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大模型幻觉之谜:深入剖析数据偏差与模型局限性如何联手制造假象,并提供代码实例助你洞悉真相

简介: 【10月更文挑战第2天】近年来,大规模预训练模型(大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取得卓越成绩,但也存在“大模型幻觉”现象,即高准确率并不反映真实理解能力。这主要由数据偏差和模型局限性导致。通过平衡数据集和引入正则化技术可部分缓解该问题,但仍需学界和业界共同努力。

大模型幻觉底层逻辑分析
image.png

近年来,随着计算资源的飞速发展和机器学习理论的进步,深度学习领域的大规模预训练模型(简称大模型)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这些模型拥有庞大的参数量,能够处理复杂的任务,并在多项自然语言处理(NLP)、计算机视觉(CV)等任务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绩。然而,在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也存在着所谓的“大模型幻觉”现象,即模型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出的性能并没有真正反映出其理解能力或泛化能力。本文旨在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逻辑,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其成因及解决方案。

所谓“大模型幻觉”,主要是指虽然模型在特定任务上达到了很高的准确率,但这并不意味着模型具备了真正的“理解”。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数据偏差导致模型学习到了错误的关联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模型本身的局限性,比如过度拟合、泛化能力不足等问题。

要理解“大模型幻觉”的根源,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数据在训练过程中的重要性。假设有一个文本分类任务,如果训练数据集中某一类别的样本总是出现在特定的上下文中,那么模型就有可能仅仅依靠这些上下文线索来进行分类,而不是真正理解文本的内容。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代码示例,展示如何通过数据预处理来降低这种偏差的影响:

import pandas as pd

# 假设df是我们使用的数据集DataFrame
def balance_dataset(df):
    # 计算各类别样本数量
    class_counts = df['label'].value_counts()

    # 获取最少类别样本数
    min_count = class_counts.min()

    # 对每个类别进行下采样,使各类别样本数相同
    balanced_df = pd.concat([df[df['label'] == c].sample(min_count) for c in class_counts.index])

    return balanced_df

balanced_data = balance_dataset(df)

此外,模型的设计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尽管深度学习模型具有强大的表征学习能力,但它们也可能陷入过拟合陷阱,即模型在训练集上表现很好,但在未见过的数据上表现不佳。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引入正则化技术来约束模型的学习过程,例如L1或L2正则化:

import torch.nn as nn

class RegularizedModel(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RegularizedModel, self).__init__()
        self.fc = nn.Linear(in_features, out_features)
        self.dropout = nn.Dropout(p=0.5)

    def forward(self, x):
        x = self.fc(x)
        x = self.dropout(x)
        return x

# 在训练过程中,可以设置适当的权重衰减参数(weight_decay)来实现L2正则化
optimizer = torch.optim.Adam(model.parameters(), lr=learning_rate, weight_decay=1e-5)

