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好电力调度领域的关键问题,有可能引领下一波AI浪潮。”
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创始人王坚2月17日在南方电网总部表示,从Alpha Go、ImageNet到Alpha Fold、ChatGPT,都是通过对某一个问题的攻克,从而带动了人工智能的巨大进步。
“相信电力行业、工业领域也能找到这样一个问题,这将对社会发展、人类生活带来更大、更切实的影响。”
当天,由南网总调和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自动化专委会主办、阿里云和阿里达摩院等协办的第四届电力调度AI应用大赛顺利闭幕。基于南方电网实时运行数据,22支参赛队伍在调度云人工智能平台上,9天内就开发、训练及部署了表现不俗的AI在线调度员。
在完成连续7天的在线调控任务后,这些AI调度员和同期经验丰富的人工调度员相比,计算时间从分钟级提升到秒级,清洁能源消纳提高到99%。前三名的AI调度员在计算时间、危险断面控制、清洁能源消纳、系统运行成本等维度超过了人工。
南方电网公司董事、党组副书记刘启宏表示,这是对前沿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电网调度的一次积极验证,也是南方电网多年来坚持“云+AI”技术路线的又一成果。
2019年,南方电网采用阿里云飞天操作系统构建的南网“调度云”平台正式上线,云化SCADA(电力调度实时采集处理系统)基于“调度云”研发,是业内首个秒级扩展计算资源(过去需要几个月)、即插即用和一键部署的云化电力调度系统。
如今,云计算已成为电力调度领域较为成熟的数字化技术。南方电网高级技术专家梁寿愚介绍,在南方电网:
调度、科研机构超过 200 套业务系统已上云;
电力系统仿真软件DSP通过云化部署,计算提速360倍;
基于云超算平台的气象精细化预测系统6小时短临天气预报最快每30分钟就可输出一次计算结果……
这一“超级云化工程”也带动了知识图谱、AI预测、强化学习等前沿人工智能技术在电网的切实落地,成了电力调度智能化应用创新的土壤。
2019年,电力调度AI应用大赛启动,希望通过开放的生态和敏捷的云化开发平台,将智能化应用与实际的生产调度紧密结合。如今,首届大赛的AI系统负荷预测已在南方电网投入单轨运行,年平均准确率达到98%,超过人工的97%。
今年,大赛首度引入强化学习,来解决新型电力系统调度面临的新能源占比不断攀升、需大规模实时决策的问题。
南网总调提供了五省区1000多个机组、4000多拓扑节点规模为期半年的实时电网数据,是有史以来用于强化学习训练规模最大的电网模型和实时数据,并与阿里云共同搭建了云化DSP电网仿真系统+强化学习算法+集群化封装的训练平台,为AI调度员“出山”前提供千百万次“操练”。
“这是封闭环境下的高强度开发,不仅考验调度能力,也考验平台的自动扩容、负载平衡的能力。”阿里云电力行业总经理吴明宸说,调度云作为支撑的底座,让云上的AI调度员实现快速计算,具备了秒级的决策能力。
经过9天的训练,AI调度员不仅要实时操控电网,还要满足危险断面控制、负荷平衡、清洁能源消纳、系统运行成本最低、10秒出结果等要求。最终,前六名的AI调度员都超过920分(总分1000分)。
在现场发言中,王坚院士对南网数字化转型成果表示赞许,并肯定了电力调度AI应用大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努力,鼓励大赛继续办下去,找到电力行业的关键问题。
王坚说,工业是用新技术最好的地方。在电力行业、工业领域,我们可以找到比“下棋”更有高度的问题。如果能找到、解好这样一个问题,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活变化,会产生更巨大、更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