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VM内部世界(内存划分,类加载,垃圾回收)(下)

简介: JVM内部世界(内存划分,类加载,垃圾回收)(下)

JVM内部世界(内存划分,类加载,垃圾回收)(上)

https://developer.aliyun.com/article/1480774?spm=a2c6h.13148508.setting.14.5f4e4f0ePc4m3X

💕"Echo"💕

作者:Mylvzi

文章主要内容:JVM内部世界(内存划分,类加载,垃圾回收)

3.垃圾回收机制(GC)

在C语言中我们学习过动态内存管理这一章节,通过malloc/realloc函数申请动态的内存,通过free来释放申请的动态内存,对于动态内存来说,最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及时通过free来释放申请的内存,如果不及时释放,就有可能造成内存泄露问题

在C++里面也是,都是需要通过手动的释放申请的内存(C++中是delete方法),这种手动释放内存的方式对于程序员来说是一个致命杀手,会常常突然出现,而且难以发现(往往是因为长时间的大量不释放内存所导致的),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把释放内存这个操作交给计算机去执行

在Java中就引入了**垃圾回收机制(Garbage Collection)**来自动的完成内存的释放,可有这样的一个比喻说明C++和Java的垃圾回收机制的不同–“C++是手动挡,Java是自动挡”

GC的工作过程主要有以下两步:

  1. 找到垃圾
  2. 释放垃圾

1.找到垃圾

释放垃圾的第一步首先需要找到"垃圾",这里的垃圾就是不再使用的内存.具体找的方式大体上相同,都是需要有一组线程去不断的扫描的当前所有的对象,判断对象是否仍被引用,如果没有引用就认为是"垃圾"

不同的语言实现的方式有所差异,大概分为以下两种:

  1. 引用计数
  2. 可达性分析

1.引用计数

为new出来的出现单独创建一块内存空间,当做计数器,描述这个对象有多少引用指向

如果引用计数为0,就代表没有引用指向,也就代表此对象成为"垃圾",可以被释放

引用计数的问题

1.需要额外占用内存空间

引用计数需要额外的内存当做计数器,计数器少说也得2个字节,如果对象本身很小,那么计数器的内存占总体的内存的比例就会很大,而且随着对象数目的增多,这种额外的内存开销就不容忽视

2.存在循环引用问题

如果两个对象分别引用,就会形成环形引用,就有可能出现永远无法释放的问题

class Test {
  public Test t;
}
Test a = new Test();
Test b = new Test();
// 在内部分别引用
a.t = b;
b.t = a;
// 置空
a = null;
b = null;

在上述代码中,每置空之前,创建出的两个对象的引用计数都是2,分别给a,b置空,但是内部t对象仍在引用,所以创建的两个Test对象的引用变为1

此时a和b被销毁了,在代码中不可能再访问到这两个对象,但是此时这两个对象的引用计数不为0,要想释放对象1,需要先释放对象2,要想释放对象2,需要先释放对象1,构成了逻辑上的死环,这两个对象就永远无法进行释放了

2.可达性分析

Java的GC机制采用的是可达性分析,通过扫描的方式,从特定对象出发(GC Root),对扫描到的对象标记为可达,没有扫描到的对象就认为是不可达的,需要当做垃圾进行释放

可达性分析本质上是一种使用时间换空间的方式,通过一组扫描线程,不断的对所有的对象进行扫描,且这种扫描是周期性的,遍历方式类似于树的遍历(底层很可能是N叉树)

GC Root是扫描过程的起点,通常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活动线程的本地变量和输入参数
  2. 静态对象的引用
  3. 活动线程的所有类对象

2.释放垃圾

释放垃圾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 标记清楚
  2. 复制算法
  3. 标记整理

1.标记清除

对于标记的对象,直接释放

标记清除是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垃圾在哪里,就直接释放

演示:

缺陷:

  1. 会导致大量内存碎片的出现.申请内存是直接申请一个连续的空间,内存碎片的出现会导致可申请的连续空间变小,比如如果上述区域2的内存空间较小,新的对象所需的内存空间大于2,那么2区域的内存就永远无法使用了,随着内存碎片的增多,这种情况会更加明显

2.复制算法

将内存一分为2,一半用于对象的存储,一般用于复制

上述标记清楚的方式最大的缺陷就在于连续空间的减少,通过复制算法就能解决上述问题

将区域2和4删除之后,剩余的区域1和3一起复制到内存的另一半,这样当有新的对象尝试申请内存时,就可以利用到左侧的连续的内存空间

但是复制算法的方式的缺点也很明显:

  1. 内存利用率不高,整个内存一分为2
  2. 如果有效的数据很多,挪动一次需要移动的数据很多,开销不容忽视

3.标记整理

上述两种方法都有着各自的缺陷,通过标记整理的方式能够进一步的提高效率和内存利用率

标记整理处理垃圾的方式类似于顺序表删除任意位置元素的实现,在删除之后,需要从后往前挪动数据,来保证顺序表的连续性

标记整理也是这样,当有垃圾被回收之后,就把有效数据从后往前挪动,保证内存利用的连续性

但其实这种方式的开销也很大,也需要大量的挪动数据

JVM采用的实际上是一种更加高效的方式,利用一些经验规律,达到内存利用和垃圾回收效率的最大化,JVM内部采用的方式叫做分代回收

JVM把内存分为几个部分

  1. 伊甸区
  2. 幸存区
  3. 老年区

新new出来的对象会首先被存储到伊甸区(新生代)之中,经验表明,new出来的对象的生命周期是很短的,往往短时间内就会随着方法的结束而销毁,在一次扫描过程中就能被释放,没有被释放的对象就存储到幸存区之中

由于对象的销毁很快,大部分的对象在伊甸区中就被销毁了,所以在幸存去之中存储的对象很少,就比较适合使用复制算法,幸存区 的内存被一分为二.