总之,“大模型幻觉”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通过对数据处理和模型结构的精心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现象,使模型更加鲁棒可靠。当然,要完全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共同努力,不断推进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相关文章
|
1月前
|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BI
从数据积累到大模型的智能飞跃,你准备好了吗?
在数据驱动的时代,人工智能(AI)正重塑世界。蚂蚁集团的师文汇在「DATA+AI」论坛上发表演讲,阐述了《数据驱动的AI原生应用与开放框架》。他指出,AI应用经历了从数据积累到大模型的智能飞跃,数据已成为智能应用成功的关键。师文汇强调,构建智能应用需结合优质大模型与行业数据。演讲还介绍了AI原生应用的研发变革与挑战,包括编程模型转变、研发范式的不确定性及与现有系统的交互等问题。此外,他还分享了AI原生应用框架的思考与探索,提出了泛ETL、实验反馈机制及应对不确定性等解决方案,并展示了DB-GPT在政企、金融等多个领域的应用案例。
|
1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自然语言处理 算法
【深藏功与名】揭秘大模型背后的真相:为何它们常让人欢喜让人忧,又该如何破局?
【10月更文挑战第5天】近年来,随着计算资源和算法的提升,大规模深度学习模型在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引发了“大模型幻觉”的讨论。该现象指模型虽在特定任务上表现出色,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过度拟合和泛化能力差等问题。本文分析了大模型的底层逻辑,并通过PyTorch代码示例展示了如何使用L2正则化缓解过度拟合。此外,还介绍了通过数据增强提高模型泛化能力的方法。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平衡模型复杂度与泛化能力,以实现更佳性能。
32 0
|
2月前
|
人工智能
AI设计自己,代码造物主已来!UBC华人一作首提ADAS,数学能力暴涨25.9%
【9月更文挑战第15天】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智能体系统的设计仍需大量人力与专业知识。为解决这一问题,UBC研究人员提出了“自动智能体系统设计(ADAS)”新方法,通过基于代码的元智能体实现智能体系统的自动化设计与优化。实验结果表明,ADAS设计的智能体在多个领域中表现优异,尤其在阅读理解和数学任务上取得了显著提升。尽管如此,ADAS仍面临安全性、可扩展性和效率等挑战,需进一步研究解决。论文详情见链接:https://arxiv.org/pdf/2408.08435。
49 4
|
2月前
|
测试技术
LLM数学性能暴涨168%,微软14人团队力作!合成数据2.0秘诀曝光,智能体生成教学
【9月更文挑战第14天】微软研究团队发布了一篇介绍新型框架"AgentInstruct"的论文,该框架旨在通过自动生成高质量合成数据,推动语言模型发展。AgentInstruct仅需原始数据源即可创建多样化的合成数据,减少人工工作量。研究团队基于此框架构建了含2500万训练对的数据集,展示了其在多种技能教学中的潜力。经微调后的Mistral-7b模型演进为Orca-3,在多个基准测试中显著超越同类模型。尽管如此,AgentInstruct仍面临创建流程耗时及合成数据复杂性不足等问题。论文详情见:https://arxiv.org/pdf/2407.03502
63 2
|
3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数据采集 人工智能
揭秘大型机器学习模型背后的秘密:如何在技术深度与广度之间找到完美平衡点,探索那些鲜为人知的设计、训练与部署技巧,让你的作品脱颖而出!
【8月更文挑战第21天】大型机器学习模型是人工智能的关键方向,借助不断增强的计算力和海量数据,已实现在学术与产业上的重大突破。本文深入探讨大型模型从设计到部署的全过程,涉及数据预处理、模型架构(如Transformer)、训练技巧及模型压缩技术,旨在面对挑战时提供解决方案,促进AI技术的实用化进程。
70 1
|
3月前
|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Python
🔍显微镜下的AI魔法:深入剖析生成式模型提示词工程,细节决定成败🔍
【8月更文挑战第1天】在人工智能领域,生成式模型作为连接现实与想象的桥梁展现出独特创造力。提示词工程在此扮演关键角色,通过精细调整引发内容生成的重大变化。以创意广告生成为例:初始宽泛提示词难以激发独特文案,经深度剖析与微调后,加入情感元素的提示词能更好引导模型创造共鸣内容。示例代码模拟此过程,展示优化提示词的重要性,强调细节在生成式AI中的决定性作用。
66 8
|
4月前
|
Web App开发
生成式模型不只会模仿!哈佛、UCSB等最新成果:性能可超越训练集专家水平
【7月更文挑战第23天】研究人员从哈佛大学、UC Santa Barbara等机构展示了生成式模型的新突破:在特定任务上实现超越训练集专家水平的性能。通过“低温度采样”减少模型不确定性,实验中一个名为ChessFormer的模型在下棋任务上表现出了超越性,即性能超过了训练集中专家的平均水平。这项工作揭示了生成式模型在特定条件下实现超越的可能性,为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视角。[论文](https://arxiv.org/pdf/2406.11741)
34 2
|
SQL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自然语言处理
个人眼中的大模型
纵观最近两年互联网科技圈,大模型在自然语言工程领域的崛起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可能性和机遇。结合我最近阅读了阿里开发者写的《应用开发者的疑问:大模型是真正的银弹吗?》这篇文章,是否可以将大模型视为真正的银弹呢?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些个人观点想要分享一下,分享一下个人是否觉得大模型就是真正的银弹。
166 1
个人眼中的大模型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编解码 人工智能
斯坦福最新研究警告:别太迷信大模型涌现能力,那是度量选择的结果(1)
斯坦福最新研究警告:别太迷信大模型涌现能力,那是度量选择的结果
179 0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斯坦福最新研究警告:别太迷信大模型涌现能力,那是度量选择的结果(2)
斯坦福最新研究警告:别太迷信大模型涌现能力,那是度量选择的结果
16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