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千字详解!vue3 响应式是如何实现的?(上)

本文涉及的产品
公共DNS(含HTTPDNS解析),每月1000万次HTTP解析
云解析 DNS,旗舰版 1个月
全局流量管理 GTM,标准版 1个月
简介: 六千字详解!vue3 响应式是如何实现的?(上)

前言


本文使用 ref 对 vue 的响应性进行解读,仅仅是响应性原理解析,不涉及 vue 组件等概念。

vue 的响应性的实现,在 @vue/reactivity 包下,对应的源码目录为 packages/reactivity。如何调试 vue 源码,可查看该文章

为什么使用 ref 进行讲解,而不是 reactive?

ref 比 reactive 的实现简单,且不需要用到 es6 的 Proxy,仅仅需要使用到对象的 getter 和 setter 函数

因此,讲述响应性原理,我们用简单的 ref ,尽量减少大家的理解成本


什么是响应性?


这部分的响应性定义,来自 vue3 官方文档

这个术语在程序设计中经常被提及,但这是什么意思呢?响应性是一种允许我们以声明式的方式去适应变化的编程范例。人们通常展示的典型例子,是一份 excel 电子表格 (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如果将数字 2 放在第一个单元格中,将数字 3 放在第二个单元格中并要求提供 SUM,则电子表格会将其计算出来给你。不要惊奇,同时,如果你更新第一个数字,SUM 也会自动更新。

JavaScript 通常不是这样工作的——如果我们想用 JavaScript 编写类似的内容:


let val1 = 2
let val2 = 3
let sum = val1 + val2
console.log(sum) // 5
val1 = 3
console.log(sum) // 仍然是 5

如果我们更新第一个值,sum 不会被修改。

那么我们如何用 JavaScript 实现这一点呢?

我们这里直接看 @vue/reactive 的测试用例,来看看怎么使用,才会做到响应性的效果


ref 的测试用例


it 包裹的是测试用例的具体内容,我们只需要关注回调里面的代码即可。


it('should be reactive', () => {
    const a = ref(1)
    let dummy
    let calls = 0
    effect(() => {
        calls++
        dummy = a.value
    })
    expect(calls).toBe(1)
    expect(dummy).toBe(1)
    a.value = 2
    expect(calls).toBe(2)
    expect(dummy).toBe(2)
    // same value should not trigger
    a.value = 2
    expect(calls).toBe(2)
    expect(dummy).toBe(2)
})

我们从测试用例中,可以看出有以下几点结论:

  1. 被 effect 包裹的函数,会自动执行一次。
  2. 被 effect 函数包裹的函数体,拥有了响应性 —— 当 effect 内的函数中的 ref 对象 a.value 被修改时,该函数会自动重新执行。
  3. 当 a.value 被设置成同一个值时,函数并不会自动的重新执行

effect 是什么?

官方文档中的描述:Vue 通过一个副作用 (effect) 来跟踪函数。副作用是一个函数的包裹器,在函数被调用之前就启动跟踪。Vue 知道哪个副作用在何时运行,并能在需要时再次执行它。

简单地说,要使一个函数拥有响应性,就应该将它包裹在(传入)effect 函数里。

那么这里也可以稍微猜一下,如果有这么一个 updateDom 函数:


const a_ref = ref('aaaa')
function updateDom(){
    return document.body.innerText = a_ref.value
}
effect(updateDom)
setTimeout(()=>{
    a_ref.value = 'bbb'
},1000)

只要用 effect 包裹一下,当 a_ref.value 改变,就会自动设置 document.body.innerText,从而更新界面。

(当然这里也只是猜一下,实际上基本的原理,也与这个差不多,但会复杂很多。由于本文篇幅优先,并没有涉及到这部分)


依赖收集和触发更新


要实现响应性,就需要在合适的时机,再次执行副作用 effect。如何确定这个合适的时机?就需要依赖收集(英文术语:track)和触发更新(英文术语:trigger)

