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kubernetes中实现分布式可扩展的WebSocket服务架构

本文涉及的产品
网络型负载均衡 NLB,每月750个小时 15LCU
应用型负载均衡 ALB,每月750个小时 15LCU
传统型负载均衡 CLB,每月750个小时 15LCU
简介: 如何在kubernetes中实现分布式可扩展的WebSocket服务架构

How to implement a distributed and auto-scalable WebSocket server architecture on Kubernetes一文中虽然解决是WebSocket长连接问题,但可以为其他长连接负载均衡场景提供参考价值


WebRTC 是一套开放web标准,用于在客户端之间建立(端到端方式的)直接通信。WebRTC signaling 是WebRTC协议的前置步骤,它依赖signaling server在需要建立WebRTC连接的客户端之间转发协商协议。客户端和signaling server之间的连接通常使用WebSockets


signaling server保存了客户端的信息,其工作模式如下:

  • 使用HTTP库启动一个WebSocket服务,用于监听客户端的注册(即后可以与其他客户端建立WebSocket连接)请求
  • 维护一个内存关系结构(如哈希或字典),将clientId与其WebSocket进行映射
  • 当接收到发起端的WebSocket消息(当然,必须指定clientId)时,会在map中查找接收端的注册信息,然后通过WebSocket将数据转发给接收端。

伪代码实现如下:

// Global variable that maps each clientId to its associated Websocket.
clientIdToWebsocketMap = new Map()
function main() {
    // Start the server and listen to registration requests.
    server = new WebsocketServer()
    server.listen("/register", registerHandler)
}
function registerHandler(request) {
    // For example, the client can send their clientId as a query parameter.
    clientId = request.queryParams.get("clientId")
    websocket = request.acceptAndConvertToWebsocket()
    websocket.onReceiveMessage = onReceiveMessageHandler
    clientIdToWebsocketMap.insert(clientId, websocket)
}
function onReceiveMessageHandler(message) {
    // We assume the message parsing logic to extract the recipientId from the message is defined elsewhere.
    recipientId, body = parseMessage(message)
    clientIdToWebsocketMap.get(recipientId).send(body)
}

上面例子仅描述了一个signaling server,但单台signaling server的能力有限,当需要多实例时,就会遇到kubernetes中的长连接负载均衡问题。在讨论如何解决该问题之前,需要明确连个目标:

  1. 分布式约束:系统必须保证发送方的消息能够被正确转发到期望的接收方,即使二者并没有注册到相同的实例上。
  2. 均衡约束:系统在实例增加或减少的情况下必须保证负载均衡。

经典的解决方式

使用pub/sub broker来解决分布式约束

网上的大部分方式都推荐使用一个Pub/Sub broker来实现实例间的交互,如下:

这种方式可以解决分布式约束问题,但有两个关键限制:

  1. 每个signaling实例都会读取其他实例发布的消息,这会导致读取的消息数量是实例数的平方,但平均只有1/N 的消息是有效的(即被接收方所在的实例接收到),大部分消息都会被丢弃。
  2. 有可能还需要对pub/sub broker实现自动缩放功能,复杂且增加了开支。

解决均衡约束

大部分默认的负载均衡算法为round-robin,但这种方式适用于HTTP短连接,不能在自动扩缩容情况下均衡WebSocket连接。另外有一种least-connected算法,可以将WebSocket连接请求分配给具有最少active连接的实例。这种方式可以保证在扩容情况下达到最终均衡。


这种方案的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负载均衡器都支持least-connected负载均衡算法,如Nginx支持,但 GCP’s HTTP(S) 负载均衡器不支持,这种情况下可能要诉诸于比较笨拙的办法,如readiness probes:即让具有最多负载的signaling实例暂时处于Unready状态(此时endpoint controller会从所有service上移除该pod),以此来阻止负载均衡器向该实例发送新的连接请求。

我们的解决方案:使用基于哈希的负载均衡算法

使用rendezvous 希解决分布性约束

基于哈希的负载均衡算法是一种确定均衡流量的方法,根据客户端请求中的内容(如header的值、请求或路径参数以及客户端IP等)来计算哈希值。有两种著名的哈希算法: 一致性哈希rendezvous 哈希。这里我们选择了后者,原因是它更加简单,且均衡性更好。算法如下:

H(val, I) = I_i
- H is the hash-based algorithm
- val is the value (extracted from the request) from which the hash is computed
- I = {I_1, I_2, ..., I_N} is the set of all backend instances
- I_i is the backend instance that was "selected" by the algorithm

