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多线程 同步机制】:探索 从互斥锁到C++20 同步机制的进化与应用

简介: 【C++多线程 同步机制】:探索 从互斥锁到C++20 同步机制的进化与应用

第一章: 多线程编程的演变

在探索多线程编程的深邃世界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这一领域的发展历程。多线程编程,作为计算机科学中的一大里程碑,其发展历程充满了创新和变革。

1.1 C++多线程编程的演变

1.1.1 早期同步机制

早期的多线程编程主要依赖于互斥锁(Mutex)和条件变量(Condition Variables)来实现线程间的同步。这种方式虽然有效,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互斥锁在处理复杂的同步需求时可能会导致死锁。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借用心理学中的“固定思维模式”概念。就像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可能陷入固定的思维模式,过度依赖互斥锁和条件变量也是一种编程上的“固定思维模式”。它限制了程序员探索更高效、更灵活同步机制的可能性。

1.1.2 C++11的创新

随着C++11的推出,原子操作(Atomic Operations)和原子标志(Atomic Flags)被引入,为多线程编程提供了更精细的控制手段。这些工具的引入,就像心理学中的“认知重构”,帮助程序员以新的方式理解和处理并发问题。

例如,原子操作提供了一种无锁的同步机制,大大减少了死锁的风险。这可以类比于心理学中的“思维解锁”,在面对复杂问题时,提供了更灵活和高效的解决方案。

1.2 C++20的革新

1.2.1 新增同步机制

C++20的到来,标志着多线程编程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引入了信号量(Semaphore)、Latch、Barrier以及Atomic Reference等新的同步机制。这些新工具如同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为解决并发编程的问题提供了更多角度和方法。

举个例子,Latch和Barrier的引入,就像是在团队合作中引入了新的协作模式。它们允许线程以一种更协调的方式来等待彼此,优化了资源分配和任务执行的效率。

1.2.2 跨越技术的界限

C++20的这些新增特性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进步,它们还代表了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从单一的锁和条件变量,到多样化的同步工具,这种变化反映了程序员对并发控制理念的深化理解和应用。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详细探讨这些同步机制的使用时机、原理及其优缺点。通过具体的代码示例,我们将看到这些同步机制如何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

第二章: C++20之前的同步机制

在深入探讨C++20引入的新特性之前,理解C++20之前的同步机制对于构建坚实的多线程编程基础至关重要。本章节将聚焦于互斥锁(Mutex)这一传统但强大的同步机制。

2.1 互斥锁 (Mutex)

互斥锁是多线程编程中最基础且广泛使用的同步工具之一。它用于控制对共享资源的访问,确保在任意时刻只有一个线程能够访问该资源。

2.1.1 使用时机和原理

互斥锁的使用时机

互斥锁通常用于以下场景:

  1. 保护共享数据:当多个线程需要访问和修改同一数据时,互斥锁可以防止数据竞争和不一致性问题。
  2. 实现线程同步:通过锁的机制,可以协调线程的执行顺序,确保某些操作在其他操作完成后执行。
互斥锁的工作原理

互斥锁的工作原理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排他性进入”。当一个线程尝试获取锁时,如果锁已被其他线程持有,则该线程将等待或阻塞,直到锁被释放。一旦获取了锁,该线程便可以安全地访问共享资源。

2.1.2 优缺点分析

互斥锁的优点
  1. 简单易用:互斥锁的API通常直观且易于理解,使得它成为多线程编程中的基础工具。
  2. 保证安全:正确使用互斥锁可以保证线程安全,避免数据竞争和不一致性。
互斥锁的缺点
  1. 性能开销:频繁的锁操作会导致线程上下文切换,增加系统开销。
  2. 死锁风险:不当的锁使用可能导致死锁,使得程序陷入停滞。
  3. 可扩展性限制:在高并发环境下,互斥锁可能成为性能瓶颈。
小结

互斥锁作为C++多线程编程中的一个基石,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来保护共享资源和协调线程。然而,由于其性能开销和死锁风险,程序员在使用时需要谨慎。理解互斥锁的工作原理和适用场景对于编写高效且安全的多线程程序至关重要。


思考区: 您在使用互斥锁时遇到过哪些挑战?如何解决这些挑战?分享您的经验和技巧,让我们共同进步。

2.2 条件变量 (Condition Variables)

条件变量是多线程编程中用于线程间通信的机制。它允许一个或多个线程在某些条件成立之前挂起(等待),直到其他线程改变这些条件并通知等待中的线程。

2.2.1 使用时机和原理

条件变量的使用时机

条件变量通常用于以下场景:

  1. 线程间协调:当一个线程需要等待另一个线程完成特定操作或设置特定状态时,条件变量是理想的选择。
  2. 消费者-生产者问题:在处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协调问题时,条件变量能有效管理资源的生产和消费。
条件变量的工作原理

条件变量通过与互斥锁配合使用,实现线程间的同步和通信。一个线程在条件变量上调用等待(wait)操作时,会释放它所持有的锁,并进入阻塞状态。当条件满足时,另一个线程通过通知(signal或broadcast)操作唤醒一个或所有等待的线程。被唤醒的线程重新获取锁,并继续执行。

2.2.2 优缺点分析

条件变量的优点
  1. 有效的线程间通信:条件变量提供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来实现线程间的信号传递。
  2. 资源节省:相比于忙等待(busy-waiting),条件变量在等待条件满足时不消耗CPU资源。
条件变量的缺点
  1. 复杂性:正确使用条件变量需要对线程同步有深入理解,否则容易引入死锁或竞争条件。
  2. 依赖互斥锁:条件变量需要与互斥锁一起使用,这可能导致性能瓶颈。
小结

条件变量是多线程编程中一种重要的同步机制,尤其在需要线程间进行精细化通信和协调的场景中显得尤为重要。正确地使用条件变量可以提高程序的效率和响应能力。然而,由于它的复杂性和对互斥锁的依赖,程序员在使用时需要特别注意避免潜在的问题。

在下一部分中,我们将探讨原子操作和原子标志,这些是C++11中引入的更现代的同步工具。


思考区: 您是否有在项目中使用条件变量的经验?在使用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又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欢迎分享您的故事和经验。

2.3 原子操作 (Atomic Operations)