仍然看这个测试用例的例子


it('should be reactive', () => {
    const a = ref(1)
    let dummy
    let calls = 0
    effect(() => {
        calls++
        dummy = a.value
    })
    expect(calls).toBe(1)
    expect(dummy).toBe(1)
    a.value = 2
    expect(calls).toBe(2)
    expect(dummy).toBe(2)
    // same value should not trigger
    a.value = 2
    expect(calls).toBe(2)
    expect(dummy).toBe(2)
})

我们已经知道,effect 包裹的函数,要在合适的时机被再次执行,那么在这个例子中,合适的时机就是,a.value 这个 ref 对象被修改。

由于副作用函数,使用了 a.value,因此副作用函数,依赖 a 这个 ref 变量。我们应该把这个依赖记录下来。

假如是自己实现,可以这么写:


const a = {
    // 当 a 被访问时,可以将副作用函数存储在 a 对象的 dependency 属性中,实际上 @vue/reactivity 会稍微复杂一点 
  get value(){
        const fn = // 假设有办法拿到 effect 的副作用函数
        // fn 就是以下这个函数
        // () => {
        //    calls++
        //    dummy = a.value
        // })
        a.dependence = fn
    }
    // 当 a.value 被修改时,可以这么触发更新
    set value(){
        this.dependence()
    }
}

这样就可以做到,当 ref 被获取时,收集依赖(即将副作用函数保存起来);当 ref 被修改时,触发更新(即调用副作用函数)


当然这个实现非常简单,实际上还要考虑很多情况,例如:

  • 一个副作用函数,可能依赖多个 ref。如 computed,就可能依赖多个 ref,才能算出最终的值,因此依赖是一组的副作用函数。
  • 不是任何时候都收集依赖。仅仅在 effect 包裹的时候,才收集依赖
  • 一开始依赖 a 这个 ref 的,但后来不依赖了
  • ……

这些情况都是我们没有考虑进去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看看真正的 ref 的实现


概念约定


在讲解源码前,我们这里先对一些概念进行约定:

  • 副作用对象:在接下来的源码解析中,特指 effect 函数内部创建的一个对象,类型为 ReactiveEffect(先记住有这么名字即可)。被收集依赖的实际对象。先介绍这么多,后面还会有详细介绍
  • 副作用函数:在接下来的源码解析中,特指传入 effect 的函数,也是被触发再次执行的函数。


effect(() => {
    calls++
    dummy = a.value
})
  • 响应式变量:ref、reactive、computed 等函数返回的变量。
  • track:收集依赖
  • trigger:触发更新
  • 副作用对象依赖响应式变量。如:ReactiveEffect 依赖某个 ref
  • 响应式变量,拥有多个依赖,依赖的值副作用对象。如: 某个 ref 拥有(收集到) n 个 ReactiveEffect  依赖

1686381852211.png

ref 源码解析


通过 ref 的实现,看依赖是什么,是怎么被收集的


ref 对象的实现


export function ref(value?: unknown) {
  return createRef(value)
}
// shallowRef,只是将 createRef 的第二个参数 shallow,标记为 true
export function shallowRef(value?: unknown) {
  return createRef(value, true)
}
function createRef(rawValue: unknown, shallow = false) {
  // 如果已经是ref,则直接返回
  if (isRef(rawValue)) {
    return rawValue
  }
  return new RefImpl(rawValue, shallow)
}

ref 和 shallowRef, 本质都是 RefImpl 对象实例,只是 shallow 属性不同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可以只关注 ref 的实现,即默认 shallow === false

接下来,我们看看 RefImpl 是什么


class RefImpl<T> {
  private _value: T
  private _rawValue: T
  // 用于存储依赖的副作用函数
  public dep?: Dep = undefined
  public readonly __v_isRef = true
  constructor(value: T, public readonly _shallow = false) {
    // 保存原始 value 到 _rawValue
    this._rawValue = _shallow ? value : toRaw(value)
    // convert函数的作用是,如果 value 是对象,则使用 reactive(value) 处理,否则返回value
    // 因此,将一个对象传入 ref,实际上也是调用了 reactive
    this._value = _shallow ? value : convert(value)
  }
  get value() {
    // 收集依赖
    trackRefValue(this)
    return this._value
  }
  set value(newVal) {
    newVal = this._shallow ? newVal : toRaw(newVal)
    // 如果值改变,才会触发依赖
    if (hasChanged(newVal, this._rawValue)) {
      this._rawValue = newVal
      this._value = this._shallow ? newVal : convert(newVal)
      // 触发依赖
      triggerRefValue(this, newVal)
    }
  }
}

