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内存管理:优化你的C++代码

本文涉及的产品
公网NAT网关,每月750个小时 15CU
简介: 深入理解内存管理:优化你的C++代码

一、内存管理概念

内存管理(Memory Management)是操作系统设计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内容之一。虽然计算机硬件一直在飞速发展,内存容量在不断增长,但是仍然不可能将所有用户进程和系统所需要的全部程序和数据放入内存中,所以操作系统必须将内存空间进行合理地划分和有效地动态分配。操作系统对内存的划分和动态分配,就是内存管理的概念。

有效的内存管理在多道程序设计中非常重要,不仅方便用户使用存储器、提高内存利用率,还可以通过虚拟技术从逻辑上扩充存储器。

内存管理的功能有:

  • 内存空间的分配与回收:由操作系统完成内存空间的分配和管理,使程序员摆脱存储分配的麻烦,提高编程效率。
  • 地址转换:在多道程序环境下,程序中的逻辑地址与内存中的物理地址不可能一致,因此存储管理必须提供地址变换功能,把逻辑地址转换成相应的物理地址。
  • 内存空间的扩充:利用虚拟存储技术或自动覆盖技术,从逻辑上扩充内存。
  • 存储保护:保证各道作业在各自的存储空间内运行,互不干扰。

二、程序装入和链接

创建进程首先要将程序和数据装入内存。将用户源程序变为可在内存中执行的程序,通常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 编译:由编译程序将用户源代码编译成若干个目标模块。
  • 链接:由链接程序将编译后形成的一组目标模块,以及所需库函数链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装入模块。
  • 装入:由装入程序将装入模块装入内存运行。

这三步过程如下图所示:

程序的链接有以下三种方式:

  • 静态链接:链接时将各目标模块及它们所需的库函数链接成一个完整的可执行程序,以后不再拆开。
  • 装入时动态链接:将用户源程序编译后所得到的一组目标模块,在装入内存时,釆用边装入边链接的链接方式。
  • 运行时动态链接:对某些目标模块的链接,是在程序执行中需要该目标模块时,才对它进行的链接。其优点是便于修改和更新,便于实现对目标模块的共享。

内存的装入模块在装入内存时,同样有以下三种方式:


1) 绝对装入。在编译时,如果知道程序将驻留在内存的某个位置,编译程序将产生绝对地址的目标代码。绝对装入程序按照装入模块中的地址,将程序和数据装入内存。由于程序中的逻辑地址与实际内存地址完全相同,故不需对程序和数据的地址进行修改。


绝对装入方式只适用于单道程序环境。另外,程序中所使用的绝对地址,可在编译或汇编时给出,也可由程序员直接赋予。而通常情况下在程序中釆用的是符号地址,编译或汇编时再转换为绝对地址。


2) 可重定位装入。在多道程序环境下,多个目标模块的起始地址通常都是从0开始,程序中的其他地址都是相对于起始地址的,此时应釆用可重定位装入方式。根据内存的当前情况,将装入模块装入到内存的适当位置。装入时对目标程序中指令和数据的修改过程称为重定位,地址变换通常是在装入时一次完成的,所以又称为静态重定位,如下图(a)所示。

静态重定位的特点是在一个作业装入内存时,必须分配其要求的全部内存空间,如果没有足够的内存,就不能装入该作业。此外,作业一旦进入内存后,在整个运行期间不能在内存中移动,也不能再申请内存空间。


3) 动态运行时装入,也称为动态重定位,程序在内存中如果发生移动,就需要釆用动态的装入方式。装入程序在把装入模块装入内存后,并不立即把装入模块中的相对地址转换为绝对地址,而是把这种地址转换推迟到程序真正要执行时才进行。因此,装入内存后的所有地址均为相对地址。这种方式需要一个重定位寄存器的支持,如上图(b)所示。


动态重定位的特点是可以将程序分配到不连续的存储区中;在程序运行之前可以只装入它的部分代码即可投入运行,然后在程序运行期间,根据需要动态申请分配内存;便于程序段的共享,可以向用户提供一个比存储空间大得多的地址空间。