原子操作指的是在多线程环境中不可分割、不会被线程调度机制中断的操作。这类操作在执行完毕之前,不会被其他线程观察到中间状态,从而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2.3.1 使用时机和原理

原子操作的使用时机

原子操作适用于以下场景:

  1. 低开销同步:当需要轻量级的同步机制时,原子操作是一个优秀的选择,尤其是在只涉及单个变量的场合。
  2. 避免复杂锁机制:在某些情况下,使用原子操作可以避免引入复杂的锁机制,简化代码并提高性能。
原子操作的工作原理

原子操作通过确保操作的不可中断来实现线程安全。在一个原子操作开始直到结束的整个时间段内,任何其他线程都不能访问被操作的变量。这消除了数据竞争和不一致状态的可能性。

2.3.2 优缺点分析

原子操作的优点
  1. 性能优势:相比于锁机制,原子操作通常具有更低的性能开销,特别是在高并发环境中。
  2. 简化并发控制:原子操作简化了并发控制的复杂性,使得代码更易于理解和维护。
原子操作的缺点
  1. 局限性:原子操作主要适用于简单的数据操作,对于复杂的同步需求,它们可能不够用。
  2. 硬件依赖:原子操作的性能在不同的硬件平台上可能有所差异。
小结

原子操作在C++多线程编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别是在需要轻量级同步机制的场合。它们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方式来避免数据竞争,同时简化了并发控制的复杂性。然而,考虑到其局限性和硬件依赖性,程序员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适合使用原子操作。

在下一节中,我们将探讨原子标志,另一种在C++11中引入的同步工具,它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可以作为原子操作的补充。


思考区: 您是否有在项目中使用过原子操作?在什么情况下您会选择使用原子操作,而不是传统的锁机制?分享您的经验和思考,让我们一起探索并发编程的多样性。

2.4 原子标志 (Atomic Flags)

原子标志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原子变量,通常用于表示某种状态,例如线程是否应该停止执行。它们是构建轻量级同步机制的基本工具之一。

2.4.1 使用时机和原理

原子标志的使用时机

原子标志适用于以下场景:

  1. 状态标志:当需要一个线程安全的方式来表示某个状态(如是否终止线程)时,原子标志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2. 轻量级同步:在需要非常低的性能开销来同步线程的简单操作时,原子标志提供了一个高效的解决方案。
原子标志的工作原理

原子标志提供了基本的布尔类型操作,如设置(set)、清除(clear)和测试(test)。这些操作都是原子性的,意味着在多线程环境中,不会出现两个线程同时修改标志的情况。

2.4.2 优缺点分析

原子标志的优点
  1. 极低的性能开销:由于其操作简单,原子标志比一般的原子操作和互斥锁拥有更低的性能开销。
  2. 简化代码:使用原子标志可以使得同步逻辑更加简洁,易于理解和维护。
原子标志的缺点
  1. 功能有限:原子标志仅适用于简单的布尔类型操作,对于更复杂的同步需求则不适用。
  2. 可能的过度使用:由于其简单性,开发者可能倾向于在不适当的场合使用原子标志,而忽略了更合适的同步机制。
小结

原子标志作为C++11标准中引入的一种简单高效的同步工具,在特定的应用场景下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价值。它们为多线程编程提供了一种轻量级的状态管理手段,但同时也需要开发者谨慎使用,避免在不适合的场景中过度应用。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转向C++20中引入的新同步机制,探讨它们如何进一步丰富和优化多线程编程的工具箱。


思考区: 您在多线程编程中是否曾经利用过原子标志来实现状态管理或轻量级同步?在什么样的场景下,您发现原子标志比传统的锁机制更有优势?分享您的实际经验,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一工具的有效应用。

2.5 综合示例

2.5.1 智能驾驶中间件的线程同步

假设我们正在开发一个智能驾驶系统的中间件。在这个系统中,有两个主要的模块:传感器数据处理模块(Sensor Data Processor)和决策制定模块(Decision Maker)。传感器数据处理模块负责收集和预处理车辆传感器的数据,而决策制定模块则根据这些数据做出驾驶决策。

业务场景描述
  1. 传感器数据处理模块:连续收集传感器数据,并在数据准备就绪时通知决策制定模块。
  2. 决策制定模块:等待新的数据可用,然后进行处理并做出决策。
实现思路

我们将使用互斥锁来保护共享数据(传感器数据),并使用条件变量来协调两个模块之间的数据交换。

代码实现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mutex>
#include <condition_variable>
#include <thread>
/**
 * @brief SensorData 类,用于存储和管理传感器数据。
 */
class SensorData {
public:
    void updateData(const std::string& newData) {
        std::lock_guard<std::mutex> lock(dataMutex);
        data = newData;
        dataReady = true;
        dataCond.notify_one();
    }
    std::string getData() {
        std::unique_lock<std::mutex> lock(dataMutex);
        dataCond.wait(lock, [this] { return dataReady; });
        dataReady = false;
        return data;
    }
private:
    std::mutex dataMutex;
    std::condition_variable dataCond;
    std::string data;
    bool dataReady = false;
};
/**
 * @brief 传感器数据处理模块。
 * @param sensorData SensorData对象的引用。
 */
void sensorDataProcessor(SensorData& sensorData) {
    // 示例:模拟数据收集和更新
    for (int i = 0; i < 5; ++i) {
        std::this_thread::sleep_for(std::chrono::seconds(1));
        sensorData.updateData("Data " + std::to_string(i));
        std::cout << "Sensor data updated: Data " << i << std::endl;
    }
}
/**
 * @brief 决策制定模块。
 * @param sensorData SensorData对象的引用。
 */
void decisionMaker(SensorData& sensorData) {
    // 示例:模拟数据处理和决策制定
    for (int i = 0; i < 5; ++i) {
        std::string data = sensorData.getData();
        std::cout << "Decision made based on " << data << std::endl;
    }
}
int main() {
    SensorData sharedSensorData;
    // 创建线程
    std::thread sensorThread(sensorDataProcessor, std::ref(sharedSensorData));
    std::thread decisionThread(decisionMaker, std::ref(sharedSensorData));
    // 等待线程结束
    sensorThread.join();
    decisionThread.join();
    return 0;
}
流程解析
  1. SensorData 类包含一个更新数据和获取数据的方法。这两个方法都使用了互斥锁来保护共享数据。
  2. updateData 方法在更新数据后,会通知等待的决策制定模块,新数据已准备好。
  3. getData 方法使用条件变量等待数据变为可用状态。
  4. 主函数中创建了两个线程,分别代表传感器数据处理模块和决策制定模块。

