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出了“供给侧改革”,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聚焦通信业,也存在着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情况。近几年电信运营商发展面临较大的增长压力,除了外部环境的压力、行业重心的转移,运营商传统的产品内容、提供方式和提供能力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用户需求是其根本原因。显然,仅提供现有的通信服务已经不可能再实现行业的高速增长,必须转变思维,以供给侧改革的思路重新定位和探索电信业的发展未来。本文正是从分析产品服务、生产方式错配的角度出发,给出了调整电信业供给的几点建议,观点很具启迪性,希望能够带动读者更多的讨论和争鸣。
近年来,信息通信业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电信业份额数年来持续下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应用、新业态份额在不断上升。一方面,电信行业收入增速已低至0.8%;另一方面,以腾讯、百度、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却在高歌猛进。这一现象背后是用户需求已经从传统通信领域全面转向信息消费领域,电信运营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面临着巨大挑战,其供给内容、供给方式、供给能力的调整和改变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新课题。
信息通信产业结构巨变,传统电信业面临巨大困境
在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近几年电信行业收入增速放缓。根据工信部的数据,2012年~2014年电信业务收入增速分别为8.9%、8.5%、3.6%,而2015年更是低至0.8%。与此同时,2012年至今互联网经济却保持了40%以上的增长率,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达到80%以上的高增长率。目前互联网服务收入已经超过基础电信业收入,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和焦点。2015年收入超过9000亿元,其中5000亿元来自增值电信企业,规模是2010年的2.3倍。
同时,电信运营商与用户的接触点正在被隔断,越来越丧失对最终用户的影响力。中国正在进入数字化服务新时代,信息应用的不断丰富导致用户越来越关注上层信息服务与应用,而对基础通信的需求感知越来越弱。手机由原来打电话、发短信为主的终端,演变为即时通信、上网搜索浏览、网络购物、看视频、玩游戏等各类信息消费的终端。据金融时报报道,2015年全球有22%的智能手机用户不再使用通话功能,取而代之的是玩手机各类应用。当用户使用手机应用时,除了点击开通数据或连接WiFi等网络时能够体验到电信运营商的服务外,几乎对电信产品无任何感知。同样让人担心的是运营商曾经引以为傲的渠道正不断受到冷落和挤压,与用户的最后一个触点也在被旁落,遍布全国城乡的营业厅在销售中的作用日渐式微。互联网企业的线上渠道越来越丰富,用户可以非常方便地通过各类电商网站买到各类通信充值卡及手机终端设备,并可在线充值,而电信运营商的线上渠道由于功能单一、体验一般等原因,与电商网站相差甚远。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即便行业环境正在日趋恶化,电信业内部三家运营商却还在“打”得不亦乐乎。随着中国移动进入固网领域,三大运营商在固话、移动、宽带等主要领域均展开了全面竞争。但从市场实践来看,无论是移动业务还是宽带业务,三大运营商在套餐设计、终端补贴、应用捆绑等方面均竞相模仿,同质化竞争明显,虽然三家运营商投入大量的营销成本、终端补贴,但市场格局变化不大,几乎都在原地踏步,行业价值不断削弱,对用户的影响力也在加速丧失。
陷入发展困境的根源在于电信业的供需错配
信息通信产业快速发展,而电信运营商却面临发展困境。这其中有政策要求、互联网的跨界替代、人口红利消失等一些现实客观原因,同时运营商在大变局中还在固守传统运营模式,凸显了三家运营商应对挑战的思路、举措不力,网络运营、产品/业务的创新不足,造成网络和产品仍在低端、同质化竞争。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产品服务和客户需求的错配、生产经营方式与互联网化趋势的错配。
除了经常谈到的运营商体制机制僵化、研发和创新能力不足等原因之外,还有两个原因值得关注:
一是传统的电信经营模式已经成为发展的新阻碍。较长时期以来,电信运营商主要采取投资建网、装机放号的传统流程,这种生产经营方式在需求旺盛、产品单一、普及业务时非常有效。但是,随着传统市场饱和以及用户需求从基础通信转向个性化、多元化应用与服务,这种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发展。不掌握核心技术、缺乏产品开发能力的运营商已经从一个具备一定集成创新能力的企业逐步沦为网络设备商的“打工者”。相比互联网企业拥有的创新能力、IT软件开发能力,运营商逐渐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产业价值不断向互联网公司聚集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是网络运营未走出运维思路,没有实现服务产品化。电信运营商现有的基础设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为实现大容量、高并发业务需求,一般都采用专用的硬件体系架构,网络的开放性和灵活性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运营商对网络的运营只有维护保障的思路,保证合同中明确的性能、安全不出问题,很少能够从客户需求的角度去思考如何使网络更好地适配用户的需求,根据需求的变化动态调整网络的性能和形成整体解决方案,这种缺失由传统网络设备能力的限制,以及运营商缺乏客户导向的意识所致。
