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影视业的“神算子”

本文涉及的产品
云原生大数据计算服务MaxCompute,500CU*H 100GB 3个月
云原生大数据计算服务 MaxCompute,5000CU*H 100GB 3个月
简介:

近年来,对大数据的研究热潮可谓是如火如荼,但是在人文与艺术领域,尤其是在影视行业的大数据却几乎是一片空白。影视产业自诞生以来就是一个全球性的产业,可供使用和分析的数据如汪洋大海般源源不断。理论上来说,通过对初始剧本及观众收视行为进行分析,就可以精准掌握某个影视作品在哪个播出渠道会产生较高的收视率,也可以分析判断主流观众喜欢的影视剧类型,还可以把握某一明星的市场关注度、媒体关注度,并根据综合数据指引影视剧生产,提高影视项目的成功率,进而避免影视资源浪费。因此,大数据是未来确定和衡量转型时期影视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小到什么样的剧本会受到目标受众的欢迎,大到外在环境条件如何影响电影发行甚至一部电影发行的空间和时间维度是什么……大数据带给影视产业的,将是无穷无尽的想象。
不止是收视率

  凯文·史派西面带微笑地靠在一张色调素雅的单人沙发上,双手鲜血淋漓,右上方则是一幅图案颠倒且没有白色五角星的美国国旗。这就是当下最火的美剧《纸牌屋》推出的系列海报中的一张。谈起《纸牌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对于观众来说,这部剧最主要的卖点避不开两方面:大卫·芬奇的“导”和凯文·史派西的“演”。然而《纸牌屋》真正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地方,还在于其背后制作所运用到的手法——大数据。

  打开新局面

  在影视产业发展成熟的美国,数据分析和咨询行业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任何一部影视剧的制作、营销都会将数据分析的结果作为重要参考。《纸牌屋》的制片方就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影视网站Netflix。对其全球3300万订阅用户的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后,Netflix了解到用户普遍很喜欢大卫·芬奇(《社交网络》、《七宗罪》的导演)拍的片子,也知道史派西主演的片子收视率都不低,还知道英剧版的《纸牌屋》很受欢迎,三者的交集表明,值得在这件事上赌一把。

  事实证明,他们赌成功了。这部网络剧也从此打开了影视大数据的时代。那么大数据在影视行业该如何应用呢?

  “重要的不是你的数据量有多大,而是你如何去处理它。” 广东省电影公司总经理赵军说,大数据的重点不是追求数据的数量,而是对于大量的数据该采用怎样的处理方法。在中国,虽然大数据思维和操作方式才刚刚起步,但类似大数据时代的思维模式,早在几年前就已出现。“过去,中国电影市场的传统档期只有贺岁档、五一档、暑期档、国庆档,而最近几年,一些新的档期开始出现,有的甚至正在趋于成熟,比如光棍节档、七夕档等,这些基于对观众观影习惯的研究培育出的档期,也就是对观影心理需求与影片类型、上映时间相关性的有效运用。”赵军说道。

  但是,模糊的“相关性”研究远远不能确保影片在市场上的卓越表现,大数据思维和操作方式则将使影视产品的市场导航更加精准化。这种思维和操作方式的出现,显然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在技术革新和影视市场发展的双重推动下应运而生。

  由此可见,对影院大数据的处理需要多种专业技能。“在得出有用的结果之前,大数据研究需要不断的成果积累。不同于传统的学术方法论,大数据分析是一个反复探索的过程。”北京小土科技有限公司CEO祝金甫告诉记者,他们作为一家影视大数据公司,遇到过好多同僚,但是大部人都只认为大数据研究就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要做的分析步骤,然后惊人的结果就会出现在电脑屏幕上。实际上,大数据研究是无法急于求成的,“这需要我们慎重的思考,多重的循环实验和论证。”祝金甫如是说。

  重构影视业

  近年来影视产业在国内蓬勃发展,各行各业的资金涌入了这个行业。”祝金甫说,但是中国的影视剧跟美国相比较差别还是非常大。“之所以差别这么大,是因为资本和影视文化没有很好地进行结合。之所以大规模的资本不敢介入这个市场,是因为作为轻资产的影视业存在着风险评估的问题,就是版权定价的问题。文化艺术是感性的东西,很难去进行定价和分析。”

  显而易见,对于市场来说,如果计划投拍一部电视剧,投资人至少需要了解该项目的市场收益及市场风险。那么该项目的市场优势是什么?项目的题材是否符合当下的市场需求?