通过这个示例,我们可以看到互斥锁和条件变量如何在实际场景中协同工作,以实现线程间的有效同步。

2.5.2 智能驾驶域控制器的线程同步

在智能驾驶域控制器中,可能需要多个线程来处理不同的任务,如传感器数据处理、决策制定等。在这种场景中,使用无锁的原子操作来同步数据状态可以提高效率,并减少因锁引起的复杂性。

业务场景描述
  1. 数据处理模块:持续接收和处理传感器数据。
  2. 状态监控模块:监控数据处理模块的状态,如是否有新数据或是否处理完成。
实现思路

我们将使用原子变量来标记数据状态,确保数据状态的改变对所有线程即时可见,从而实现无锁的线程间同步。

代码实现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atomic>
#include <thread>
/**
 * @brief DataProcessor 类,用于处理数据并更新状态。
 */
class DataProcessor {
public:
    void processData() {
        for (int i = 0; i < 5; ++i) {
            std::this_thread::sleep_for(std::chrono::seconds(1));
            // 数据处理逻辑
            // ...
            dataUpdated.store(true, std::memory_order_release); // 更新状态
            std::cout << "Data processed: iteration " << i << std::endl;
        }
    }
    bool isDataUpdated() {
        return dataUpdated.load(std::memory_order_acquire);
    }
    void resetDataUpdated() {
        dataUpdated.store(false, std::memory_order_release);
    }
private:
    std::atomic<bool> dataUpdated{false}; // 原子变量,标记数据更新状态
};
/**
 * @brief 状态监控模块。
 * @param processor DataProcessor对象的引用。
 */
void statusMonitor(DataProcessor& processor) {
    while (!processor.isDataUpdated()) {
        // 循环等待数据更新
        std::this_thread::sleep_for(std::chrono::milliseconds(100));
    }
    // 数据已更新,执行相应操作
    std::cout << "Data updated, performing actions." << std::endl;
    processor.resetDataUpdated(); // 重置状态
}
int main() {
    DataProcessor processor;
    // 创建线程
    std::thread processingThread(&DataProcessor::processData, &processor);
    std::thread monitorThread(statusMonitor, std::ref(processor));
    // 等待线程结束
    processingThread.join();
    monitorThread.join();
    return 0;
}
流程解析
  1. DataProcessor 类负责处理数据并通过原子操作更新数据状态。
  2. processData 方法在完成数据处理后,将原子变量 dataUpdated 设置为 true
  3. statusMonitor 函数轮询检查数据状态。一旦检测到数据更新,它执行相应的操作,并重置状态标志。
  4. 在主函数中,两个线程分别执行数据处理和状态监控。

这个示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原子操作实现无锁的线程间同步,使得数据状态的更新和监控更加高效和简洁。

2.5.3 同步方式对比与适用场景

以下是两种同步机制的对比表格:

特性/同步机制 互斥锁和条件变量 无锁机制(原子操作)
主要概念 使用互斥锁保护共享资源,条件变量用于线程间通信 使用原子变量直接操作共享数据,避免使用锁
性能开销 较高,因为涉及线程阻塞和唤醒 较低,减少了上下文切换和线程阻塞
设计复杂性 较高,需要正确管理锁和条件变量 较低,代码更简洁易于维护
适用场景 复杂的同步需求,如生产者-消费者问题 简单的状态同步,如标志位或计数器
可扩展性 较低,随着线程数增加,性能可能下降 较高,适用于高并发场景
死锁风险 较高,需要仔细设计避免死锁 无,因为不存在锁机制
典型应用示例 多线程中的任务调度,复杂的资源共享 实时状态更新,轻量级同步

分析总结

  • 互斥锁和条件变量:适用于复杂的同步需求,尤其是在涉及多个共享资源和复杂线程间通信的场景中。然而,它们可能会引入较高的性能开销和死锁风险。
  • 无锁机制(原子操作):更适合简单的同步需求,如共享数据的快速更新。它们提供了更高的性能和可扩展性,但可能不适用于复杂的同步场景。

在选择同步机制时,开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性能要求,权衡这些因素来做出合理的决策。


思考区: 您在项目中是如何选择合适的同步机制的?是否有遇到过在特定场景下必须从一种同步方式切换到另一种的情况?分享您的经验和故事。

第三章: C++20中新增的同步机制

C++20为多线程编程领域带来了一系列革命性的新特性。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将重点探讨这些新特性中的一个:信号量(Semaphore)。信号量不仅在并发编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其引入也展示了C++对于现代多线程需求的响应。

3.1 信号量 (Semaphore)(C++20)

3.1.1 使用时机和原理

信号量是一种用于控制对共享资源的访问的同步机制。在多线程环境中,它可以有效地限制对特定资源的并发访问数量。信号量的核心是一个计数器,该计数器代表了可用资源的数量。

当一个线程想要访问某个资源时,它会减少信号量的计数器。如果计数器的值大于零,这意味着资源可用,线程可以继续执行。如果计数器为零,线程将被阻塞,直到其他线程释放资源,计数器值再次变为正数。

信号量的这种特性使得它非常适合处理诸如连接池、线程池等场景,其中资源数量有限且需要由多个线程共享。

3.1.2 优缺点分析

优点:
  1. 资源控制的灵活性:信号量提供了一种灵活的方式来控制对资源的并发访问,特别是在资源数量有限的情况下。
  2. 避免忙等待:使用信号量可以避免线程的忙等待(Busy-waiting),提高了系统的效率。
  3. 易于理解和实现:信号量的概念相对简单,易于在多线程程序中实现和维护。
缺点:
  1. 可能导致死锁:如果不正确使用,信号量可能会导致死锁的情况发生。
  2. 资源分配不一定公平:信号量不保证等待线程的唤醒顺序,可能会导致某些线程饿死(Starvation)。
小结

