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NX 在多模态应用中的角色

本文涉及的产品
实时计算 Flink 版,1000CU*H 3个月
智能开放搜索 OpenSearch行业算法版,1GB 20LCU 1个月
实时数仓Hologres,5000CU*H 100GB 3个月
简介: 【8月更文第27天】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多模态学习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多模态学习指的是结合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如图像、文本和音频等)进行建模,以提取更丰富的信息并做出更准确的预测。Open Neural Network Exchange (ONNX) 作为一种开放的标准,支持多种机器学习框架之间的模型交换,为多模态应用的开发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本文将探讨 ONNX 在多模态应用中的作用,并通过具体的代码示例来展示如何利用 ONNX 来实现图像、文本和音频数据的融合处理。

概述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多模态学习成为了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多模态学习指的是结合多种不同类型的数据(如图像、文本和音频等)进行建模,以提取更丰富的信息并做出更准确的预测。Open Neural Network Exchange (ONNX) 作为一种开放的标准,支持多种机器学习框架之间的模型交换,为多模态应用的开发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本文将探讨 ONNX 在多模态应用中的作用,并通过具体的代码示例来展示如何利用 ONNX 来实现图像、文本和音频数据的融合处理。

多模态应用概述

多模态应用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比如情感分析、虚拟助手、自动驾驶系统等。这些应用通常涉及多种类型的数据输入,例如语音识别系统可能需要同时处理音频和文本数据,而智能视频分析系统则可能需要同时处理图像和文本数据。

ONNX 的优势

  1. 模型互操作性:ONNX 支持不同框架之间的模型转换,使得开发者能够在多种平台和框架之间自由切换。
  2. 高性能推理:ONNX 支持多种高性能推理引擎,如 ONNX Runtime,可以显著提升模型推理的速度。
  3. 跨平台部署:ONNX 支持在多种操作系统和硬件平台上运行模型,包括 ARM 架构的移动设备。
  4. 丰富的操作集合:ONNX 包含了大量的操作符,支持复杂模型的构建。

多模态模型构建

一个典型的多模态模型可能包含多个子模型,每个子模型分别处理不同类型的输入数据。这些子模型的输出将被融合在一起,以产生最终的预测结果。

示例:图像-文本多模态模型

假设我们有一个任务需要结合图像和文本输入来识别图像中的物体,并描述它们。我们将使用 ONNX 来构建这样一个模型。

1. 准备数据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些图像和对应的文本描述。

import numpy as np

# 示例图像数据
image_data = np.random.rand(1, 3, 224, 224).astype(np.float32)

# 示例文本数据
text_data = ["a dog playing with a ball"]
2. 构建图像模型

我们将使用预训练的 ResNet-18 模型来处理图像数据。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vision.models as models

# 加载预训练的 ResNet-18 模型
image_model = models.resnet18(pretrained=True)
image_model.eval()

# 导出模型为 ONNX 格式
torch.onnx.export(image_model, image_data, "resnet18.onnx", verbose=True)
3. 构建文本模型

我们将使用预训练的 BERT 模型来处理文本数据。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BertModel, BertTokenizer

# 加载预训练的 BERT 模型和分词器
tokenizer = BertTokenizer.from_pretrained('bert-base-uncased')
text_model = BertModel.from_pretrained('bert-base-uncased')
text_model.eval()

# 分词并转换为 ONNX 兼容的输入格式
encoded_input = tokenizer(text_data, padding=True, truncation=True, return_tensors='pt')
torch.onnx.export(text_model, tuple(encoded_input.values()), "bert.onnx", verbose=True)
4. 模型融合

我们将使用 ONNX 来融合这两个模型的输出。

import onnx
from onnx import helper
from onnx import AttributeProto, TensorProto, GraphProto

# 加载 ONNX 模型
image_model_onnx = onnx.load("resnet18.onnx")
text_model_onnx = onnx.load("bert.onnx")

# 创建融合模型
def create_fusion_model(image_model, text_model):
    # 获取输入和输出名称
    image_input = image_model.graph.input[0]
    text_input = text_model.graph.input[0]
    image_output = image_model.graph.output[0]
    text_output = text_model.graph.output[0]

    # 创建融合节点
    concat_node = onnx.helper.make_node(
        'Concat',
        inputs=[image_output.name, text_output.name],
        outputs=['concat_output'],
        axis=1
    )

    # 创建新的输出
    output_node = onnx.helper.make_node(
        'Identity',
        inputs=['concat_output'],
        outputs=['final_output']
    )

    # 创建新的图
    nodes = list(image_model.graph.node) + list(text_model.graph.node) + [concat_node, output_node]
    graph_def = helper.make_graph(
        nodes,
        'fusion_model',
        [image_input, text_input],
        [output_node.output[0]],
        initializer=list(image_model.graph.initializer) + list(text_model.graph.initializer)
    )

    # 创建模型
    opset_import = onnx.helper.make_opsetid("", 11)
    model_def = helper.make_model(graph_def, producer_name='fusion_model', opset_imports=[opset_import])

    return model_def

# 创建融合模型并保存
fusion_model = create_fusion_model(image_model_onnx, text_model_onnx)
onnx.save(fusion_model, "fusion_model.onnx")
5. 运行融合模型

