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备案:
适用范围:覆盖生成合成类、个性化推荐类等 5 类算法,需通过全国统一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备案系统提交材料,包含《算法安全自评估报告》《承诺书》等核心文件。
审核重点:侧重算法本身的安全性、数据合规性及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流程周期约 2 个月。
大模型备案:
适用范围:针对向境内公众提供生成内容服务的大模型,需提交《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上线备案申请表》《安全自评估报告》《测试账号》等材料,涉及模型架构、语料安全、内容过滤等多维度审查。
审核重点:除材料审核外,还需通过技术测试验证模型的安全稳定性,周期长达 3-6 个月。
二、两者关系的核心逻辑
必要前置条件:
所有需要进行大模型备案的企业,必须先完成算法备案。这是因为生成式大模型服务本身属于生成合成类算法,需同时满足《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双重要求。
典型案例:中国移动 “九天大模型” 和贵州 “法管家大模型” 均通过 “双备案”,即同时完成算法备案和大模型备案。
材料复用机制:
算法备案中的《算法安全自评估报告》《数据合规证明》等文件,可作为大模型备案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减少重复准备工作。
阿里云平台支持资质复用,例如在大模型备案时可自动关联已完成的算法备案编号,简化填报流程。
业务场景差异:
若企业仅提供调用第三方大模型的 API 服务(如通过阿里云调用通义千问),则只需进行大模型登记,无需重复备案。
若企业对第三方模型进行微调或加入自有语料,则需同时完成算法备案和大模型备案。
三、阿里云开发者备案全流程指引
(一)备案前准备
资质自查:
确认业务是否具有 “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例如面向 C 端用户的智能客服、内容生成工具等需强制备案。
检查算法类型,若涉及生成合成类、个性化推荐类等 5 类算法,需优先完成算法备案。
材料预准备:
算法备案:准备《算法技术说明书》(含模型架构图)、《数据使用授权协议》、《用户协议更新版本》等。
大模型备案:提前整理《语料标注规则》(含标注团队资质证明)、《拦截关键词列表》(不少于 1 万个)、《评估测试题集》(覆盖 31 项风险场景)等。
(二)阿里云工具支撑
合规预评估平台:
输入业务类型、数据来源等信息,3 分钟生成《备案风险诊断报告》,识别潜在问题(如数据溯源链缺失、用户权益条款不完善)。
示例:某教育 APP 通过该平台发现训练数据未获教材授权,及时补充协议后避免备案驳回。
材料智能校验工具:
自动检测材料格式(如 PDF 清晰度、文件大小),降低 50% 补正率。例如,算法技术说明书需采用 JSON 格式描述模型架构,工具可自动生成标准模板。
备案进度追踪:
在阿里云控制台实时查看审核状态,例如省级网信办技术测试阶段需提交测试账号(10 个安全账号 + 10 个裸奔账号),系统会自动提醒材料提交节点。
(三)关键节点操作
算法备案流程:
登录 “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备案系统”,选择 “阿里云” 作为技术支撑方,自动同步 IDC/ISP 资质。
提交《算法安全自评估报告》时,可调用阿里云 PAI 平台的公平性检测插件,确保不同群体识别偏差率<5%。
大模型备案流程:
与属地网信办线下对接,领取《大模型上线备案申请表》,填写模型基本信息(如参数量、训练数据规模)。
提交材料后,省级网信办将进行敏感词拦截测试(要求关键词库≥1 万个)和模拟攻击测试,阿里云 “内容安全 AI 审核” 服务可协助生成《输出内容过滤机制报告》。
四、常见问题与合规建议
Q:算法迭代需要重新备案吗?
A:重大架构变更(如从规则引擎升级为深度学习模型)需重新备案;小版本更新需在《季度运行报告》中说明,阿里云 “变更管理系统” 可自动记录迭代日志。
Q:如何证明训练数据来源合法?
A:调用阿里云 “数据市场” 授权接口生成带时间戳的合规证明,或通过 “数据资产合规管理平台” 导出 ModelArts 训练日志作为附件。
Q:未备案的法律风险?
A:根据《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第 21 条,未备案将面临最高 5000 万元罚款,APP 可能被下架,企业信用记录受影响。
五、政策红利与资源支持
补贴政策:
北上广等城市对通过备案的企业提供算力补贴(如北京补贴 30% 算力成本)、研发奖励(如广州对国家级大模型备案奖励 100 万元)。
阿里云联合地方政府推出 “备案绿色通道”,例如上海徐汇区企业可叠加享受 200 万元研发补贴 + 300 万元算力补贴。
技术支持:
阿里云提供 “评估报告模板库”,覆盖金融、医疗等 8 大行业合规要点,降低材料撰写难度。
针对金融行业,PAI 平台的 “模型解释工具” 可生成 SHAP 值分析图,满足风控算法可解释性要求。
如果您想了解最新政策动态信息点击我的主页,在简介可以看到公众号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