的设计思想。

3.小结

从框架设计视角审视,Spring AOP 的实现本质是复杂问题分层化解的典范:底层依赖动态代理技术解决代码增强的灵活性问题,中层通过面向切面编程思想实现横切逻辑的模块化封装,上层则提供简洁的声明式 API 降低开发者使用门槛。这种"技术底座-架构抽象-应用接口"的三层设计,既保证了底层技术的可扩展性(如支持 JDK/CGLIB 两种代理模式切换),又通过封装复杂度提升了开发效率。

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的话,不要忘了点赞关注,谢谢支持喔~

相关文章
|
24天前
|
XML 安全 Java
使用 Spring 的 @Aspect 和 @Pointcut 注解简化面向方面的编程 (AOP)
面向方面编程(AOP)通过分离横切关注点,如日志、安全和事务,提升代码模块化与可维护性。Spring 提供了对 AOP 的强大支持,核心注解 `@Aspect` 和 `@Pointcut` 使得定义切面与切入点变得简洁直观。`@Aspect` 标记切面类,集中处理通用逻辑;`@Pointcut` 则通过表达式定义通知的应用位置,提高代码可读性与复用性。二者结合,使开发者能清晰划分业务逻辑与辅助功能,简化维护并提升系统灵活性。Spring AOP 借助代理机制实现运行时织入,与 Spring 容器无缝集成,支持依赖注入与声明式配置,是构建清晰、高内聚应用的理想选择。
258 0
|
5月前
|
监控 安全 Java
Spring AOP实现原理
本内容主要介绍了Spring AOP的核心概念、实现机制及代理生成流程。涵盖切面(Aspect)、连接点(Join Point)、通知(Advice)、切点(Pointcut)等关键概念,解析了JDK动态代理与CGLIB代理的原理及对比,并深入探讨了通知执行链路和责任链模式的应用。同时,详细分析了AspectJ注解驱动的AOP解析过程,包括切面识别、切点表达式匹配及通知适配为Advice的机制,帮助理解Spring AOP的工作原理与实现细节。
|
2月前
|
人工智能 监控 安全
Spring AOP切面编程颠覆传统!3大核心注解+5种通知类型,让业务代码纯净如初
本文介绍了AOP(面向切面编程)的基本概念、优势及其在Spring Boot中的使用。AOP作为OOP的补充,通过将横切关注点(如日志、安全、事务等)与业务逻辑分离,实现代码解耦,提升模块化程度、可维护性和灵活性。文章详细讲解了Spring AOP的核心概念,包括切面、切点、通知等,并提供了在Spring Boot中实现AOP的具体步骤和代码示例。此外,还列举了AOP在日志记录、性能监控、事务管理和安全控制等场景中的实际应用。通过本文,开发者可以快速掌握AOP编程思想及其实践技巧。
|
2月前
|
人工智能 监控 安全
如何快速上手【Spring AOP】?核心应用实战(上篇)
哈喽大家好吖~欢迎来到Spring AOP系列教程的上篇 - 应用篇。在本篇,我们将专注于Spring AOP的实际应用,通过具体的代码示例和场景分析,帮助大家掌握AOP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而在后续的下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Spring AOP的实现原理和底层机制。 AOP(Aspect-Oriented Programming,面向切面编程)是Spring框架中的核心特性之一,它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横切关注点(如日志记录、性能统计、安全控制、事务管理等)的问题,提高代码的模块化程度和复用性。
|
6月前
|
前端开发 Java 物联网
智慧班牌源码,采用Java + Spring Boot后端框架,搭配Vue2前端技术,支持SaaS云部署
智慧班牌系统是一款基于信息化与物联网技术的校园管理工具,集成电子屏显示、人脸识别及数据交互功能,实现班级信息展示、智能考勤与家校互通。系统采用Java + Spring Boot后端框架,搭配Vue2前端技术,支持SaaS云部署与私有化定制。核心功能涵盖信息发布、考勤管理、教务处理及数据分析,助力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学优化。其综合性和可扩展性有效打破数据孤岛,提升交互体验并降低管理成本,适用于日常教学、考试管理和应急场景,为智慧校园建设提供全面解决方案。
398 70
|
8月前
|
XML Java 测试技术
Spring AOP—通知类型 和 切入点表达式 万字详解(通俗易懂)
Spring 第五节 AOP——切入点表达式 万字详解!
373 25
|
8月前
|
XML 安全 Java
Spring AOP—深入动态代理 万字详解(通俗易懂)
Spring 第四节 AOP——动态代理 万字详解!
279 24
|
7月前
|
Java API 微服务
微服务——SpringBoot使用归纳——Spring Boot中的切面AOP处理——Spring Boot 中的 AOP 处理
本文详细讲解了Spring Boot中的AOP(面向切面编程)处理方法。首先介绍如何引入AOP依赖,通过添加`spring-boot-starter-aop`实现。接着阐述了如何定义和实现AOP切面,包括常用注解如`@Aspect`、`@Pointcut`、`@Before`、`@After`、`@AfterReturning`和`@AfterThrowing`的使用场景与示例代码。通过这些注解,可以分别在方法执行前、后、返回时或抛出异常时插入自定义逻辑,从而实现功能增强或日志记录等操作。最后总结了AOP在实际项目中的重要作用,并提供了课程源码下载链接供进一步学习。
762 0
|
7月前
|
Java 开发者 微服务
微服务——SpringBoot使用归纳——Spring Boot中的切面AOP处理——什么是AOP
本文介绍了Spring Boot中的切面AOP处理。AOP(Aspect Oriented Programming)即面向切面编程,其核心思想是分离关注点。通过AOP,程序可以将与业务逻辑无关的代码(如日志记录、事务管理等)从主要逻辑中抽离,交由专门的“仆人”处理,从而让开发者专注于核心任务。这种机制实现了模块间的灵活组合,使程序结构更加可配置、可扩展。文中以生活化比喻生动阐释了AOP的工作原理及其优势。
36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