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模型推理服务在Knative中最佳配置实践

本文涉及的产品
云服务器ECS,u1 2核4GB 1个月
对象存储 OSS,20GB 3个月
云服务器 ECS,u1 4核16GB 1个月
简介: Knative和AI结合提供了快速部署、高弹性和低成本的技术优势,对于一些需要频繁变动计算资源的AI应用,如模型推理等尤其明显。那么在Knative上部署AI模型推理时可以遵循这些最佳实践,以提升AI推理服务能力和GPU资源利用率。

【阅读原文】戳:AI模型推理服务在Knative中最佳配置实践

【作者:李鹏、尹航】Knative和AI结合提供了快速部署、高弹性和低成本的技术优势,对于一些需要频繁变动计算资源的AI应用,如模型推理等尤其明显。那么在Knative上部署AI模型推理时可以遵循这些最佳实践,以提升AI推理服务能力和GPU资源利用率。

 

 

 

模型服务部署

 

加速模型部署

 

为了保证Knative Serving部署的AI模型推理服务实现快速的扩缩容,实现AI模型推理服务的最佳实践是避免将AI模型打包到容器镜像中。当AI模型和容器镜像打包在一起时,容器的大小会显著地增大,进而拖慢容器的部署速。此外,当AI模型被打包在容器内时,AI模型的版本将与容器镜像版本绑定,使得版本控制更加复杂。

 

为避免上述问题,应该将AI模型的数据加载到对象存储OSS、文件存储NAS等外部介质中,并通过存储声明PVC挂载到Knative服务Pod中。同时,可使用分布式数据集编排和加速引擎Fluid来加速对AI模型的读取和加载过程(参考[1]JindoFS加速OSS文件访问[2]EFC加速NAS或CPFS文件访问等相关文档),实现大模型的秒级加载。

 

例如,当您将AI模型存放在对象存储OSS时,可以使用Dataset来声明OSS上的数据集,并使用JindoRuntime执行缓存任务(需要在集群中安装ack-fluid组件)。

 

apiVersion: v1
kind: Secret
metadata:
  name: access-key
stringData:
  fs.oss.accessKeyId: your_ak_id # 请替换为访问OSS所用的access key ID
  fs.oss.accessKeySecret: your_ak_skrt # 请替换为访问OSS所用的access key secret
---
apiVersion: data.fluid.io/v1alpha1
kind: Dataset
metadata:
  name: oss-data
spec:
  mounts:
  - mountPoint: "oss://{Bucket}/{path-to-model}" # 请替换为模型所在的OSS Bucket以及存储路径
    name: xxx
    path: "{path-to-model}" # 根据程序加载模型的路径,替换该处的模型存储路径
    options:
      fs.oss.endpoint: "oss-cn-beijing.aliyuncs.com"  # 请替换为实际的OSS endpoint地址。
    encryptOptions:
      - name: fs.oss.accessKeyId
        valueFrom:
          secretKeyRef:
            name: access-key
            key: fs.oss.accessKeyId
      - name: fs.oss.accessKeySecret
        valueFrom:
          secretKeyRef:
            name: access-key
            key: fs.oss.accessKeySecret
  accessModes:
    - ReadOnlyMany
---
apiVersion: data.fluid.io/v1alpha1
kind: JindoRuntime
metadata:
  name: oss-data
spec:
  replicas: 2
  tieredstore:
    levels:
      - mediumtype: SSD
        volumeType: emptyDir
        path: /mnt/ssd0/cache
        quota: 100Gi
        high: "0.95"
        low: "0.7"
  fuse:
    properties:
      fs.jindofsx.data.cache.enable: "true"
    args:
      - -okernel_cache
      - -oro
      - -oattr_timeout=7200
      - -oentry_timeout=7200
      - -ometrics_port=9089
    cleanPolicy: OnDemand

 