  对于剧本的选择而言,这个剧本题材如何?话题性怎样?故事结构如何?情节逻辑是否清晰?人物塑造是否丰满?人物塑造逻辑有无严重缺陷?剧本是否还有调整的空间?

  对于演员班底而言,如今演员的成本占据了电视电影制作成本的60%左右,成本如此之高是否合理?

  对于发行而言,发行如何定位?政策风险如何管控?如何找到客户群?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阻拦资本进入影视业的关键因素,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得问题有了解药。

  例如对市场来说,可以通过数据对电视剧播出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分析各频道的电视剧播出特点,分析各个题材区域偏好,分析各个时段的播出优势等,并依据上述因素定位当前播出市场、播出环境以及适合该项目的播出平台,从而为投资人是否投入电视剧项目的决策提供科学有效的分析。

  对剧本的评估分析则可以根据影视公司及电视台两方市场需求,细分当今电视剧播出市场环境,通过提取剧本或样片中多级百余项评估元素,建立更为科学、严谨、量化、细分的金字塔式评估系统。评估指标则根据业内专家意见、海量市场优秀样本,建立量化标准及核算公式,经由电脑和人脑的双重分析,完成电视剧作品的评估。

  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和统计分析,加上合理的算法,就可以对每个导演、演员、编剧等制作人员及其班底的资质、各种题材的经验、所拍摄过的电视剧的收视率进行全面的评价。例如,某导演擅长制作历史题材的作品,近3年的历史数据展示,此类题材一等剧较多,如果请他执导历史题材,系统可能会给他评出五星,但是如果执导都市情感题材的话,近3年的数据展示,此类题材均为四五等剧,系统分析的结果可能是一颗星。以及某演员出演某题材的电视剧是否受观众“买账”等。

  最后,通过对电视剧播出方即电视台或视频网站的市场定位、播出平台竞争方定位,当前播出环境、播出平台的市场环境等因素进行评估及分析,对电视剧播出情况的详细分析、频道的电视剧播出特点、各类题材在不同的区域偏好、不同时段的播出优势做出全面的分析,以及与竞争方相比较的优劣势,就可以合理制定发行方案及规划。

  由此可见,通过各类数据在市场、剧本、班底和发行等不同维度上的作用,大数据可以帮助投资人是否进行项目投资、投资了如何衡量剧本品质,如何选择、搭建班底团队,如何制定最优化的拍摄计划,如何制定最适合的财务预算,如何制定适合的发行规划等,带来更科学的思考和更科学的分析,真正做到了重构影视业。

  扩展新业务

  自成立以来,小土科技的发展历程就有几分孤寂。孤寂在于,几年时间里,从事影视行业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的机构寥寥无几,小土科技几乎是这个领域里的独行军。

  北京小土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国内影视产业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先行者,历经了14年对电视节目收视率和电影票房、排片场次等相关数据的系统收集和分析,一直在为影视行业从业者提供咨询服务。近年来,他们进行了初次尝试,试图将国内影视文化产业与高科技和人工智能进行“第一次亲密接触”,深挖大数据的价值所在。“我们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方法,打造了多款产品系统,如柳叶刀、炉石、天机算和影视百晓生等。”祝金甫向记者介绍道,评估预测系统柳叶刀,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影视作品从大纲、剧本直至成片进行深度剖析,通过多维度对比、解析和计算对作品内容评估,并为作品修改方向提供建议的系统。炉石是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影视制作环节进行控制,比如自动生成顺场表、场景表、演员场景表、推送通告及预算支出监控等。天机算则是小土公司客户自有的产品系统,它通过对多年收视数据、舆情数据分析,对播出平台对应受众进行城市、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收视习惯等精确定位,对影视作品发行方、宣传方及播出平台购剧部门提供准确而有效的评估报告及决策建议。影视百晓生则是基于分享的一个免费的APP平台,从作品排名、演员排名等方面为业内人士提供资讯。

