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挖掘实战:基于KMeans算法对超市客户进行聚类分群

简介: 数据挖掘实战:基于KMeans算法对超市客户进行聚类分群

一、研究背景


       超市作为零售业的主要形式之一,在现代都市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超市经营者越来越意识到了客户细分的重要性。不同的客户群体有着不同的购物习惯、消费行为和偏好,了解并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可以帮助超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和商品推荐,从而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促进超市的经营发展。


       为了实现客户细分,研究者和业界常常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KMeans算法作为一种常见的聚类算法,具有计算效率高、易于理解和实现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客户细分领域。


       因此,本实验旨在使用KMeans算法对超市客户进行聚类分群,从而识别出不同的客户群体,并分析这些群体的特征和行为习惯。通过这种客户细分的方式,超市经营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客户群体,优化产品陈列和推广策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购物体验,增加客户的购买频率和客单价,从而实现超市业务的增长和盈利能力的提升。


二、算法原理


       k-means算法是一种简单的迭代型聚类算法,采用距离作为相似性指标,从而发现给定数据集中的K个类,且每个类的中心是根据类中所有值的均值得到,每个类用聚类中心来描述。对于给定的一个包含n个d维数据点的数据集X以及要分得的类别K,选取欧式距离作为相似度指标,聚类目标是使得各类的聚类平方和最小,即最小化。


 结合最小二乘法和拉格朗日原理,聚类中心为对应类别中各数据点的平均值,同时为了使得算法收敛,在迭代过程中,应使最终的聚类中心尽可能的不变。


K-means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算法分为四个步骤:


1)选取数据空间中的K个对象作为初始中心,每个对象代表一个聚类中心;

2)对于样本中的数据对象,根据它们与这些聚类中心的欧氏距离,按距离最近的准则将它们分到距离它们最近的聚类中心(最相似)所对应的类;

3)更新聚类中心:将每个类别中所有对象所对应的均值作为该类别的聚类中心,计算目标函数的值;

4)判断聚类中心和目标函数的值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则输出结果,若改变,则返回2)。


三、实验步骤


3.1加载数据集


首先导入本次实验用到的第三方库和数据集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seaborn as sns
sns.set(font='SimHei')
import warnings
warnings.filterwarnings('ignore')
# 读取数据
data = pd.read_csv('Mall_Customers.csv')
data.head()


使用shape属性查看数据大小


使用info函数查看数据基本信息


3.2数据预处理


这里我们需要将性别变量进行编码转化


3.3确定聚类参数k


方法1:肘部法则


       肘部法则(Elbow Method)是一种常用于确定KMeans聚类算法中参数K的方法。该方法通过绘制不同K值对应的聚类误差(通常是SSE,Sum of Squared Errors)的折线图,来寻找一个“肘点”,该点对应的K值即为较为合适的聚类数。


以下是使用肘部法则确定K的步骤:


  1. 选择一定范围的K值:首先,确定一个K值的范围,一般从较小的K开始,例如1到10或者更大的范围,具体根据问题的复杂程度而定。


  1. 计算聚类误差(SSE):对于每一个K值,使用KMeans算法进行聚类,并计算每个数据点到其所属簇中心的距离之和的平方,即SSE。SSE是衡量聚类效果的指标,表示样本点与其所属簇中心的紧密程度。


  1. 绘制肘部法则图:将不同K值对应的SSE绘制成折线图(K-SSE曲线图)。横坐标为K值,纵坐标为对应的SSE值。


  1. 寻找“肘点”:观察K-SSE曲线图,通常会出现一个明显的拐点,即曲线从下降阶段转为平缓下降或持平阶段的位置。这个拐点所对应的K值,即为肘部法则确定的较为合适的聚类数。


       请注意,肘部法则并不是一个绝对准确的方法,有时候K-SSE曲线可能没有明显的肘点,或者存在多个肘点。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结合领域知识和业务需求,综合考虑选择最合适的K值。另外,还可以尝试其他聚类评估指标(如轮廓系数、DBI等)来辅助确定最佳的K值。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new_df = data.drop('CustomerID',axis=1)
# 肘部法则
loss = []
for i in range(2,10):
    model = KMeans(n_clusters=i).fit(new_df)
    loss.append(model.inertia_)
plt.plot(range(2,10),loss)
plt.xlabel('k')
plt.ylabel('loss')
plt.show()