2.1逻辑地址空间与物理地址空间

编译后,每个目标模块都是从0号单元开始编址,称为该目标模块的相对地址(或逻辑地址)。当链接程序将各个模块链接成一个完整的可执行目标程序时,链接程序顺序依次按各个模块的相对地址构成统一的从0号单元开始编址的逻辑地址空间。用户程序和程序员只需知道逻辑地址,而内存管理的具体机制则是完全透明的,它们只有系统编程人员才会涉及。不同进程可以有相同的逻辑地址,因为这些相同的逻辑地址可以映射到主存的不同位置。


物理地址空间是指内存中物理单元的集合,它是地址转换的最终地址,进程在运行时执行指令和访问数据最后都要通过物理地址从主存中存取。当装入程序将可执行代码装入内存时,必须通过地址转换将逻辑地址转换成物理地址,这个过程称为地址重定位。

2.2内存保护

内存分配前,需要保护操作系统不受用户进程的影响,同时保护用户进程不受其他用户进程的影响。通过釆用重定位寄存器和界地址寄存器来实现这种保护。重定位寄存器含最小的物理地址值,界地址寄存器含逻辑地址值。每个逻辑地址值必须小于界地址寄存器;内存管理机构动态地将逻辑地址与界地址寄存器进行比较,如果未发生地址越界,则加上重定位寄存器的值后映射成物理地址,再送交内存单元,如下图所示。


当CPU调度程序选择进程执行时,派遣程序会初始化重定位寄存器和界地址寄存器。每一个逻辑地址都需要与这两个寄存器进行核对,以保证操作系统和其他用户程序及数据不被该进程的运行所影响。

三、内存管理方式

存储(内存)管理:主要是指对内存(注:外存管理主要指设备管理)的管理,负责内存分配和回收,内存的保护和扩充。

存储管理的目的:是尽量提高内存的使用效率。

内存的分配方式有两种:

  • 1、连续的分配方式
  • 2、离散的分配方式

3.1连续分配方式

连续分配方式:指为一个用户程序分配一个连续的内存空间。

  • 1、单一连续分配(单一连续分配是早期操作系统)
  • 2、固定分区分配(是能满足多道程序设计的最简单的存储管理技术,允许几个作业共享主存空间,这几个作业被装入不同的分区中,每个分区可用来装入一个作业。)
  • 3、动态分区分配
  • 4、可重定位分区分配

3.2动态分区分配

为把一个新作业装入内存,需按照一定的分配算法,从空闲分区表或空闲分区链中选出一分区分配给该作业。

常用的分配算法:

  • (1)首次适应算法(首次适应算法从空闲分区表的第一个表目起查找该表,把最先能够满足要求的空闲区分配给作业,这种方法目的在于减少查找时间。)
  • (2)循环首次适应算法(循环首次适应算法是首次适应算法的变种。循环首次适应算法(Next Fit):在分配内存空间时,不再每次从表头(链首)开始查找,而是从上次找到空闲区的下一个空闲开始查找,直到找到第一个能满足要求的空闲区为止,并从中划出一块与请求大小相等的内存空间分配给作业。该算法能使内存中的空闲区分布得较均匀。)
  • (3)最佳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是从小到大排列,最佳适应算法是指从全部空闲区中找出能满足作业要求且大小最小的空闲分区的一种计算方法,这种方法能使碎片尽量小。)
  • (4)最坏适应算法(最坏适应分配算法要扫描整个空闲分区或链表,总是挑选一个最大的空闲分区分割给作业使用。)

3.3可重定位分区分配

如果在系统中只有若干个小分区,即使它们的容量总和大于要装入的程序,但由于这些分区不相邻,也无法将程序装入内存。

解决方法:将内存中的所有作业进行移动,使它们全部邻接,这样把原来分散的小分区拼接成大分区,这种方法称为"拼接"或"紧凑”(紧凑操作是动态重定位)。

动态重定位的实现:在动态运行时装入的方式,将相对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的工作在程序指令真正要执行时才进行。地址转换需要重定位寄存器的支持。程序执行时访问的内存地址是相对地址与重定位寄存器中的地址相加而成。

