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个人信息泄露,期待法律有效堵漏

简介:

你是不是经常接到骚扰电话?如果是,那毫无疑问,你的个人信息泄露了。最近,江苏南京秦淮警方开展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有95%的人遭遇过个人信息泄露(据6月14日《现代快报》)。屡治不止的个人信息泄露让人无奈,以有效的法律手段根治,才能还给公众信心。

个人信息泄露不是一个新话题,而且随着网络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情况似乎越来越严重。仅就南京秦淮的这次问卷调查而言,警方对200位市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5%的人遭遇过个人信息泄露,其中大部分反映接到过骚扰电话。近年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处于高发态势,既严重侵犯了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又往往与电信诈骗等其他犯罪存在密切关联,社会危害日益突出,必须依法予以惩治。

问卷调查同时显示,受访者的自我防范意识都不错。但为什么个人信息还是泄露了呢?这起码说明一点,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很多,普通公众防不胜防。

个人信息被泄露得麻木了,有些人甚至产生了无所谓的想法。其实,个人信息安全不仅仅是个人的事,也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比如,互联网经济离不开在线支付等环节,如果这些用户信息遭受黑客攻击或“内鬼”出卖,那么国家的互联网经济安全将遭到严重威胁。再比如,如果一些领导干部、科学工作者、涉及国家安全重要岗位人员的个人信息被境外国家掌握,这必将影响国家安全。

因此,提示公众加强自我保护毕竟只是一个方面,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更是政府的责任,相关职能部门不仅要及时出手,更要有效出手。在这方面,国家最近出台了不少法律法规。今年6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开始实施,公民个人信息多了一把法律保护伞。该法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窃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个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与网络安全法同一天开始施行的,还有《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根据司法解释,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踪轨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产信息50条以上的将入罪。

织密法网是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基础性工作,法律执行才见真章,这其中的挑战不小。个人信息泄露的普遍性、隐蔽性,注定查处起来难度非常大,效果也难以立竿见影。只有相关职能部门强化责任、提高水平、升级手段,法律才能有效执行,才能有效堵漏。若非如此,法律再完善,也有沦为摆设之虞。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相关文章
|
安全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社交网站存在七大安全风险 可能成为用户隐私泄露重灾区
3月30日,瑞星公司发布《网民隐私与社交网站(SNS)安全报告(2009)》,针对目前非常热门社交网站用户发出安全警告。报告指出,网民在社交网站注册个人资料之后,很容易遭遇手机号泄露、MSN和邮箱帐号密码被盗用等七大安全风险,而利用各种方式骗取网民个人资料用以牟利,已经成为社交网站利润的重要来源。
2236 0
|
安全 测试技术 网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