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各基础电信企业确保在2016年12月31日前本企业全部电话用户实名率达到95%以上,2017年6月30日前全部电话用户实现实名登记,被称为“史上最严电话实名制”。
《通知》要求,电信企业应通过电话或短信、书面函件、公告等方式,通知已在网但未登记真实身份信息或者登记信息不完整的用户在规定的时间内补办登记手续。对在规定的时间内未补办登记手续的用户,基础电信企业要暂停其通信服务,并再次催告其补登记,在催告期满仍未补办登记手续的,基础电信企业要依法停止通信服务。 电话实名制在2010年也曾实施,当时工信部就宣布实施手机用户实名登记制度,但当时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支持,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但随着实名制的推行,工信部对三大运营商施加了更大的压力,如果运营商不配合实名登记工作,将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同时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如泄露、篡改、毁损或出售用户个人信息,也将面临1万至3万元罚款。 有人认为,手机实名制可能影响手机用户的增长速度,影响运营商的市场开发。其实不然,手机实名制清除的只是如今大量存在的“沉默用户”和影响通信市场健康发展的广告和欺诈行为,以及不合格的SP和CP,消除的是运营商的负担,留下的是占手机用户绝大多数的优质客户,他们的总体消费能力并没有降低,只是被集中起来,运营商的业务量应该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另外,手机实名制的推行,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减少用户恶意欠费情况的发生,降低了运营商的风险,另一方面它还可以降低手机用户的消费风险,恢复和培养消费者的信心,增强他们的使用业务、尤其是增值业务的欲望,使运营商获得更大的获利空间。 笔者认为,实施手机实名制不但有利于抑制通信犯罪,让受侵害用户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同时能保障通信安全,让金融、移动支付能安全开展。
本文转自d1net(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