3.4对换与覆盖技术

1、覆盖技术:一个作业的若干程序段或数据段的某些部分共享内存空间

2、对换技术:把内存中暂时不能运行的进程或者暂时不用的程序和数据,调到外存上,以便腾出足够的内存空间,再把已具备运行条件的进程和进程所需要的程序和数据调入内存。

注:不是同时的,兑换是调换内存和外存

对换的分类:

  • 1、整体对换(或进程对换) :以整个进程为单位
  • 2、页面对换或分段对换:以页或段为单位

连续分配方式会形成"碎片" (这里面碎片分为外碎片和内碎片,外碎片指没有利用的),虽然可以通过"紧凑”解决但开销大。如果允许将一个进程直接分散地装入许多不相邻的分区中,则无需"紧凑" ,由此产生离散分配方式。

分类:

  • 1、分页存储管理方式:离散分配的基本单位是页
  • 2、分段存储管理方式:离散分配的基本单位是段

3.5基本分页存储管理方式

  • 1、页面与页表
  • 2、地址变换机构

页面

分页式存储管理的原理:将一个进程的逻辑地址空间分成若干个大小相等的片称为页面或页,并为各页加以编号,从0开始。同时把内存空间分成与页面相同大小的若千个存储块,称为块或页框。在为进程分配内存时,以块为单位将进程的若干个页分别装入到多个可以不相邻的物理块中。进程的最后一 页经常装不满块而形成"页内碎片" 。

地址变换

若给定一个逻辑地址空间中的地址为A,页面大小为L,则页号P = INT[A/L] 页内地址d = [A] MOD L

例1:系统页面大小为1KB,设A=2170D,则P= 2 ,d= 122 。

题解:2170D是十进制,2170/1KB(1024)=2...余122,P是整除,d是余数。

数值的表示:二进制,十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分别在其后加上B,D,Q,H(Binary,Decimal,Q(Octal),Hexadecimal)

基本分页式存储管理的实现

进程的每一页离散地存储在内存的任一存储块中,为方便查找系统为每一进程建立一张页面映像表,简称页表。

页表实现了从页号到物理块号的地址映射。

为了能将用户地址空间的逻辑地址变换为内存空间的物理地址,在系统中必须设置地址变换机构。地址变换机构实现从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由于页内地址与物理地址是一一对应的,因此,地址变换机构的任务是借助于页表,将逻辑地址中的页号转换为内存中的物理块号。

3.6具有快表的地址变换机构

由于页表是存放在内存中的,CPU在每存取一个数据时,需要两次访问内存:

第一次:访问页表,找到指定页的物理块号,将块号与页内偏移量拼接形成物理地址。

第二次:从第一次所得地址中获得所需数据,或向此地址中写入数据。

存储器利用率提高,处理器处理速度降低。

解决方法:在地址变换机构中,增设一个具有并行查寻能力的特殊高速缓冲寄存器,称为“联想存储器”或"快表”。

例2:设页面大小为2KB,将逻辑地址3BADH划分为页号和页内偏移量两部分。用16进制表示

题解:H16进制,3BADH转二进制是0011 1011 1010 1101,1KB就是1024,1024就是2^10,2KB=2^11,用11位表示页内地址,前面5个就是页号,页面大小2KB,页号P = INT[A/L] 页内地址d = [A] MOD L,页面地址011 1010 1101 = 3AD,页号0011 1 = 7,所以P=07H,W=3ADH。

四、基本分段式存储管理的实现

4.1段表

为使程序正常运行,须在系统中为每个进程建立一-张段映射表简称"段表”。每个段在表中占有一一个表项。

段表结构:段号;段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基址) ;段长。

段表可以存放在寄存器中,但更多的是存放在内存中。

段表用于实现从逻辑段到物理内存区的映射。

4.2地址变换机构

在系统中设置段表寄存器,用于存放段表始址和段表长度,以实现从进程的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变换。

当段表存放在内存中时,每访问一个数据,都需访问两次内存降低了计算机的速率。

解决方法:设置联想寄存器,用于保存最近常用的段表项。

4.3分页和分段的主要区别

相似点:采用离散分配方式,通过地址映射机构实现地址变换

不同点:

(1)页是信息的物理单位,分页是为了满足系统的需要;段是信息的逻辑单位,含有意义相对完整的信息,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要。

