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知识库这事儿FastGPT是专业的

本文涉及的产品
阿里云百炼推荐规格 ADB PostgreSQL,4核16GB 100GB 1个月
简介: 在搭建AI知识库这事儿上,有不少成熟的框架,我推荐使用FastGPT。这篇文章笔者就使用过的两款平台做个比较,FastGPT和百度千帆平台。

在搭建AI知识库这事儿上,有不少成熟的框架,我推荐使用FastGPT。这篇文章笔者就使用过的两款平台做个比较,FastGPT和百度千帆平台。

1. 为什么要搭建知识库

随着企业的运营,企业的私有数据越来越多(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数据)。这么多数据,我们不可能都记在大脑里,就算老员工能记住,那对于一个新人来说如何快速上手呢?

所以搭建知识库就成了刚需。得益于LLM(大模型)的发展,让AI可以更好的理解自然语言,再加上向量数据库的检索,让许多沉睡的知识可以被唤醒。

企业可以通过搭建知识库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还可以基于知识做出更好的决策。

2. 技术方案

2.1. 我推荐的方案

LLM存在幻觉问题,对于它不知道的知识会胡编乱造,可靠性差。所以在搭建知识库的技术方案上,一般有2个争论:

  1. 企业自己微调大模型。
  2. 使用RAG检索增强技术。

微调大模型,就是将已有的知识喂给LLM,让LLM学习。暂不说这种方式的安全性如何。单单从模型迭代的角度来看就不合适。

不管是部署开源模型 还是 采用闭源模型,随着时间的推移,模型的迭代非常快,模型会越来越聪明。模型每14天都会小迭代一次。迭代之后,之前投喂的数据会失效,而且之前做过的优化,会随着模型能力变强后,会变成无用功。

所以,我更推荐RAG技术。检索增强生成(Retrieval Augmented Generation,RAG)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它可以将企业的私有知识 通过LLM + 外接向量数据库的方式整合到一起。

2.2. 常规步骤

技术方案选定后,我们常规的搭建知识库的步骤如下:

文档加载 → 文档分割 → 文档嵌入 → 向量化存储 → 文档检索 → 生成回答

2.3. 两个主角

方案和步骤有了,下面看看选哪种框架。业内用LLM做知识库的方案较多,比如FastGPT、Dify、自己基于LangChain开发、百度的千帆平台等等。

本篇主要介绍FastGPT和 百度千帆平台。基于LangChain开发的方案之前的文章也介绍过,感兴趣的朋友自行翻阅之前的文章。

  • 百度千帆平台是百度推出的基于大模型的一站式应用解决方案平台,提供先进的生成式AI生产及应用全流程开发工具链。主打一个一站式。百度深耕AI多年,也是国内最早推出一站式平台的,整体还算方便。

  • FastGPT 是一个基于 LLM 大语言模型的知识库问答系统,提供开箱即用的数据处理、模型调用等能力。同时可以通过 Flow 可视化进行工作流编排,从而实现复杂的问答场景!主打一个知识库问答。

下面就两个主角在知识库问答领域的效果做个比较

3. 使用比较

3.1. 操作界面

操作界面上都差不过,从首页,到上传文件到知识库,再到创建AI应用,操作都很简便。

我个人更喜欢FastGPT的页面风格,页面比较清爽,很明显地看到 知识库、创建大模型应用 这2个版块。

FastGPT

首页

创建知识库,将处理好的本地文档、网页、QA问答上传,然后利用词嵌入模型处理,再存入向量数据库。

创建AI应用

百度千帆

首页:

创建知识库,将处理好的本地文档、网页、QA问答上传,然后利用词嵌入模型处理,再存入向量数据库。

创建AI应用

3.2. 可选词嵌入模型

在文档嵌入这一步,需要选择词嵌入模型。FastGPT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型,但是百度千帆没有选择项,只能用百度的模型。

FastGPT

3.3. 可选问答模型

在AI回答这一步,也需要用到大模型。FastGPT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型,但是百度千帆没有选择项,只能用百度的模型。

FastGPT

百度千帆

3.4. 可以发布到的渠道

发布渠道这一局,算百度完胜了!百度千帆集成了多个发布渠道,使用感受较好。FastGPT相对来说就有点少了,而且还需要额外的搭建和部署。

FastGPT

百度千帆

3.5. 最终的回答效果和体验

他俩在正常的问答结果上都差不多,这个结果跟选择的词嵌入模型和问答模型有关。但是在使用的体验上,我有几点要吐槽:

  • FastGPT的对话框,历史对话消息不会丢失。但百度千帆的对话框刷新下,历史对话会丢失,这个体验感有点差。
  • 百度千帆的对话界面,不知道为什么非要突出老大一个图标和应用标题,几乎占了小半屏,导致对话内容的可见区域被压缩,此处我要@下百度的产品经理,请问你这么设计的目的是啥?

