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大模型训练的深入探讨——Fine-tuning技术阐述与Dify平台介绍

简介: 【机器学习】大模型训练的深入探讨——Fine-tuning技术阐述与Dify平台介绍


引言

Fine-tuning技术允许用户根据特定任务的需求对预训练好的大模型进行微调,从而提高模型在特定任务上的性能。相比从头开始训练模型,可以显著降低训练成本和时间。还可以快速适应新任务的数据分布和特征,使模型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应用场景

Dify平台提供了丰富的预训练模型和自定义模型,用户可以直接在平台上进行Fine-tuning,无需自行准备和训练模型。该平台提供了数据导入清洗标注等丰富的数据处理功能,用户可以方便地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后处理,为Fine-tuning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持,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成本。通过在Dify平台上应用Fine-tuning技术,用户可以轻松地对模型进行调整和优化,从而显著提升模型在新任务上的准确率、召回率等性能指标。

Dify平台支持多种主流的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框架,如TensorFlowPyTorch等,方便用户进行开发和部署。平台提供了自动化部署工具,用户只需简单配置即可将模型部署到云端或本地服务器上,降低了部署的难度和时间成本。

Fine-tuning技术的原理阐

预训练模型

预训练模型是在大量无标注标注数据上预先训练的深度学习模型,如BERTGPT等。这些模型通过在大规模文本数据上进行无监督学习,已经学习到了丰富的语言特征、词汇、语法和语义知识。

迁移学习

Fine-tuning是迁移学习的一种具体应用。迁移学习的核心思想是利用在一个任务上学习到的知识来帮助解决另一个不同但相关的任务。在Fine-tuning中,我们将预训练模型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特定任务上。

模型初始化

在Fine-tuning过程中,我们首先使用预训练模型的参数作为新任务模型的初始参数。这样做的好处是,预训练模型已经学习到了通用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在新任务中仍然是有用的

模型微调

接下来,我们在新的特定任务的数据集上继续训练模型,对模型的参数进行微调。这通常包括解冻预训练模型的一部分层(通常是高层),并使用新任务的数据和标签进行训练。通过反向传播梯度下降等优化算法,模型会根据新任务的要求对权重进行更新,从而适应新任务的特定特征。

超参数调整

在Fine-tuning过程中,超参数的调整至关重要。超参数如学习率、批次大小和训练轮次等需要根据特定任务和数据集进行调整,以确保模型在训练过程中的有效性和性能。

任务设计

任务设计是Fine-tuning的关键一步。它决定了模型如何从预训练阶段迁移到特定任务。任务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输入输出的形式损失函数的选择模型结构的调整等。

例如,对于文本分类任务,可能需要修改预训练模型的输出层以适应新的类别数量;对于序列生成任务,可能需要调整模型的解码器部分。

数学模型公式

Fine-tuning在数学上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优化问题。假设预训练模型是(f(\cdot;\theta)),其中(\theta)是模型的参数。我们的目标是找到一组参数(\theta^*),使得模型在新任务上的损失函数最小。这通常通过反向传播和梯度下降等优化算法来实现。

如下是基于深度学习框架以及预训练模型库。使用PyTorch和Transformers库进行Fine-tuning的简化代码示例,以文本分类任务为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import torch  
from torch.utils.data import DataLoader, RandomSampler, SequentialSampler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BertTokenizer, BertForSequenceClassification, AdamW, get_linear_schedule_with_warmup  
from your_dataset_module import YourDataset  # 假设你有一个自定义的数据集类  
  
# 加载预训练模型和分词器  
model_name = 'bert-base-uncased'  
tokenizer = BertTokenizer.from_pretrained(model_name)  
model = BertForSequenceClassification.from_pretrained(model_name, num_labels=2)  # 假设是二分类任务  
  
# 准备数据集  
train_dataset = YourDataset(tokenizer, data_file='train.txt', label_list=['0', '1'], max_seq_length=128)  
train_sampler = RandomSampler(train_dataset)  
train_dataloader = DataLoader(train_dataset, sampler=train_sampler, batch_size=16)  
  