在 RefImpl 对象中

  • getter 获取 value 属性时,trace 收集依赖
  • setter 设置 value 属性时,trigger 触发依赖

因此,只有访问/修改 ref 的 value 属性,才会收集/触发依赖


依赖是怎么被收集的


export function trackRefValue(ref: RefBase<any>) {
  // 判断是否需要收集依赖
  if (isTracking()) {
    ref = toRaw(ref)
    // 如果没有 dep 属性,则初始化 dep,dep 是一个 Set<ReactiveEffect>,存储副作用函数
    if (!ref.dep) {
      ref.dep = createDep()
    }
    // 收集 effect 依赖
    trackEffects(ref.dep)
  }
}
// 判断是否需要收集依赖
export function isTracking() {
  // shouldTrack 是一个全局变量,代表当前是否需要 track 收集依赖
  // activeEffect 也是个全局变量,代表当前的副作用对象 ReactiveEffect
  return shouldTrack && activeEffect !== undefined
}

为什么需要使用 isTracking,来判断是否收集依赖?

不是任何情况 ref 被访问时,都需要收集依赖。例如:

  • 没有被 effect 包裹时,由于没有副作用函数(即没有依赖,activeEffect === undefined),不应该收集依赖
  • 某些特殊情况,即使包裹在 effect,也不应该收集依赖(即 shouldTrack === false)。如:组件生命周期执行、组件 setup 执行

ref.dep 有什么作用?

ref.dep 的类型是Set<ReactiveEffect> ,关于 ReactiveEffect 的细节会在后面详细阐述

ref.dep 用于存储副作用对象,这些副作用对象,依赖该 ref,ref 被修改时就会触发

我们再来看看 trackEffects:

// 代表当前的副作用 effect
let activeEffect: ReactiveEffect | undefined
export function trackEffects(
  dep: Dep
) {
  // 这个是局部变量的 shouldTrack,跟上一部分的全局 shouldTrack 不一样
  let shouldTrack = false
  // 已经 track 收集过依赖,就可以跳过了
  shouldTrack = !dep.has(activeEffect!)
  if (shouldTrack) {
    // 收集依赖,将 effect 存储到 dep
    dep.add(activeEffect!)
    // 同时 effect 也记录一下 dep
    // 用于 trigger 触发 effect 后,删除 dep 里面对应的 effect,即 dep.delete(activeEffect)
    activeEffect!.deps.push(dep)
  }
}

收集依赖,就是把 activeEffect(当前的副作用对象),保存到 ref.dep 中(当触发依赖时,遍历 ref.dep 执行 effect )

然后把 ref.dep,也保存到 effect.deps 中(用于在触发依赖后, ref.dep.delete(effect),双向删除依赖)

1686381777357.png


依赖是怎么被触发的


看完 track 收集依赖,那看看依赖是怎么被触发的


export function triggerRefValue(ref: RefBase<any>, newVal?: any) {
  // ref 可能是 reactive 对象的某个属性的值
  // 这时候在 triggerRefValue(this, newVal) 时取 this,拿到的是一个 reactive 对象
  // 需要获取 Proxy 代理背后的真实值 ref 对象
  ref = toRaw(ref)
  // 有依赖才触发 effect
  if (ref.dep) {
     triggerEffects(ref.dep)
  }
}

再来看看 triggerEffects


export function triggerEffects(
  dep: Dep | ReactiveEffect[]
) {
  // 循环遍历 dep,去取每个依赖的副作用对象 ReactiveEffect
  for (const effect of isArray(dep) ? dep : [...dep]) {
    // 默认不允许递归,即当前 effect 副作用函数,如果递归触发当前 effect,会被忽略
    if (effect !== activeEffect || effect.allowRecurse) {
      // effect.scheduler可以先不管,ref 和 reactive 都没有
      if (effect.scheduler) {
        effect.scheduler()
      } else {
        // 执行 effect 的副作用函数
        effect.run()
      }
    }
  }
}

