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推荐 | 【深入浅出MySQL】「底层原理」探秘缓冲池的核心奥秘,揭示终极洞察

本文涉及的产品
RDS MySQL Serverless 基础系列,0.5-2RCU 50GB
云数据库 RDS PostgreSQL,高可用系列 2核4GB
RDS MySQL Serverless 高可用系列,价值2615元额度,1个月
简介: MySQL作为一个存储系统,有着一个关键的优化机制——缓冲池(buffer pool),它极大地提高了数据的访问效率,避免了频繁的磁盘IO操作。通过将常用的数据存储在内存中,MySQL可以快速响应查询请求,减少耗时的磁盘访问。这一优化机制在提升数据库性能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缓存池BufferPool机制

应用系统分层架构:一个优化策略是将最常访问的数据存放在缓存中,以加快数据访问速度,避免频繁地访问数据库。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操作系统:借助缓冲池机制来优化数据访问,从而避免了反复直接访问磁盘的开销,极大地提升了数据访问的速度。缓冲池通过在内存中临时存储最常访问的数据,将频繁读写的I/O操作转化为对内存中数据的操作,极大地降低了磁盘访问的延迟和系统开销。

MySQL缓冲池

MySQL作为一个存储系统,有着一个关键的优化机制——缓冲池(buffer pool),它极大地提高了数据的访问效率,避免了频繁的磁盘IO操作。通过将常用的数据存储在内存中,MySQL可以快速响应查询请求,减少耗时的磁盘访问。这一优化机制在提升数据库性能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MySQL数据库中我们最常用的引擎就是InnoDB,因此我们采用InnoDB的缓冲池进行分析和介绍。

缓冲池

InfoDB引擎为了优化数据访问并提升速度,系统常常将缓存表数据和索引数据加载到缓冲池中,以避免频繁的磁盘IO操作。这种缓存机制大大减少了磁盘IO的开销,同时加速了数据的读取和写入过程。

缓冲池的问题

凡事都具备两面性,抛开数据易失性不说,访问快速的反面是存储容量小:

  • 缓存访问快,但容量小,数据库存储了200G数据,缓存容量可能只有64G;
  • 内存访问快,但容量小,买一台笔记本磁盘有2T,内存可能只有16G;

因此,在优化数据访问时,只能将最常访问的热门数据放置在最近的位置,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磁盘的访问。为了更好的可以实现优化数据库以及对应的缓冲池,我们先去研究一下数据库的底层原理机制。

缓冲池的原理

在进行详细介绍之前,让我们先重点了解一下预读的概念。

数据预读

预读是一种优化策略,它通过提前加载数据到缓冲区内存中,以减少磁盘IO的次数和延迟。当系统预测到将来可能需要某些数据时,它会主动将这些数据从磁盘读取到内存中,并且放置在缓冲区,以备后续的快速访问。

磁盘读写并非按需读取,而是按读取的方式进行。每次至少读取一页数据(假设为4KB)。如果未来需要读取的数据正好在这一页中,就可以避免后续的磁盘IO操作,从而提高数据的访问效率。

程序的局部性原则(集中读写原理)

在数据访问中,一般遵循着“集中读写”的原则。也就是说,当使用某个数据时,很有可能会连续使用其附近的数据。这就是著名的“局部性原理”。

基于这个原理,预先加载数据是一种有效的优化策略,因为它可以减少磁盘IO操作次数,提高数据访问的效率

程序的局部性原理是指在程序中存在着数据和指令的访问局部性的倾向。具体来说,局部性原理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时间局部性

指程序中某个数据项或指令在一段时间内可能被重复访问。例如,循环结构中的数据和指令在每次迭代中都会被反复访问,因此在一段时间内都具有较高的访问概率。

空间局部性

指程序中相邻的数据项或指令很可能被连续访问。这是因为在程序中,数据和指令通常以连续的内存地址存储,因此当访问一个数据或指令时,其附近的数据或指令很可能会被紧接着访问。

innodb的数据页

默认情况下,innodb.pagesize参数的值为16KB,这是InnoDB的推荐值,通常情况下,16KB的页面大小适用于大多数应用,但对于特定的工作负载和硬件环境,可以进行一些测试和调优以确定最佳的页面大小设置。不过,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较小的页面大小可以提高磁盘空间的利用效率,但可能会导致更多的磁盘IO操作。而较大的页面大小可以减少IO操作,但会占用更多的内存。

