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的分布式锁是基于自定义注解结合AOP来实现的。在自定义注解中可以指定锁名称、锁重试等待时长、锁超时释放时长等属性。当然最重要的,在注解中也支持锁类型属性、加锁策略属性。
我们先说锁类型切换,Redisson支持的分布式锁类型是固定的,比如普通的可重入锁Lock、公平锁FairLock、读锁、写锁等。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枚举,与Redisson锁的类型一一对应,然后我还写了一个简单工厂,提供一个方法,可以便捷的根据枚举来创建锁对象。这样用户就可以在自定义注解中通过设置锁类型枚举来选择想要使用的锁类型。而我的AOP切面代码就可以根据用户设置的锁类型来创建对应锁对象了。
然后再说加锁策略切换,线程获取锁时如果成功没什么好说的,但如果失败则可以选择多种策略:例如获取锁失败不重试,直接结束;获取锁失败不重试直接抛异常;获取锁失败重试一段时间,依然失败则结束;获取锁失败重试一段时间,依然失败则抛异常;获取锁失败一直重试等。每种策略的代码逻辑不同,因此我就基于策略模式,先定义了加锁策略接口,然后提供了5种不同的策略实现,然后为各种策略定义了枚举。接下来就与锁类型切换类似了,在自定义注解中允许用户选择锁策略枚举,在AOP切面中根据用户选择的策略选择不同的策略实现类,尝试加锁。
至于限流功能,这里实现的就比较简单,就是在自定义注解中加了一个autoLock的标识,默认是true,在AOP切面中会在释放锁之前对这个autoLock做判断,如果为true才会执行unlock释放锁的动作,如果为false则不会执行;所不释放就只能等待Redis自动释放,假如锁自动释放时长设置为1秒,那就类似于限流QPS为1
那你的设计中是否支持Redisson的连锁(MultiLock)机制呢?
这个锁我知道,它需要利用多个独立Redis节点来分别获取锁,主要解决的是Redis节点故障问题,提高分布式锁的可用性。但是性能损耗比较大,因此我们的设计中并没有支持MultiLock。
那你知道Redisson分布式锁原理吗?
分布式锁主要是满足多进程的互斥性,如果是简单分布式锁只需要利用redis的setnx即可实现。但是Redisson的分布式锁有更多高级特性,例如:可重入、自动续期、阻塞重试等,因此就没有选择使用setnx来实现。
Redisson底层是基于Redis的hash结构来记录获取锁的线程信息,结构是这样的:key是锁名称,hasKey是线程标示,hashValue是锁重入次数。这样就可以实现锁的可重入性。
然后Redisson的分布式锁允许自定义锁的超时自动释放时间,如果没有设置或者设置的值为-1,则自动释放时间为30秒,并且会开启一个WatchDog机制。WatchDog就是一个定时任务,每隔(leaseTime/3)秒就会执行一次,会重置锁的expire时间为30秒,从而实现所的自动续期
至于阻塞重试机制,则是基于Redis的发布订阅机制。如果设置了waitTime大于0,则获取锁失败的线程会订阅一个当前锁的频道,然后等待。获取锁成功的线程在执行完业务释放锁后会向频道内发送通知,收到通知的线程会再次尝试获取锁,重复这个过程直到获取锁成功或者重试时长超过waitTime
那基于Hash结构如此复杂的业务逻辑来实现,代码肯定不止一行,如何保证获取锁逻辑的原子性?
这个问题也很好解决,Redisson底层是基于LUA脚本实现的,在Redis中,LUA脚本中的多行代码逻辑执行是天然具备原子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