# Fine-tuning设置  
device = torch.device("cuda" if torch.cuda.is_available() else "cpu")  
model.to(device)  
  
# 优化器和调度器  
optimizer = AdamW(model.parameters(), lr=2e-5, eps=1e-8)  
epochs = 4  
total_steps = len(train_dataloader) * epochs  
scheduler = get_linear_schedule_with_warmup(optimizer, num_warmup_steps=0, num_training_steps=total_steps)  
  
# 训练循环  
for epoch in range(1, epochs+1):  
    model.train()  
    for batch in train_dataloader:  
        b_input_ids = batch['input_ids'].to(device)  
        b_input_mask = batch['attention_mask'].to(device)  
        b_labels = batch['labels'].to(device)  
          
        optimizer.zero_grad()  
        outputs = model(b_input_ids, attention_mask=b_input_mask, labels=b_labels)  
        loss = outputs.loss  
        loss.backward()  
        optimizer.step()  
        scheduler.step()  
          
        # 可以在这里添加打印损失或其他监控代码  
  
# 保存模型  
model_to_save = model.module if hasattr(model, 'module') else model  # 注意:对于DataParallel模型,使用model.module  
model_to_save.save_pretrained('./model_save/')  
tokenizer.save_pretrained('./model_save/')

Dify平台介绍

Dify旨在简化AI应用的创建、部署和管理过程,使开发者能够更快速、更轻松地构建和运营基于GPT等模型的AI应用。

核心功能包括可视化的Prompt编排、运营、数据集管理等,支持开发者通过简单的拖拽和配置,将不同的功能模块组合在一起,快速创建出满足需求的AI应用。

可视化Prompt编排:允许用户通过界面化编写prompt并调试,简化开发过程。

数据集管理:支持多种数据格式,如CSV文件和其他格式的数据,方便用户导入和使用数据。

后端即服务和LLMOps概念集成:涵盖了从数据预处理到模型训练、部署和持续优化的整个流程。

支持多种模型:兼容并支持接入多种大型语言模型,包括OpenAI的GPT系列、Anthropic的Claude系列等。

Dify不仅适用于专业开发者,也允许没有编程基础的用户快速开发和运营自己的AI chatbot应用

Dify部署

关于Dify部署的问题可参考 LDG_AGI 大佬的文章



创建AI

新手建议选择基础编排

接入大模型api

首推的就是deepseek,原因很简单——白菜价而且也很稳定

创建api的key

选择知识库

知识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信息资源,以支持各种AI应用的构建和运行它包含了各种领域的知识和信息,如文本、图片、音频等,这些数据被用于训练AI模型,为模型提供丰富的背景知识和上下文信息。

