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变革中的挑战与机遇
我是一名在传统制造业研发部门深耕 16 年的资深产品开发项目经理,曾在多个 NPD(New Product Development)项目中担任核心角色。我熟悉产品从概念到量产的全流程,也习惯了传统的瀑布式项目管理模式。然而,随着数字化变革、人工智能的崛起以及市场对快速响应的高要求,我和我的团队越来越感受到传统方式的局限性:
需求变化频繁,传统计划无法快速调整;
团队成员协作存在壁垒,信息传递滞后;
产品开发周期长,市场窗口期稍纵即逝。
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司开始探索新的管理方式,而敏捷开发(Agile)尤其是 Scrum,被视为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 触碰敏捷:Scrum 初体验
最初,我对敏捷的理解仅停留在软件开发领域。然而,在参加了一次行业交流活动后,我意识到 Scrum 在硬件研发、制造业同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我决定学习 Scrum,并顺利获得了 PSM(Professional Scrum Master)认证。回到公司后,我选择在一个小型试点项目上引入 Scrum,看看是否真的能够提升团队协作。
项目团队由来自不同职能部门的成员组成:机械设计、电子工程、生产工艺、市场与质量工程。过去,我们习惯于“各自为战”,各个阶段完成后再交接给下游团队。但这一次,我决定尝试 Scrum,以更高效的方式推进协作。
- Scrum 如何改变团队协作方式
3.1 透明化信息流:站会与看板
过去,团队成员只有在例会上才知道项目进展。为了打破信息壁垒,我推行了 每日站会(Daily Scrum) 和 任务可视化看板:
每天早晨 15 分钟的站会,团队成员同步各自的进度、遇到的挑战,及时协调资源;
使用电子看板(JIRA + 实体白板),让任务状态清晰可见,避免信息断层。
这一改变让我看到,团队成员开始主动沟通,而不是等到问题爆发才被动解决。
3.2 跨职能协作:从孤岛到合力
Scrum 强调 跨职能团队,要求成员共同负责交付高质量的工作,而不是按职能划分责任。
过去,机械设计团队完成 3D 建模后,会交给电子工程师,再到生产工艺团队。问题在于,每个环节交接后,若有变更,需要重复调整,导致进度拖延。
现在,在 Sprint 规划 会议上,所有团队成员共同讨论关键目标,拆解任务,并且在 Sprint 过程中持续沟通,避免后续返工。例如,电子工程师可以提前参与机械设计评审,市场团队可以在早期阶段就提出用户反馈,使整个流程更加顺畅。
3.3 迭代与反馈:快速调整适应变化
Scrum 采用 短周期迭代(Sprint),每 2-4 周交付一个可测评的成果,并在 Sprint 评审 和 回顾会议 进行反馈。
在试点项目中,我们每两周举办一次 Sprint 评审,邀请内部客户和市场部门参与,对当前开发的原型提出意见。这样做的好处是:
提前发现设计问题,避免后期大规模返工;
让市场和客户团队更早参与进来,提高产品适应市场需求的可能性;
团队在回顾会议上总结经验,优化下一轮迭代的方式。
- 结果与反思:Scrum 的实际价值
经过6个 Sprint(大约 3 个月),我和团队对 Scrum 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获得了一些实际成果:
开发周期缩短 20%,因为减少了等待时间和返工(针对一些老产品维护的需求变更);
问题解决速度提高,因为团队成员更愿意主动沟通;
跨部门协作增强,市场、研发、生产的协作更加紧密,减少了信息孤岛;
团队满意度提升,因为成员的贡献被看见,并且有更大的自主权。
当然,Scrum 的实施也遇到了一些挑战,比如:
传统管理模式下,领导层对“自组织团队”持观望态度;
部分团队成员习惯了等待上级指示,转变需要时间;
一些硬件研发环节仍需要较长的交付周期,需要结合 Kanban 等方法优化。
- 结语:Scrum 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试点项目的成功让我和公司高层看到了 Scrum 在制造业的价值,也促使我们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敏捷方法。
我深知,Scrum 不是灵丹妙药,也不是唯一的答案。但它提供了一种 以人为本、强调协作、快速反馈 的方式,帮助团队在不确定性中找到前进的方向。
在数字化和 AI 时代,制造业也需要敏捷转型。Scrum,不仅仅是开发工具,更是团队协作的催化剂,让“各自为战”变成“协同作战”。
你的团队,准备好迎接敏捷时代的挑战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