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在聊AI,尤其大模型。但说句大实话,大模型当下的能力,那真是离不开大量人类智能(Human Intelligence) 的投入,特别是在 Agent(智能体)领域,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我看来,高质量的数据和有效的评价体系,真的真的真的太重要了! 现在顶会也有很多很多做数据集工作的,未来一段时间应该会火
【个人观察💡】 构建数据和Benchmark(评估基准)这活儿,看着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简直是难上加难!想当年在学校,还是现在工作,一直在给这些 Agent “当牛做马”..
咱们就拿三种最有代表性的 Agent 来聊聊它们的成熟度吧,按我个人经验排个序:编码 Agent > Web Agent > GUI Agent。
💻 编码 Agent:辅助编程的得力助手
像 Cursor、Windsurf 这些编码 Agent,现在已经能很好地辅助我们写代码了。它们之所以能做得这么出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编码任务的数据相对更容易获取,而且结果非常客观,做评估(Evaluation)也特别方便。毕竟代码跑得通就是通,跑不通就是不通,黑白分明。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编码辅助这条赛道现在大厂们都卷得厉害了——毕竟,程序员的薪资可不低,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谁不爱呢?
🌐 Web Agent:挑战真实世界的复杂性
再来看看 Web Agent,各家大厂也相继推出了不少这类智能体,比如最近的一些 Deep Research 智能体。它们在完成一些简单的、通用性任务上表现还行,但一旦遇到复杂的多步骤长链操作,或者需要特定领域知识(domain knowledge) 的任务,Web Agent 的水平基本也就只能到实习生级别了。
比如,让它生成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表面上看可能逻辑完整、篇幅足够,但你仔细一看,就会发现各种“幻觉”(胡编乱造)、信息冗余、内容空洞等问题。这时候,如何评价这份报告的质量,就真的需要专业人士的知识来对齐了。毕竟,Deep Research 考验的是信息搜索、总结提炼、内容生成等一系列综合能力。
【我的看法✍️】 目前 Web Agent 领域,高质量的数据和能够全面衡量其复杂能力的 Benchmark,都还挺稀缺的。这正是其发展亟需突破的关键点。
🎯 GUI Agent:模拟人机交互的终极挑战
GUI Agent 可以说是模拟人类操作电脑的终极形态了。它的输入是屏幕截图(相当于AI的“眼睛”),输出则是下一步要执行的操作(比如点击哪里、输入什么)。其核心能力在于 规划(Planning)和多模态落地(Multi-Modal Grounding),用来理解屏幕截图上的内容,并规划下一步怎么操作。
虽然说,有几千条高质量的操作轨迹数据,结合强化学习(RL)就能带来不错的提升,但如何构造高效且准确的长链轨迹数据,至今仍然是一个难以绕开的巨大挑战。因为现实中的人机交互路径太复杂、太灵活了,而且很多细微的判断,AI目前还很难捕捉。
核心挑战:高质量数据与有效Benchmark不可或缺
无论是哪种 Agent,当下主流的技术方案无外乎两种:
- 基于基础模型搭建 Workflow(工作流)并结合模型推理: 这种方式通过编排大模型的调用顺序和逻辑来完成任务。
- 直接对模型进行微调(Model Tuning): 让模型更好地适应特定任务和数据。
但无论是哪种方案,都离不开高质量的数据和有效的 Benchmark(评估基准)。
- 好的 Workflow 设计,需要有数据和 Benchmark 去不断地对齐和优化。
- 要微调模型,那就更不用说了,数据是它的“食粮”。
- 强化学习(RL)也特别贴合 Agent 的场景,因为它通过奖励机制来驱动模型学习。但这些 奖励函数(Reward Function)的设计,同样也离不开好的 Benchmark 来评测和引导,否则模型可能学不到你想要的东西。
【我的思考🤔】 所以你看,AI智能体发展到现在,最核心的瓶颈,依然在于我们到底能提供多少“高质量的人工智能”——也就是多少来自人类专家经验、标注、反馈沉淀下来的数据和评价标准。这决定了AI能走多远,能有多“智能”。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一起探讨🤝。多尝试,做不好也没关系,如何呢又能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