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董事长周鸿祎今日在上海表示,独角兽的概念已经被中国用烂了。自己这一次去美国有一个很直观感受,那就是基本上没有什么人谈“独角兽”的概念了。
周鸿祎还特别谈到了智能硬件,称美国智能硬件公司活得比中国很多智能硬件公司都舒服。原因在于,中国很多创业者做智能硬件过于强调互联网化服务而悖离了硬件本质。
“我们真的把电饭煲加一个Wifi芯片把网连上,这就叫‘智能电饭锅’了?”周鸿祎说,真正的智能硬件应该是要和背后的人工智能服务结合,否则还是一个传统硬件。
周鸿祎还认为,未来很多智能硬件产品,不是简单放在网上低价就能够销售出去,需要用户去体验、需要用户去判断。“这时候你可能会发现,光靠电商是不够,可能依然需要线下销售。”
以下是周鸿祎演讲精编部门(雷帝网整理):
周鸿祎:我的感觉,美国人不太讲“独角兽”的概念。我觉得不管什么概念,到了中国咱们都能把它无限放大。
本来讲比较罕见的才叫独角兽,大部分的都长两个角。但是一夜之间所有人都标榜自己是独角兽的时候,这个时候长一个角就不稀罕了。
现在已经不流行说“独角兽”了。你们都知道蝙蝠和走兽和飞禽的故事,对吧?你遇见了飞禽,一定要说自己是走兽。遇见走兽了,一定要说自己是飞禽。
独角兽有一个概念被中国用烂了。很多公司做出了特别酷的事情,特别不一样的事情,所以获得了高估值。注意,“估值”其实是结果。后来就慢慢变成了大家不关心这个公司做什么事。
有的人他做的事并不酷,但是市场估值弄的很好。这一次我到美国去,基本上没有什么人谈“独角兽”的概念了。
智能硬件还没有爆发
周鸿祎:我对智能硬件的事情也是蛮迷惑。因为我原来一直相信IoT、万物互联代表着未来,我相信这是一个趋势。但是这一两年,应该说智能硬件,包括很多的创业公司,大家做的都不算特别好,都遇到了很多困难。
所以马上又有很多人出来唱衰IoT、万物互联、智能硬件。我感觉在什么东西最热的时候,要保持一种谨慎、要保持一种冷静。
但是在大家都唱衰的时候,你反而想一想,这是不是又是我们惯性的思维,叫“以成败论英雄”。你看一看手机市场的发展,今天手机好像是最热,因为手机都是刚需。
我觉得IoT的概念,也是最近三四年的时间。所以我反而是觉得,我觉得智能硬件,我是觉得应该说它虽然没有到爆点,但是还是在一个正确的路上。
过于强调互联网化而悖离硬件本质
但是重要的是,我想比较一下中美互联网市场。其实美国智能硬件公司活的比中国很多智能硬件公司都舒服。我就在想,为什么?
所以我也做了一些反思。后来我就觉得智能硬件产业被一些包括我在内的著名业内大忽悠,我只是“之一”啊。都给忽悠了,所以我觉得应该反思一下,智能硬件应该怎么走。
我是觉得智能硬件和互联网虽然有很多的结合,事实上我们有些做智能硬件的过于强调互联网化服务而悖离了硬件的本质。你做出一个硬件的产品,你把它加上互联网的加值。
但是它本质还是提供一个物理的设备去给用户创造一个,无论你说的创造幸福感、创造更好的体验还是解决刚需。我们真的觉得我们卖出来两百万个体重计,就得出每个人每天测体重的时间,最后拿了很多人的体重数据就号称有了大数据,就可以步入健康管理吗?