声明Dataset和JindoRuntime后,会自动创建同名PVC,将PVC挂在到Knative服务中即可实现加速效果。

 

apiVersion: serving.knative.dev/v1
kind: Service
metadata:
  name: sd-backend
spec:
  template:
    spec:
      containers:
        - image: <your-image>
          name: image-name
          ports:
            - containerPort: xxx
              protocol: TCP
          volumeMounts:
            - mountPath: /data/models # 根据程序加载模型的路径,替换moutPath
              name: data-volume
      volumes:
        - name: data-volume
          persistentVolumeClaim:
            claimName: oss-data # 挂载和Dataset同名的PVC

 

除AI模型本身之外,也需要考虑容器本身尺寸对Knative服务的影响。运行AI模型的服务容器往往需要打包CUDA、pytorch-gpu等一系列依赖,使其容器尺寸比起普通容器有显著增加。当使用ECI Pod部署Knative AI模型推理服务时,建议使用ImageCache来加速镜像的拉取过程,ImageCache能够为ECI Pod提供镜像缓存功能,通过提前缓存镜像来显著加速镜像拉取时间、实现秒级镜像拉取,参考[3]使用ImageCache加速创建Pod

 

apiVersion: eci.alibabacloud.com/v1
kind: ImageCache
metadata:
  name: imagecache-ai-model
  annotations:
    k8s.aliyun.com/eci-image-cache: "true" #开启镜像缓存复用。
spec:
  images:
  - <your-image>
  imageCacheSize:
    25 #镜像缓存大小,单位GiB
  retentionDays:
    7 # 缓存保留时间

 

优雅关闭容器

 

为了确保正在进行的请求不会突然终止,容器应在收到 SIGTERM信号时启动正常关闭。

 

收到SIGTERM信号后,如果应用程序使用HTTP探测,则设置为非就绪状态。这可以防止将新的请求路由到正在关闭的容器。

 

在关闭过程中,Knative的queue-proxy可能仍在将请求路由到容器。为了确保所有请求在容器终止之前完成,timeoutSeconds参数应该是最长预期处理请求响应时间的1.2 倍。

 

例如,如果最长的请求响应时间需要5秒,建议将timeoutSeconds参数设置为6秒:

 

apiVersion: serving.knative.dev/v1
kind: Service
metadata:
  name: helloworld-go
  namespace: default
spec:
  template:
    spec:
      timeoutSeconds: 6

 

 

 

探针配置

 

Liveness和readiness探针在维护Knative服务的健康和可用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Knative探测与Kubernetes探测不同。原因之一是Knative试图最大限度地减少冷启动时间,因此探测的间隔比Kubernetes的间隔要更积极。

 

 

用户可以选择在Knative Service CR中定义Readiness和/或Liveness探针。

 

Liveness探测由Kubelet直接针对相应的容器执行。

 

Readiness就绪探针由Knative重写并由队列代理容器执行。

 

Knative从某些地方(例如Activator和Queue-Proxy)进行探测,以确保整个网络链路已配置并准备就绪。与普通Kubernetes相比,Knative使用更快(称为积极探测)的探测间隔来缩短Pod已经启动并运行。

 

当用户未定义探针时,Knative将为主用户容器定义默认的就绪探针。它将检查Knative服务的流量端口上的TCP Socket。

 

Knative还为Queue-Proxy容器本身定义一个Readiness探针。一旦Queue-Proxy容器探针返回成功响应,Knative将认为Pod 健康并准备好提供流量。

 

Liveness存活探针

 

存活探针用于监视容器的健康状况。如果容器处于失败或卡住状态,存活探针将重新启动它。

 

Readiness就绪探针

 

就绪探针对于自动弹性尤其重要。

 

在加载所有组件并且容器完全准备好之前,TCP探针不应启动监听端口。

 

在端点能够处理请求之前,HTTP探测不应将服务标记为就绪。

 

