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Java实现附plantuml源码~创建型] 对象的克隆~原型模式

简介: [设计模式Java实现附plantuml源码~创建型] 对象的克隆~原型模式

前言:

为什么之前写过Golang 版的设计模式,还在重新写Java 版?

答:因为对于我而言,当然也希望对正在学习的大伙有帮助。Java作为一门纯面向对象的语言,更适合用于学习设计模式。

为什么类图要附上uml

因为很多人学习有做笔记的习惯,如果单纯的只是放一张图片,那么学习者也只能复制一张图片,可复用性较低,附上uml,方便有新理解时,快速出新图。

原型模式

@startuml

abstract class Prototype implements Cloneable {

- String name;

+ clone(): Prototype;

}

class ConcretePrototypeA extends Prototype {
  + clone(): Prototype;
}

class ConcretePrototypeB extends Prototype {
  + clone(): Prototype;
}

class Client{}

Client -up-> ConcretePrototypeA

@enduml

在原型模式结构图中包含以下3个角色。

(1)Prototype(抽象原型类):它是声明克隆方法的接口,是所有具体原型类的公共父类,可以是抽象类也可以是接口,甚至还可以是具体实现类。

(2)ConcretePrototype(具体原型类):它实现在抽象原型类中声明的克隆方法,在克隆方法中返回自己的一个克隆对象。

(3)Client(客户类):让一个原型对象克隆自身从而创建一个新的对象,在客户类中只需要直接实例化或通过工厂方法等方式创建一个原型对象,再通过调用该对象的克隆方法即可得到多个相同的对象。由于客户类针对抽象原型类Prototype编程,因此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具体原型类,系统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增加或更换具体原型类都很方便。

代码简单实现

package create;

public class Prototype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Prototype prototype = new Prototype();
        prototype.setName("hello");
        System.out.println(prototype);
        Prototype clone = prototype.clone();
        System.out.println(clone);
        System.out.println(prototype.getName());
        System.out.println(clone.getName());
    }

}

// 原型类
class Prototype implements Cloneable {

    private String name;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Override
    protected Prototype clone(){
        try {
            return ((Prototype) super.clone());
        } catch (CloneNotSupportedException ignored) {
            System.out.println("当前对象不支持拷贝");
        }
        return null;
    }
}

原型模式总结

注意深浅拷贝

原型模式的主要优点如下:

(1)当创建新的对象实例较为复杂时,使用原型模式可以简化对象的创建过程,通过复制一个已有实例可以提高新实例的创建效率。

(2)扩展性较好。由于在原型模式中提供了抽象原型类,在客户端可以针对抽象原型类进行编程,而将具体原型类写在配置文件中,增加或减少具体原型类对原有系统都没有任何影响。

(3)原型模式提供了简化的创建结构。工厂方法模式常常需要有一个与产品类等级结构相同的工厂等级结构,而原型模式就不需要这样。原型模式中产品的复制是通过封装在原型类中的克隆方法实现的,无须专门的工厂类来创建产品。

(4)可以使用深克隆的方式保存对象的状态。使用原型模式将对象复制一份并将其状态保存起来,以便在需要的时候使用,例如恢复到某一历史状态,可辅助实现撤销操作。

原型模式的主要缺点如下:

(1)需要为每一个类配备一个克隆方法,而且该克隆方法位于一个类的内部。当对已有的类进行改造时,需要修改源代码,违背了开闭原则。

(2)在实现深克隆时需要编写较为复杂的代码,而且当对象之间存在多重的嵌套引用时,为了实现深克隆,每一层对象对应的类都必须支持深克隆,实现起来可能会比较麻烦。

适用场景

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原型模式:

(1)创建新对象成本较大(例如初始化需要占用较长的时间,占用太多的CPU资源或网络资源)。新的对象可以通过原型模式对已有对象进行复制来获得,如果是相似对象,则可以对其成员变量稍作修改。

(2)如果系统要保存对象的状态,而对象的状态变化很小,或者对象本身占用内存较少时,可以使用原型模式配合备忘录模式来实现。

(3)需要避免使用分层次的工厂类来创建分层次的对象,并且类的实例对象只有一个或很少的几个组合状态。通过复制原型对象得到新实例可能比使用构造函数创建一个新实例更加方便。