  “在构建影视工业化生产流程中,影视大数据评估体系应当成为重要一环,作为影视项目投资决策、宣传营销、发行推广的重要依据。”祝金甫认为,影视大数据评估不仅能够为影视制作公司挑剧本、选演员、找目标销售渠道提供依据,而且能够为影视公司控制项目成本、指导拍摄制作、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营销提供重要依托。目前,我国影视产业正呈现出一系列显著的“数据化”特征,海量数据的时代正在改变影视行业原有的游戏规则。在资本浪潮和互联网的推动下,大的影视机构正依托数据资源构建科学化的生产模式,以期在规模化生产中抢得先机,数量众多的中小型影视制作公司,难以投入巨资构建影视大数据评估体系,因此专业影视大数据评估服务机构的设立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大数据在国内影视产业中的应用才刚刚开始,虽然它的应用效果还没有在市场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展示,但它对整个影视产品创作理念和生产机制的变革,却已经具有了里程碑式的意义。
“影视+数据”,就像“咖啡+牛奶”?

文/本刊记者 李 晗

  为什么每年制作的众多影视剧,最终上映的只有那么几部?为什么青春偶像剧的演员要选择“TA”而不是“TA”?为什么偏偏在影视剧播出的那个时间段,网上曝出一则新闻,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在没有数据的时代,这些问题可以回答为“我以为……”但在数据时代,这些现象的出现,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数据是这么显示的,数据调研的结果”。那么,影视到底是如何运用数据的?两者结合在一起,真的像“咖啡+牛奶”一样,香甜可口吗?为此,《经济》记者分别采访了国内第一家在影视中运用数据的华策影视集团大数据中心副总经理张蕾和专注于做数据技术的酷云互动董事长兼CEO李鹏。

  影视大数据运用的华策样本

  大数据对影视产业链的支持包括创意、制作、宣传、发行、效果监测5个环节。“涵盖了整个影视产业链,分别对每个环节给予支持。”张蕾表示。

  首先,华策影视获得第一手数据后,会根据人群、区域、喜好等进行分类,分放在媒介资源管理系统(RMS)。“需要用时,以报告的形式为特定项目提供支持。”

  张蕾进一步表示,在创意阶段,影视大数据的应用分为有原始IP和无原始IP两种。在有IP的情况下,大数据中心先为此项目提供IP评估报告,对作者、受众群体、传播效果、粉丝关注点等进行分析,进而判断如何制作影视作品。随后,进一步评估是否适合向哪个方向制作。

  然后,无论有无IP,都可以进入数据运用的下一环节——研究同类型题材的标杆性内容。比如,在分析刑侦类网剧时,若制作方向偏推理,则选择以类似《心理罪》、《灭罪师》等为标杆;若要选择小分队探案的模式,则选择类似《暗黑者》作为研究对象。“用数据分析这些作品的人物表现、粉丝关注点、粉丝类型、宣发效果等,其中也包括故事模式、人物关系、情节桥段、价值取向。”张蕾说,数据中心会把这些提炼出来,为制作部门作参考。

  “这样来保证无论做到哪个环节,都是一个比较好的产品。”张蕾多次强调,作品的质量永远放在第一位。为此,华策影视还会在基于数据的基础上,在影视作品中加入独特创新的元素。

  而对于一部在影视剧中最重要的3个部分,演员、导演和编剧,华策采用的则是基于数据的推荐和评估策略。

  推荐的标准是与同类型的演员相比较,择适合者推荐。就拿演员徐峥来说,如果要做一部喜剧,华策影视大数据中心会根据数据情况,首选徐峥,“一是数据显示,他有较好市场表现,二是,从《泰囧》到《港囧》,徐峥在演公路喜剧方面有一定的心得,并且有独到的方向。”张蕾说。

  与此同时,制作部门也会提供一些他们认为可以的演职人员,然后对这些人进行评估,“5分为满分,一般达到3.5分可以认为是较好的标准”。在此情况下,如果制作部门觉得数据中心评估分数低,数据中心会给制作部门相应的风险警示。这时,数据中心会根据该演员的历史过往数据,包括其个人粉丝状况、网络热度、互联网气质等再次进行评估。“最终根据总体风格和气质决定是否适合演这个角色。”

  此外,对于演职人员从未演出过某类角色的情况,华策大数据中心会采取在影片播放之前,放出该演职人员的定妆照的方式,来探探市场反应。尽管如此,还是有一定风险。这风险如何降低?即采用演员形象测试的方式,根据大众的反应来最终确定这个演员是否可以演这个角色。

  在宣传方面,华策过去是对电视台进行评估,现在是基于全网播出通过调研的方式,加入了受众的反应。“可以更好地根据数据来制定相应的宣传策略。”张蕾表示,这样才更为精准和有效。

  数据中的酷云探索

  影视公司有影视公司的做法。那么,对于纯做数据的公司来说,他们做了哪些工作?