信号量作为C++20中引入的一项重要特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来处理多线程中的资源同步问题。它的引入不仅丰富了程序员的工具箱,还展示了C++对现代编程需求的适应和响应。然而,就像任何技术工具一样,正确理解和使用信号量是至关重要的,以免陷入诸如死锁等潜在问题。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继续探讨C++20中其他的同步机制,并通过实例来更好地理解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思考区: 您在多线程编程中是否有过使用信号量的经验?它在解决您的特定问题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欢迎分享您的故事和经验。

3.2 Latch (C++20)

在C++20的多线程编程工具箱中,Latch是一个重要的新增特性。它提供了一种新的同步机制,使得多个线程能够等待直到某个事件的发生,从而实现高效的协作和同步。

3.2.1 使用时机和原理

Latch是一种只能使用一次的同步对象,用于在多个线程之间进行一次性的等待。它包含一个内部计数器,这个计数器在Latch被创建时初始化,并且在每次调用count_down()时减少。当计数器达到零时,所有等待的线程都会被释放,继续执行。

这种机制特别适用于那些需要多个线程在继续之前达到某个共同点的场景。例如,一个并行算法可能需要等待所有分割的任务完成,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合并操作。

3.2.2 优缺点分析

优点:
  1. 简化并行编程:Latch提供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式来同步多个线程的起点或终点,使得并行编程更加直观。
  2. 提高效率:通过确保所有相关线程都已准备好,Latch有助于提高程序整体的效率和响应性。
  3. 易于理解和使用:Latch的API相对简单,易于在多线程环境中正确使用。
缺点:
  1. 单次使用限制:Latch只能使用一次,这意味着每次需要同步点时都必须创建新的Latch实例。
  2. 不适用于循环等待:Latch不适合那些需要循环等待的场景,因为它无法重置。
小结

Latch作为C++20新增的一个同步工具,为多线程编程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和效率。它通过简化线程间的同步点设置,使得编写并行程序变得更加简单和直观。然而,Latch的一次性特性也限定了它的使用场景。正确理解Latch的使用时机和限制,对于充分利用这一工具至关重要。

在下一部分中,我们将继续探讨C++20中另一个重要的同步机制——Barrier。


思考区: 您是否曾在项目中使用过Latch或类似的同步机制?它在您的应用场景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分享您的经验,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一工具在实际编程中的应用。

3.3 Barrier (C++20)

Barrier,作为C++20中引入的又一种同步机制,为多线程编程提供了更多的控制和协调能力。它是用于多个线程之间同步的工具,允许一组线程在所有线程都到达某个点后再一起继续执行。

3.3.1 使用时机和原理

Barrier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一个计数器来控制一组线程的同步。当一个线程到达Barrier(通常是执行了一个特定的Barrier操作),计数器就会减少。当计数器减到零时,意味着所有线程都已经到达了这个同步点,随后所有线程将被同时释放继续执行。

这种机制非常适合于那些需要在不同阶段确保线程同步的场景,如并行算法中的多阶段处理流程。Barrier可以确保所有线程在进入下一阶段前都已完成当前阶段的工作。

3.3.2 优缺点分析

优点:
  1. 重复使用:与Latch不同,Barrier可以重复使用,适用于需要多次同步点的场景。
  2. 提高并行效率:通过确保所有线程在特定点同步,Barrier有助于优化并行程序的执行流程和时间管理。
  3. 强化程序的结构:Barrier提供了一种清晰的方式来划分程序的不同阶段,有助于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维护性。
缺点:
  1. 复杂度较高:相较于Latch,Barrier在逻辑上更复杂,可能需要更仔细的设计和调试。
  2. 风险管理:不当使用Barrier可能会导致程序死锁或性能问题。
小结

Barrier作为C++20的一部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来同步多线程程序中的关键点。它的引入为编写结构化和高效的并行代码打开了新的可能性。然而,正确理解和使用Barrier对于避免潜在的同步问题至关重要。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探讨C++20中的另一个同步机制——Atomic Reference,了解它如何进一步增强多线程编程的能力。


思考区: 在您的编程实践中,有没有使用过Barrier或类似机制来同步多线程操作?您如何看待Barrier在复杂多线程应用中的作用?欢迎分享您的观点和经验。

3.4 Atomic Reference (Atomic_ref C++20)

C++20的另一个显著贡献是引入了Atomic Reference(atomic_ref),为多线程编程中的原子操作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控制。

3.4.1 使用时机和原理

atomic_ref 是一种对非原子类型进行原子操作的机制。它提供了一种方式,使得程序员可以对已存在的非原子对象(如普通的整数或自定义类型)执行原子操作,而无需将这些对象本身声明为原子类型。

这一特性在需要对现有数据结构中的单个成员进行原子操作的场景中非常有用。例如,当你有一个大型数据结构,只有部分字段需要进行原子操作时,atomic_ref 允许你仅对这些字段进行原子操作,而不是整个数据结构。

3.4.2 优缺点分析

优点:
  1. 灵活性atomic_ref 提供了对现有数据的原子操作,无需改变数据结构,增加了编程的灵活性。
  2. 性能优化:它允许更精细的控制哪些部分需要原子操作,有助于优化性能。
  3. 易于集成:可以轻松地在现有的代码基础上引入,无需重构整个数据结构。
缺点:
  1. 使用复杂性:正确使用 atomic_ref 需要对原子操作和内存顺序有深入理解,否则可能导致数据竞争和不一致性。
  2. 限制性:并非所有类型都可以与 atomic_ref 一起使用,例如,它不能用于非平凡(non-trivial)的数据类型。
小结

atomic_ref 是C++20中一个重要的新特性,它在提高现有代码的并行性和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允许对现有对象进行原子操作,它在不牺牲灵活性的同时提供了性能优化的可能性。然而,正确使用这一机制需要对并发编程有深刻的理解。

在下一章节中,我们将探讨C++20中引入的另一同步机制——Memory Order,以及它在多线程编程中的应用和影响。


思考区: 您是否有使用 atomic_ref 的经验?它在您的项目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请分享您的经验和见解。

3.5 Memory Order (Memory_order C++20)

在C++20中,对原子操作的内存顺序(Memory Order)的处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细化。这是理解和正确应用多线程编程中原子操作的一个关键方面。