我觉得实际上智能硬件恰恰是因为被这样一种比较浮夸的想法推动着,梦想自己像软件一样进入快速的发展,就能够获取海量的用户。然后在海量用户的基础之上建立新的互联网模式。
我不是说不可能。有了硬件,比如:手机。因为它本身完全是以手机应用内容为驱动的设备。
但是很多其它的智能硬件,我觉得目前不具备这个条件。所以我觉得很多智能硬件的失败,我总结一下,包括我们自己也做了不少失败的产品。
我觉得第一个最重要的,我觉得根本就是做的没有需求。
我们真的把电饭煲加一个Wifi芯片把网连上,这就叫“智能电饭锅”了?跟普通电饭锅就不一样了。我们恨不得大家都觉得把任何东西都连上网,它就叫作智能硬件。
20年前在微处理器刚流行的时候,有一段什么电磁炉、微波炉、洗衣机都加了一个单片机在里面,然后都美其名曰叫“电脑洗衣机”,也并没有真正带来革命性的东西。
反过来今天如果只是简单的把一些传统的硬件加了一个Wifi跟网络连起来,我觉得这不叫产品,它不是真正用户本质的刚需。
我们很多人觉得,在很多传统的设备里面加上一个智能的处理器。里面放一个安卓,我们就觉得这是叫智能硬件了吗?
我这一次到美国聊一聊,我自己思考:不对。真正的智能硬件,一定是跟背后人工智能的服务结合在一起的东西,你才配叫智能硬件,否则你还是一个传统硬件,还是就是能联网,然后加了一个智能的安卓或者Liunx的操作系统。
把“免费”过度极端化
你做出一个硬件还是要给用户创造硬件本身的价值。有一度我自己也稀里糊涂的,因为我做“免费软件”出身,很多人把“免费”就过度极端化了。
大家都知道,从“伟大”到“谬误”有很多事情是一步之差。现在把这套思路,如果“免费”再用到硬件上,我觉得会出问题。我原来也鼓吹过硬件免费。当然,还有人在鼓吹硬件免费。这个我就不做评论了。
但是我认为有两个模式是有问题的。第一个,硬件本身这个产业价值规律和软件有太多的不一样。各位不知道有多少做过硬件创业公司,你当年没做硬件之前做软件。咱们要改个软件太快,但是今天想把硬件重新修改,发现开个模至少三个月。如果哪个地方地震了、缺货,你把自己上吊,你的东西也出不来。
我们做一个软件,比如:软件做不好,没关系。这个软件我们就费点人力,大不了没有人下载我们就不要了。可是你做了十万个硬件卖不出去在库里,可能把你原来挣的钱一把就全部给亏出去了。
所以当我们很多做互联网的人,妄图用互联网的规律来领导硬件的时候,你会发现它整个的成长速度跟我们预想的不一样,它用户的积累速度也不一样。
今天做一个软件,一夜之间可以积累一百万用户。你卖一百万个什么一个小硬件出去,你看一看,对于你物流、仓储、供应链,所有营销能力的挑战都是非常不一样的,包括市场行销。
你一旦做智能硬件,你的东西就是按成本价卖、贴钱卖也不是免费送,也是要用户真金白银的掏钱。人经过这么几十万年的进化,基因会起作用。一旦要掏点钱,他脑子里做选择的这一部分跟选择免费就不太一样,定位理论又重新发挥作用了。
我这个话绝对是对我自己也适用,我这也是叫“忠言逆耳,苦口良药。”你不能够期望硬件像软件一样,在最短的时间里面。特别是对于很多创业公司而言,快速的建立巨大的;
比如:海量是什么概念?怎么得几千万吧?硬件卖几十万、几百万,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绩。可是这个用户基数,如果做互联网业务,这个基数可以忽略。
互联网不是万能的
所以我认为很多公司把硬件本身的体验丢掉之后,然后盲目的觉得我通过硬件特别廉价、特别便宜。甚至说免费,我快速的获取用户基数,最后得到大数据、变成互联网服务。
我自身都觉得这一套逻辑骗一骗VC还可以,你自己相信吗?所以这个商业模式,我认为它是有问题的。
我举一个例子,您做了一个手环。大家半夜活动的数据都记下来了,真的就能变成“健康管理”吗?最有意思的就是汽车。因为这一次到美国大家讨论很热的概念,关于“自动驾驶”。