调整探测间隔periodSeconds时,请保持较短的间隔。理想情况下,该时间小于默认值10秒。

 

apiVersion: serving.knative.dev/v1
kind: Service
metadata:
  name: runtime
  namespace: default
spec:
  template:
    spec:
      containers:
      - name: first-container
        image: <your-image>
        ports:
          - containerPort: 8080
        readinessProbe:
          httpGet:
            port: 8080 # you can also check on a different port than the containerPort (traffic-port)
            path: "/health"
        livenessProbe:
          tcpSocket:
            port: 8080

 

 

 

自动弹性扩缩容

 

 

基于请求自动弹性扩缩容是Knative中关键能力。默认的自动伸缩指标类型是concurrency,建议基于GPU的服务使用该类型。

 

apiVersion: serving.knative.dev/v1
kind: Service
metadata:
  name: helloworld
spec:
  template:
    metadata:
      annotations:
        autoscaling.knative.dev/metric: "concurrency"

 

在对自动弹性进行任何调整之前,首先定义优化目标,例如减少延迟、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或适应流量峰值。然后,观测Pod在预期场景下启动所需的时间。例如,部署单个Pod可能与同时部署多个Pod具有不同的平均启动时间。这些指标为自动弹性配置提供了基准配置。

 

 

扩缩容模式

 

 

自动弹性有两种模式:稳定模式和恐慌模式,每种模式都有单独的窗口。稳定模式用于一般操作,而恐慌模式默认情况下具有更短的窗口,用于在流量突发时快速扩容Pod。

 

稳定模式窗口

 

一般来说,为了保持稳定的扩缩容行为,稳定窗口应该比平均Pod启动时间长,推荐设置为平均时间的2倍。

 

apiVersion: serving.knative.dev/v1
kind: Service
metadata:
  name: helloworld
spec:
  template:
    metadata:
      annotations:
        autoscaling.knative.dev/window: "50s"

 

恐慌模式窗口

 

恐慌窗口是稳定窗口的百分比。其主要功能是管理突发的、意外的流量高峰。但是,设置此参数需要谨慎,因为它很容易导致过度扩容,特别是当Pod启动时间较长时。

 

例如,如果稳定窗口设置为30秒,恐慌窗口配置为10%,则系统将使用3秒的数据来判断是否进入恐慌缩放模式。如果 Pod 通常需要30秒才能启动,则系统可能会在新Pod仍在上线时继续扩容,从而可能导致过度扩容Pod。

 

在调整其他参数并且缩放行为稳定之前,不要微调恐慌窗口。当考虑恐慌窗口值短于或等于Pod启动时间时,这一点尤其重要。如果稳定窗口是平均Pod启动时间的两倍,则从50%的恐慌窗口值开始,以平衡常态和突发流量模式。

 

apiVersion: serving.knative.dev/v1
kind: Service
metadata:
  name: helloworld
  namespace: default
spec:
  template:
    metadata:
      annotations:
        autoscaling.knative.dev/panic-window-percentage: "10.0"

 

恐慌模式阈值是传入流量与目标容量的比率。根据流量的峰值和可接受的延迟水平来调整此值。初始值为200%或更高,直到缩放行为稳定。服务运行一段时间之后,可以考虑进一步调整。

 

apiVersion: serving.knative.dev/v1
kind: Service
metadata:
  name: helloworld
  namespace: default
spec:
  template:
    metadata:
      annotations:
        autoscaling.knative.dev/panic-threshold-percentage: "200.0"

 

 

 

弹性速率

 

扩容和缩容速率控制弹性以响应流量模式的速度。虽然默认情况下这些速率通常配置满足需求,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调整。在调整任一速率之前需要观察当前行为,并且对这些速率参数的任何更改都应首先在测试环境中进行测试。如果遇到扩缩容问题,请检查其它扩缩容参数,如稳定窗口和恐慌窗口,因为它们经常与扩容和缩容速率相互作用。

 

扩容速率

 

除非遇到特定问题,否则扩容速率通常不需要修改。例如,如果同时扩容多个Pod可能导致启动时间增加(资源准备等),则可能需要调整扩容速率。如果观察到频繁扩缩,则其它参数(例如稳定窗口或恐慌窗口)可能也需要调整。