  • 对比看下FastGPT就很简洁,对话区域也很大,用起来比较舒适。

  • 百度千帆分享出去的网页必须要登录,这个有点恶心,没必要在这里强行拉一波注册吧。而FastGPT分享的网页免登即可使用。

3.6. 源码开放

FastGPT

FastGPT源码开放,可以自己搭建,模型也可以自己搭配。对于企业内部使用非常友好。

自行搭建的话,需要开发者介入。不过FastGPT也有云上的SaaS版本,按需付费使用,无需开发者介入。

百度千帆

百度千帆是百度的闭源产品,模型也是闭源,而且模型只能用百度。这个对于企业内部使用不友好。

无需开发者介入,稍微懂些产品,看下文档,即可使用。

3.7. 数据安全

如果从数据安全方面考虑,只能选择FastGPT了,所有的数据都可以存储在企业自己的服务器上。

4. 方案总结

总之,没有最优的方案,只有最合适的方案。

大部分场景下FastGPT都是比较胜任的。如果只考虑以最小代价快速实现一个知识库问答,我推荐使用百度千帆平台。其余情况,我推荐使用FastGPT。

在操作界面上、词嵌入模型上、问答模型上、对话体验和数据安全上,我觉得FastGPT都是很专业的。FastGPT的发力点就是在构建专业的知识库领域。

=====>>>>>> 关于我 <<<<<<=====

本篇完结!欢迎点赞 关注 收藏!!!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D2s2Y0sndjc8oDA3ce1QRg

相关实践学习
AnalyticDB PostgreSQL 企业智能数据中台:一站式管理数据服务资产
企业在数据仓库之上可构建丰富的数据服务用以支持数据应用及业务场景;ADB PG推出全新企业智能数据平台,用以帮助用户一站式的管理企业数据服务资产,包括创建, 管理,探索, 监控等; 助力企业在现有平台之上快速构建起数据服务资产体系
相关文章
|
1月前
|
人工智能 缓存 Kubernetes
几大AI知识库致命坑点:避开它们,少走3个月弯路!
本文详解AI知识库在企业中的应用,涵盖架构设计、文档处理、工作流优化与性能调优等核心技术,结合实际案例帮助读者避开落地过程中的常见陷阱,适合希望提升AI应用能力的技术人员阅读。
175 1
|
2月前
|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企业AI落地开源五剑客:Open-WebUI、Dify、RAGFlow、FastGPT、n8n
在AI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企业常面临数据安全、技术门槛和系统整合等难题。本文介绍了五款开源工具——Open WebUI、Dify、RAGFlow、FastGPT和n8n,它们以低成本、私有化部署和模块化扩展的优势,助力企业构建AI能力闭环,覆盖交互、生成、知识处理与流程自动化等多个环节,推动AI真正落地应用。
|
2月前
|
存储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企业AI知识库搭建指南
中关村科金得助智能企业知识库基于AI大模型,支持多格式文档上传与自动解析,具备智能问答、内容生成、精准搜索等功能,助力企业高效构建产品文档、技术手册、FAQ等知识体系。
|
1月前
|
人工智能 监控 算法
构建时序感知的智能RAG系统:让AI自动处理动态数据并实时更新知识库
本文系统构建了一个基于时序管理的智能体架构,旨在应对动态知识库(如财务报告、技术文档)在问答任务中的演进与不确定性。通过六层设计(语义分块、原子事实提取、实体解析、时序失效处理、知识图构建、优化知识库),实现了从原始文档到结构化、时间感知知识库的转化。该架构支持RAG和多智能体系统,提升了推理逻辑性与准确性,并通过LangGraph实现自动化工作流,强化了对持续更新信息的处理能力。
190 4
|
1月前
|
存储 人工智能 文字识别
从零开始打造AI测试平台:文档解析与知识库构建详解
AI时代构建高效测试平台面临新挑战。本文聚焦AI问答系统知识库建设,重点解析文档解析关键环节,为测试工程师提供实用技术指导和测试方法论
|
人工智能 缓存 NoSQL
【深度】企业 AI 落地实践(四):如何构建端到端的 AI 应用观测体系
本文探讨了AI应用在实际落地过程中面临的三大核心问题:如何高效使用AI模型、控制成本以及保障输出质量。文章详细分析了AI应用的典型架构,并提出通过全栈可观测体系实现从用户端到模型推理层的端到端监控与诊断。结合阿里云的实践经验,介绍了基于OpenTelemetry的Trace全链路追踪、关键性能指标(如TTFT、TPOT)采集、模型质量评估与MCP工具调用观测等技术手段,帮助企业在生产环境中实现AI应用的稳定、高效运行。同时,针对Dify等低代码平台的应用部署与优化提供了具体建议,助力企业构建可扩展、可观测的AI应用体系。
|
1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PyTorch
GPT为定制AI应用工程师转型第一周学习计划
本计划帮助开发者快速入门AI领域,首周涵盖AI基础理论、Python编程及PyTorch实战。前两天学习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与Transformer核心概念,掌握LLM工作原理。第三至四天快速掌握Python语法与Jupyter使用,完成基础编程任务。第五至七天学习PyTorch,动手训练MNIST手写识别模型,理解Tensor操作与神经网络构建。
122 0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