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技术盘点】「年终盘点后端系列」探索服务架构体系的技术风向,构建微服务核心能力(升级版)

简介: 回顾过去的几年,我们目睹了科技界的快速发展,其势头如同一列驶向前方的高速列车。作为后端开发者,我们见证了每一次技术革新所带来的广阔前景。这些创新不仅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工作方式,而且不断引领我们走向未来。

文章导航大纲

前提背景

回顾过去的几年,我们目睹了科技界的快速发展,其势头如同一列驶向前方的高速列车。作为后端开发者,我们见证了每一次技术革新所带来的广阔前景。这些创新不仅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工作方式,而且不断引领我们走向未来。

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涌现,不同的架构设计理念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竞争和创新的技术时代。微服务、云原生、Serverless、事件驱动、中台、容灾等多样化的架构思想,在争夺着定义未来技术标准的地位。然而,目前还无法确定哪种架构将成为主流趋势,这仍然是一个未知的问题。

架构未来的风向

个人观点:服务架构的发展趋势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 深入云原生化:未来的后端服务架构会更加偏向云原生架构,包括容器化部署、微服务架构、自动化运维等。
    • 容器化和容器编排:容器化是将应用程序及其依赖项打包到一个独立的单元中,称为容器。容器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运行,并提供了隔离、可移植和一致性的好处。容器编排工具(如Kubernetes)可以管理大规模容器集群的部署、扩展和管理,提供高可用性和弹性。
  • 驱动的智能化: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将会在后端服务架构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 包括智能推荐系统、自动化决策、数据分析等。
  • 事件驱动架构:事件驱动架构将逐渐成为后端服务架构的主流之一,通过将系统各个组件之间的通信基于事件进行解耦,实现松耦合的异步通信。当事件发生时,相关组件可以根据需要采取适当的操作。这种架构具有高扩展性、松耦合性和适应性,特别适用于实时数据处理和事件驱动的场景。
    • 支持实时数据处理、流式计算、消息队列等场景。

未来的后端服务架构将更加注重弹性、灵活性、智能化和安全性,以应对快速变化的业务需求和技术发展。


云原生化的微服务架构(未来软件架构)

在探讨云原生化的微服务架构之前,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沿着技术发展长河的架构历程。每一种架构都应对着时代的挑战和做出选择,并不存在一种最好的架构,只有更适合的架构。

历史历代服务架构路径

  • 服务1.0时代:系统相对简单,使用LAMP单体架构快速构建Web网站。对于复杂业务,可以采用MVP思想进行分层化解决。
  • 服务2.0时代:系统变得复杂,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解决快速迭代复杂系统的架构成为下一代关键。
  • 服务3.0时代:云计算提供快速交付资源的基础设施,采用微服务架构提升研发效率,解决复杂系统的难题。
  • 服务4.0时代:在云原生架构的基础上,加入中台架构成功解决复杂系统中的问题。

新时代架构预测

随着数字化的深入发展,整个时代的架构将进一步升级。我们不可否认,5.0时代将结合云原生和微服务架构,并与Serverless、事件驱动、中台和容灾架构相结合,在当前的技术环境下发挥重要作用。

服务架构方向—云原生化微服务

微服务架构释放了研发效率,但也导致了运维成本上升。然而,Kubernetes的出现彻底解决了运维问题,帮助微服务迈过了技术成熟度的拐点。随着云原生架构的加速演进,更充分释放了云的潜力。

云原生化微服务提升了哪些方面

  • 提升研发和协同效率:通过降低算力成本和人力成本,可以提高研发和协同的效率。
  • 提升资源调度能力:利用云的弹性和按需付费的特点,可以增加资源调度的能力。
  • 受年轻开发者喜爱:云原生架构更加敏捷和独立,因此更受年轻开发者的喜爱。

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微服务可通过变动运行时的方式来控制流量,从而提高系统的高可用性。结合云原生容器的不可变基础设施,使用Kubernetes进行调度,可以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接下里我们要进行我们的本篇文章的重头戏了,针对于云原生化微服务架构的升级挑战。

云原生化微服务架构的升级挑战

在转换到微服务后,业务研发效率将大幅提升,但也会带来架构的复杂性。开发人员需要应对RPC调用复杂性、发布中的可用性损失、故障定位需要登录大量机器以及安全性挑战等四大核心问题。

复杂度(多语言)

微服务框架的核心挑战在于屏蔽分布式系统复杂度和多语言差异,从而让开发者能够像单体应用一样开发微服务应用。在这里我们以Dubbo框架为例,Dubbo框架,快速成为国内首选,但存在着序列化协议语言相关性高、多语言发展缓慢、SDK模式重、升级困难等问题。

解决方案
  • SDK模式重:引入了Agent技术(Java字节码增强)缓解了SDK生命周期管理问题,但并未解决多语言问题。
  • 多语言问题:通过Sidecar技术或者Dubbo3.0版本引入了Triple协议(基于HTTP/gRPC)来解决多语言问题。

可用性

  1. 流量损失,主要原因在于节点下线通知延迟导致调用异常。
  2. 上游系统突发流量和攻击、下游不靠谱依赖拖垮、以及运行机器抖动。
  3. 应用数量多、变更时间不同、依赖复杂,则会导致更多的风险,
解决方案

核心策略是可灰度、可观测、可回滚。通过灰度发布来缩小错误的影响范围,快速观测并识别问题,以及可以快速回滚来解决问题。灰度技术的要求很高,主要是由于全链路应用繁多、规则复杂的性质。

