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开启|2025年阿里云协同育人项目申报指南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要求,支持和鼓励高校师生参与教育教学创新及人才培养改革。阿里云多年来持续支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受到众多高校高度关注,现诚邀各高校积极申报,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共育创新人才。
现将2025年1月批次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申报通知如下。
1、建设目标
在教育部高教司指导下,阿里云持续支持2025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设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
2、申报方法
参与教师所在高校必须是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中本科层次高校。
参与教师须登录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网站,注册高校账号,每个账号对应一位项目申请人。申请项目批次“2025年1月批次”。
3、申报时间
申报阿里云2025年1月批次协同育人项目应在2025年2月28日前到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平台里完成在线提交。
4、申报内容
一、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1. 项目名称: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创新
2. 申报条件:
(1)申报课程需要在2025年春季学期开设,项目实施周期为1年;
(2)申报课程学时安排应不少于8学时,平均每年开课次数不少于一次;
(3)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面向全校开设的人工智能或计算机相关公共基础课。
3. 资源支持:
(1)阿里云支持5个课改项目,每项支持资金5万元人民币;
(2)阿里云为每位学生的课程学习提供价值300元的云计算资源;
(3)阿里云为合作老师提供相关的云产品技术资料和培训。
4. 建设要求:
(1)课程大纲:包括具体的课程时间分配、章节、实验、习题描述,阿里云相关的教学和实践内容的学时不少于10学时;
(2)教师授课教案:每章节均提供PPT课件,提供课程相关的参考书目、论文参考文献、网络资源等内容;
(3)典型教学实验案例:围绕课程教学内容,开发2个基于阿里云平台的典型教学实验案例,提供实验手册、实验步骤和参数;
(4)课程作业产出:不少于500位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和动手实验。
二、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
阿里云支持100个实践基地项目。
1. 项目名称: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与应用实践
1.1. 申报条件:
(1)面向院校类型:开设有计算机、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专业的高等院校;
(2)申报院校需具备实践中心(基地),实践中心(基地)有实验场地、学生机房等基本实验室或实践资源;
(3)申报的由实践基地开展的相关实践类课程应不少于8学时,平均每年开课次数不少于一次,项目周期为1年。
1.2. 资源支持:
阿里云向每所立项的合作高校提供不少于20万元等价值的软硬件资源支持,具体包括算力资源、模型资源、在线实践平台、实践条件或基地所需的其它实践资源(如实践课程、实验大纲、实验手册等)。
1.3. 建设要求:
(1)组建实践条件教师队伍,专人与阿里云相应的技术团队对接,负责阿里云为高校提供的实践资源的落地部署,组织学生完成指定的实践任务;
(2)组织学生开展实践类课程的学习,项目期间参与实践学习的学生人数不低于500人,每位学生实践类课程学习时长不低于8学时,平均每年开课次数不少于一次;
(3)基于阿里云的实践条件资源,选择产业相关实际问题作为综合实践的课题,以项目制实训的方式提升学生解决实际产业问题的能力;
(4)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指导老师需形成实践类课程教案,提供参与实践学习的学生证明。
2. 项目名称:AIGC设计新范式与实践
2.1. 申报条件:
(1)面向院校类型:开设有计算机、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专业的高等院校;
(2)申报院校需具备实践中心(基地),实践中心(基地)有实验场地、学生机房等基本实验室或实践资源;
(3)申报的由实践基地开展的相关实践类课程应不少于8学时,平均每年开课次数不少于一次,项目周期为1年。
2.2. 资源支持:
阿里云向每所立项的合作高校提供不少于20万元等价值的软硬件资源支持,具体包括算力资源、模型资源、在线实践平台、实践条件或基地所需的其它实践资源(如实践课程、实验大纲、实验手册等)。
2.3. 建设要求:
(1)授课教师参加一次PAI ArtLab组织的师资培训,获得培训证书;(2)课程大纲及教案:包括具体的课程时间分配、章节、实验、习题描述,PAI ArtLab相关的教学和实践内容的学时不少于8学时; (3)课程作业产出:不少于500位学生使用PAI ArtLab平台,不少于4组完整课程作业,包含数据集、LoRA模型或ComfyUI工作流、模型及工作流在PAI ArtLab平台开源共享。
5、申报流程
6、合作方式
7、联系我们
企业名称: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
钉钉群号:105440010374
咨询钉钉号:
ym202408(刘老师,阿里云高校合作专家)
kongziqiang123 (孔老师,阿里云高校合作专家)
联系方式:
19884180572(微信同号) 刘老师
13456918292(微信同号) 孔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