查询InnoDB的数据页

  1. 连接到MySQL服务器。
  2. 运行以下命令登录到MySQL命令行界面或查询工具中:

    SHOW VARIABLES LIKE 'innodb_page_size';
    

    或者

    SELECT @@innodb_page_size;
    
  3. 运行该命令后,会返回当前InnoDB数据页的大小。通常情况下,默认的InnoDB数据页大小为16KB。

注意,innodb_page_size是一个只读变量,它反映了当前InnoDB数据页的大小。如果在编译时进行了自定义设置,那么返回的值可能会不同。在选择合适的innodb.pagesize值时,需要综合考虑数据库的性能需求以及服务器硬件配置。

InnoDB缓冲池缓存数据页

磁盘访问按页读取能够提高性能,因此缓冲池通常也按页缓存数据。这种设计有助于减少磁盘IO操作,并提高数据访问的效率,那么InnoDB是以什么算法,来维护这些缓冲页呢?

InnoDB缓存数据的淘汰算法

最常见的数据页置换算法是LRU(Least Recently Used,最近最不常用使用)算法。LRU算法基于一个简单的原则,即最近最不常用的数据页很可能在未来也不会很频繁使用,因此可以被替换出缓冲池以腾出空间给新的页数据。

注意,尽管像内存缓存(例如memcached)和操作系统中的缓冲池都使用LRU算法来进行页置换管理,但MySQL中的InnoDB存储引擎的页置换策略略有不同。

传统的LRU是如何进行缓冲页管理

最常见的数据页置换策略确实是将新加入缓冲池的页放置在LRU链表的头部,作为最新访问的元素,确保它们最后被淘汰。然而,具体的数据页置换策略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页已经在缓冲池

只做“转移"LRU头部的动作,而没有页被淘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考虑到上图,假设缓冲池的LRU长度为10,并且当前缓存的页为1, 3, 5,..., 40, 7。现在需要访问的数据位于页号为4的页中,由于页号为4的页不在缓冲池中,首先需要将其放入LRU链表的头部,表示最近被访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同时,由于缓冲池已满,需要进行淘汰操作。

链表数据结构

为了减少数据移动的开销,常见的做法是使用链表来实现LRU(Least Recently Used,最近最少使用)算法。

具体地说,LRU缓存通常使用双向链表来维护缓存中页的顺序。当一个页被访问时,它会被移动到链表的头部,表示为最近被访问过的页。当需要淘汰页时,可以从链表的尾部移除最久未被访问的页。

页不在缓冲池

除了做"放入"LRU头部的动作,还要做“淘汰"LRU尾部页的动作,假如,再接下来要访问的数据在页号为50的页中。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页号为50的页,原来不在缓冲池里,把页号为50的页,放到LRU头部,同时淘汰尾部页号为7的页;

MySQL的LRU是如何进行缓冲页管理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考虑,导致MySQL不直接采用类似memcache等软件的方法:

  • 预读失效:在MySQL中,预读机制的有效性受制于访问模式的复杂性。由于MySQL常用于事务性应用和复杂查询,访问模式往往难以准确预测,从而导致预读策略的准确性下降。因此,在MySQL中完全依赖预读机制无法保证高效的数据访问。

  • 缓冲池污染:缓冲池是MySQL用于存储数据页的关键组件,它存储了最常访问的数据和索引。与简单的缓存系统不同,MySQL的缓冲池需要维护多种复杂的数据结构,如锁、日志等,以保证ACID事务的一致性。

    预读失效

在某些情况下,由于预读机制(Read-Ahead)的存在,某些页被提前放入了缓冲池。然而,最终MySQL并没有从这些页中获取所需的数据,这被称为预读失效。

优化预读失效
  • 预读失败的页,停留在缓冲池LRU里的时间尽可能短;
  • 真正被读取的页,才挪到缓冲池LRU的头部,以保证,真正被读取的热数据留在缓冲池里的时间尽可能长。
    分代进行LRU缓存处理

将LRU划分为新生代和老生代两个部分,可以更加高效地管理缓冲池中的页。热度高的页往往在新生代中得到缓存,并更长时间地保持在缓冲池中,从而提高其快速访问的可能性。相反,热度较低的页会逐渐被移动到老生代,让出空间给新的热页,并减少对LRU链表的操作次数。