3.5.1 使用时机和原理

内存顺序(Memory Order)是指在多线程环境中,对共享数据的读写操作的顺序。在C++20中,内存顺序的概念被用于指导原子操作如何在不同线程间进行同步。

这一概念对于理解和预防数据竞争(Data Races)以及其他并发相关问题至关重要。内存顺序的正确选择可以平衡性能和数据一致性之间的关系,避免潜在的同步问题。

3.5.2 优缺点分析

优点:
  1. 提高性能:适当的内存顺序可以优化原子操作的性能,特别是在多处理器系统中。
  2. 灵活控制:程序员可以根据具体需求选择不同的内存顺序模型,以达到最佳的性能和一致性平衡。
  3. 减少数据竞争风险:正确的内存顺序有助于防止数据竞争和其他并发问题。
缺点:
  1. 复杂性:理解不同的内存顺序模型需要深入的知识,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相当复杂。
  2. 容易出错:如果不正确地使用内存顺序,可能导致难以预料的结果和难以追踪的错误。
小结

内存顺序的概念是多线程编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处理原子操作时。C++20中对此概念的加强和细化提供了更多的控制和灵活性,但同时也带来了更高的复杂性。正确理解和应用内存顺序是实现高效、安全的并发编程的关键。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总结C++多线程编程中同步机制的选择和应用,以及它们在现代软件开发中的重要性。


思考区: 在您的多线程编程经验中,是否遇到过由于内存顺序不当而导致的问题?您是如何解决的?欢迎分享您的经验和挑战。

3.6 综合示例

3.6.1 智能驾驶音视频模块线程同步

假设我们有一个智能驾驶系统,其中包括视频捕捉、音频处理和数据同步三个主要模块。每个模块都由一个独立的线程处理。我们将使用信号量来确保视频和音频数据在进行下一步处理之前已经完全捕获和同步。

下面是一个简化的代码示例,展示了如何使用C++23中的信号量来实现这一同步机制。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thread>
#include <semaphore>
#include <vector>
// 使用Doxygen风格注释
/** 
 * @brief 视频捕捉模块
 * 
 * @param video_semaphore 用于视频线程同步的信号量
 */
void capture_video(std::binary_semaphore& video_semaphore) {
    // 视频捕捉逻辑
    std::cout << "视频捕捉中..." << std::endl;
    // 模拟视频捕捉过程
    std::this_thread::sleep_for(std::chrono::seconds(1));
    std::cout << "视频捕捉完成" << std::endl;
    // 通知信号量
    video_semaphore.release();
}
/** 
 * @brief 音频处理模块
 * 
 * @param audio_semaphore 用于音频线程同步的信号量
 */
void process_audio(std::binary_semaphore& audio_semaphore) {
    // 音频处理逻辑
    std::cout << "音频处理中..." << std::endl;
    // 模拟音频处理过程
    std::this_thread::sleep_for(std::chrono::seconds(1));
    std::cout << "音频处理完成" << std::endl;
    // 通知信号量
    audio_semaphore.release();
}
/** 
 * @brief 数据同步模块
 * 
 * @param video_semaphore 用于视频线程同步的信号量
 * @param audio_semaphore 用于音频线程同步的信号量
 */
void synchronize_data(std::binary_semaphore& video_semaphore, std::binary_semaphore& audio_semaphore) {
    // 等待视频和音频模块完成
    video_semaphore.acquire();
    audio_semaphore.acquire();
    std::cout << "同步音视频数据..." << std::endl;
    // 模拟数据同步过程
    std::this_thread::sleep_for(std::chrono::seconds(1));
    std::cout << "数据同步完成" << std::endl;
}
int main() {
    // 创建两个二元信号量
    std::binary_semaphore video_semaphore(0);
    std::binary_semaphore audio_semaphore(0);
    // 创建并启动线程
    std::thread video_thread(capture_video, std::ref(video_semaphore));
    std::thread audio_thread(process_audio, std::ref(audio_semaphore));
    std::thread sync_thread(synchronize_data, std::ref(video_semaphore), std::ref(audio_semaphore));
    // 等待线程完成
    video_thread.join();
    audio_thread.join();
    sync_thread.join();
    return 0;
}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定义了三个函数,分别对应视频捕捉、音频处理和数据同步模块。每个模块都在自己的线程中运行。我们使用了两个二元信号量(std::binary_semaphore),分别用于视频和音频模块。当视频和音频模块完成它们的工作后,它们会释放(release)各自的信号量。数据同步模块则会等待(acquire)这两个信号量,以确保在开始同步之前,视频和音频数据都已准备好。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C++23中信号量的使用是如何在实际应用中帮助同步不同线程的操作,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顺序性。

3.6.2 使用Latch进行车身TBox模块线程同步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将使用C++23的Latch来实现车身TBox(Telematics Box)模块的线程间同步。假设TBox模块包括位置追踪、车速监控和数据上传三个子模块,每个模块都由不同的线程处理。我们的目标是在所有模块完成各自的任务后,进行一次数据整合和上传操作。