 

apiVersion: v1
kind: ConfigMap
metadata:
 name: config-autoscaler
 namespace: knative-serving
data:
 max-scale-up-rate: "500.0"

 

缩容速率

 

缩容速率最初应设置为平均Pod启动时间或更长。默认值通常足以满足大多数使用情况,但如果优先考虑成本优化,可以考虑调大速率,以便在流量高峰后更快地缩容。如果某项服务遇到流量高峰,并且目标是降低成本,可以考虑更快的缩容设置。

 

缩容率是一个乘数;例如,值N/2将允许系统在弹性周期结束时将Pod数量缩减至当前数量的一半。对于Pod数量较少的服务,较低的缩容率有助于保持Pod数量更加平滑,降低频繁扩缩,从而提高系统稳定性。

 

apiVersion: v1
kind: ConfigMap
metadata:
 name: config-autoscaler
 namespace: knative-serving
data:
 max-scale-down-rate: "4.0"

 

 

扩缩容边界

 

这些参数与业务的规模和可用资源高度相关。

 

下限

 

autoscaling.knative.dev/min-scale控制每个修订版应具有的最小副本数。Knative将尝试保持不少于此数量的副本。对于很少使用且不应缩容到零的服务,设置值1可以保证容量始终可用。预计会有大量突发流量的服务时应将其设置为高于1。

 

apiVersion: serving.knative.dev/v1
kind: Service
metadata:
  name: helloworld
  namespace: default
spec:
  template:
    metadata:
      annotations:
        autoscaling.knative.dev/min-scale: "1"

 

上限

 

autoscaling.knative.dev/max-scale不应超过可用资源。使用此参数主要限制最大资源成本。

 

apiVersion: serving.knative.dev/v1
kind: Service
metadata:
  name: helloworld
  namespace: default
spec:
  template:
    metadata:
      annotations:
        autoscaling.knative.dev/max-scale: "3"

 

初始扩容数

 

配置初始Pod规模,以便新版本可以完全处理现有流量。推荐的配置值是现有Pod数量的1.2倍。

 

apiVersion: serving.knative.dev/v1
kind: Service
metadata:
  name: helloworld-go
  namespace: default
spec:
  template:
    metadata:
      annotations:
        autoscaling.knative.dev/initial-scale: "5"

 

 

利用缩容到0的能力

 

Knative的突出功能之一是能够在服务不使用时将Pod缩容至零。

 

这对于管理多个模型的用户特别有用。我们建议将每个不同的模型部署各自的Knative服务,而不是在单个服务中实现复杂的逻辑。

 

借助Knative的缩容到0的功能,可做到一段时间未访问的模型不会产生额外成本。

 

当客户端第一次访问模型服务时,Knative可以从0开始扩容。

 

 

并发参数配置

 

正确的并发配置对于优化Knative服务至关重要。这些参数对应用程序性能产生显着影响。

 

并发硬限制

 

containerConcurrency是硬并发限制——单个容器实例可以处理的最大并发请求数。

 

需要准确评估容器在不降低性能的情况下,可以同时处理的最大请求数。对于GPU密集型任务,如果对其并发能力不确定,可以将containerConcurrency设置为1。

 

apiVersion: serving.knative.dev/v1
kind: Service
metadata:
  name: helloworld
spec:
  template:
    spec:
      containerConcurrency: 1

 

并发软限制

 

autoscaling.knative.dev/target设置软并发目标——每个容器所需的并发请求数。

 

在大多数情况下,target值应与containerConcurrency值匹配。这使得配置更易于理解和管理。如将 containerConcurrency设置为1的GPU密集型任务也应将 target设置为1。

 

apiVersion: serving.knative.dev/v1
kind: Service
metadata:
  name: helloworld
spec:
  template:
    metadata:
      annotations:
        autoscaling.knative.dev/target: 1

 

软限制是有针对性的限制,而不是严格执行的界限。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请求突然爆发时,可能会超过该值。

 

