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个关于Avl树的迭代器算法

简介: 该文介绍了无parent指针的AVL树迭代实现,提出了一种仅使用少量栈空间的双向迭代算法。算法分为初始化、前向迭代和后向迭代三部分。初始化时,根据起始点(最小或最大值)填充栈,然后根据状态进行前向或后向迭代。前向迭代检查当前节点的右子节点,后向迭代检查左子节点。算法通过堆栈维持双向迭代,解决了节点丢失和失序问题。此外,还讨论了算法在多线程环境下的同步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1 研究过程

前段时间在研究avl树的迭代实现,在节点不使用parent指针的情况下,如何使用堆栈来实现双向地迭代。我参考了网络上的大部分迭代器实现,要么是使用了parent指针(就像c++的map容器中的迭代算法),要么就是前中后序遍历,没找到一种真正意义上可以双向迭代的算法,于是乎在我的不屑努力下,基于灵感想到了一个只使用很低层数的堆栈就可以完成双向迭代的算法。

我把它命名为“基于双向堆栈的avl树双向迭代算法”。

这个算法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初始化、前向迭代(next)、后向迭代(previous)。下面我将以文字的形式详细说明这三个算法。

2 算法步骤

2.1 初始化算法

1.定义需要使用的变量:一个长度为40的用于存放树节点的指针数组stack,模拟双向堆栈,存放前进或后退方向的节点。2个长度变量,分别是stack_next_len以及stack_prev_len,分别初始化为0和39(stack的长度-1)。以下将stack_next_len统称为前向索引,将stack_prev_len统称为后向索引。前者用于存放前进方向的节点指针,后者用于存放后退方向的节点指针。当前的高度cur_height,用于保存当前所处节点的高度,并用于更新在后续迭代过程中节点的高度。状态量status,表示当前迭代的边界状态。

2.根据用户所选的迭代起始位置(最小值节点或最大值节点),初始化stack。

2.1) 如果从最小值节点开始迭代,那么从树根节点开始,下潜到最左侧节点,并依次将下潜过程中遍历的所有节点从前向索引往后(从0到39的方向)依次存入stack。

2.2) 如果从最大值节点开始迭代,那么从树根节点开始,下潜到最右侧节点,并依次将下潜过程中遍历的所有节点从后向索引往前(从39到0的方向)依次存入stack。

3.根据下潜的方向,修改status,如果是左侧下潜,那么状态为1(表示当前的位置是处于比树的最左侧节点还要小的一个假象相邻节点),如果是右侧下潜,那么状态为2(表示当前的位置是处于比树的最右节点还要大的一个假象相邻节点)。若树为空,则将status设置为3。

2.2 前向迭代的算法

在完成了初始化之后,根据用户传入的迭代方向,调整双向堆栈的内容和迭代器的状态。

以下是执行next(前向)动作的迭代算法:

如果迭代器的status = 0,说明当前的迭代状态正常,没有处于边界条件。接下来判断迭代器所指向节点是否存在右子节点。

1.1) 如果存在,那么将当前节点存入双向堆栈的后向索引处,索引递减1(表现为向双向堆栈的尾部堆入一个节点)。随后将节点设置为其右子节点R,并执行一个循环。该循环的作用表现为:从R节点左向下潜到其最左侧节点LM,并依次更新下潜过程中的节点高度,将它们存入到双向堆栈的前向索引处,然后递增1(表现为向双向堆栈的首部堆入一个节点)。完成后返回LM所指数据。

1.2) 如果不存在,且前向索引的值不为0。那么取出前向索引所处的节点N。设当前节点的高度减去N节点的高度再减去1的值为m,然后将后向索引的值加上m(表现双向堆栈的尾部出栈m个节点)。然后更新迭代器高度为N的高度。完成后返回N所指数据。

1.3) 如果上述都不满足,那么说明节点达到了比二叉树的最右节点还要大的位置(设为limR)。设置status=2,并返回空指针。

如果当前status = 1,那么说明当前的位置处于二叉树最左节点还要小的位置(设为limL),此时进行next操作,那么所指向的节点必定是二叉树的最左节点L。设置迭代器status = 0,表示状态正常,然后返回L所指数据。