下面是这一场景的代码示例,包括完整的Doxygen注释: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thread>
#include <latch>
#include <vector>
// 使用Doxygen风格注释
/** 
 * @brief 位置追踪模块
 * 
 * @param module_latch 用于线程间同步的latch
 */
void track_location(std::latch& module_latch) {
    // 位置追踪逻辑
    std::cout << "位置追踪中..." << std::endl;
    // 模拟位置追踪过程
    std::this_thread::sleep_for(std::chrono::seconds(1));
    std::cout << "位置追踪完成" << std::endl;
    // 通知latch
    module_latch.count_down();
}
/** 
 * @brief 车速监控模块
 * 
 * @param module_latch 用于线程间同步的latch
 */
void monitor_speed(std::latch& module_latch) {
    // 车速监控逻辑
    std::cout << "车速监控中..." << std::endl;
    // 模拟车速监控过程
    std::this_thread::sleep_for(std::chrono::seconds(1));
    std::cout << "车速监控完成" << std::endl;
    // 通知latch
    module_latch.count_down();
}
/** 
 * @brief 数据上传模块
 * 
 * @param module_latch 用于线程间同步的latch
 */
void upload_data(std::latch& module_latch) {
    // 等待其他模块完成
    module_latch.wait();
    std::cout << "开始上传数据..." << std::endl;
    // 模拟数据上传过程
    std::this_thread::sleep_for(std::chrono::seconds(1));
    std::cout << "数据上传完成" << std::endl;
}
int main() {
    // 创建latch,计数器初始值设置为2,对应两个模块
    std::latch module_latch(2);
    // 创建并启动线程
    std::thread location_thread(track_location, std::ref(module_latch));
    std::thread speed_thread(monitor_speed, std::ref(module_latch));
    std::thread upload_thread(upload_data, std::ref(module_latch));
    // 等待线程完成
    location_thread.join();
    speed_thread.join();
    upload_thread.join();
    return 0;
}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定义了三个函数,分别对应位置追踪、车速监控和数据上传模块。每个模块都在自己的线程中运行。我们使用了一个Latch(std::latch),初始计数器值为2,对应两个数据收集模块。当每个数据收集模块完成其任务后,它们会调用count_down来减少Latch的计数。数据上传模块使用wait方法等待直到所有数据收集模块完成工作。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Latch如何有效地同步多个线程的操作,确保所有必要的数据在进行下一步处理之前已经完全收集和准备好。

3.6.3 使用Barrier进行自动驾驶前视感知摄像头模块线程同步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将展示如何在C++23标准下使用Barrier来同步自动驾驶系统中的前视感知摄像头模块。假设我们有多个前视感知摄像头,每个摄像头都由一个线程处理。所有摄像头需要同步完成图像捕捉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图像处理和分析。

以下是这一业务场景的代码示例,配备完整的Doxygen注释: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thread>
#include <barrier>
#include <vector>
// 使用Doxygen风格注释
/** 
 * @brief 前视感知摄像头模块
 * 
 * @param cam_id 摄像头标识
 * @param sync_barrier 用于线程间同步的barrier
 */
void camera_module(int cam_id, std::barrier<>& sync_barrier) {
    // 摄像头捕捉逻辑
    std::cout << "摄像头 " << cam_id << " 捕捉中..." << std::endl;
    // 模拟摄像头捕捉过程
    std::this_thread::sleep_for(std::chrono::seconds(1));
    std::cout << "摄像头 " << cam_id << " 捕捉完成" << std::endl;
    // 等待所有摄像头同步
    sync_barrier.arrive_and_wait();
}
/** 
 * @brief 图像处理模块
 * 
 * @param sync_barrier 用于线程间同步的barrier
 */
void image_processing(std::barrier<>& sync_barrier) {
    // 等待所有摄像头捕捉完成
    sync_barrier.arrive_and_wait();
    std::cout << "开始图像处理..." << std::endl;
    // 模拟图像处理过程
    std::this_thread::sleep_for(std::chrono::seconds(2));
    std::cout << "图像处理完成" << std::endl;
}
int main() {
    const int num_cameras = 3; // 假设有3个摄像头
    std::barrier sync_barrier(num_cameras + 1); // 加上一个图像处理线程
    // 创建摄像头处理线程
    std::vector<std::thread> camera_threads;
    for (int i = 0; i < num_cameras; ++i) {
        camera_threads.emplace_back(camera_module, i, std::ref(sync_barrier));
    }
    // 创建图像处理线程
    std::thread processing_thread(image_processing, std::ref(sync_barrier));
    // 等待所有线程完成
    for (auto& t : camera_threads) {
        t.join();
    }
    processing_thread.join();
    return 0;
}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为每个前视感知摄像头定义了一个camera_module函数,它们在各自的线程中运行。每个摄像头模块在完成捕捉后,会使用arrive_and_wait方法等待其他摄像头完成。此外,还有一个image_processing函数用于图像处理,它也会等待所有摄像头完成捕捉后再开始工作。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Barrier如何有效地同步多个线程的操作,确保所有前视感知摄像头在进行图像处理和分析之前都已完成图像捕捉。这种同步机制有助于提高自动驾驶系统的准确性和响应速度。

3.6.4 使用无锁机制进行车载OTA模块线程同步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将展示如何在C++23标准下使用无锁机制进行车载OTA(Over-The-Air)更新模块的线程同步。假设我们的OTA模块包括下载更新、校验更新和应用更新三个步骤,每个步骤由不同的线程处理。我们将利用C++20的Atomic Reference和Memory Order特性来确保这些步骤按正确的顺序执行,而无需使用传统的锁机制。

以下是该场景的代码示例,包含完整的Doxygen注释: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thread>
#include <atomic>
#include <chrono>
// 使用Doxygen风格注释
/** 
 * @brief 全局状态,用于线程间同步
 */
enum class OTAStatus {
    Idle,
    Downloading,
    Verifying,
    Applying
};
/** 
 * @brief OTA更新模块
 * 
 * @param status 全局状态的原子引用
 * @param current_step 当前模块应执行的步骤
 * @param next_step 完成后应进入的下一步骤
 */
void ota_task(std::atomic<OTAStatus>& status, OTAStatus current_step, OTAStatus next_step) {
    while (status.load(std::memory_order_acquire) != current_step) {
        std::this_thread::sleep_for(std::chrono::milliseconds(100)); // 轮询等待
    }
    std::cout << "执行 " << static_cast<int>(current_step) << " 步骤..." << std::endl;
    // 模拟OTA更新过程
    std::this_thread::sleep_for(std::chrono::seconds(1));
    std::cout << "步骤 " << static_cast<int>(current_step) << " 完成" << std::endl;
    status.store(next_step, std::memory_order_release);
}
int main() {
    std::atomic<OTAStatus> status(OTAStatus::Idle);
    // 创建OTA更新的三个阶段线程
    std::thread download_thread(ota_task, std::ref(status), OTAStatus::Idle, OTAStatus::Downloading);
    std::thread verify_thread(ota_task, std::ref(status), OTAStatus::Downloading, OTAStatus::Verifying);
    std::thread apply_thread(ota_task, std::ref(status), OTAStatus::Verifying, OTAStatus::Applying);
    // 启动更新流程
    status.store(OTAStatus::Idle, std::memory_order_release);
    // 等待所有线程完成
    download_thread.join();
    verify_thread.join();
    apply_thread.join();
    std::cout << "OTA更新完成" << std::endl;
    return 0;
}