如果使用客户端的clientId作为参数val,那么就可以将每个客户端映射到特定的signaling实例上。此外,只要知道clientId和后端实例,就可以通过该函数了解到客户端和实例的对应关系,这也意味着,如果一个signaling实例接收到发起端的消息,但没有在本地找到接收端,此时就可以通过哈希算法知道接收端位于哪个实例上。下面看下具体实施步骤:

  1. 当接收到新的WebSocket连接请求时,使用请求中的clientId作为rendezvous 哈希的入参。
  2. 每个signaling实例需要了解系统中的其他实例,这可以通过kubernetes中的Headless Service关联signaling deployment,然后调用Kubernetes Endpoints API获得实例地址。
  3. 当signaling I₁从一个发起端接收到WebSocket消息时,会从请求中读取接收端的clientId,然后从本地查找接收端,如果找到,则通过WebSocket将消息转发给对端即可,如果没有找到,则使用rendezvous 哈希算法,并使用clientId作为val,signaling实例的IPs作为I,计算出接收端注册的实例I₂。如果 I₂ = I₁ ,说明接收端已经断开连接或从未注册,反之则直接将消息转发给 I₂ 。
  4. I₁ 转发给 I₂的方式有很多种,这里采用普通的HTTP请求作为实例间通信。我们采用批量发送的方式来减少HTTP请求数量。

解决均衡约束

使用基于哈希的负载均衡可以优雅地解决分布性约束,通过kubernetes Endpoint API也可以很容易地获取signaling实例的变动。rendezvous哈希的一个特点是,当添加或删除后端实例时,会改变函数的参数I,函数的返回值只会影响一部分数据(如果实例从N-1扩展为N,则平均影响1/N的数据)。


但在实例变更之后,谁去负责重新分配注册的客户端?下面有两种方式解决该问题:

1.强制客户端断开连接

当一个signaling实例Iᵢ通过kubernetes Engpoint API探测到扩缩容事件后,它会遍历本地注册的所有客户端,然后使用rendezvous哈希算法针对更新后的实例集中的每个clientId重新计算所有结果。理论上,计算出的部分新结果不属于Iᵢ,此时Iᵢ可以断开这部分客户端的WebSocket连接,如果客户端有重连机制,就会重新发起建链,当请求到达负载均衡器之后,会被分配到正确的signaling实例上。

扩容前

在扩容后,触发客户端重连

该方式比较简单,但存在一些弊端:

  1. 首先客户端需要有重连机制
  2. 其次会打断客户端会话
  3. 增加了signaling服务实现代码和周边架构的耦合
  4. 在每次扩缩容之后会增加请求峰值。

出于上述原因,我们放弃了这种方式。

2.负载均衡器本身中重新映射Websocket

这里我们自己实现了负载均衡器,但仅用于代理WebSocket的请求和消息,不处理如TLS和ALPN之类的功能(这部分由前置的负载均衡处理)。实现步骤如下:

  1. 通过kubernetes API来发现signaling实例,并实现rendezvous哈希逻辑。
  2. 配置一个基本的Websocket服务监听连接请求,并根据rendezvous哈希计算(客户端的clientId)的结果将请求路由到后端signaling实例,最后将响应返回给客户端。如果返回结果有效,则与该客户端创建两条WebSocket连接:一条从客户端到负载均衡器,另一条从负载均衡器到signaling实例。
  3. 当负载均衡器从 客户端-复杂均衡器 的WebSocket上接收到消息后,它会通过 负载均衡器-signaling 进行转发,反之亦然。
  4. 最后根据扩缩容实现WebSocket的映射逻辑:当负载均衡器通过kubernetes API检测到signaling实例变动时,它会遍历所有客户端及其当前代理Websocket的clientId,然后使用rendezvous哈希算法并代入新的后端实例重新计算结果。当返回的实例与当前客户端注册的不一致,则负载均衡器只会断开与该客户端相关的 负载均衡器-signaling 之间的WebSocket,并重新建立一条到正确的signaling实例的 负载均衡器-signaling 链接。

总结

文中最后使用自实现的负载均衡器来缓解后端实例扩缩容对客户端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rendezvous哈希算法在扩容场景下不大友好,需要重新计算所有key(文中为clientId)的哈希值,因此在数据量大的情况下会造成一定的性能问题,因此适合数据量减小或缓存场景。