幸存区也会被扫描线程扫描,不过扫描的频率比伊甸区之中要低很多,每扫描一次就利用复制算法对垃圾进行回收,往往在幸存区之中要进行多轮扫描

经过多轮扫描之后,如果仍有对象存储到幸存区之中,这些对象就会被转移到老年区之中,老年区的扫描频率更低

为什么扫描的频率越来越低呢?这其实也是一种经验规律,如果对象在第一次(伊甸区)之中没有被释放,那么其生存时间就比较长,证明该对象在短时间内不会被清除,如果在幸存区之中经过多轮扫描还是存活,就更加证明该对象在短时间之内不会被清除,不需要频繁的去扫描该对象

分代回收的这种机制就像是找工作,新生代就是笔试,对象多,淘汰率高,通过笔试就是进入了面试(幸存区),还要经过多轮的面试(在幸存去反复的被扫描),都通过了就进入老年代(拿到offer了,此时检查的频率就降低了,但是如果被标记为垃圾,就会被淘汰

以上就是JVM


目录
相关文章
|
17天前
|
存储 缓存 算法
JVM简介—1.Java内存区域
本文详细介绍了Java虚拟机运行时数据区的各个方面,包括其定义、类型(如程序计数器、Java虚拟机栈、本地方法栈、Java堆、方法区和直接内存)及其作用。文中还探讨了各版本内存区域的变化、直接内存的使用、从线程角度分析Java内存区域、堆与栈的区别、对象创建步骤、对象内存布局及访问定位,并通过实例说明了常见内存溢出问题的原因和表现形式。这些内容帮助开发者深入理解Java内存管理机制,优化应用程序性能并解决潜在的内存问题。
116 29
JVM简介—1.Java内存区域
|
13天前
|
缓存 算法 Java
JVM实战—4.JVM垃圾回收器的原理和调优
本文详细探讨了JVM垃圾回收机制,包括新生代ParNew和老年代CMS垃圾回收器的工作原理与优化方法。内容涵盖ParNew的多线程特性、默认线程数设置及适用场景,CMS的四个阶段(初始标记、并发标记、重新标记、并发清理)及其性能分析,以及如何通过合理分配内存区域、调整参数(如-XX:SurvivorRatio、-XX:MaxTenuringThreshold等)来优化垃圾回收。此外,还结合电商大促案例,分析了系统高峰期的内存使用模型,并总结了YGC和FGC的触发条件与优化策略。最后,针对常见问题进行了汇总解答,强调了基于系统运行模型进行JVM参数调优的重要性。
JVM实战—4.JVM垃圾回收器的原理和调优
|
15天前
|
消息中间件 Java 应用服务中间件
JVM实战—2.JVM内存设置与对象分配流转
本文详细介绍了JVM内存管理的相关知识,包括:JVM内存划分原理、对象分配与流转、线上系统JVM内存设置、JVM参数优化、问题汇总。
JVM实战—2.JVM内存设置与对象分配流转
|
17天前
|
缓存 监控 算法
JVM简介—2.垃圾回收器和内存分配策略
本文介绍了Java垃圾回收机制的多个方面,包括垃圾回收概述、对象存活判断、引用类型介绍、垃圾收集算法、垃圾收集器设计、具体垃圾回收器详情、Stop The World现象、内存分配与回收策略、新生代配置演示、内存泄漏和溢出问题以及JDK提供的相关工具。
JVM简介—2.垃圾回收器和内存分配策略
|
14天前
|
消息中间件 存储 算法
JVM实战—3.JVM垃圾回收的算法和全流程
本文详细介绍了JVM内存管理与垃圾回收机制,涵盖以下内容:对象何时被垃圾回收、垃圾回收算法及其优劣、新生代和老年代的垃圾回收算法、Stop the World问题分析、核心流程梳理。
JVM实战—3.JVM垃圾回收的算法和全流程
|
25天前
|
存储 设计模式 监控
如何快速定位并优化CPU 与 JVM 内存性能瓶颈?
如何快速定位并优化CPU 与 JVM 内存性能瓶颈?
|
13天前
|
消息中间件 算法 Java
JVM实战—5.G1垃圾回收器的原理和调优
本文详细解析了G1垃圾回收器的工作原理及其优化方法。首先介绍了G1通过将堆内存划分为多个Region实现分代回收,有效减少停顿时间,并可通过参数设置控制GC停顿时长。接着分析了G1相较于传统GC的优势,如停顿时间可控、大对象不进入老年代等。还探讨了如何合理设置G1参数以优化性能,包括调整新生代与老年代比例、控制GC频率及避免Full GC。最后结合实际案例说明了G1在大内存场景和对延迟敏感业务中的应用价值,同时解答了关于内存碎片、Region划分对性能影响等问题。
|
2月前
|
存储 设计模式 监控
快速定位并优化CPU 与 JVM 内存性能瓶颈
本文介绍了 Java 应用常见的 CPU & JVM 内存热点原因及优化思路。
670 166
|
4月前
|
缓存 Prometheus 监控
Elasticsearch集群JVM调优设置合适的堆内存大小
Elasticsearch集群JVM调优设置合适的堆内存大小
869 1
|
1月前
|
存储 算法 Java
JVM: 内存、类与垃圾
分代收集算法将内存分为新生代和老年代,分别使用不同的垃圾回收算法。新生代对象使用复制算法,老年代对象使用标记-清除或标记-整理算法。
27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