  酷云互动是一家自主研发型的公司,其拥有多项国家发明,某些技术不仅国内领先,在国际上也处于前沿。李鹏表示,酷云互动为电视屏数据采集自主研发了ACR(Automatic Content Recognition),即自动内容识别技术。其相当于在家庭可联网的所有终端里都种了一个Cookie,“这样可以保证数据无抽样、拒绝人工干预。”

  此种方法采集到的大数据是针对某一个行业和领域,对其未来的预测、前瞻和相关现象分析会更加方便和及时。但同样也存在缺点,“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叫大数据。”李鹏解释说,大数据需要满足3个条件:足够海量,数据分布科学有效并且没有残缺,尽量减少人为干预并且数据的维度要多种多样。

  以电视机为例,酷云大数据可实时统计包括上万种商品和品牌分类的消费指标和近百个维度的用户肖像指标,以及全网用户搜索、兴趣及社交数据。准确分析中国电视屏用户触媒行为及用户肖像、消费数据。

  而在影视剧的应用方面,酷云互动大数据主要为两大类客户群服务。

  一部分是电视行业的客户,包括前六大卫视在内的电视台,综艺节目和纪录片等节目公司,完美影视、花儿影视等影视公司。以影视公司为例,酷云上亿终端用户的海量电视触媒行为+线上消费行为实时勾画出完整的用户画像,用跨屏大数据研究用户线上和线下消费轨迹帮助影视公司实现以下功能:第一,在节目播放前进行剧本剧情测试、角色搭配选择、宣传平台选择、软性植入建议、播放平台分析、关注表现预测;第二,节目播放中进行节目表现分析、剧本剧情追踪、广告植入效果测试、热门话题分析;第三,节目播出后进行节目及平台综合评估、节目用户肖像特征分析、节目用户消费倾向分析、节目要素影响力分析。

  另外一部分客户来自广告行业。目前依托于大数据平台酷云EYE Pro,帮助广告主实现品牌和内容的最佳匹配,帮助广告主做好影视植入的植入前分析决策、植入后监测和效果分析。同时,还可进行用户多维画像分析及产品线上消费分析,对广告传播后消费转化趋势进行分析,形成广告实效评估。

  “当然,这只是数据应用很小的一部分。”李鹏表示,未来,酷云互动还会在智能家居、路由、家庭网关,甚至VR 设备,所有与家庭有关系的设备上面安装酷云互动的设备,构造整个立体化、全方位的数据体系。

  文化产业的指路明灯

  前段时间在湖南卫视播出的电视剧《解密》完全可以证明华策在影视剧中运用大数据的成功。

  张蕾表示,《解密》是一部现象级电视剧。从最开始小说的评估,几个部门都觉得这部剧很有潜力。在选择演员班底的时候,也有意扩大了年轻受众群体。首先,根据大数据的情况,选择了陈学冬这一深受年轻人喜欢的演员,其历史作品、网络人气、形象气质都很符合。“这样一来,陈学冬能带来年轻观众,扩大收视群体。”女主角颖儿的选择,也有一定的考量。她的数据显示,其网络关注度高,网络上给出的评价多为“青春”、“美丽”的标签,因此在《解密》这部主打青春颜值的谍战剧中,选择她作为女主角是非常合适的。

  另外,在播出平台的选择上,华策也通过数据来分析各大电视台的属性、观众群体等。最终作出在湖南卫视播出的战略决策。

  “最终获得了比第二名高出很多的收视率成绩。”张蕾说,华策集团、客户、电视台都给予很高评价。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部剧题材为谍战剧,而且是放在暑期档,以往年轻人都不爱看这种题材的电视剧。一般情况下,这个时段播这样一部谍战剧效果不会很好。但根据数据情况进行精准定制后,《解密》的播出效果还不错。