参考

相关实践学习
通过Ingress进行灰度发布
本场景您将运行一个简单的应用,部署一个新的应用用于新的发布,并通过Ingress能力实现灰度发布。
容器应用与集群管理
欢迎来到《容器应用与集群管理》课程,本课程是“云原生容器Clouder认证“系列中的第二阶段。课程将向您介绍与容器集群相关的概念和技术,这些概念和技术可以帮助您了解阿里云容器服务ACK/ACK Serverless的使用。同时,本课程也会向您介绍可以采取的工具、方法和可操作步骤,以帮助您了解如何基于容器服务ACK Serverless构建和管理企业级应用。 学习完本课程后,您将能够: 掌握容器集群、容器编排的基本概念 掌握Kubernetes的基础概念及核心思想 掌握阿里云容器服务ACK/ACK Serverless概念及使用方法 基于容器服务ACK Serverless搭建和管理企业级网站应用
目录
打赏
0
0
1
0
63
分享
相关文章
登顶TPC-C|云原生数据库PolarDB技术揭秘:Limitless集群和分布式扩展篇
阿里云PolarDB云原生数据库在TPC-C基准测试中以20.55亿tpmC的成绩刷新世界纪录,展现卓越性能与性价比。其轻量版满足国产化需求,兼具高性能与低成本,适用于多种场景,推动数据库技术革新与发展。
分布式系统架构8:分布式缓存
本文介绍了分布式缓存的理论知识及Redis集群的应用,探讨了AP与CP的区别,Redis作为AP系统具备高性能和高可用性但不保证强一致性。文章还讲解了透明多级缓存(TMC)的概念及其优缺点,并详细分析了memcached和Redis的分布式实现方案。此外,针对缓存穿透、击穿、雪崩和污染等常见问题提供了应对策略,强调了Cache Aside模式在解决数据一致性方面的作用。最后指出,面试中关于缓存的问题多围绕Redis展开,建议深入学习相关知识点。
330 8
ACK Gateway with Inference Extension:优化多机分布式大模型推理服务实践
本文介绍了如何利用阿里云容器服务ACK推出的ACK Gateway with Inference Extension组件,在Kubernetes环境中为多机分布式部署的LLM推理服务提供智能路由和负载均衡能力。文章以部署和优化QwQ-32B模型为例,详细展示了从环境准备到性能测试的完整实践过程。
融合AMD与NVIDIA GPU集群的MLOps:异构计算环境中的分布式训练架构实践
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混合使用AMD与NVIDIA GPU集群以支持PyTorch分布式训练。面对CUDA与ROCm框架互操作性不足的问题,文章提出利用UCC和UCX等统一通信框架实现高效数据传输,并在异构Kubernetes集群中部署任务。通过解决轻度与强度异构环境下的挑战,如计算能力不平衡、内存容量差异及通信性能优化,文章展示了如何无需重构代码即可充分利用异构硬件资源。尽管存在RDMA验证不足、通信性能次优等局限性,但该方案为最大化GPU资源利用率、降低供应商锁定提供了可行路径。源代码已公开,供读者参考实践。
96 3
融合AMD与NVIDIA GPU集群的MLOps:异构计算环境中的分布式训练架构实践
领先AI企业经验谈:探究AI分布式推理网络架构实践
当前,AI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继DeepSeek大放异彩之后,又一款备受瞩目的AI智能体产品Manus横空出世。Manus具备独立思考、规划和执行复杂任务的能力,其多智能体架构能够自主调用工具。在GAIA基准测试中,Manus的性能超越了OpenAI同层次的大模型,展现出卓越的技术实力。
大道至简-基于ACK的Deepseek满血版分布式推理部署实战
大道至简-基于ACK的Deepseek满血版分布式推理部署实战
129 5
基于阿里云Serverless Kubernetes(ASK)的无服务器架构设计与实践
无服务器架构(Serverless Architecture)在云原生技术中备受关注,开发者只需专注于业务逻辑,无需管理服务器。阿里云Serverless Kubernetes(ASK)是基于Kubernetes的托管服务,提供极致弹性和按需付费能力。本文深入探讨如何使用ASK设计和实现无服务器架构,涵盖事件驱动、自动扩展、无状态设计、监控与日志及成本优化等方面,并通过图片处理服务案例展示具体实践,帮助构建高效可靠的无服务器应用。
基于阿里云容器服务Kubernetes版(ACK)的微服务架构设计与实践
本文介绍了如何基于阿里云容器服务Kubernetes版(ACK)设计和实现微服务架构。首先概述了微服务架构的优势与挑战,如模块化、可扩展性及技术多样性。接着详细描述了ACK的核心功能,包括集群管理、应用管理、网络与安全、监控与日志等。在设计基于ACK的微服务架构时,需考虑服务拆分、通信、发现与负载均衡、配置管理、监控与日志以及CI/CD等方面。通过一个电商应用案例,展示了用户服务、商品服务、订单服务和支付服务的具体部署步骤。最后总结了ACK为微服务架构提供的强大支持,帮助应对各种挑战,构建高效可靠的云原生应用。
大道至简-基于ACK的Deepseek满血版分布式推理部署实战
本教程演示如何在ACK中多机分布式部署DeepSeek R1满血版。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