目录
打赏
0
0
0
0
40
分享
相关文章
「全网最细 + 实战源码案例」设计模式——享元模式
享元模式(Flyweight Pattern)是一种结构型设计模式,旨在减少大量相似对象的内存消耗。通过分离对象的内部状态(可共享、不变)和外部状态(依赖环境、变化),它有效减少了内存使用。适用于存在大量相似对象且需节省内存的场景。模式优点包括节省内存和提高性能,但会增加系统复杂性。实现时需将对象成员变量拆分为内在和外在状态,并通过工厂类管理享元对象。
164 92
「全网最细 + 实战源码案例」设计模式——命令模式
命令模式(Command Pattern)是一种行为型设计模式,将请求封装成独立对象,从而解耦请求方与接收方。其核心结构包括:Command(命令接口)、ConcreteCommand(具体命令)、Receiver(接收者)和Invoker(调用者)。通过这种方式,命令的执行、撤销、排队等操作更易扩展和灵活。 适用场景: 1. 参数化对象以操作。 2. 操作放入队列或远程执行。 3. 实现回滚功能。 4. 解耦调用者与接收者。 优点: - 遵循单一职责和开闭原则。 - 支持命令组合和延迟执行。 - 可实现撤销、恢复功能。 缺点: - 增加复杂性和类数量。
51 14
「全网最细 + 实战源码案例」设计模式——命令模式
「全网最细 + 实战源码案例」设计模式——责任链模式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是一种行为型设计模式,允许将请求沿着处理者链进行发送。每个处理者可以处理请求或将其传递给下一个处理者,从而实现解耦和灵活性。其结构包括抽象处理者(Handler)、具体处理者(ConcreteHandler)和客户端(Client)。适用于不同方式处理不同种类请求、按顺序执行多个处理者、以及运行时改变处理者及其顺序的场景。典型应用包括日志处理、Java Web过滤器、权限认证等。
52 13
「全网最细 + 实战源码案例」设计模式——责任链模式
「全网最细 + 实战源码案例」设计模式——策略模式
策略模式(Strategy Pattern)是一种行为型设计模式,用于定义一系列可替换的算法或行为,并将它们封装成独立的类。通过上下文持有策略对象,在运行时动态切换算法,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扩展性。适用于需要动态切换算法、避免条件语句、经常扩展算法或保持算法独立性的场景。优点包括符合开闭原则、运行时切换算法、解耦上下文与策略实现、减少条件判断;缺点是增加类数量和策略切换成本。示例中通过定义抽象策略接口和具体策略类,结合上下文类实现动态算法选择。
52 8
「全网最细 + 实战源码案例」设计模式——策略模式
「全网最细 + 实战源码案例」设计模式——模板方法模式
模板方法模式是一种行为型设计模式,定义了算法的骨架并在父类中实现不变部分,将可变部分延迟到子类实现。通过这种方式,它避免了代码重复,提高了复用性和扩展性。具体步骤由抽象类定义,子类实现特定逻辑。适用于框架设计、工作流和相似算法结构的场景。优点包括代码复用和符合开闭原则,缺点是可能违反里氏替换原则且灵活性较低。
63 7
「全网最细 + 实战源码案例」设计模式——模板方法模式
智慧产科一体化管理平台源码,基于Java,Vue,ElementUI技术开发,二开快捷
智慧产科一体化管理平台覆盖从备孕到产后42天的全流程管理,构建科室协同、医患沟通及智能设备互联平台。通过移动端扫码建卡、自助报道、智能采集数据等手段优化就诊流程,提升孕妇就诊体验,并实现高危孕产妇五色管理和孕妇学校三位一体化管理,全面提升妇幼健康宣教质量。
41 12
「全网最细 + 实战源码案例」设计模式——适配器模式
适配器模式(Adapter Pattern)是一种结构型设计模式,通过引入适配器类将一个类的接口转换为客户端期望的另一个接口,使原本因接口不兼容而无法协作的类能够协同工作。适配器模式分为类适配器和对象适配器两种,前者通过多重继承实现,后者通过组合方式实现,更常用。该模式适用于遗留系统改造、接口转换和第三方库集成等场景,能提高代码复用性和灵活性,但也可能增加代码复杂性和性能开销。
71 28
「全网最细 + 实战源码案例」设计模式——组合模式
组合模式(Composite Pattern)是一种结构型设计模式,用于将对象组合成树形结构以表示“部分-整体”的层次结构。它允许客户端以一致的方式对待单个对象和对象集合,简化了复杂结构的处理。组合模式包含三个主要组件:抽象组件(Component)、叶子节点(Leaf)和组合节点(Composite)。通过这种模式,客户端可以统一处理简单元素和复杂元素,而无需关心其内部结构。适用于需要实现树状对象结构或希望以相同方式处理简单和复杂元素的场景。优点包括支持树形结构、透明性和遵循开闭原则;缺点是可能引入不必要的复杂性和过度抽象。
76 22
「全网最细 + 实战源码案例」设计模式——代理模式
代理模式(Proxy Pattern)是一种结构型设计模式,通过代理对象控制对目标对象的访问并添加额外功能。它分为静态代理和动态代理,后者包括JDK动态代理和CGLIB动态代理。JDK动态代理基于接口反射生成代理类,而CGLIB通过继承目标类生成子类。代理模式适用于延迟初始化、访问控制、远程服务、日志记录和缓存等场景,优点是职责分离、符合开闭原则和提高安全性,缺点是增加系统复杂性。
74 25
「全网最细 + 实战源码案例」设计模式——桥接模式
桥接模式(Bridge Pattern)是一种结构型设计模式,通过将抽象部分与实现部分分离,使它们可以独立变化,从而降低代码耦合度,避免类爆炸,提高可扩展性。其结构包括实现类接口、具体实现类、抽象类和精确抽象类。适用于多维度扩展类、隐藏实现细节、简化庞杂类以及运行时切换实现方法的场景。优点包括高扩展性、隐藏实现细节、遵循开闭原则和单一职责原则;缺点是可能增加代码复杂度。示例中展示了不同操作系统播放不同格式视频文件的实现。
48 19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