如果当前status = 2,那么说明在到达limR之后还在尝试next操作,这种操作是无效的。只需返回空指针。

如果status = 3,直接返回空指针

2.3 后向迭代的算法

后向迭代的算法与前向迭代大致相同,只需要将对应的方向和索引进行交换即可。

以下是执行previous(后向)动作的迭代算法:

如果迭代器的status = 0,说明当前的迭代状态正常,没有处于边界条件。接下来判断迭代器所指向节点是否存在左子节点。

1.1) 如果存在,那么将当前节点存入双向堆栈的前向索引处,索引递减1(表现为向双向堆栈的首部堆入一个节点)。随后将节点设置为其左子节点L,并执行一个循环。该循环的作用表现为:从L节点右向下潜到其最右侧节点RM,并依次更新下潜过程中的节点高度,将它们存入到双向堆栈的后向索引处,然后递减1(表现为向双向堆栈的尾部堆入一个节点)。完成后返回RM所指数据。

1.2) 如果不存在,且后向索引的值不为39(栈的最大高度-1)。那么取出后向索引所处的节点N。设当前节点的高度减去N节点的高度再减去1的值为m,然后将前向索引的值减去m(表现双向堆栈的首部出栈m个节点)。然后更新迭代器高度为N的高度。完成后返回N所指数据。

1.3) 如果上述都不满足,那么说明节点到达了limL(见上文)。设置status=1,并返回空指针。

如果当前status = 2,那么说明当前的位置在limR(见上文),此时进行previous操作,那么所指向的节点必定是二叉树的最右节点R。设置迭代器status = 0,表示状态正常,然后返回R所指数据。

如果当前status = 1,那么说明在到达limL之后还在尝试previous操作,这种操作是无效的。只需返回空指针。

如果status = 3,直接返回空指针

3 算法原理分析

基于堆栈的双向迭代算法,实现难点在于如何保证在双向任意次数迭代的情况下而不会产生节点的丢失以及失序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在于,如何根据前后迭代状态合理地更新两个堆栈的高度。

根据二叉树迭代过程中的下潜方向,我们分别用两个堆栈保存左向下潜和右向下潜迭代过程的所有节点,并且在无法通过下潜获取符合迭代方向的节点时,我们取出自身堆栈顶部的节点。这个节点代表需要回退的位置。如图1所示,假设当前节点是C,那么根据二叉树性质可知,B节点一定位于C节点之后迭代,且A节点一定位于C节点之前迭代。若此时执行previous操作,而节点B位于节点A和节点C之间,那么B节点应该失效。如果当前所处的节点是D,在执行next操作后,应该回退到节点R,并且在R与D之间的节点A和B都应该失效。而根据这一个过程,可以得知,若发生回退,则一定只可能且只有同一个下潜方向的节点需要被消除。而不同下潜方向的节点被保存在了不同堆栈,所以只需更新与自身相对的另一个堆栈的高度即可。且这两个堆栈的高度总和不会超过树高-1的长度,因此可以采用双向堆栈进一步节省空间。

图1 AVL树实例

4 算法扩展

基于上述的算法流程,可以延伸出其他算法的迭代器版本(不考虑多线程)。

首先是查找算法,在需要获取某一个节点并对其附近的节点进行迭代时,只需要把查找路径上的节点,按照下潜的方向依次存入双向堆栈即可。

其次是插入算法,在插入某一个节点之后,只需自顶向下,再次使用迭代器版本的查找算法即可重新构建查找路径。时间复杂度为:

𝑂(2𝑙𝑜𝑔𝑁)

最后是删除算法,如果删除的节点是迭代器所指的节点,那么在执行删除时,只需要将节点高度从小到大,进行合并,然后使用自底向上的删除算法,对树结构进行重构,并且将于删除的节点值最接近的节点更新到迭代器所指节点,然后在回退至根节点的过程中,如果发生旋转操作,只需要根据旋转的类型,调整双向堆栈的结构即可。时间复杂度为:

𝑂(𝑙𝑜𝑔𝑁)

