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瞳AI鱼类识别 —— AI赋能海洋生物智能监测

简介: 鱼类AI识别技术基于深度学习算法,通过大量鱼类图像训练,实现对鱼类的快速精准识别。该技术模仿人类视觉系统,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提取鱼体特征,从浅层的鳞片纹理到深层的整体形态逐步分析。快瞳科技提出的MF-Net模型突破了鱼类种类繁多、数据不均衡等难点,通过多阶段特征融合、动态权重调整及三维特征建模,显著提升识别性能。这项技术不仅重塑水产科研方式,还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推动AI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应用迈入新阶段。

在浩瀚的海洋和神秘的河流湖泊中,鱼类作为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状态和种类分布一直备受关注。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一种名为鱼类AI识别技术的创新手段应运而生,为鱼类研究和保护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变革。

鱼类AI识别技术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特别是深度学习技术的先进方法。它通过大量的鱼类图像和数据进行训练,使计算机能够自动学习鱼类的特征和模式,从而实现对不同种类鱼类的快速、准确识别。简单来说,这一技术就像是给计算机安装了一双“慧眼”,让它能够像人类专家一样,从外形、颜色、斑纹等细微特征中辨别出各种鱼类。而且,随着不断学习和优化,它的识别能力会越来越强,准确率也会越来越高。

微信截图_20250508160513.png

一、鱼类AI识别技术原理

(1)图像特征解码,像素背后的生物密码

图像识别技术,无论是“刷脸”还是拍照扫描,都需要有图像输入。而在计算机中,图像是由像素点组成的,像素点是图像的最小单位,它可以用一个数字或一个向量来表示,这个数字或向量就是像素点的灰度值或颜色值。

对于灰度图像来说,每个像素点仅用一个灰度值来定义其明暗程度,该灰度值是介于 0 至 255 之间的整数。其中,0 意味着最暗的黑色,255 则代表最亮的白色,而从黑到白之间的过渡则由这中间的数值来划分出不同深浅的灰度等级,从而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

当聚焦于彩色图像时,情况有所不同。每个像素点拥有三个颜色值,它们分别对应红(Red)、绿(Green)、蓝(Blue)这三种基础颜色的比例。和灰度值类似,每个颜色值同样在 0 至 255 这个整数区间内取值。0 表示该颜色成分完全缺失,255 则表示该颜色成分达到最大强度,处于饱和状态。当三种颜色以不同的数值组合在一起时,便能混合出各种丰富多样的色彩,实现彩色图像细腻且逼真的色彩呈现效果。

这样,一幅图像可以看作是一个矩阵或一个张量,它的行数和列数分别表示图像的高度和宽度,它的元素就是图像的像素点,它的维度就是图像的通道数(灰度图像为1,彩色图像为3)。

微信截图_20250508151634.png

(2)计算机是如何识别图像的?

人类视觉系统通过眼睛接收光线信号,将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传递给大脑处理图像,识别物体并理解其意义,同时通过学习不断优化识别能力。

计算机视觉系统和人类视觉系统类似,利用算法和数学模型分析图像,主要分为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和分类识别三个步骤,其中特征提取器起到关键作用。

要让计算机准确识别鱼类图像,首先要让它学会分析图像里面的鱼类关键特征,而在这一个步骤,深度学习技术可自动提取关键特征,提高识别准确率。下文继续介绍卷积神经网络,一种专门为处理图像数据而设计的深度学习模型。

微信截图_20250508160705.png

(3)用卷积神经网络(CNN)提取图像中的鱼体特征

卷积神经网络模仿了人类的视觉系统,由多个层组成,每一层都包含一些可以处理信息的单元,称为神经元。每一层的神经元都与上一层和下一层的神经元相连,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

微信截图_20250508153118.png

卷积神经网络的每一层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特征提取器,它可以从上一层的输出中学习到更高级的特征。例如:

微信截图_20250508153817.png

浅层网络:捕捉鳞片纹理、鱼眼轮廓

中层网络:识别胸鳍形状、体长比例

深层网络:解析尾柄特征、斑纹分布规律

下面来看看卷积神经网络对一张鲤鱼图片的多层提取结果:

由上图可以看出,浅层可以提取到点、线条等特征,接下来可以提取到线段、边缘等特征,再接下来提取到鱼眼、鱼须、腹鳍、尾鳍、背鳍等体征。层次越深,图像分辨率越低,提取到的特征就越抽象。

可以说,提取特征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通过多层提取,就可以得到多个不同的特征图,每个特征图都反映了图像的某种特征。这些特征图可以作为下一层的输入,继续提取出更高层次的特征。如此,深度学习技术就可以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全局,逐步构建出对图像的理解。

通过以上方法,我们可以让模型去区分一些相似度很高的鱼类,以鲢鱼和鲤鱼为例,算法通过500+层特征分析:从颜色上看,鲤体侧金黄色,尾鳍下叶橙红色,而鲢的背部青灰色,两侧及腹部均为白色;鲢没有胡须,而鲤有两根胡须;鲢鱼鳞细小密集,鲤鱼鳞宽大;鲢的眼睛较低,而鲤的眼睛较高等等。这些特征比较明显,卷积神经网络经过学习后,就能很好地区分鲢和鲤的类别。

微信截图_20250508154934.png

二、MF-Net模型突破识鱼难点

鱼类图像识别面临诸多挑战:鱼类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不同品种间外形、色彩、纹理相似,且数据采集中存在姿态、视角、光照、遮挡、背景干扰等因素,导致同种鱼类样本差异大、不同种类相似性高。此外,收集的鱼类图片数据集常存在以下特点:鱼目标与背景相似,光线变化大,姿态各异,图像存在多目标。同时,数据集中鱼类物种遵循长尾分布,类别分布不均衡,导致模型在头部类别过拟合、尾部类别欠拟合,影响总体识别性能。

微信截图_20250508155806.png

针对这些问题,快瞳科技提出基于多阶段特征提取的深度网络(MF-Net)模型,通过预处理模块、多阶段特征提取模块以及标签平滑损失函数,学习识别目标的局部和全局特征,降低数据类别分布不均衡的影响,增强模型识别性能。

# 模型核心结构class MF_Net(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__init__()
        self.preprocessor = ImageAugmentor()  # 图像增强模块
        self.multi_stage = MultiStageExtractor()  # 多级特征提取
        self.classifier = LabelSmoothingLayer()  # 标签平滑分类

三大技术突破:

多阶段特征融合:同时学习局部鳞片和整体游姿特征

动态权重调整:平衡常见种(如带鱼)和稀有种(中华鲟)的识别权重

三维特征建模:引入鱼群游动姿态的时间序列分析

通过持续优化特征提取算法和模型架构,快瞳鱼类识别技术正在重塑水产科研的工作方式,为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智能化的解决方案。这项技术的进步,标志着AI在生态保护领域从辅助工具到决策参谋的重要跨越。