做一款汽车比做手机的难度至少高3个数量级,这不仅是零件的数目决定的,也是由它的安全要求的等级高度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辛辛苦苦花了那么多年做出一个汽车,你就指望天天坐进车就开始狂播广告。我觉得这哪里是做安全?这是做不安全。
这种商业模式,有可能我今天又开始保守了。我至少觉得汽车做的好,还是应该卖钱、还是应该赚钱,而不是说最后我的汽车低价出售,最后通过里面的互联网服务加值。我认为互联网不是万能的。
硬件赚钱其实是非常合理
为什么很多P2P金融都出了问题?因为金融本身风控的要求,这不是很多互联网公司所能解决的。很多公司在做硬件的时候,我觉得可能有点过于按照互联网公司的游戏规律给这个公司定商业模式、做设计,可能自己都不相信这种商业故事。
我自己认为很多智能硬件应该冷静下来,不要因为前面有人唱衰了我们就放弃。但是也不要特别浮躁、特别膨胀的,就觉得我快速的拿到用户、快速的建立大数据的服务。我个人觉得还是要给老百姓,给你的用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服务。
免费杀毒当年我们做的很爽。但是免费,你在网上就可以下载,渠道是畅通的。用户获取的成本近乎为零,当然无往而不利。在未来我认为软件免费仍然会发挥巨大的作用,但是硬件卖的越多亏的越多,这个在商业逻辑上是不成立的。
软件做一个东西的成本是固定的,用户越多,这个公司的成本是越少,所以是不一样的。随着你免费的规模,边际成本是在持续下降还是在上升?这个是不一样的。
我认为硬件赚钱其实是非常合理的。理由有三个:
1.在你没有到达一定的用户规模之前,你没有建立你的互联网商业模式之前。你的硬件如果能够给用户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你理所应当要从硬件赚到钱。如果大家都觉得硬件不赚钱,都去奔着干APP。就会出现很可笑的一件事,有的公司故意把硬件做的很难使用。比如:做一个水杯。对不起,喝水只前得先拿手机。
2.消费升级。你们刚才讲的消费升级,我也非常认同。也就是说,如果最后我们都讲“纯屌丝经济”,最后大家都不赚钱。最后会成为一个什么问题呢?你就会去挤压整个产业链的上下游。当很多公司鼓吹硬件免费的时候,挤压上下游的时候,你不能建立一个良性的商业模式,怎么投入新的东西做你的事情。
今天很多芯片公司非常难受,上游厂商的挤压,导致他做芯片越来越不挣钱。如果整个上下游最后硬件都不赚钱,整个传导下来。我们再谈什么“中国制造”,不最后又成了代工的概念吗?你用什么去搞专利呢?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深层的问题。
3. OPPO和VIVO他们在线下做了很多推动的事情,我也到他们店看了一下。后来我发现,跟我想像的不太一样。当人人都觉得靠着跑分就可以买一部手机,你的手机明显比别人便宜两千块钱的时候,这时候大家就愿意花钱去购了。
但是到了今天,当产品的功能越来越细分,当消费者越来越有了自己的所谓“消费的品位”,就是你刚才说的“对于体验的追求”、“消费的升级”。
你会发现光在网上看到一些简单的介绍,消费者是不足以下决心拍卖做购买的决定。这时候线下一对一的沟通是非常的重要。很多人可能本来是想买某个牌子的手机。
售货员会告诉他说:“你应该买OPPO,应该买华为。如何如何好。”他亲自把手机拿在手上这种把玩和打量,他可能真的这里起的作用不是互联网认为的,说:我们在互联网上放一个“特价销售”的就能解决。
回过头来讲,未来很多智能硬件产品,不是简单放在网上低价就能够销售出去,需要用户去体验、需要用户去判断。这时候你可能就会发现,光靠电商是不够,可能依然需要线下的销售。