5 多线程可行性

以下将对多个线程使用同一个avl树对象进行迭代的情况做讨论。

经过理论分析可以得到,在多线程环境下,使用parent指针与使用双向堆栈的迭代算法在进行静态迭代时都不会失效,而使用parent指针的迭代算法,在迭代过程中如果需要进行插入操作,那么只需要加上互斥语句即可。而使用parent指针的迭代算法在删除操作的情况下,有非常低的概率会其他线程的迭代器失效,这种情况是所删除的节点正好被其他迭代器访问。

使用双向堆栈迭代的迭代算法,在进行删除操作以及插入操作时,都会使其他线程的迭代器失效,原因是树结构的改变不会实时更新到其他线程的堆栈上,并且各个迭代器的堆栈状态是不一样的,这样的同步代价就很高。解决方法是,在任意一个线程使用插入或删除操作之后,通知其余正在使用迭代器的进程,从avl树的根节点开始,将迭代器的当前所指数据指针作为查找依据,进行一个模糊查找,查找到最接近的那一个节点,从而完成双向堆栈的重构。使用这种方法时,在删除操作上同样存在与使用parent指针时一样的问题。如果使用的是指针类型来做查找依据,那么在查找时需确保备份了自身数据指针所指的数据,避免出现悬挂指针。这两种操作在有效的情况下,同步的时间复杂度如下:

𝑂(∑𝑖=1𝑁𝑙𝑜𝑔(𝑁𝑖))

其中是第i个线程的节点数量。

还可以使用读写锁的方式进一步简化时间复杂度,简化后的时间复杂度如下

𝑂(1)+𝑂(max𝑖𝑙𝑜𝑔(𝑁𝑖))

其中O(1)表示获取读写锁的时间,后部表示节点数量最大的线程查找一次某个节点的时间。

相关文章
|
3天前
|
存储 算法 Java
Java中,树与图的算法涉及二叉树的前序、中序、后序遍历以及DFS和BFS搜索。
【6月更文挑战第21天】Java中,树与图的算法涉及二叉树的前序、中序、后序遍历以及DFS和BFS搜索。二叉树遍历通过访问根、左、右子节点实现。DFS采用递归遍历图的节点,而BFS利用队列按层次访问。以下是简化的代码片段:[Java代码略]
12 4
|
3天前
|
算法 Java 机器人
Java数据结构与算法:AVL树
Java数据结构与算法:AVL树
16 6
|
2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梯度提升树GBDT系列算法
在Boosting集成算法当中,我们逐一建立多个弱评估器(基本是决策树),并且下一个弱评估器的建立方式依赖于上一个弱评估器的评估结果,最终综合多个弱评估器的结果进行输出。
|
4天前
|
存储 算法 Python
python常用算法(5)——树,二叉树与AVL树(一)
python常用算法(5)——树,二叉树与AVL树
8 1
|
6天前
|
算法 数据可视化 Python
Python中的决策树算法探索
Python中的决策树算法探索
|
12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前端开发
决策树与随机森林算法在分类问题中的应用
本文探讨了决策树和随机森林两种监督学习算法,它们在分类任务中表现出强大的解释性和预测能力。决策树通过特征测试进行分类,构建涉及特征选择、树生成和剪枝。随机森林是集成学习方法,通过构建多棵决策树并汇总预测结果,防止过拟合。文中提供了Python代码示例,展示如何使用sklearn构建和应用这些模型,并讨论了参数调优和模型评估方法,如交叉验证和混淆矩阵。最后,强调了在实际问题中灵活选择和调整模型参数的重要性。
37 4
|
12天前
|
存储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使用决策树算法预测隐形眼镜类型
使用决策树算法预测隐形眼镜类型
24 2
|
12天前
|
存储 算法 Python
决策树算法
决策树算法
13 2
|
18天前
|
存储 算法 测试技术
数据结构学习记录——树习题-Complete Binary Search Tree(题目描述、输入输出示例、数据结构的选择、核心算法、计算左子树的规模)
数据结构学习记录——树习题-Complete Binary Search Tree(题目描述、输入输出示例、数据结构的选择、核心算法、计算左子树的规模)
16 1
|
4天前
|
存储 算法 Shell
python常用算法(5)——树,二叉树与AVL树(三)
python常用算法(5)——树,二叉树与AVL树
1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