(2)页的大小固定且由系统确定,由系统把逻辑地址分为页号和页内地址,由机器硬件实现;段的长度不固定,取决于用户程序,编译程序对源程序编译时根据信息的性质划分。

(3)分页的作业地址空间是一维的;分段的作业地址空间是二维的。

4.4段页式存储管理

分段和分页存储管理方式各有优缺点。把两者结合成一种新的存储管理方式段页式存储管理方式 ,具有两者的长处。

基本原理

先将用户程序分成若干段,再把每个段分成若干页,并为每个段赋予一个段名。

  • 基本段页式存储管理:把作业的所有段装入内存方可运行。
  • 请求段页式存储管理:没必要把整个作业装入内存,可把作业的几段或几页装入内存即可运行。
  • 段页式系统地址结构:段号;段内页号;页内地址。

在段页式系统中,为了获得一条指令或数据三需访间三次内存:

  • 第一次:访问内存中的段表,取得页表始址
  • 第二次:访问内存中的页表,取得该页所在的物理块号;将块号与页内地址形成物理地址
  • 第三次:根据第二次所得的地址,取出指令或数据
  • 缺点:访存次数增加两倍
  • 解决方法:增设高速缓冲寄存器(在段表前加,类似于redis)

五、页面置换算法

  • 1、最佳置换算法
  • 2、先进先出置换算法
  • 3、最近最久未使用(LRU)算法

最佳置换算法是一种理想化的算法,具有最好的性能,但难于实现。先进先出置换算法最直观,但可能性能最差,故应用极少。

5.1最佳置换算法

其所选择的被淘汰页面,将是以后永不再用的,或许是在最长(未来)时间内不再被访问的页面。

优点:保证获得最低的缺页率

缺点:无法预知一个进程在内存的若干个页面,哪个在未来最长时间内不再被访问。算法无法实现,但可评价其他算法。

5.2先进先出置换算法

算法总是淘汰最先进入内存的页面,即选择在内存中驻留时间最久的页面予以淘汰。

算法实现简单,只需把一个进程已调入内存的页面,按先后次序链接成一个队列 ,并设置一个指针(替换指针),使它总是指向最老的页面。算法与进程的实际运行规律不相适应,因为进程中的某些页面经常被访问,但先进先出置换算法不能保证这些页面不被淘汰。

Belady现象:如果对一个进程末分配它所要求的全部页面,有时就会出现分配的页面数增多但缺页率反而提高的异常现象。发生在FIF0 (先进先出)置换算法。

5.3最近最久未使用(LRU)置换算法

算法根据页面调入内存后的使用情况进行决策。由于无法预测各页面将来的使用情况,只能利用“最近的过去”作为“最近的将

来”的近似,因此,LRU置换算法是选择最近最久未使用的页面予以淘汰。

该算法赋予每个页面一个访问字段,用来记录个页面自上次被访问以来所经历的时间t,当需淘汰个页面时,选择现有页面中其t值最大的,即最近最久未使用的页面予以淘汰。

六、内存管理实战案例分析

需要简历项目的可以自行购买,提供源代码哦。

6.1自旋锁项目实战分析

自旋锁是一种在多线程环境下用于同步的机制,它通过循环检测锁的状态来实现线程的等待和竞争。以下是一个自旋锁项目实战分析的示例:

项目背景:假设我们有一个共享资源需要被多个线程同时访问,并且需要保证对该资源的操作是互斥的,即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线程进行操作。

设计思路:使用自旋锁来实现对共享资源的互斥访问。当一个线程要访问共享资源时,先尝试获取自旋锁,如果成功获取到了锁,则可以进行操作;如果未获取到锁,则进入忙等待状态,不断尝试获取锁直到成功。

实现步骤:

  • 定义一个自旋锁数据结构,包含一个标志位和可能涉及的其他变量。
  • 初始化自旋锁,在开始使用前将标志位初始化为未被占用。
  • 在需要对共享资源进行操作之前,尝试获取自旋锁。可以使用原子操作或者特殊的指令来设置标志位并检查其状态。
  • 如果成功获取到了自旋锁,则执行对共享资源的操作。
  • 操作完成后释放自旋锁,即将标志位重新设置为未被占用。
  • 如果未能获取到自旋锁,则继续循环尝试获取直到成功。