新老生代收尾相连,即:新生代的尾(tail)连接着老生代的头(head)。

  • 新生代:用来缓存最近被访问的页的部分,它通常拥有较小的容量。当一个页被访问时,它会被移动到新生代的头部,表示为最近的访问,这个阶段被称为“热化”(hot phase),即页被频繁访问的阶段。

  • 老生代:用于缓存较长时间未被访问的页,它通常拥有较大的容量。在新生代中停留一段时间后,如果一个页仍然没有被访问,它会被移动到老生代的头部。这个阶段被称为“冷化”(cold phase),即页的热度降低并逐渐被冷落的阶段。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以一个例子来说明,整个缓冲池的LRU可以如上图所示:缓冲池的总长度为10,前7个页是新生代,接下来的3个页是老生代,新生代和老生代首尾相连。

案例分析

在这个例子中,前7个页(页号4至页号6)位于新生代,它们是最近被访问的,因此被放置在LRU链表的头部。接下来的3个页(页号8至页号10)位于老生代,它们是相对较旧的页,在新生代的页都被放满之后才会被放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场景1:页号为50的新页被预读加入缓冲池,当页面50从老年代头部插入时,老年代尾部的页面(整体尾部)将被淘汰。假设页面50不会被真正读取,即预读失败,它将比新生代的数据更早从缓冲池中淘汰出去。

场景2:页号50立即被读取,例如,SQL访问了页面中的行数据,那么页面50将立即被移到新生代的头部,并将新生代的页面挤出,进入老年代。在这种情况下,没有页面被真正淘汰。

改进版的缓冲池LRU算法能够有效解决"预读失败"的问题,不要因为害怕预读失败而取消预读策略,因为大部分情况下,局部性原理是成立的,预读是有效的

MySQL缓冲池污染

当某个SQL语句需要批量扫描大量数据时,可能会导致将缓冲池中的所有页面替换出去,进而导致热数据被移出缓冲池,从而导致MySQL性能急剧下降。这种情况被称为缓冲池污染。

例如,有一个数据量较大的表,当执行之后,虽然结果集可能只有少量数据,但这类like不能命中索引,必须全表扫描,就需要访问大量的页。

执行过程如下
  1. 将页面加载到缓冲池中,并将其插入到老年代的头部。
  2. 从页面中读取相关的行数据,并将其插入到新生代的头部。
  3. 对每个行数据的条件字段与预想值进行比较,如果符合条件,则将其加入到结果集中。
  4. 继续扫描所有页面中的所有行数据,直到完成。

然而,这种方式会导致所有的数据页面都被加载到新生代的头部,但只会访问一次,这将导致真正的热数据被大量换出。

优化方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老生代停留时间窗口

假设 T 为老生代停留时间窗口。

  1. 插入到老生代头部的页面,即使立即被访问,也不会立即放入新生代头部。
  2. 只有当页面满足两个条件时,才会被放入新生代头部:被访问过,并且在老生代停留时间大于 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意味着,即使页面被立即访问,也不会立即被移动到新生代头部。只有在页面被访问且在老生代停留时间。

继续举例,假如批量数据扫描,有51,52,53,54等4个数据页将要依次被访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果没有“老生代停留时间窗口”的策略,这些批量被访问的页面,会换出大量热数据。加入“老生代停留时间窗口”策略后,短时间内被大量加载的页,并不会立刻插入新生代头部,而是优先淘汰那些,短期内仅仅访问了一次的页。而只有在老生代呆的时间足够久,停留时间大于T,才会被插入新生代头部。

最后总结

  • 预读机制:给我们一个启示,即可以将一些可能需要访问的页提前加载到缓冲池中,以避免未来的磁盘IO操作。通过提前加载数据,我们可以利用局部性原理,预测并预先缓存未来可能用到的数据页,从而提高数据访问的性能和效率,减少响应时间。

  • MySQL在设计上需要综合考虑事务性、复杂查询等方面的要求,采用了更加复杂的缓冲池管理方式,以确保高性能和数据一致性。这包括使用LRU算法、预读机制、自适应策略等来最大程度地利用内存资源,同时解决预读失效和缓冲池污染等问题,并提供高效、稳定的数据库服务。