在这个示例中,我们定义了一个ota_task函数,它代表OTA更新的一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在自己的线程中运行。我们使用了std::atomic<OTAStatus>类型的全局状态变量来同步不同阶段。每个阶段的任务会检查这个状态,确保自己是在正确的时间执行,并在完成后更新状态以触发下一阶段的任务。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无锁机制如何有效地同步多个线程的操作,确保OTA更新的各个阶段按正确的顺序执行。这种方法提高了效率,减少了锁带来的开销和复杂性,特别适用于性能要求较高的场景。

3.6.5 C++20 下的综合对比

以下是一个Markdown表格,对比了C++20标准中四种不同的线程同步方法(信号量、Latch、Barrier、无锁机制)以及传统的变量和互斥锁方法。比较的方面包括适用场景、安全性、性能以及易用性:

同步方法 适用场景 安全性 性能 易用性
信号量(Semaphore) 限制对资源的访问,如连接池、线程池等场景
Latch 等待一组操作完成再继续,如初始化、数据准备等
Barrier 同步多线程操作的不同阶段,如并行算法的不同计算阶段
无锁机制 性能要求高,可避免锁开销的场景,如高频更新数据
变量和互斥锁 通用,特别是对于简单的同步需求
对比解释:
  1. 适用场景
  • 信号量:适用于需要限制对有限资源的并发访问的场景。
  • Latch:适合于等待一组任务全部完成后才继续执行的场景。
  • Barrier:适合于需要同步多个线程在某个点上的场景,特别是在并行算法的不同阶段。
  • 无锁机制:适用于对性能要求极高的场景,尤其是在需要频繁更新共享数据时。
  • 变量和互斥锁:适合于大多数通用的同步需求,特别是在复杂性不高的情况下。
  1. 安全性
  • 信号量LatchBarrier提供了相对高的安全性,因为它们设计时就考虑了多线程环境。
  • 无锁机制的安全性较低,因为正确实现非常依赖于程序员的经验和对并发概念的理解。
  • 变量和互斥锁通常提供高安全性,但不当使用可能导致死锁等问题。
  1. 性能
  • 信号量LatchBarrier的性能通常良好,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线程等待。
  • 无锁机制在理论上提供了最高的性能,因为它避免了锁的开销。
  • 变量和互斥锁的性能较低,特别是在高竞争的环境中。
  1. 易用性
  • 信号量LatchBarrier的使用相对直观,但需要一定的理解。
  • 无锁机制的易用性最低,因为它要求程序员对内存模型和并发控制有深入理解。
  • 变量和互斥锁的使用最为广泛和直观,特别是对于初学者。

第四章: 同步机制的选择和应用

在多线程编程的世界里,选择合适的同步机制是实现高效、安全且可靠程序的关键。本章将深入探讨不同同步机制的适用场景,帮助读者在实际编程中做出明智的选择。

4.1 各机制适用场景比较

4.1.1 互斥锁(Mutex)

互斥锁是最基础的同步机制,适用于保护共享资源,防止多个线程同时访问。它就像是一个轻量级的门卫,确保在任何时候只有一个线程能进入临界区。然而,互斥锁在处理复杂的同步需求时可能会导致性能瓶颈,尤其是在高负载或大规模并发的场景下。

4.1.2 条件变量(Condition Variables)

条件变量通常与互斥锁配合使用,适用于线程间的协调和通信。它们允许线程在某些条件未满足时挂起,直到其他线程改变了这些条件并通知它们。条件变量类似于心理学中的“觉察反应”,使线程能够在必要时“觉察”环境变化并作出响应。

4.1.3 原子操作(Atomic Operations)和原子标志(Atomic Flags)

原子操作和原子标志提供了无锁的同步机制,适用于简单的共享资源保护。由于它们不涉及传统的锁机制,因此减少了死锁的风险并提高了性能。这类似于简化决策过程,减少思考的负担,直接达到目标。

4.1.4 C++20新增的同步机制

信号量(Semaphore)

信号量非常适合于控制对有限资源的访问,例如限制线程的数量。它就像是交通信号灯,控制着资源访问的流量和顺序。

Latch和Barrier

Latch和Barrier适用于在多个线程需要在某个点同步时使用。Latch允许一组线程等待,直到一个计数器减到零;而Barrier则是让所有线程在某个屏障点上集合,然后再一起继续执行。这类似于团队协作中的集体决策点,确保所有成员在继续前都在同一页面。

4.2 性能和安全性考量

在选择合适的同步机制时,理解其对性能和安全性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几种主要同步机制在这两个方面的特点。

4.2.1 互斥锁(Mutex)

  • 性能影响:互斥锁在保证数据安全的同时,可能会引入显著的性能开销。它需要操作系统的支持,可能导致线程上下文切换,从而增加延迟。
  • 安全性:互斥锁能有效避免数据竞争,保证线程安全。然而,不当的使用可能导致死锁或活锁。

4.2.2 条件变量(Condition Variables)

  • 性能影响:条件变量通常与互斥锁一起使用,因此可能会有相似的性能开销。但在某些情况下,条件变量可以提高效率,例如减少不必要的轮询。
  • 安全性:条件变量用于线程间通信,若使用不当,可能导致竞争条件或死锁。

4.2.3 原子操作(Atomic Operations)

  • 性能影响:原子操作提供了一种低开销的同步方式,因为它们通常是直接由硬件支持的。
  • 安全性:原子操作可以保证操作的原子性,从而避免数据竞争。但是,它们不解决更复杂的同步问题,如多步骤操作的一致性。

4.2.4 C++20新增的同步机制

信号量(Semaphore)
  • 性能影响:信号量相对于互斥锁可能有更好的性能,尤其是在控制资源访问的场景中。
  • 安全性:适当使用信号量可以有效管理资源访问,防止资源饥饿和死锁。
Latch和Barrier
  • 性能影响:这些同步机制通常具有较低的性能开销,因为它们不涉及复杂的锁操作。
  • 安全性:它们提供了一种安全的方式来协调线程间的操作顺序,减少了死锁的风险。