以《三国演义》txt文本为例,通过在Dify平台上上传该文本并对模型进行Fine-tuning,模型在回答三国相关问题时能够更加准确和专业

相关文章
|
3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存储 缓存
加速LLM大模型推理,KV缓存技术详解与PyTorch实现
大型语言模型(LLM)的推理效率是AI领域的重要挑战。本文聚焦KV缓存技术,通过存储复用注意力机制中的Key和Value张量,减少冗余计算,显著提升推理效率。文章从理论到实践,详细解析KV缓存原理、实现与性能优势,并提供PyTorch代码示例。实验表明,该技术在长序列生成中可将推理时间降低近60%,为大模型优化提供了有效方案。
298 15
加速LLM大模型推理,KV缓存技术详解与PyTorch实现
|
3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JSON
【解决方案】DistilQwen2.5-R1蒸馏小模型在PAI-ModelGallery的训练、评测、压缩及部署实践
阿里云的人工智能平台 PAI,作为一站式的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平台,对DistilQwen2.5-R1模型系列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无论是开发者还是企业客户,都可以通过 PAI-ModelGallery 轻松实现 Qwen2.5 系列模型的训练、评测、压缩和快速部署。本文详细介绍在 PAI 平台使用 DistilQwen2.5-R1 蒸馏模型的全链路最佳实践。
|
2月前
|
人工智能 JSON 算法
【解决方案】DistilQwen2.5-DS3-0324蒸馏小模型在PAI-ModelGallery的训练、评测、压缩及部署实践
DistilQwen 系列是阿里云人工智能平台 PAI 推出的蒸馏语言模型系列,包括 DistilQwen2、DistilQwen2.5、DistilQwen2.5-R1 等。本文详细介绍DistilQwen2.5-DS3-0324蒸馏小模型在PAI-ModelGallery的训练、评测、压缩及部署实践。
|
3月前
|
人工智能 搜索推荐 API
AI赋能大学计划·大模型技术与应用实战学生训练营——华东师范大学站圆满结营
4月24日,由中国软件行业校园招聘与实习公共服务平台携手阿里魔搭社区共同举办的AI赋能大学计划·大模型技术与产业趋势高校行大模型应用实战学生训练营——华东师范大学站圆满结营。
139 2
|
3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ICLR 2025 | EDiT:一种基于 Local SGD 策略的大模型高效分布式训练方法
蚂蚁 AI Infra 团队在深度学习最核心之一的训练框架方向上持续投入与创新,实现了提升资源利用率、加速训练、提升训练稳定性等目标。我们提出的 EDiT 方法,即为其中一项工作。
|
3月前
|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知识图谱
Yuxi-Know:开源智能问答系统,基于大模型RAG与知识图谱技术快速构建知识库
Yuxi-Know是一个结合大模型RAG知识库与知识图谱技术的智能问答平台,支持多格式文档处理和复杂知识关系查询,具备多模型适配和智能体拓展能力。
479 0
Yuxi-Know:开源智能问答系统,基于大模型RAG与知识图谱技术快速构建知识库
|
3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AI大模型进阶系列(01)看懂AI大模型的主流技术 | AI对普通人的本质影响是什么
本文分享了作者在AI领域的创作心得与技术见解,涵盖从获奖经历到大模型核心技术的深入解析。内容包括大模型推理过程、LLM类型、prompt工程参数配置及最佳实践,以及RAG技术和模型微调的对比分析。同时探讨了AI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特别是在deepseek出现后带来的技术革新与应用前景。适合希望了解AI大模型技术及其实际应用的读者学习参考。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算法
大型多模态推理模型技术演进综述:从模块化架构到原生推理能力的综合分析
该研究系统梳理了大型多模态推理模型(LMRMs)的技术发展,从早期模块化架构到统一的语言中心框架,提出原生LMRMs(N-LMRMs)的前沿概念。论文划分三个技术演进阶段及一个前瞻性范式,深入探讨关键挑战与评估基准,为构建复杂动态环境中的稳健AI系统提供理论框架。未来方向聚焦全模态泛化、深度推理与智能体行为,推动跨模态融合与自主交互能力的发展。
160 13
大型多模态推理模型技术演进综述:从模块化架构到原生推理能力的综合分析
|
2月前
|
搜索推荐
大模型训练常见通信源语解释
本文总结了在大模型分布式训练中常用的通信原语,包括一对多操作(Broadcast、Scatter)、多对一操作(Gather、Reduce)以及多对多操作(AllGather、AllReduce、ReduceScatter、All-To-All)。这些操作在模型并行和数据并行场景中起到关键作用,如参数初始化、数据切分与汇聚、规约运算等。通过详细介绍每种通信方式的功能与应用场景,帮助理解分布式训练中的数据交互机制。
|
2月前
|
人工智能 负载均衡 API
长连接网关技术专题(十二):大模型时代多模型AI网关的架构设计与实现
随着 AI 技术快速发展,业务对 AI 能力的渴求日益增长。当 AI 服务面对处理大规模请求和高并发流量时,AI 网关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AI 服务通常涉及大量的计算任务和设备资源占用,此时需要一个 AI 网关负责协调这些请求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与高效性。因此,与传统微服务架构类似,我们将相关 API 管理的功能(如流量控制、用户鉴权、配额计费、负载均衡、API 路由等)集中放置在 AI 网关层,可以降低系统整体复杂度并提升可维护性。 本文要分享的是B站在大模型时代基于多模型AI的网关架构设计和实践总结,希望能带给你启发。
143 4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