缓冲池污染:由于大量数据扫描操作而引起的缓冲池中的热数据被替换出去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合理配置缓冲池的大小,调整相关缓存参数,或者改进SQL语句的扫描方式,以减少对缓冲池的影响,从而提高MySQL的性能。

有三个比较重要的参数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是 MySQL 中 InnoDB 存储引擎的一个配置参数,用于指定 InnoDB 缓冲池的大小。

mysql>show variables like '%innodb_buffer_pool_size%';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innodb_old_blocks_pct

innodb_old_blocks_pct是InnoDB存储引擎的一个参数,用于指定LRU链表中被认为是老生代页的比例。

默认情况下,innodb_old_blocks_pct的值为37。这意味着LRU链表中的前37%的页将被视为新生代,而后63%的页将被视为老生代。

mysql>show variables like '%innodb_old_blocks_pct%';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较大的值表示更多的页被视为老生代页,而较小的值则表示更少的页被认为是老生代页。

innodb_old_blocks_time

innodb_old_blocks_time 的单位是秒 (s), MySQL 中 InnoDB 存储引擎的一个配置参数,用来确定一个数据块在缓冲池中没有被访问的时间超过多久后被认为是"旧"的。

mysql>show variables like '%innodb_old_blocks_time%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相关实践学习
如何快速连接云数据库RDS MySQL
本场景介绍如何通过阿里云数据管理服务DMS快速连接云数据库RDS MySQL,然后进行数据表的CRUD操作。
全面了解阿里云能为你做什么
阿里云在全球各地部署高效节能的绿色数据中心,利用清洁计算为万物互联的新世界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动力,目前开服的区域包括中国(华北、华东、华南、香港)、新加坡、美国(美东、美西)、欧洲、中东、澳大利亚、日本。目前阿里云的产品涵盖弹性计算、数据库、存储与CDN、分析与搜索、云通信、网络、管理与监控、应用服务、互联网中间件、移动服务、视频服务等。通过本课程,来了解阿里云能够为你的业务带来哪些帮助     相关的阿里云产品:云服务器ECS 云服务器 ECS(Elastic Compute Service)是一种弹性可伸缩的计算服务,助您降低 IT 成本,提升运维效率,使您更专注于核心业务创新。产品详情: https://www.aliyun.com/product/ecs
相关文章
|
3月前
|
自然语言处理 搜索推荐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实现文档全文搜索,分词匹配多段落重排展示,知识库搜索原理分享
本文介绍了在文档管理系统中实现高效全文搜索的方案。为解决原有ES搜索引擎私有化部署复杂、运维成本高的问题,我们转而使用MySQL实现搜索功能。通过对用户输入预处理、数据库模糊匹配、结果分段与关键字标红等步骤,实现了精准且高效的搜索效果。目前方案适用于中小企业,未来将根据需求优化并可能重新引入专业搜索引擎以提升性能。
192 5
|
4月前
|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 Linux
MySQL原理简介—6.简单的生产优化案例
本文介绍了数据库和存储系统的几个主题: 1. **MySQL日志的顺序写和数据文件的随机读指标**:解释了磁盘随机读和顺序写的原理及对数据库性能的影响。 2. **Linux存储系统软件层原理及IO调度优化原理**:解析了Linux存储系统的分层架构,包括VFS、Page Cache、IO调度等,并推荐使用deadline算法优化IO调度。 3. **数据库服务器使用的RAID存储架构**:介绍了RAID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如何通过多磁盘阵列提高存储容量和数据冗余性。 4. **数据库Too many connections故障定位**:分析了MySQL连接数限制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152 23
|
4月前
|
SQL 存储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原理简介—1.SQL的执行流程