 


方法2:轮廓系数


       轮廓系数(Silhouette Coefficient)是一种用于评估聚类质量的指标,可以帮助确定KMeans聚类算法中最佳的聚类数K。它结合了聚类的紧密度(簇内样本距离平均值)和分离度(不同簇之间样本距离平均值),从而提供一个综合的聚类效果评估。

轮廓系数的计算过程如下:


  1. 对于每个数据点,首先计算它与同簇其他数据点的平均距离,称为a(簇内紧密度)。


  1. 然后,对于每个数据点,计算它与其他簇中所有数据点的平均距离,找到其中最近的一个平均距离,称为b(簇间分离度)。


  1. 计算每个数据点的轮廓系数:s = (b - a) / max(a, b)


  1. 对于整个数据集,计算所有数据点的轮廓系数的平均值,作为整个聚类的轮廓系数。


轮廓系数的取值范围在-1到1之间:


  • 如果轮廓系数接近于1,则表示簇内样本紧密度高,簇间分离度较好,聚类效果较好。
  • 如果轮廓系数接近于-1,则表示簇内样本紧密度较低,簇间分离度不好,聚类效果较差。
  • 如果轮廓系数接近于0,则表示簇内外样本的距离相差不大,聚类效果一般。


       通常来说,较高的轮廓系数意味着更好的聚类效果。在使用轮廓系数确定K值时,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K值,计算对应的轮廓系数,选择轮廓系数最大的K值作为最佳的聚类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轮廓系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在数据分布不均匀或者聚类间有重叠的情况下,可能不适用于评估聚类效果。因此,综合考虑多种评估指标和领域知识,能够更全面地确定最佳的聚类数。

# 轮廓系数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silhouette_score
score = []
for i in range(2,10):
    model = KMeans(n_clusters=i).fit(new_df)
    score.append(silhouette_score(new_df, model.labels_, metric='euclidean'))
plt.plot(range(2,10),score)
plt.xlabel('k')
plt.ylabel('silhouette_score')
plt.show()


通过两种方法的结合,我们观察出最佳的聚类个数应该为k=6。


3.4 kmeans聚类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silhouette_score
kmeans = KMeans(n_jobs = -1, n_clusters = 6, init='k-means++')
kmeans.fit(new_df)
print(silhouette_score(new_df, kmeans.labels_, metric='euclidean'))
0.45206493204632353

将聚类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

clusters = kmeans.fit_predict(data.iloc[:,1:])
new_df["label"] = clusters
fig = plt.figure(figsize=(21,10))
ax = fig.add_subplot(111, projection='3d')
ax.scatter(new_df.Age[new_df.label == 0], new_df["Annual Income (k$)"][new_df.label == 0], new_df["Spending Score (1-100)"][new_df.label == 0], c='blue', s=60)
ax.scatter(new_df.Age[new_df.label == 1], new_df["Annual Income (k$)"][new_df.label == 1], new_df["Spending Score (1-100)"][new_df.label == 1], c='red', s=60)
ax.scatter(new_df.Age[new_df.label == 2], new_df["Annual Income (k$)"][new_df.label == 2], new_df["Spending Score (1-100)"][new_df.label == 2], c='green', s=60)
ax.scatter(new_df.Age[new_df.label == 3], new_df["Annual Income (k$)"][new_df.label == 3], new_df["Spending Score (1-100)"][new_df.label == 3], c='orange', s=60)
ax.scatter(new_df.Age[new_df.label == 4], new_df["Annual Income (k$)"][new_df.label == 4], new_df["Spending Score (1-100)"][new_df.label == 4], c='black', s=60)
ax.scatter(new_df.Age[new_df.label == 5], new_df["Annual Income (k$)"][new_df.label == 5], new_df["Spending Score (1-100)"][new_df.label == 5], c='purple', s=60)
ax.view_init(30, 185)
plt.show()


3.5聚类结果


查看各聚类类别的个数

data['label'] = clusters
print(data['label'].value_counts())
data.head()