最后,我们使用 ONNX Runtime 来运行融合后的模型。

import onnxruntime as ort

# 加载融合模型
session = ort.InferenceSession("fusion_model.onnx")

# 准备输入数据
image_input_name = session.get_inputs()[0].name
text_input_names = [input.name for input in session.get_inputs()[1:]]

# 创建输入数据
image_data = np.random.rand(1, 3, 224, 224).astype(np.float32)
text_data = tokenizer(text_data, padding=True, truncation=True, return_tensors='np')

# 运行模型
outputs = session.run(None, {
   image_input_name: image_data, **text_data})

# 输出结果
print("Fused Model Output:", outputs)

总结

ONNX 在多模态应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简化了模型之间的转换和部署,还支持高性能的模型推理。通过将不同类型的模型融合在一起,我们可以构建出更加强大和灵活的人工智能系统。随着 ONNX 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未来的多模态应用将会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目录
相关文章
|
6天前
|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搜索推荐
携多项成果亮相云栖大会,探索大模型在云通信中的创新应用与全球实践
2025云栖大会云通信分论坛聚焦大模型与云通信融合,阿里云发布智能联络中心2.0与Chat App AI助理,携手伙伴推动通信智能化升级。
|
3月前
|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开发工具
统一多模态 Transformer 架构在跨模态表示学习中的应用与优化
本文介绍统一多模态 Transformer(UMT)在跨模态表示学习中的应用与优化,涵盖模型架构、实现细节与实验效果,探讨其在图文检索、图像生成等任务中的卓越性能。
统一多模态 Transformer 架构在跨模态表示学习中的应用与优化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自然语言处理 API
query改写:大模型应用测试离不开的实践
queryrewrite 是一个用于大模型应用测试的 Python 库,专注于查询(query)的改写与验证。它支持多种改写方法,包括大型语言模型(LLM)、词汇表替换和同义词替换,同时提供多种验证方法如 ROUGE-L、BLEU、帕累托最优和LLM语义相似度,以确保改写后的查询在语义上保持一致。该项目特别优化了对中文文本的处理,涵盖分词和相似度计算。用户可通过 pip 安装,并支持扩展不同的 LLM 模型,如 OpenAI、Ollama 等。
470 87
query改写:大模型应用测试离不开的实践
|
3月前
|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搜索推荐
企业客户服务效率低、体验差,如何通过大模型技术改善?一文了解面向客户服务全场景的行业大模型的3大应用方向
本文三桥君探讨了大模型技术在客户服务领域的应用与实践。从架构设计出发,详细解析了面向客户、客服和运营三大场景的智能功能模块,包括业务咨询、情感关怀、智能点选、知识采编等12项核心功能。AI产品专家三桥君指出,通过行业大模型定制、多源数据整合等技术手段,企业可实现客户服务的智能化升级,显著提升客户体验和运营效率。
165 0
|
2月前
|
JSON 自然语言处理 算法
大模型应用测试必备技能:问题对生成实践
本文介绍了利用LangChain的QAGenerationChain从文本生成问题-答案对(QA pairs)的方法,旨在解决LLM应用开发中测试数据生成的格式不统一、库版本过时、模型输出异常及代码可维护性差等问题。文中提供了完整的代码实现,并对生成结果进行了有效性评估,包括语义相似度检查、关键词匹配和重复性检测,确保生成的QA对质量可靠,适用于知识库测试与评估。
285 86
|
7天前
|
人工智能 Java API
Java与大模型集成实战:构建智能Java应用的新范式
随着大型语言模型(LLM)的API化,将其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集成到现有Java应用中已成为提升应用智能水平的关键路径。本文旨在为Java开发者提供一份实用的集成指南。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使用Spring Boot 3框架,通过HTTP客户端与OpenAI GPT(或兼容API)进行高效、安全的交互。内容涵盖项目依赖配置、异步非阻塞的API调用、请求与响应的结构化处理、异常管理以及一些面向生产环境的最佳实践,并附带完整的代码示例,助您快速将AI能力融入Java生态。
114 12
|
4月前
|
传感器 人工智能 监控
通义灵码智能体模式在企业级开发中的应用:以云效DevOps自动化流程为例
通义灵码智能体模式具备语义理解、任务闭环与环境感知能力,结合云效DevOps实现CI/CD异常修复、测试覆盖与配置合规检查,大幅提升研发效率与质量。
167 0
|
12天前
|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算法
现代AI工具深度解析:从GPT到多模态的技术革命与实战应用
蒋星熠Jaxonic,AI技术探索者,深耕代码生成、多模态AI与提示词工程。分享AI工具架构、实战应用与优化策略,助力开发者提升效率,共赴智能编程新纪元。
|
15天前
|
人工智能 算法 数据挖掘
AI Agent工作流实用手册:5种常见模式的实现与应用,助力生产环境稳定性
本文介绍了五种AI Agent结构化工作流模式,帮助解决传统提示词方式在生产环境中输出不稳定、质量不可控的问题。通过串行链式处理、智能路由、并行处理、编排器-工作器架构和评估器-优化器循环,可提升任务执行效率、资源利用和输出质量,适用于复杂、高要求的AI应用。
201 0
AI Agent工作流实用手册:5种常见模式的实现与应用,助力生产环境稳定性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