传统商业不会被电商摧毁掉
当年有一类做上游服务的人,他们梦想大家以后都是宅男宅女,大家都叫外卖。人类进化了几十万年,社交仅仅靠看直播是不行,最终还是得见真人。
传统的商业可能不会是像大家想像的那样,最后会被电商摧毁掉。我个人觉得,这个不现实。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的产品想进入线下的渠道,想通过线下的这种推广。你如果没有留出利润的空间,几乎做不到。
所以整个硬件免费,你会发现他跟原来的商业逻辑是完全不一样的。
当然,也不排除有人说:“我做硬件免费,通过资本的这种方法,我在资本上获得更高的回报,然后再拿资本来补贴。”但是这不是很多创业公司自己所能学习,你可能也没有那个胆量,也没有那个冒险精神。
所以我觉得对于很多做硬件公司来讲,包括我对我的硬件团队也说:“我们还是应该回归商业的本质,还是应该想怎么把一个硬件围绕着它核心的功能做好,获得用户体验,然后我们所谓的AI、人工智能的服务,所有的连接云端,所有的智能芯片都是为了让这个硬件的本身功能发挥的更好,而不是最后把它变成一个数据采集器、广告发送器。”这样的模式,我认为是用户不能接受的。
对于很多做智能硬件的创客来说,我的建议是“忘掉一些资本的喧嚣,不要太急功近利。”今天既然你选择了一条明日之路,你就一定不是今日最狂躁的风口,这条路需要时间,需要耐的住寂寞。
至于是不是被别人看成独角兽,一点都不重要。你如果能够做出很好的硬件,你每卖一台硬件有合理的溢价。通过这个溢价支持你的团队能够把产品持续的打磨,技术持续的提升。我觉得只要给足够的时间,未来智能硬件和互联网的结合,未必是今天我们所设想的这么一种模式。
给人工智能泼一盆凉水
我最后再补充一句。人工智能可能会变成2016年、2017年的“O2O”,哪个公司都在讲“我们利用深度学习的技术”,他们觉得这个技术能够改造所有的行业。
我和美国的一些教授聊了聊,“深度学习”并不是真正意义上说能够产生什么机器意识或者机器自主的这样的东西。
比如:图象识别、语音识别等方面,你能给出大量数据素材。但是在自然语言理解的方面,到目前为止大家都觉得它会是一个很有利的武器,但是还没有取得在计算机视觉方面那么大的突破。
所以我是觉得“深度学习”这个东西,并不能盲目的在饲料的场景里面都去用。你可能要去做试验。比如:谷歌把波斯顿动力卖掉了。做了机器驴、机器骡子、机器狗。我问美国一个开源软件的创始人,我就问他:为什么?他们就说:“那家是基于硬编码的规则在做。
你把这个机器人的腿长度改变一下,它就走不了了,基本上就得改程序。”但是现在他们有一个团队发现,用“深度学习”的方法,等于是让这个机器手臂自动去学着抓鸡蛋。刚开始它们根本都抓不着,就乱着。但是一旦能抓着之后,就开始慢慢积累。所以,他们也演示了很多机器学习的例子。
第二个,刚才谈到消费级机器人。我本来对这个方向也是充满了期望,但是这一次去聊一聊,这个方向可能相对悲观一些。大家认为近期内机器人在真人意图理解这个方面,我觉得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有一个,机器人的动作。
因为你要能走能抓这个东西如果都能做起来,大家觉得不是短期内在三五年内能够看到爆发的产业。他们这些科学家还是很有信心,说:认为在十年左右的维度来看,他们觉得应该是有机会的。这也供我们很多的创业单位参考。
====================================分割线================================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