相关文章
|
22天前
|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算法
AI智能混剪视频大模型开发方案:从文字到视频的自动化生成·优雅草卓伊凡
AI智能混剪视频大模型开发方案:从文字到视频的自动化生成·优雅草卓伊凡
95 0
AI智能混剪视频大模型开发方案:从文字到视频的自动化生成·优雅草卓伊凡
|
15天前
|
SQL 存储 人工智能
Quick BI V5.5上线:AI赋能全场景提效,分析决策 “快、准、稳”!
Quick BI 5.5版本应运而生,围绕"AI赋能+全场景提效",助力企业加速释放数据价值。此次升级,不仅让复杂分析"开箱即用",更通过智能工具与场景化能力,助力企业实现从数据洞察到决策落地的全流程闭环。
Quick BI V5.5上线:AI赋能全场景提效,分析决策 “快、准、稳”!
|
22天前
|
人工智能 编解码 自然语言处理
AI智能混剪核心技术解析(一):字幕与标题生成的三大支柱-字幕与标题生成-优雅草卓伊凡
AI智能混剪核心技术解析(一):字幕与标题生成的三大支柱-字幕与标题生成-优雅草卓伊凡
58 4
AI智能混剪核心技术解析(一):字幕与标题生成的三大支柱-字幕与标题生成-优雅草卓伊凡
|
25天前
|
存储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构建智能AI记忆系统:多智能体系统记忆机制的设计与技术实现
本文探讨了多智能体系统中记忆机制的设计与实现,提出构建精细化记忆体系以模拟人类认知过程。文章分析了上下文窗口限制的技术挑战,并介绍了四种记忆类型:即时工作记忆、情节记忆、程序性记忆和语义知识系统。通过基于文件的工作上下文记忆、模型上下文协议的数据库集成以及RAG系统等技术方案,满足不同记忆需求。此外,高级技术如动态示例选择、记忆蒸馏和冲突解决机制进一步提升系统智能化水平。总结指出,这些技术推动智能体向更接近人类认知的复杂记忆处理机制发展,为人工智能开辟新路径。
108 5
构建智能AI记忆系统:多智能体系统记忆机制的设计与技术实现
|
12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算法
ai赋能科技
本内容探讨了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涵盖教学设计、课堂互动、科研赋能、教学管理和伦理实践五大方面。从智能备课到动态学情分析,从跨学科创新到自动化评估,展示了AI如何优化教育全流程。同时强调数据安全与算法公平性,确保技术发展不偏离教育本质。最后指出,在AGI时代,学习AI大模型不仅是为了适应技术浪潮,更是为了填补400万人才缺口,成为高薪“AI+”岗位的抢手人才。教育的目标已转变为培养驾驭AI的思考者,而不仅仅局限于竞争者角色。
|
1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算法
破解生成式AI认知边界:框架思维引擎如何重塑产业智能化未来
该内容深入解析了核心技术架构,涵盖思维链强化系统(DTT)、认知框架建模体系和实时纠偏算法体系。DTT通过多级问题拆解、混合精度推理及分布式验证,大幅提升复杂问题处理能力;认知框架结合知识图谱与逻辑推理,实现精准医疗诊断等应用;实时纠偏算法则通过多级验证机制保障事实与逻辑准确性。整体架构分应用层、框架层和基础层,支持高效、可信的跨领域适配。技术创新体现在混合计算加速、持续学习机制等方面,显著优于传统模型,在事实准确性、逻辑连续性及响应速度上优势明显。
85 28
|
24天前
|
人工智能 运维 算法
AI加持下的网络流量管理:智能调度还是流量黑洞?
AI加持下的网络流量管理:智能调度还是流量黑洞?
73 8
|
1月前
|
人工智能 运维 安全
阿里云 Serverless 助力海牙湾构建弹性、高效、智能的 AI 数字化平台
海牙湾(G-Town)是一家以“供应链+场景+技术+AI”为核心驱动力的科技公司,致力于为各行业提供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通过采用阿里云Serverless架构,解决了弹性能力不足、资源浪费与运维低效的问题。SAE全托管特性降低了技术复杂度,并计划进一步探索Serverless与AI结合,推动智能数字化发展。海牙湾业务覆盖金融、美妆、能源等领域,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战略合作,持续优化用户体验和供应链决策能力,保障信息安全并创造可量化的商业价值。未来,公司将深化云原生技术应用,助力更多行业实现高效数字化转型。
176 19
|
1月前
|
存储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阿里云上的 Salesforce 亮相 2025 AI「巨」场:以 AI 赋能企业未来
阿里云打造的「2025 AI “巨”场·中国 AI 创造力大展」在北京首创·朗园 Station 圆满落幕。Salesforce 作为全球领先的 CRM 企业,携手阿里云,共同亮相本次盛会。
|
1月前
|
开发框架 人工智能 Java
破茧成蝶:阿里云应用服务器让传统 J2EE 应用无缝升级 AI 原生时代
本文详细介绍了阿里云应用服务器如何助力传统J2EE应用实现智能化升级。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传统J2EE应用在智能化转型中的痛点,如协议鸿沟、资源冲突和观测失明;第二部分展示了阿里云应用服务器的解决方案,包括兼容传统EJB容器与微服务架构、支持大模型即插即用及全景可观测性;第三部分则通过具体步骤说明如何基于EDAS开启J2EE应用的智能化进程,确保十年代码无需重写,轻松实现智能化跃迁。
250 41
下一篇
oss创建buc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