安全性

许多公司的微服务架构使用一个应用挂载一个公网SLB来发布服务。然而,这种做法增加了安全攻击面,并且加重了管理证书的负担。由于应用内部都包含着自身的敏感数据。

解决方案

安全最好的做法就是统一入口,在入口建立安全防线,把风险拒之门外,把敏感数据存放到配置中心加密存储,代码、密文和密钥分别存储,杜绝核心数据泄漏。


微服务的未来发展

未来微服务架构将朝着易用、标准化、与编程语言无关、可扩展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微服务框架将解决易用性和多语言问题,而控制面将解决标准化和可扩展性问题。服务治理和网关将进一步提升和发展。

云原生架构是一组基于云原生技术的架构原则和设计模式的集合。其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剥离云应用中的非业务代码,让云基础设施负责处理非功能性特性,如弹性、韧性、安全、可观测性和灰度等。云原生架构使得业务不再受非功能性问题的困扰,同时具备轻量、敏捷和高度自动化的特点。

相关文章
|
29天前
|
SQL 监控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主从复制:构建高可用架构
本文深入解析MySQL主从复制原理与实战配置,涵盖复制架构、监控管理、高可用设计及性能优化,助你构建企业级数据库高可用方案。
|
22天前
|
数据采集 运维 监控
构建企业级Selenium爬虫:基于隧道代理的IP管理架构
构建企业级Selenium爬虫:基于隧道代理的IP管理架构
|
3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搜索推荐
从零构建短视频推荐系统:双塔算法架构解析与代码实现
短视频推荐看似“读心”,实则依赖双塔推荐系统:用户塔与物品塔分别将行为与内容编码为向量,通过相似度匹配实现精准推送。本文解析其架构原理、技术实现与工程挑战,揭秘抖音等平台如何用AI抓住你的注意力。
99 6
从零构建短视频推荐系统:双塔算法架构解析与代码实现
|
4天前
|
人工智能 监控 测试技术
告别只会写提示词:构建生产级LLM系统的完整架构图​
本文系统梳理了从提示词到生产级LLM产品的八大核心能力:提示词工程、上下文工程、微调、RAG、智能体开发、部署、优化与可观测性,助你构建可落地、可迭代的AI产品体系。
68 2
|
14天前
|
消息中间件 缓存 监控
中间件架构设计与实践:构建高性能分布式系统的核心基石
摘要 本文系统探讨了中间件技术及其在分布式系统中的核心价值。作者首先定义了中间件作为连接系统组件的"神经网络",强调其在数据传输、系统稳定性和扩展性中的关键作用。随后详细分类了中间件体系,包括通信中间件(如RabbitMQ/Kafka)、数据中间件(如Redis/MyCAT)等类型。文章重点剖析了消息中间件的实现机制,通过Spring Boot代码示例展示了消息生产者的完整实现,涵盖消息ID生成、持久化、批量发送及重试机制等关键技术点。最后,作者指出中间件架构设计对系统性能的决定性影响,
|
24天前
|
传感器 人工智能 算法
分层架构解耦——如何构建不依赖硬件的具身智能系统
硬件与软件的彻底解耦,并通过模块化、分层的架构进行重构,是突破这一瓶颈、构建通用型具身智能系统的核心基石。这种架构将具身智能系统解耦为三个核心层级:HAL、感知决策层和任务执行层。这一模式使得企业能够利用预置的技能库和低代码工具快速配置新任务,在不更换昂贵硬件的前提下,实现从清洁机器人到物流机器人的快速功能切换。本文将通过对HAL技术原理、VLA大模型和行为树等核心技术的深度剖析,并结合Google RT-X、RobotecAI RAI和NVIDIA Isaac Sim等主流框架的案例,论证这一新范式的可行性与巨大潜力,探讨硬件解耦如何将机器人从一个“工具”升级为“软件定义”的“多面手”,从而
181 3
|
14天前
|
SQL 弹性计算 关系型数据库
如何用读写分离构建高效稳定的数据库架构?
在少写多读业务场景中,主实例读请求压力大,影响性能。通过创建只读实例并使用数据库代理实现读写分离,可有效降低主实例负载,提升系统性能与可用性。本文详解配置步骤,助你构建高效稳定的数据库架构。
|
10月前
|
弹性计算 API 持续交付
后端服务架构的微服务化转型
本文旨在探讨后端服务从单体架构向微服务架构转型的过程,分析微服务架构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文章首先介绍单体架构的局限性,然后详细阐述微服务架构的核心概念及其在现代软件开发中的应用。通过对比两种架构,指出微服务化转型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最后,讨论了微服务架构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11月前
|
Cloud Native Devops 云计算
云计算的未来:云原生架构与微服务的革命####
【10月更文挑战第21天】 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云原生技术正迅速成为IT行业的新宠。本文深入探讨了云原生架构的核心理念、关键技术如容器化和微服务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技术实现高效、灵活且可扩展的现代应用开发。我们将揭示云原生如何重塑软件开发流程,提升业务敏捷性,并探索其对企业IT架构的深远影响。 ####
256 3
|
6月前
|
Cloud Native Serverless 流计算
云原生时代的应用架构演进:从微服务到 Serverless 的阿里云实践
云原生技术正重塑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阿里云作为亚太领先云服务商,提供完整云原生产品矩阵:容器服务ACK优化启动速度与镜像分发效率;MSE微服务引擎保障高可用性;ASM服务网格降低资源消耗;函数计算FC突破冷启动瓶颈;SAE重新定义PaaS边界;PolarDB数据库实现存储计算分离;DataWorks简化数据湖构建;Flink实时计算助力风控系统。这些技术已在多行业落地,推动效率提升与商业模式创新,助力企业在数字化浪潮中占据先机。
347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