重新审视定位,以新供给思维找到发展新路径
随着移动互联网特别是物联网的不断发展,各类企业对于网络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基础仍然是连接,运营商的基础网络、云计算等重要资源在新的发展时代仍具有广阔的空间。当前,国家积极推动“互联网 ”和供给侧改革,核心在于推动生产要素实现最优配置。网络资源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电信运营商更是亟须通过“供给侧改革”,创新供给的内容、完善供给的方式、提升供给的能力,实现电信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从内向外转变供给的方式。在消费互联网领域,BAT已经形成了垄断性市场格局,针对最终用户,运营商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空间已经越来越有限,更大的机遇和潜力将来自“互联网 ”和物联网等领域。在这些领域,运营商提供的产品/服务的方式应当有所改变:对外向运营型发展方式转变,减少“以钱换钱”、靠投资建网或“砸”营销成本的发展模式,改为更加互联网化的多次分批投入、不断优化运营而收割价值的持续运营模式;提供的产品形态也应从标准化产品、一次性项目交付等转向“技术/设备服务型产品”,通过合作将基础网络与CP/SP的应用有机整合,从而提供更好的服务给最终客户。对内向集约专业化运营转变,企业内部以横向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纵向集约为主,构建客户销售、网络运营/IT、产品研发营销等纵向专业化运营服务模式,尝试内部市场化核算、强化责权利等。推倒原有的部门墙,提供客户化定制、一站式打包的网络整体解决方案,实现网络主动匹配业务、研发、运营融为一体,按需提供产品服务。
二是重归本源,做精网络。为更好地适应变化的市场,一些国际运营商正在部署网络的“软件化智慧运营”,从而提升网络运营的价值。“互联网 ”、物联网带来的新连接将更加强调网络能力软件化控制,能够更灵活、简单和开放。未来,网络创新的潜力巨大,网络研发运营会走向前台。运营商做优连接服务,应从简单的接入型连接向智能化平台级连接延伸,进入“CT IT DT”的能力叠加扩展阶段。首先,通过虚拟技术、软件策略控制等将网络资源的功能分层剥离、放入云端,更好地管控端到端的网络资源,使网络与业务更好地灵活适配。其次,提供给客户的能力(如带宽、时延、安全保障等)颗粒度要足够细,让客户能够很容易识别、理解和感知。最后,要建设网络运营平台,将这些颗粒度足够细的能力放上去,由企业根据客户需要或客户自己操作,灵活组合搭配形成解决方案。电信运营商不再简单地卖基本电路或带宽,而是提供与业务融合的端到端网络解决方案和智慧运营服务。只有这样,运营商才能真正把控网络,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也只有这样,运营商之间的网络才能形成差异化,避免再次陷入“同质化”的困局。
三是做好能力中间件产品,成为产业的“隐形力量”。虽然在全球财富500强中德国的企业并不算多,但德国仍被公认为工业强国。据统计,德国有1200多个“隐形的冠军”企业,大到重型机械、小到缝纫机的钢针,这些企业的产品并不面向最终的消费者,但正是这1200多家企业构筑起了德国强大的工业体系。随着“互联网 ”的蓬勃发展,互联网正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之中,信息化服务的层次更加丰富,但网络基础设施不可或缺的根本性地位仍然存在。电信运营商应该成为“互联网 ”的使能者、动力工厂的角色,多方位地与各行业及互联网企业合作,加快网络能力产品创新,形成具有行业属性和特点的定制化“网络云”的解决方案,面向中小企业“网关 带宽云”的能力平台和包含定位、支付、通信的能力型产品,让“运营商inside”的网络型产品、能力型产品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成为促进国家“互联网 ”行动的重要力量。
四是运营商之间基于自身优势专注运营,实现错位竞争。国外主流运营商普遍选择一两个重点行业持续深耕多年,逐步形成自有的核心能力和行业影响力。如德国电信与大众合作,重点聚焦汽车领域,实现了IT与网络咨询、网络设计与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能力。而英国电信则聚焦金融、媒体等领域深耕细作。在“互联网 ”发展的大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在转型,孕育着广阔的机会,运营商可以各自集中资源在某一领域进行深度挖掘,形成行业专属影响力和差异化,避免面面俱到的同质化竞争。
* * *
不要等别人把你边缘化,电信运营商自己要奋起直追,主动拥抱变化、创新和变革。面向未来,信息通信业作为创新最为活跃、对经济社会渗透最为广泛的领域,电信运营商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在网络方面的优势,从供给侧改革出发,把网络设施打造成为国家推进“互联网 ”行动最基础的、可依赖的“生产资料”。与此同时,应积极推动网络向软件化、智慧运营转型,并结合各行各业需求,融合创新产品,真正成为国家推进双创的“隐形力量”,从而带动传统电信行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