  不可否认,数据在影视剧中起到的作用。

  虽然类似的成功剧作很多,但张蕾也坦承,“数据可以规避风险,但不能创造经典。”很多时候,数据能够最大限度降低影视剧的风险。

  制作影视剧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现实:每年影视剧有一半播不出来。这时,数据起到的作用就是,首先保证这部剧至少能播出来。在此情况下,班底配置、演员选择、制作宣发等方面给予一定配合,让其成为好作品。

  实际上,文化产业也是如此,其特点就是风险大,不确定因素多。而数据至少能起到一个风险预测的作用。

  李鹏也表示,数据能促进整个文化产业的纵深性发展,实时秒级的影视大数据,能为文化产业中相关链条企业的高效运转和精细化运营带来可能。并且通过跨屏数据整合,以用户为核心的内容数据与行为数据帮助传媒产业从业人员了解用户内容需求、内容选择、内容影响力、内容营销、消费转化等。同时,数据也能真实体现影视剧的市场现状格局和发展趋势。

  当然,尽管如此,影视数据在运用起来还有一定瓶颈,这也是全行业遇到的难题。第一,没有一个统一的数据标准。比如,百度有百度的标准,乐视有乐视的标准等。因此,目前华策采取以量取胜的方法,即是在海量的可获得数据中寻找一种规律。第二,数据在影视中的运用,并未得到普遍认可,沟通成本比较高。这同时也是华策的独特之处,他们基于整个工业体系来制作影视剧,而非作坊式制作。

  在未来,数据收集更加丰富和多元,其无样本、无推及、无干扰、无清洗、无污染的特性能净化市场中人为因素的影响,精准评估研究电视媒体最新内容与广告的传播价值。

  影视剧中运用大数据也更能打造“永续存活的IP”。这同样也是华策影视的共识:IP是可以无限存活的。比如,从数据的角度,华策将继续进行全产业链的开发,不仅是做影视,还将渗透到游戏、动漫、旅游、产业园、VR等。“这些在开发IP的最前期进行规划。”所以说,“影视+数据”,能比“咖啡+牛奶”更为香甜可口,市场前景更为广阔。
不要神话大数据

文/本刊记者 刘稚亚

  提到大数据,提到影视业,Netflix这个词已经被掰开来揉碎了说了又说,英国一家做剧本语义分析的公司Epagogix近来年也由于大数据成为了一个小热词。神秘的大数据与神秘的影视行业,结合在一起之后,便镀上了玄学色彩,似乎今天你在社交媒体上打个喷嚏,正在担心自己是不是感冒了,明天就有人能拍出一部禽流感主题的悬疑片,赚足眼球和票房。

  电影行业的浮躁不只体现在盲目投资这件事情上,在各个环节中,都不乏“拿来主义”。自 2013 年 Netflix 的《纸牌屋》取得成功后,在大洋彼岸的一篇翻译过来的公关稿成为了中国电影行业的“至宝”。每每行业开会,必大谈阔论大数据。如今,三年过去,时光荏苒,很多影视公司发现似乎大数据是一个看着好看,却始终无法咽下,更无法消化的一道美食:到底什么是大数据?所谓的大数据如何才能发挥神力呢?或者我们是否真的需要的是大数据?

  预测票房有多准

  毋庸置疑,多样化资本的加入是中国电影不可或缺的发展引擎,然而,电影行业以投资回报率难以预测著称,大投入未必有大产出,票房预测工具的缺失使得投资者无法有效对冲投资风险,华人著名导演吴宇森的《风语者》就拖累米高梅公司最终走向破产。因此制作与发行公司不得不考虑所有对票房有影响的因素:辣妈李小璐对《私人订制》票房贡献几何;《风暴》票房为何远低于其金牌制片人江志强的预期;被吐槽“烂片”的《富山春居图》和《小时代》缘何票房却一路走红;成龙大叔的《警察故事2013》有无必要拍成3D;《泰囧》的“报复性”观影效应能否复现……这一切的一切其实都可以从大数据中找到答案。因为网络上的每一次浏览、查询乃至点击所汇聚成的群体智慧都蝴蝶效应般地影响着电影的最终票房。