4.3 综合考虑

在多线程编程中,性能和安全性是选择同步机制时必须考虑的两个关键因素。不同的同步机制在这两方面表现各异,开发者需要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和需求做出选择。理解每种机制的性能影响和安全特性,有助于开发出既高效又安全的多线程程序。

在选择同步机制时,重要的是要综合考虑程序的特性、性能要求和并发级别。例如,对于高并发且对性能要求极高的应用,使用原子操作可能比传统的互斥锁更合适。而在需要精细控制线程间协作和通信的场景下,条件变量或C++20的新特性可能更加适合。

同步机制 适用场景 性能影响 易用性 风险及注意事项
互斥锁 (Mutex) 保护共享资源,防止数据竞争 较高开销 较易使用 死锁风险,性能瓶颈
条件变量 (Condition Variable) 线程间协调与通信 中等开销 需配合互斥锁使用 正确使用较复杂,可能导致死锁
原子操作 (Atomic Operations) 无锁同步,简单共享资源保护 低开销 较易使用 适用于简单场景,复杂场景下管理困难
信号量 (Semaphore) (C++20) 限制资源访问量,如限制线程数量 中等至低开销 中等难度 需要合理设置资源数量,避免资源饥饿
Latch (C++20) 一组线程等待直至计数器减至零 低开销 较易使用 适合一次性事件同步
Barrier (C++20) 一组线程在屏障点集合后继续执行 低开销 较易使用 适合循环事件中的同步
Atomic Flag (C++11) 简单的标志位操作,状态标记 最低开销 最易使用 仅适合简单的是/否状态判断

这是一个思维导图,展示了不同同步机制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 信号量(Semaphore):限制资源访问,适用于连接池、线程池等。
  • Latch:等待一组操作完成,适用于初始化、数据准备等。
  • Barrier:同步多线程操作的不同阶段,适用于并行算法的不同计算阶段。
  • 无锁机制:性能要求高,适用于高频更新数据。
  • 变量和互斥锁:通用同步需求,适用于简单的同步需求。

使用了 plantuml, mindmap

结语

在我们的编程学习之旅中,理解是我们迈向更高层次的重要一步。然而,掌握新技能、新理念,始终需要时间和坚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往往伴随着不断的试错和调整,这就像是我们的大脑在逐渐优化其解决问题的“算法”。

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遇到错误,我们应该将其视为学习和进步的机会,而不仅仅是困扰。通过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不仅可以修复当前的代码,更可以提升我们的编程能力,防止在未来的项目中犯相同的错误。

我鼓励大家积极参与进来,不断提升自己的编程技术。无论你是初学者还是有经验的开发者,我希望我的博客能对你的学习之路有所帮助。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用,不妨点击收藏,或者留下你的评论分享你的见解和经验,也欢迎你对我博客的内容提出建议和问题。每一次的点赞、评论、分享和关注都是对我的最大支持,也是对我持续分享和创作的动力。

目录
相关文章
|
1月前
|
缓存 安全 C++
C++无锁队列:解锁多线程编程新境界
【10月更文挑战第27天】
50 7
|
1月前
|
消息中间件 存储 安全
|
2月前
|
存储 并行计算 安全
C++多线程应用
【10月更文挑战第29天】C++ 中的多线程应用广泛,常见场景包括并行计算、网络编程中的并发服务器和图形用户界面(GUI)应用。通过多线程可以显著提升计算速度和响应能力。示例代码展示了如何使用 `pthread` 库创建和管理线程。注意事项包括数据同步与互斥、线程间通信和线程安全的类设计,以确保程序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
2月前
|
存储 前端开发 C++
C++ 多线程之带返回值的线程处理函数
这篇文章介绍了在C++中使用`async`函数、`packaged_task`和`promise`三种方法来创建带返回值的线程处理函数。
80 6
|
25天前
|
存储 编译器 C语言
【c++丨STL】string类的使用
本文介绍了C++中`string`类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接口。`string`类在C++标准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提供了比C语言中字符串处理函数更丰富、安全和便捷的功能。文章详细讲解了`string`类的构造函数、赋值运算符、容量管理接口、元素访问及遍历方法、字符串修改操作、字符串运算接口、常量成员和非成员函数等内容。通过实例演示了如何使用这些接口进行字符串的创建、修改、查找和比较等操作,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string`类的应用。
41 2
|
1月前
|
存储 编译器 C++
【c++】类和对象(下)(取地址运算符重载、深究构造函数、类型转换、static修饰成员、友元、内部类、匿名对象)
本文介绍了C++中类和对象的高级特性,包括取地址运算符重载、构造函数的初始化列表、类型转换、static修饰成员、友元、内部类及匿名对象等内容。文章详细解释了每个概念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帮助读者深入了解C++面向对象编程的核心机制。
83 5
|
1月前
|
存储 编译器 C++
【c++】类和对象(中)(构造函数、析构函数、拷贝构造、赋值重载)
本文深入探讨了C++类的默认成员函数,包括构造函数、析构函数、拷贝构造函数和赋值重载。构造函数用于对象的初始化,析构函数用于对象销毁时的资源清理,拷贝构造函数用于对象的拷贝,赋值重载用于已存在对象的赋值。文章详细介绍了每个函数的特点、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并提供了代码示例。这些默认成员函数确保了资源的正确管理和对象状态的维护。
80 4
|
1月前
|
存储 编译器 Linux
【c++】类和对象(上)(类的定义格式、访问限定符、类域、类的实例化、对象的内存大小、this指针)
本文介绍了C++中的类和对象,包括类的概念、定义格式、访问限定符、类域、对象的创建及内存大小、以及this指针。通过示例代码详细解释了类的定义、成员函数和成员变量的作用,以及如何使用访问限定符控制成员的访问权限。此外,还讨论了对象的内存分配规则和this指针的使用场景,帮助读者深入理解面向对象编程的核心概念。
88 4
|
2月前
|
存储 编译器 对象存储
【C++打怪之路Lv5】-- 类和对象(下)
【C++打怪之路Lv5】-- 类和对象(下)
31 4
|
2月前
|
编译器 C语言 C++
【C++打怪之路Lv4】-- 类和对象(中)
【C++打怪之路Lv4】-- 类和对象(中)
3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