本文介绍了MySQL驱动、数据库连接池及SQL执行流程的关键组件和作用。主要内容包括:MySQL驱动用于建立Java系统与数据库的网络连接;数据库连接池提高多线程并发访问效率;MySQL中的连接池维护多个数据库连接并进行权限验证;网络连接由线程处理,监听请求并读取数据;SQL接口负责执行SQL语句;查询解析器将SQL语句解析为可执行逻辑;查询优化器选择最优查询路径;存储引擎接口负责实际的数据操作;执行器根据优化后的执行计划调用存储引擎接口完成SQL语句的执行。整个流程确保了高效、安全地处理SQL请求。
338 77
|
4月前
|
SQL Java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原理简介—3.生产环境的部署压测
本文介绍了Java系统和数据库在高并发场景下的压测要点: 1. 普通系统在4核8G机器上每秒能处理几百个请求 2. 高并发下数据库建议使用8核16G或更高配置的机器 3. 数据库部署后需进行基准压测,以评估其最大承载能力 4. QPS和TPS的区别及重要性 5. 压测时需关注IOPS、吞吐量、延迟 6. 除了QPS和TPS,还需监控CPU、内存、磁盘IO、网络带宽 7. 影响每秒可处理并发请求数的因素包括线程数、CPU、内存、磁盘IO和网络带宽 8. Sysbench是数据库压测工具,可构造测试数据并模拟高并发场景 9. 在增加线程数量的同时,必须观察机器的性能,确保各硬件负载在合理范围
202 72
|
4月前
|
SQL 存储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原理简介—9.MySQL索引原理
本文详细介绍了MySQL索引的设计与使用原则,涵盖磁盘数据页的存储结构、页分裂机制、主键索引设计及查询过程、聚簇索引和二级索引的原理、B+树索引的维护、联合索引的使用规则、SQL排序和分组时如何利用索引、回表查询对性能的影响以及索引覆盖的概念。此外还讨论了索引设计的案例,包括如何处理where筛选和order by排序之间的冲突、低基数字段的处理方式、范围查询字段的位置安排,以及通过辅助索引来优化特定查询场景。总结了设计索引的原则,如尽量包含where、order by、group by中的字段,选择离散度高的字段作为索引,限制索引数量,并针对频繁查询的低基数字段进行特殊处理等。
190 18
MySQL原理简介—9.MySQL索引原理
|
4月前
|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 数据库
RDS用多了,你还知道MySQL主从复制底层原理和实现方案吗?
随着数据量增长和业务扩展,单个数据库难以满足需求,需调整为集群模式以实现负载均衡和读写分离。MySQL主从复制是常见的高可用架构,通过binlog日志同步数据,确保主从数据一致性。本文详细介绍MySQL主从复制原理及配置步骤,包括一主二从集群的搭建过程,帮助读者实现稳定可靠的数据库高可用架构。
295 9
RDS用多了,你还知道MySQL主从复制底层原理和实现方案吗?
|
4月前
|
存储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
MySQL底层概述—6.索引原理
本文详细回顾了:索引原理、二叉查找树、平衡二叉树(AVL树)、红黑树、B-Tree、B+Tree、Hash索引、聚簇索引与非聚簇索引。
179 11
MySQL底层概述—6.索引原理
|
4月前
|
SQL 监控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原理简介—12.MySQL主从同步
本文介绍了四种为MySQL搭建主从复制架构的方法:异步复制、半同步复制、GTID复制和并行复制。异步复制通过配置主库和从库实现简单的主从架构,但存在数据丢失风险;半同步复制确保日志复制到从库后再提交事务,提高了数据安全性;GTID复制简化了配置过程,增强了复制的可靠性和管理性;并行复制通过多线程技术降低主从同步延迟,保证数据一致性。此外,还讨论了如何使用工具监控主从延迟及应对策略,如强制读主库以确保即时读取最新数据。
MySQL原理简介—12.MySQL主从同步
|
4月前
|
SQL 缓存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原理简介—7.redo日志的底层原理
本文介绍了MySQL中redo日志和undo日志的主要内容: 1. redo日志的意义:确保事务提交后数据不丢失,通过记录修改操作并在系统宕机后重做日志恢复数据。 2. redo日志文件构成:记录表空间号、数据页号、偏移量及修改内容。 3. redo日志写入机制:redo日志先写入Redo Log Buffer,再批量刷入磁盘文件,减少随机写以提高性能。 4. Redo Log Buffer解析:描述Redo Log Buffer的内存结构及刷盘时机,如事务提交、Buffer过半或后台线程定时刷新。 5. undo日志原理:用于事务回滚,记录插入、删除和更新前的数据状态,确保事务可完整回滚。
235 22
|
4月前
|
SQL 缓存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原理简介—8.MySQL并发事务处理
这段内容深入探讨了SQL语句执行原理、事务并发问题、MySQL事务隔离级别及其实现机制、锁机制以及数据库性能优化等多个方面。
166 13

推荐镜像

更多
下一篇
oss创建buc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