  谷歌曾经公布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电影票房预测模型。据称该模型能够提前一个月预测电影上映首周的票房收入,准确度高达94%。据谷歌统计,电影相关的搜索量与票房收入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谷歌的票房预测模型正是大数据分析技术在电影业的一个应用案例。

  无独有偶,搜狗公司借助“深思”系统,建立了更为复杂的模型,也成功地预测了国内电影票房,最新的模型能够在交叉验证的情况下达到95.5%的准确率。

  然而,爱奇艺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龚宇介绍说,一部两部类型片电影的成功预测并不能保证每一部电影都适用相同的模型。“中国的电影市场除了谷歌模型所强调的一些因素外,还有别的因素,例如档期的电影竞争情况,预告片等。因此,通过大数据研究出规律,并不意味着就能拍出好的电影。”

  龚宇认为,数据分析对电影的制作和发行会有一些作用,但基本还是对大家营销思维的激荡,电影行业不应夸大目前运用数据运作市场的能力。“数据分析非常重要,但它代替不了好莱坞,代替不了艺术家和创作者。”他表示,在大数据时代不要忘记艺术创作的重要性。内容的生产基于大数据可以做更好的预测和分析,但作品的成功因素,关键还是看作品本身。一个好的剧本、导演和演员群体、制作公司,包括后期加工链条的专业性,这些才是电影成功的核心要素。

  用户挖掘更主动

  《魔兽》的上映,对于十年魔兽玩家来说,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线下派对揭幕仪式;而对于影业数据团队来说,则更像是一个揭开谜底的时刻。

  从腾讯影业接手《魔兽》这个项目以来,影业数据团队就跟制作方传奇影业30人的数据团队建立了深入的合作关系。在合作中,双方就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提升传统影业产业效率的想法达成一致,将数据营销很好地融合到好莱坞的解决思路中,在《魔兽》宣发全过程中提供了细致的数据服务支持,最终收获了14.7亿元人民币的国内票房成绩,是国内首部上映两日票房过6亿元人民币的影片,也是首部最快破9亿元人民币纪录的进口片,国内票房占全球票房达53%。

  根据腾讯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张永兵介绍,《魔兽》相关的数据挖掘从早期就开始深度介入了,主要集中下以下4个问题上:用户是谁?如何对用户做精准营销?如何监测并优化营销效果?票房目标是多少?

  “通过核心人群特征找到相类似的用户,在多次营销测试当中优化筛选模型,测试用户兴趣点,匹配用户和最合适的素材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张永兵说,在早期的挖掘当中腾讯影业定位了部分《魔兽》核心用户,但是这个规模远远不能满足营销的要求,“影片的特点要求我们不能只转化和投放核心用户,必须有更广泛的覆盖。”

  随后他们使用了Lookalike模型,可以形象地理解其为“粉丝爆炸器”,“这帮助我们从核心用户快速复制出大批量的相似用户。通过这个方式,将《魔兽》核心用户规模扩展了40多倍,同时还保证了一定的用户转化率。”

  “同理,我们通过大数据定位筛选出了西方魔幻类影片粉以及吴彦祖粉。通过这个环节,即使你不是《魔兽》玩家,没有听说过《魔兽》,也有很大的机率收到魔兽的相关推广。”张永兵总结说。

  可见,在《魔兽》的电影宣发中,大数据扮演的角色更多是去进行主动的用户挖掘,而非被动的预测票房。“我们通过之前在游戏当中的积累以及和传奇的合作,总结了用户扩散、营销测试一系列的精准营销流程,沉淀了票房预测的方法,并在监测中通过数据反馈影片传播效果,从而逐一地解答了营销过程中提出的种种难题。”张永兵认为,随着影视行业互联网化的逐步推进,数据会更好地在各个环节流动起来,并贡献核心的生产力。

  内容为王硬道理

  除了上述的预测票房和挖掘用户以外,利用大数据可实现的功能还有许多:它能推测出什么时间拍什么类型电影最好,什么人群喜欢什么样的电影以及什么时候会去看电影。大数据还可以根据媒体热议、微博热搜、影院观众消费、视频网站用户、在线购票数据、关键词、社交平台营销、网络众筹等一系列数据,为影视业提供“可降低风险”的最佳数据。