硬限制是强制上限。如果并发达到硬限制,多余的请求将被缓冲,并且必须等待,直到有足够的可用资源来执行请求。

 

建议仅当应用程序有明确的用例时,才建议使用硬限制配置。指定较低的硬限制可能会对应用程序的吞吐量和延迟产生负面影响,并可能导致额外的冷启动。

 

目标使用率

 

最佳实践是调整目标利用率而不是修改target。这提供了一种更直观的方式来管理并发级别。

 

将autoscaling.knative.dev/target-utilization-percentage调整为尽可能接近100%,以实现最高效的完整并发处理。

 

90-95%是比较推荐配置的区间范围。不过可能需要进行实验测试来优化该值。

 

较低的百分比(<100%) 会增加Pod必须等待更长时间才能达到其并发上限。但这也提供了提前准备资源量来处理流量高峰的益处。

 

如果Pod启动时间很快,则可以使用更高的百分比。否则,调整目标以找到弹性延迟和并发处理之间的平衡。

 

apiVersion: serving.knative.dev/v1
kind: Service
metadata:
  name: helloworld
spec:
  template:
    metadata:
      annotations:
        autoscaling.knative.dev/target-utilization-percentage: "90"

 

 

 

基于多版本设置合理的灰度节奏

 

Knative优势之一是可以确保不间断的服务可用性,特别是在推出新版本时。当部署新代码或对服务进行更改时,Knative会保持旧版本运行,直到新版本准备就绪。

 

可以通过流量百分比阈值进行配置。流量百分比是一个关键参数,它决定Knative何时应将流量从旧版本切换到新版本。该百分比可以低至10%,也可以高达100%。

 

在Pod可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进行大规模操作时,控制旧版本的缩容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某个服务在500个Pod上运行,而只有300个额外的Pod可用,那么设置过大的流量百分比可能会导致服务部分不可用。

 

 

ECS和ECI资源混用

 

如果希望常态情况下使用ECS资源,突发流量使用ECI,那么可以结合ResourcePolicy来实现。在常态下通过ECS资源承载流量,突发流量则新扩容出来的资源使用ECI。

 

 

apiVersion: scheduling.alibabacloud.com/v1alpha1
kind: ResourcePolicy
metadata:
  name: xxx
  namespace: xxx
spec:
  selector:
    serving.knative.dev/service: helloworld-go ## 此处指定Knative Service 名称即可
  strategy: prefer
  units:
  - resource: ecs
    max: 10
    nodeSelector:
      key2: value2
  - resource: ecs
    nodeSelector:
      key3: value3
  - resource: eci

 

这里会根据先后顺序Knative Pod优先使用ecs进行扩容,当超过了缩设置的max pod数或者ECS资源不足时,会调度到ECI创建Pod。

 

缩容时,会根据调度节点的逆序,优先缩容在ECI上的Pod。

 

 

共享GPU调度

 

结合ACK共享GPU调度能力,Knative模型服务可以充分利用cGPU显存隔离能力,高效利用GPU设备资源。

 

在Knative使用共享GPU只需要在Knative Service中limits设置aliyun.com/gpu-mem参数即可,参考示例如下:

 

apiVersion: serving.knative.dev/v1
kind: Service
metadata:
  name: helloworld-go
  namespace: default
spec:
  template:
    spec:
      containerConcurrency: 1
      containers:
      - image: registry-vpc.cn-hangzhou.aliyuncs.com/demo-test/test:helloworld-go
        name: user-container
        ports:
        - containerPort: 6666
          name: http1
          protocol: TCP
        resources:
          limits:
            aliyun.com/gpu-mem: "3"

 

 

 

可观测性能力

 

开启Queue-Proxy容器日志

 

通过Queue-Proxy容器日志,我们可以查看请求是否成功,以便在失败的情况下快速定位问题原因。开启方式如下:

 

apiVersion: v1
kind: ConfigMap
metadata:
  name: config-observability
  namespace: knative-serving
data:
  logging.enable-request-log: "true"
  logging.request-log-template: '{"httpRequest": {"requestMethod": "{{.Request.Method}}", "requestUrl": "{{js .Request.RequestURI}}", "requestSize": "{{.Request.ContentLength}}", "status": {{.Response.Code}}, "responseSize": "{{.Response.Size}}", "userAgent": "{{js .Request.UserAgent}}", "remoteIp": "{{js .Request.RemoteAddr}}", "serverIp": "{{.Revision.PodIP}}", "referer": "{{js .Request.Referer}}", "latency": "{{.Response.Latency}}s", "revisionName": "{{.Revision.Name}}", "protocol": "{{.Request.Proto}}"}, "traceId": "{{index .Request.Header "X-B3-Traceid"}}"}'

 

Queue-Proxy容器日志示例:

  •  
{"httpRequest": {"requestMethod": "GET", "requestUrl": "/fr", "requestSize": "0", "status": 502, "responseSize": "17", "userAgent": "Mozilla/5.0 (Macintosh; Intel Mac OS X 10_15_7) AppleWebKit/537.36 (KHTML, like Gecko) Chrome/124.0.0.0 Safari/537.36", "remoteIp": "10.111.162.1:40502", "serverIp": "10.111.172.168", "referer": "", "latency": "9.998150996s", "revisionName": "demo-00003", "protocol": "HTTP/1.1"}, "traceId": "[]"}

 

开启Prometheus大盘

 

Knative提供了开箱即用的Prometheus大盘,可以查看请求数、请求成功率、Pod扩缩容趋势、RT请求响应延迟、并发数以及资源使用率等。

 

 

基于这些大盘信息,在测试阶段,可以评估出最佳模型弹性指标配置。如基于可接受的RT响应延迟时间,单Pod并发最大可以达到多少。然后不断的进行调整并发指标、弹性指标配置等。

 

 

 

小结

 

 

Serverless架构和人工智能(AI)的结合可以带来一系列优势,特别是对于需要高弹性、快速持续迭代以及低成本的场景。作为CNCF最受欢迎的开源Serverless 应用框架,Knative恰好提供了这些能力。也欢迎有兴趣的开发者(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Knative钉钉技术交流群:

相关链接:

 

[1] JindoFS加速OSS文件访问

https://help.aliyun.com/zh/ack/cloud-native-ai-suite/user-guide/use-jindofs-to-accelerate-access-to-oss

 

[2] EFC加速NAS或CPFS文件访问

https://help.aliyun.com/zh/ack/cloud-native-ai-suite/user-guide/use-efc-to-accelerate-access-to-nas-or-cpfs

 

[3] 使用ImageCache加速创建Pod

https://help.aliyun.com/zh/ack/serverless-kubernetes/user-guide/use-image-caches-to-accelerate-the-creation-of-pods

 