分析各类别的变量差异

avg_df = data.groupby(['label'], as_index=False).mean()
plt.figure(figsize=(10,8))
plt.subplot(2,2,1)
sns.barplot(x='label',y='Age',data=avg_df)
plt.subplot(2,2,2)
sns.barplot(x='label',y='Gender',data=avg_df)
plt.subplot(2,2,3)
sns.barplot(x='label',y='Spending Score (1-100)',data=avg_df)
plt.subplot(2,2,4)
sns.barplot(x='label',y='Annual Income (k$)',data=avg_df)
plt.show()


通过图表我们可得出以下结论:


各细分市场的主要特点


簇类0:  

低收入,低消费能力。  

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性别以女性为主。  


簇类1:

中等收入,中等消费能力。

平均年龄在55岁左右,性别以女性为主。


簇类2:

低收入,高消费能力。

平均年龄在25岁左右,性别以女性为主。


簇类3:

高收入,高消费能力。

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性别以女性为主。


簇类4:

中等收入,中等消费能力。

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性别以女性为主。


簇类5:

高收入,低消费能力。

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性别以男性为主。


四、总结


本实验基于KMeans算法对超市客户进行了聚类分群。通过对客户购物数据进行聚类,我们成功将客户分为不同的群体。每个群体代表了具有相似购物行为和偏好的客户群体。通过实验结果,我们发现了客户群体之间的明显差异和共性。不同群体的客户在购买频率、购物金额和购买种类等方面有所区别。这为超市提供了重要的市场细分信息,帮助超市经营者更好地了解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和喜好,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和商品推荐,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此外,实验还揭示了超市客户的购物行为规律,为超市优化商品陈列和促销策略提供了指导。通过针对不同客户群体推出个性化的促销活动,超市可以更有效地吸引客户,提升销售额和利润。