  大数据创造的神话可复制吗?好作品真的是靠大数据算出来的吗?大数据之下,未来的电影产业会不会变成一道流水线的工业?更有甚者,还有一些影视投资方会依靠数据来自动生成剧本,以此来取代编剧,这种对“大数据万能”无限依赖的效应,真的能拍出一部好电影吗? 腾讯副总裁孙忠怀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投资电影更看重的还是强大的内容本身,“以我们公司的实战经验来看,我们还是把电影当做一个相对独立的艺术品,更多地强调它的一个回报率的预判,说实话很少用大数据原则,还是看它的故事剧本、创新性、创新的作用,没有用到大数据。”孙忠怀说。

  中国电影在当今这样一个产业飞速发展的时代,迎来了互联网的强大资本的介入,这是好事,但是也暴露了轻资产行业固有的脆弱性。尽管颠覆传统的营销方式,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进行推广,这种做法已经深入人心,但是核心内容是互联网无法颠覆的。作为文化产业的分支,创作的空间依然是电影行业赖以生存的本原。尽管资本和技术在不断冲击影视业,但是电影创作的过程是大数据无法超越的,所以作为一个电影创作公司,作为一名导演,一名编剧,一个演员,只有牢牢抓住创作产品本身,再辅以大数据的手段,才能让技术带来更广阔的空间。

  说到底,大数据给我们带来的,是一条通往新世界的大路,但是这条路怎么铺,还需要靠内容本身做支撑。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相关实践学习
基于MaxCompute的热门话题分析
本实验围绕社交用户发布的文章做了详尽的分析,通过分析能得到用户群体年龄分布,性别分布,地理位置分布,以及热门话题的热度。
SaaS 模式云数据仓库必修课
本课程由阿里云开发者社区和阿里云大数据团队共同出品,是SaaS模式云原生数据仓库领导者MaxCompute核心课程。本课程由阿里云资深产品和技术专家们从概念到方法,从场景到实践,体系化的将阿里巴巴飞天大数据平台10多年的经过验证的方法与实践深入浅出的讲给开发者们。帮助大数据开发者快速了解并掌握SaaS模式的云原生的数据仓库,助力开发者学习了解先进的技术栈,并能在实际业务中敏捷的进行大数据分析,赋能企业业务。 通过本课程可以了解SaaS模式云原生数据仓库领导者MaxCompute核心功能及典型适用场景,可应用MaxCompute实现数仓搭建,快速进行大数据分析。适合大数据工程师、大数据分析师 大量数据需要处理、存储和管理,需要搭建数据仓库?学它! 没有足够人员和经验来运维大数据平台,不想自建IDC买机器,需要免运维的大数据平台?会SQL就等于会大数据?学它! 想知道大数据用得对不对,想用更少的钱得到持续演进的数仓能力?获得极致弹性的计算资源和更好的性能,以及持续保护数据安全的生产环境?学它! 想要获得灵活的分析能力,快速洞察数据规律特征?想要兼得数据湖的灵活性与数据仓库的成长性?学它! 出品人:阿里云大数据产品及研发团队专家 产品 MaxCompute 官网 https://www.aliyun.com/product/odps 
相关文章
|
4月前
|
存储 分布式计算 运维
揭秘“撩”大数据的正确姿势:生动示例解说大数据“三驾马车”
揭秘“撩”大数据的正确姿势:生动示例解说大数据“三驾马车”
|
数据采集 弹性计算 数据可视化
|
SQL 大数据 数据库
大数据干货 SQL优化方案精解十则
一、避免进行null判断 应尽量避免在 where 子句中对字段进行 null 值判断,否则将导致引擎放弃使用索引而进行全表扫描,这里最好不要给数据库留NULL,尽可能的使用 NOT NULL填充数据库。
1050 0
|
存储 大数据 OLAP
链家大数据多维分析引擎实践
大数据背景下,传统关系型多维分析 ROLAP 引擎遇到极大挑战,因而链家转向基于 Hadoop 生态的 MOLAP(Kylin)及 HOLAP (多引擎)。在架构师实践日北京站中,链家大数据集群架构组负责人邓钫元进行演讲,分享了链家在多维分析引擎方面的一些实践经验,主要从 OLAP 的背景和简介、链家多维分析架构演进和展望、OLAP 平台链路优化这三部分来介绍。
5981 0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