注意事项:

  1. 自旋锁适用于多核心、共享内存的情况,因为它是通过忙等待来实现的,会占用CPU资源。在单核或者无竞争的情况下,使用自旋锁可能会浪费资源。
  2. 自旋锁应该尽量保持锁的持有时间短,避免出现长时间占用锁而导致其他线程无法进入临界区。
  3. 需要注意自旋锁的正确使用方式,避免死锁和竞态条件等问题。

6.2RCU项目实战分析

RCU(Read-Copy-Update)是一种用于并发读取和修改共享数据结构的机制。它被广泛应用于内核中,特别是在Linux内核中。

在RCU项目实战分析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RCU原理解析:了解RCU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机制,包括读端和写端的操作流程,以及如何实现无锁读取和延迟释放。
  2. RCU性能优化:分析RCU在不同场景下的性能表现,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例如使用合适的屏障、调整读写比例、减少内存访问等。
  3. RCU实践案例:介绍一些真实世界中应用了RCU机制的项目,如Linux内核中的网络子系统、文件系统等,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4. RCU问题排查与调试:讲解常见的RCU相关问题,如死锁、饥饿等,并介绍如何通过工具和技巧进行问题排查与调试。
  5. RCU扩展与改进:探讨现有RCU机制存在的限制和局限性,并介绍一些扩展和改进技术,如混合锁机制、动态负载平衡等。

通过对RCU项目实战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RCU的原理和应用,帮助开发者在实际项目中合理选择和使用RCU机制,提高并发性能和系统可靠性。

6.3分配物理页实战分析

分配物理页是操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管理内存资源。在实战分析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页面大小:操作系统将物理内存划分为固定大小的页面,通常以4KB或者更大的大小进行划分。根据具体应用场景和硬件平台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页面大小。
  2. 页面分配算法:常见的页面分配算法包括首次适应、最佳适应和最差适应等。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算法,平衡空间利用率和分配效率。
  3. 空闲页管理:维护可用的物理页列表或位图来跟踪哪些物理页是空闲的。可以使用链表、堆栈或位图等数据结构来管理空闲页,确保高效地查找和分配。
  4. 页面替换策略:当内存不足时,需要选择一种合适的页面替换策略来释放被占用的物理页。常见策略有先进先出(FIFO)、最近最少使用(LRU)等。根据访问模式和性能需求选择合适的替换策略。
  5. 性能评估与优化:对于实际系统中的页面分配情况,可以通过监控页面分配的性能指标(如分配速度、内存利用率等)来评估系统的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优化,例如调整页面大小、改进分配算法或替换策略等。

总之,实战分析物理页的分配涉及到诸多方面,需要综合考虑硬件平台、应用场景和性能需求等因素,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策略和算法。

6.4vmalloc案例实战分析

vmalloc是Linux内核中的一个函数,用于在虚拟地址空间中动态分配一块连续的内存区域。下面以一个简单的案例来进行vmalloc实战分析。

#include <linux/module.h>
#include <linux/kernel.h>
#include <linux/init.h>
#include <linux/vmalloc.h>
MODULE_LICENSE("GPL");
MODULE_AUTHOR("Your Name");
#define BUF_SIZE 4096
static char *buffer;
static int __init vmalloc_example_init(void)
{
    buffer = (char *)vmalloc(BUF_SIZE);
    if (!buffer) {
        printk(KERN_ERR "Failed to allocate memory\n");
        return -ENOMEM;
    }
    strcpy(buffer, "Hello, World!");
    printk(KERN_INFO "Allocated and initialized buffer: %s\n", buffer);
    return 0;
}
static void __exit vmalloc_example_exit(void)
{
    if (buffer) {
        vfree(buffer);
        printk(KERN_INFO "Freed buffer\n");
    }
}
module_init(vmalloc_example_init);
module_exit(vmalloc_example_exit);

这个示例代码展示了如何在Linux内核模块中使用vmalloc来分配一块大小为BUF_SIZE的内存区域,并将字符串"Hello, World!"复制到该区域中。首先,在模块初始化函数vmalloc_example_init中,我们使用vmalloc函数来分配内存。如果分配成功,则可以通过指针buffer来访问该内存区域,并对其进行操作。最后,在模块退出函数vmalloc_example_exit中,我们使用vfree函数释放之前分配的内存。

