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破数据孤岛:构建全维度能源感知网络
传统企业的能源数据常分散在电表、水表、设备控制系统等孤立节点,难以形成统一分析口径。MyEMS 通过兼容多类型采集协议,将电、水、气、热等常规能源与光伏、储能、充电桩等新能源数据纳入同一中台,实现 “一屏观全域”。
以某汽车工厂为例,其焊接车间、涂装车间的能耗数据曾分属不同部门管理,设备空载能耗长期被忽视。通过 MyEMS 的车间级管理模块,工厂将 120 余台生产设备与计量仪表绑定,实时监测各工序能耗波动,结合工作日历自动关停非生产时段设备,仅空调系统优化一项便实现月均节电 15%。
二、开源技术赋能:让系统适配企业而非企业迁就系统
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常面临 “定制化成本高” 与 “通用系统功能冗余” 的两难。MyEMS 基于 Java、Python 等开源技术栈的模块化设计,允许企业按需裁剪功能 —— 食品加工厂可仅启用能耗报表与故障预警功能,而产业园区则能扩展微电网协同控制模块。
某化工园区因存在防爆设备特殊对接需求,曾被多家商业系统拒之门外。借助 MyEMS 的开源社区支持,园区技术团队在原有架构上开发了防爆协议适配插件,仅用 3 周便完成 10 个危险区域的能耗监控部署,成本较定制开发降低 60%。
三、从节能降耗到低碳运营:构建全周期价值链条
MyEMS 的价值不仅在于数据监控,更在于形成 “诊断 - 优化 - 溯源” 的闭环管理。通过 AI 算法对历史能耗数据建模,系统可自动识别高耗能环节并生成改造方案:某商场依据系统建议调整中央空调风机频率与照明时段,半年内能源成本下降 22%;某医疗园区则通过光伏 - 储能协同策略,实现白天自发自用率提升至 80%,峰值购电成本降低 35%。
在政策合规层面,系统自动生成的碳足迹报表为企业提供了 “用数据说话” 的底气。某电子制造企业借助 MyEMS 完成碳排放量精准核算,顺利通过绿色工厂认证,获得地方政府税收优惠与项目优先审批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