我们是阿里巴巴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幕后的核心技术输出者。

欢迎关注 “阿里云基础设施”同名微信微博知乎

获取关于我们的更多信息~

相关实践学习
容器服务Serverless版ACK Serverless 快速入门:在线魔方应用部署和监控
通过本实验,您将了解到容器服务Serverless版ACK Serverless 的基本产品能力,即可以实现快速部署一个在线魔方应用,并借助阿里云容器服务成熟的产品生态,实现在线应用的企业级监控,提升应用稳定性。
云原生实践公开课
课程大纲 开篇:如何学习并实践云原生技术 基础篇: 5 步上手 Kubernetes 进阶篇:生产环境下的 K8s 实践 相关的阿里云产品:容器服务&nbsp;ACK 容器服务&nbsp;Kubernetes&nbsp;版(简称&nbsp;ACK)提供高性能可伸缩的容器应用管理能力,支持企业级容器化应用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整合阿里云虚拟化、存储、网络和安全能力,打造云端最佳容器化应用运行环境。 了解产品详情:&nbsp;https://www.aliyun.com/product/kubernetes
相关文章
|
5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测试技术
自动化测试的未来:AI与机器学习的融合
【6月更文挑战第20天】本文探讨了自动化软件测试领域中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技术的应用趋势。文章首先概述了自动化测试的基本概念,随后深入分析了AI和ML在测试用例生成、缺陷预测、测试执行和结果分析等方面的应用。最后,文章讨论了这些技术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
|
2天前
|
人工智能 Cloud Native Java
从云原生视角看 AI 原生应用架构的实践
本文核心观点: • 基于大模型的 AI 原生应用将越来越多,容器和微服务为代表的云原生技术将加速渗透传统业务。 • API 是 AI 原生应用的一等公民,并引入了更多流量,催生企业新的生命力和想象空间。 • AI 原生应用对网关的需求超越了传统的路由和负载均衡功能,承载了更大的 AI 工程化使命。 • AI Infra 的一致性架构至关重要,API 网关、消息队列、可观测是 AI Infra 的重要组成。
|
1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监控
探索自动化测试的未来:AI与机器学习的融合之路
【6月更文挑战第24天】在软件测试领域,自动化测试一直是提高测试效率和质量的关键。随着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技术的飞速发展,它们正逐渐渗透到自动化测试的每一个角落,预示着测试工作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本文将探讨AI和ML如何重塑自动化测试的未来,包括智能测试脚本生成、测试用例优化、缺陷预测以及持续集成流程中的智能化改进。我们将分析这些技术带来的潜在影响,并讨论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
|
1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算法
探索软件测试的未来:AI和机器学习的融合
【6月更文挑战第24天】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中,软件测试作为保障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本文将深入探讨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技术如何革新传统的软件测试流程,提高测试效率,减少人为错误,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分析当前的应用实例和面临的挑战,我们将揭示AI和ML技术如何成为推动软件测试进步的关键力量。
|
1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算法
自动化测试的未来:AI和机器学习的融合
【6月更文挑战第24天】在软件测试领域,自动化测试已经逐渐成为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和质量的关键工具。随着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技术的迅速发展,它们在自动化测试中的应用前景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将探讨AI和ML如何革新自动化测试流程,提升测试用例的生成效率、智能化错误检测与诊断以及预测性维护的能力,从而为软件质量保证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
4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运维
智能化运维:利用AI和机器学习提升系统稳定性与效率
【6月更文挑战第21天】在数字化浪潮下,企业对IT系统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传统运维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业务需求,智能化运维应运而生。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集成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技术,实现预测性维护、自动化故障处理和优化资源配置,以提升系统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同时降低运维成本。
209 5
|
4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Dart
AI - 机器学习GBDT算法
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是一种集成学习的算法,它通过构建多个决策树来逐步修正之前模型的错误,从而提升模型整体的预测性能。
|
6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数据采集 人工智能
智能化运维的探索与实践:AI在IT运维中的应用
【6月更文挑战第19天】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在IT运维领域的应用也愈发深入。本文将探讨AI技术如何赋能传统IT运维,提升效率和响应速度,实现故障预测、自动化处理及优化决策。通过分析AI在运维中的实际应用案例,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其潜力与挑战,并预见未来智能化运维的发展路径。
220 6
|
8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数据采集 人工智能
智能运维:AI在现代IT服务管理中的应用
【6月更文挑战第17天】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运维已成为提升IT服务效率和质量的关键手段。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集成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来优化传统运维流程,实现故障预测、自动化处理及持续的性能优化,旨在为IT专业人士提供实施智能运维的洞见与策略。
|
7天前
|
人工智能 自然语言处理 算法
AI 应用之成本节约实践
本文探讨了如何避免高成本的模型微调,通过任务拆解和提示词调优实现业务目标。文中提到,当大语言模型不能直接满足需求时,微调涉及大量工作,包括数据准备、模型训练及GPU资源。为降低成本,作者提出了两步方法:1) 任务拆解,将复杂任务分解为简单子任务,利用模型优势处理部分;2) 提示词调优,优化输入以引导模型更高效地响应。虽然这可能不适用于所有情况,但能有效减少对模型微调的依赖。
4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