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
我是一名大数据开发工程师,之前很少涉及数据分析类产品,初步听到QuickBI的时候,应该是在2020年,那是第一次自己使用阿里云的服务,用的是阿里云的ECS搭建大数据集群,从实体机到云服务器的转变,让我感觉工作效率的标淮之大,当初因为主要还是着重于数据的处理,只是简单的尝试了以下QuickBI的可视化功能,并没有深入,这是我和QuickBI的第一次接触。
和QuickBI的相爱相杀
真正深入使用QuickBI是在2022年,前面说过。我是一名大数据开发工程师,主要是对离线数仓的开发,2022年,我负责公司数据的全链路设计和开发,在数仓方面我主要是用到了阿里云的Dataworks+MaxCompute+ADB,本来我是舒舒服服的,数据开发就完事了。突然有一天,领导和我说,我们需要做数据可视化,我一听头都大了,我从来没有用过呀,这我哪会,于是我赶紧去调研数据可视化的产品。当初主要是调研了DataEye、FineBI、还有QuickBI,对三款工具进行了详细的对比,最后我们选择了QuickBI,理由如下:
- DataEye相对于QuickBI而言,它的可视化效果相对不足,QuickBI模板更丰富。
- QuickBI的生态更完善,基本上能对接市面上所有的数据源。
- QuickBI的技术售后非常非常的棒,当然这是在后面使用中感受到的
售后技术服务的话我这里根据我们公司业务大概的额描述一下:
我们当初使用QuickBI主要是使用到了他的仪表板和仪表板的嵌入功能,报表嵌入是直接嵌入到我们公司系统,使我们公司开发的报表数据嘎嘎好看,客户觉得很奈斯,哈哈,报表嵌入需要调用API,这个让后端的同学配合下就可以,很简单。
当初我也是报表小白,其实好多都是不会的,甚至纬度值和度量值很多都是不会的,别说有时候产品经理只给我一个图片让我去实现这个功能了。这个就不得不说QuickBI的技术售后了,QuickBI的技术售后非常棒。可能觉得我在吹,其实不然,我说的就是事实,当然阿里云整体产品的技术售后都是非常奈斯的,比某讯好太多太多了,有用过的同学应该理解我的心情的。
QuickBI技术支持给我提供过的帮助:
- 我刚接触的时候,我有啥不会的,产品给我一个图,我就在群里问技术售后,我该怎么去配置相应的图表,这效率简直嘎嘎好。
- 用了一段时间之后,这时候大部分需求我其实都是能搞定的,但奈何产品和客户不按套路出牌,给了我一个排行榜+分组展示的需求,简直头都大了,想了很久都没搞出来,客户又要,当初还是寻求技术售后的帮助,人家给我直接远程调试,把问题解决了,说真的,非常感谢,要不然我可能体统跑路了。
- 中后期,因为我们用到QuickBI的跳转穿透功能比较多,有时候需求在前端排查问题,这时候需要查找调用的SQL,这时候也是请教的技术售后给解决的。
可能大家觉得我们用人家的产品,人家给我们解决问题不是应该的吗?但是我想说,但是人家不一定要很及时的回复你,QuickBI一般是有两个人值班的,解决问题效率高,虽然我以前也吐槽过它的不好,哈哈。但是,QBI的价格绝对对得起它的价格和服务,甚至是物超所值。
你只要购买了QBI,基本上是拥有了一个数据解决方案团队,当然,简单的自己能搞定的就不要麻烦人家技术售后。人家毕竟服务的人数也挺多。
在近三年的QuickBI使用中,它的API接口调用是让我感觉比较印象深刻的,因为它可以解决当初我们通过数据查询的方式去解决对于用户不同的权限控制问题,希望这个功能可以继续保留甚至优化。
如今,我再次使用QuickBI
最近因为工作问题,我负责公司实时数仓的搭建和数据可视化建设,我第一反应的报表工具就是QuickBI,公司本来是想用某讯的,但是某讯的解决方案和服务态度实在是太拉跨了。我们工作中工具不好用,工作效率少一半不说,还用的不顺心,工作中最怕的就是遇到问题解决不好,到处求爷爷告奶奶请人帮忙,用阿里云的服务,只要你技术不是很菜,基本上是不会有这个烦恼的,让你成为低调的数据报表大师,目前我用的是Flink+Hologres+QuickBI去实现实时数仓的数据可视化,希望能够和阿里云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走下去,也希望QuickBI的服务能够继续保持甚至做得更好。
声明:我并不是阿里系的公司,我说人家好是确实人家的产品和服务好,只有让好的产品和服务拥有好的市场,才能实现正反馈,对我们用户来说也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