需要注意的是,vmalloc分配的内存是在虚拟地址空间中连续的,但不一定是物理上连续的。因此,在使用vmalloc分配大块内存时,可能会导致内存碎片化问题。如果需要物理上连续的内存,可以考虑使用kmalloc函数。

6.5kmalloc案例实战分析

kmalloc是Linux内核中的一个函数,用于动态分配内核空间的连续内存块。下面以一个简单的kmalloc案例实战分析为例:

#include <linux/module.h>
#include <linux/kernel.h>
#include <linux/init.h>
#include <linux/slab.h>
MODULE_LICENSE("GPL");
static int __init kmalloc_example_init(void)
{
    void *ptr;
    int size = 1024; // 分配1KB内存
    ptr = kmalloc(size, GFP_KERNEL); // 使用GFP_KERNEL标志进行内存分配
    if (!ptr) {
        printk(KERN_ALERT "kmalloc failed\n");
        return -ENOMEM;
    }
    printk(KERN_INFO "kmalloc example: allocated %d bytes at address %p\n", size, ptr);
    kfree(ptr); // 释放已分配的内存
    return 0;
}
static void __exit kmalloc_example_exit(void)
{
    printk(KERN_INFO "kmalloc example: module exit\n");
}
module_init(kmalloc_example_init);
module_exit(kmalloc_example_exit);

在这个示例中,首先使用kmalloc函数分配了大小为1KB的内存块,使用了GFP_KERNEL标志,表示在进程上下文中进行阻塞等待内存分配。如果分配成功,则会返回指向已分配内存块的指针。

接着通过printk函数输出已分配内存块的大小和地址。

最后使用kfree函数释放已经分配的内存。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kmalloc案例,实际应用中可能涉及更复杂的场景和用法,但是基本原理是类似的。kmalloc函数可以方便地在内核中进行动态内存分配,提供了一种管理内核空间内存的方式。

6.6kzalloc&kcallolc案例实战分析

kzalloc和kcalloc是Linux内核中的两个内存分配函数,用于在内核空间动态分配内存。假设我们需要在内核模块中动态分配一个大小为10字节的缓冲区,并将其初始化为0。我们可以使用kzalloc函数来完成这个任务。以下是示例代码:

#include <linux/kernel.h>
#include <linux/module.h>
#include <linux/slab.h>
static char *buffer;
static int __init my_module_init(void)
{
    buffer = kzalloc(10, GFP_KERNEL);
    if (!buffer) {
        printk(KERN_ERR "Failed to allocate memory\n");
        return -ENOMEM;
    }
    // 将缓冲区清零
    memset(buffer, 0, 10);
    // 其他操作...
    return 0;
}
static void __exit my_module_exit(void)
{
    kfree(buffer);
}
module_init(my_module_init);
module_exit(my_module_exit);
MODULE_LICENSE("GPL");

上述代码中,首先在模块加载时使用kzalloc函数分配了一个大小为10字节的缓冲区,并将返回的指针赋值给buffer。然后使用memset函数将缓冲区清零。

在模块卸载时,使用kfree函数释放之前分配的内存。

总结:

  • kzalloc用于动态在内核空间中分配一块指定大小的内存,并将其内容初始化为0。
  • kcalloc与kzalloc类似,但它会将分配的内存初始化为0。
  • 在使用这些函数时,需要注意检查返回值,确保内存分配成功。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案例实战分析,更复杂的使用场景和具体实现可以根据需求进行扩展。

6.7创建slab缓存案例实战分析

Slab缓存概念:Slab是一种用于高效管理内核对象分配和释放的内存管理机制。它通过将连续的物理页面划分为固定大小的块(slabs),每个块可以容纳一个或多个相同大小的对象。

Slab缓存创建过程:首先,需要定义一个结构体来表示要缓存的对象。然后,在模块初始化时调用kmem_cache_create()函数来创建Slab缓存。这个函数接受三个参数:名称、对象大小和标志位。例如,可以创建一个名为"my_cache",对象大小为sizeof(struct my_struct),无特殊标志位的Slab缓存。