完整代码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seaborn as sns
sns.set(font='SimHei')
import warnings
warnings.filterwarnings('ignore')
# 读取数据
data = pd.read_csv('Mall_Customers.csv')
data.head()
data.shape
data.info()
data['Gender'].replace(to_replace={'Female':0,'Male':1},inplace=True)
data.head()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new_df = data.drop('CustomerID',axis=1)
# 肘部法则
loss = []
for i in range(2,10):
    model = KMeans(n_clusters=i).fit(new_df)
    loss.append(model.inertia_)
plt.plot(range(2,10),loss)
plt.xlabel('k')
plt.ylabel('loss')
plt.show()
# 轮廓分数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silhouette_score
score = []
for i in range(2,10):
    model = KMeans(n_clusters=i).fit(new_df)
    score.append(silhouette_score(new_df, model.labels_, metric='euclidean'))
plt.plot(range(2,10),score)
plt.xlabel('k')
plt.ylabel('silhouette_score')
plt.show()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silhouette_score
kmeans = KMeans(n_jobs = -1, n_clusters = 6, init='k-means++')
kmeans.fit(new_df)
print(silhouette_score(new_df, kmeans.labels_, metric='euclidean'))
clusters = kmeans.fit_predict(data.iloc[:,1:])
new_df["label"] = clusters
fig = plt.figure(figsize=(21,10))
ax = fig.add_subplot(111, projection='3d')
ax.scatter(new_df.Age[new_df.label == 0], new_df["Annual Income (k$)"][new_df.label == 0], new_df["Spending Score (1-100)"][new_df.label == 0], c='blue', s=60)
ax.scatter(new_df.Age[new_df.label == 1], new_df["Annual Income (k$)"][new_df.label == 1], new_df["Spending Score (1-100)"][new_df.label == 1], c='red', s=60)
ax.scatter(new_df.Age[new_df.label == 2], new_df["Annual Income (k$)"][new_df.label == 2], new_df["Spending Score (1-100)"][new_df.label == 2], c='green', s=60)
ax.scatter(new_df.Age[new_df.label == 3], new_df["Annual Income (k$)"][new_df.label == 3], new_df["Spending Score (1-100)"][new_df.label == 3], c='orange', s=60)
ax.scatter(new_df.Age[new_df.label == 4], new_df["Annual Income (k$)"][new_df.label == 4], new_df["Spending Score (1-100)"][new_df.label == 4], c='black', s=60)
ax.scatter(new_df.Age[new_df.label == 5], new_df["Annual Income (k$)"][new_df.label == 5], new_df["Spending Score (1-100)"][new_df.label == 5], c='purple', s=60)
ax.view_init(30, 185)
plt.show()
data['label'] = clusters
print(data['label'].value_counts())
data.head()
avg_df = data.groupby(['label'], as_index=False).mean()
avg_df
plt.figure(figsize=(10,8))
plt.subplot(2,2,1)
sns.barplot(x='label',y='Age',data=avg_df)
plt.subplot(2,2,2)
sns.barplot(x='label',y='Gender',data=avg_df)
plt.subplot(2,2,3)
sns.barplot(x='label',y='Spending Score (1-100)',data=avg_df)
plt.subplot(2,2,4)
sns.barplot(x='label',y='Annual Income (k$)',data=avg_df)
plt.show()
目录
相关文章
|
1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数据挖掘
K-means聚类算法是机器学习中常用的一种聚类方法,通过将数据集划分为K个簇来简化数据结构
K-means聚类算法是机器学习中常用的一种聚类方法,通过将数据集划分为K个簇来简化数据结构。本文介绍了K-means算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初始化、数据点分配与簇中心更新等步骤,以及如何在Python中实现该算法,最后讨论了其优缺点及应用场景。
108 4
|
4月前
|
数据采集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优秀设计案例】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球员数据聚类分析设计与实现
本文通过K-Means聚类算法对NBA球员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旨在揭示球员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为球队管理、战术决策和球员评估提供数据支持,并通过特征工程和结果可视化深入理解球员表现和潜力。
179 1
【优秀设计案例】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球员数据聚类分析设计与实现
|
1月前
|
算法 数据挖掘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基于FCM模糊聚类算法的图像分割matlab仿真
本项目展示了基于模糊C均值(FCM)算法的图像分割技术。算法运行效果良好,无水印。使用MATLAB 2022a开发,提供完整代码及中文注释,附带操作步骤视频。FCM算法通过隶属度矩阵和聚类中心矩阵实现图像分割,适用于灰度和彩色图像,广泛应用于医学影像、遥感图像等领域。
|
2月前
|
算法 数据挖掘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图象聚类识别matlab仿真
该程序基于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实现图像聚类识别,能识别0~9的数字图片。在MATLAB2017B环境下运行,通过特征提取、PSO优化找到最佳聚类中心,提高识别准确性。PSO模拟鸟群捕食行为,通过粒子间的协作优化搜索过程。程序包括图片读取、特征提取、聚类分析及结果展示等步骤,实现了高效的图像识别。
|
3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数据采集 算法
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算法
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算法
|
4月前
|
数据采集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python】python客户信息审计风险决策树算法分类预测(源码+数据集+论文)【独一无二】
【python】python客户信息审计风险决策树算法分类预测(源码+数据集+论文)【独一无二】
|
4月前
|
人工智能 算法 数据可视化
DBSCAN密度聚类算法(理论+图解+python代码)
DBSCAN密度聚类算法(理论+图解+python代码)
|
4月前
|
数据采集 自然语言处理 数据可视化
基于python数据挖掘在淘宝评价方面的应用与分析,技术包括kmeans聚类及情感分析、LDA主题分析
本文探讨了基于Python数据挖掘技术在淘宝评价分析中的应用,涵盖了数据采集、清洗、预处理、评论词频分析、情感分析、聚类分析以及LDA主题建模和可视化,旨在揭示淘宝客户评价中的潜在模式和情感倾向,为商家和消费者提供决策支持。
112 0
|
4月前
|
算法 数据可视化 搜索推荐
基于python的k-means聚类分析算法,对文本、数据等进行聚类,有轮廓系数和手肘法检验
本文详细介绍了基于Python实现的k-means聚类分析算法,包括数据准备、预处理、标准化、聚类数目确定、聚类分析、降维可视化以及结果输出的完整流程,并应用该算法对文本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展示了轮廓系数法和手肘法检验确定最佳聚类数目的方法。
129 0
|
6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基于改进遗传优化的BP神经网络金融序列预测算法matlab仿真
本项目基于改进遗传优化的BP神经网络进行金融序列预测,使用MATLAB2022A实现。通过对比BP神经网络、遗传优化BP神经网络及改进遗传优化BP神经网络,展示了三者的误差和预测曲线差异。核心程序结合遗传算法(GA)与BP神经网络,利用GA优化BP网络的初始权重和阈值,提高预测精度。GA通过选择、交叉、变异操作迭代优化,防止局部收敛,增强模型对金融市场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适应能力。
124 80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