Slab缓存使用示例:在需要使用该缓存的地方,可以通过调用kmem_cache_alloc()函数从Slab缓存中获取一个空闲对象,并返回指向该对象的指针。使用完毕后,可以调用kmem_cache_free()函数将该对象释放回Slab缓存。

示例代码:

#include <linux/slab.h>
struct my_struct {
    // 定义你的结构体成员
};
static struct kmem_cache *my_cache;
static int __init my_module_init(void)
{
    my_cache = kmem_cache_create("my_cache", sizeof(struct my_struct), 0, 0, NULL);
    if (!my_cache) {
        printk(KERN_ERR "Failed to create slab cache\n");
        return -ENOMEM;
    }
    // 使用Slab缓存
    struct my_struct *obj = kmem_cache_alloc(my_cache, GFP_KERNEL);
    if (!obj) {
        printk(KERN_ERR "Failed to allocate object from slab cache\n");
        return -ENOMEM;
    }
    // 对对象进行操作
    kmem_cache_free(my_cache, obj);
    return 0;
}
static void __exit my_module_exit(void)
{
    if (my_cache)
        kmem_cache_destroy(my_cache);
}
module_init(my_module_init);
module_exit(my_module_exit);

这是一个简单的示例,展示了如何创建和使用Slab缓存。具体的实战应用可能会更复杂,根据需求和场景进行适当调整。


相关实践学习
每个IT人都想学的“Web应用上云经典架构”实战
基于阿里云,构建一个企业web应用上云经典架构,让IT从业者体验企业级架构的实战训练。
相关文章
|
6天前
|
C语言 C++ 开发者
深入探索C++:特性、代码实践及流程图解析
深入探索C++:特性、代码实践及流程图解析
|
1天前
|
C++
【期末不挂科-C++考前速过系列P6】大二C++实验作业-模板(4道代码题)【解析,注释】
【期末不挂科-C++考前速过系列P6】大二C++实验作业-模板(4道代码题)【解析,注释】
【期末不挂科-C++考前速过系列P6】大二C++实验作业-模板(4道代码题)【解析,注释】
|
1天前
|
Serverless C++ 容器
【期末不挂科-C++考前速过系列P5】大二C++实验作业-多态性(3道代码题)【解析,注释】
【期末不挂科-C++考前速过系列P5】大二C++实验作业-多态性(3道代码题)【解析,注释】
|
1天前
|
C++ 芯片
【期末不挂科-C++考前速过系列P4】大二C++实验作业-继承和派生(3道代码题)【解析,注释】
【期末不挂科-C++考前速过系列P4】大二C++实验作业-继承和派生(3道代码题)【解析,注释】
|
1天前
|
编译器 C++
【期末不挂科-C++考前速过系列P3】大二C++第3次过程考核(20道选择题&12道判断题&2道代码题)【解析,注释】
【期末不挂科-C++考前速过系列P3】大二C++第3次过程考核(20道选择题&12道判断题&2道代码题)【解析,注释】
|
1天前
|
C++
【期末不挂科-C++考前速过系列P2】大二C++第2次过程考核(20道选择题&10道判断题&3道代码题)【解析,注释】
【期末不挂科-C++考前速过系列P2】大二C++第2次过程考核(20道选择题&10道判断题&3道代码题)【解析,注释】
|
1天前
|
存储 数据安全/隐私保护 C++
【期末不挂科-C++考前速过系列P1】大二C++第1次过程考核(3道简述题&7道代码题)【解析,注释】
【期末不挂科-C++考前速过系列P1】大二C++第1次过程考核(3道简述题&7道代码题)【解析,注释】
|
2天前
|
编译器 C语言 C++
【C++入门学习指南】:函数重载提升代码清晰度与灵活性
【C++入门学习指南】:函数重载提升代码清晰度与灵活性
12 0
|
2天前
|
消息中间件 算法 Java
C++实时通信优化技术探究
C++实时通信优化技术探究
11 3
|
4天前
|
存储 开发者 Python
优化Python代码中的内存占用:实用技巧与最佳实践
本文将介绍如何优化Python代码中的内存占用,通过实用技巧和最佳实践,有效减少内存消耗,提升代码性能和可扩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