这里省略了一些代码,这样结构更清晰。

当 ref 被修改时,会 trigger 触发依赖,即执行了 ref.dep 里的所有副作用函数(effect.run 运行副作用函数)

为什么默认不允许递归?

const foo = ref([])
effect(()=>{
    foo.value.push(1)
})

在这个副作用函数中,即会使用到 foo.value(getter 收集依赖),又会修改 foo 数组(触发依赖)。如果允许递归,会无限循环。

至此,ref 依赖收集和触发的逻辑,已经比较清晰了。

那么,接下来,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的是,effect 函数、ReactiveEffect 副作用对象、副作用函数,它们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目录
相关文章
|
7天前
|
JavaScript 前端开发 UED
vue2和vue3的响应式原理有何不同?
大家好,我是V哥。本文详细对比了Vue 2与Vue 3的响应式原理:Vue 2基于`Object.defineProperty()`,适合小型项目但存在性能瓶颈;Vue 3采用`Proxy`,大幅优化初始化、更新性能及内存占用,更高效稳定。此外,我建议前端开发者关注鸿蒙趋势,2025年将是国产化替代关键期,推荐《鸿蒙 HarmonyOS 开发之路》卷1助你入行。老项目用Vue 2?不妨升级到Vue 3,提升用户体验!关注V哥爱编程,全栈开发轻松上手。
|
10天前
|
JavaScript 前端开发 算法
高效工作流:用Mermaid绘制你的专属流程图;如何在Vue3中导入mermaid绘制流程图
mermaid是一款非常优秀的基于 JavaScript 的图表绘制工具,可渲染 Markdown 启发的文本定义以动态创建和修改图表。非常适合新手学习或者做一些弱交互且自定义要求不高的图表 除了流程图以外,mermaid还支持序列图、类图、状态图、实体关系图等图表可供探索。 博客不应该只有代码和解决方案,重点应该在于给出解决方案的同时分享思维模式,只有思维才能可持续地解决问题,只有思维才是真正值得学习和分享的核心要素。如果这篇博客能给您带来一点帮助,麻烦您点个赞支持一下,还可以收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有疑问和错误欢迎在评论区指出~
|
10天前
|
JavaScript 前端开发 API
你真的会使用Vue3的onMounted钩子函数吗?Vue3中onMounted的用法详解
onMounted作为vue3中最常用的钩子函数之一,能够灵活、随心应手的使用是每个Vue开发者的必修课,同时根据其不同写法的特性,来选择最合适最有利于维护的写法。博客不应该只有代码和解决方案,重点应该在于给出解决方案的同时分享思维模式,只有思维才能可持续地解决问题,只有思维才是真正值得学习和分享的核心要素。如果这篇博客能给您带来一点帮助,麻烦您点个赞支持一下,还可以收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有疑问和错误欢迎在评论区指出~
|
20天前
|
资源调度 JavaScript 前端开发
Pinia 如何在 Vue 3 项目中进行安装和配置?
Pinia 如何在 Vue 3 项目中进行安装和配置?
|
10天前
|
JavaScript 前端开发 API
管理数据必备;侦听器watch用法详解,vue2与vue3中watch的变化与差异
一篇文章同时搞定Vue2和Vue3的侦听器,是不是很棒?不要忘了Vue3中多了一个可选项watchEffect噢。 博客不应该只有代码和解决方案,重点应该在于给出解决方案的同时分享思维模式,只有思维才能可持续地解决问题,只有思维才是真正值得学习和分享的核心要素。如果这篇博客能给您带来一点帮助,麻烦您点个赞支持一下,还可以收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有疑问和错误欢迎在评论区指出~
|
4月前
|
前端开发 JavaScript 测试技术
Vue3中v-model在处理自定义组件双向数据绑定时,如何避免循环引用?
Web 组件化是一种有效的开发方法,可以提高项目的质量、效率和可维护性。在实际项目中,要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合理应用 Web 组件化的理念和技术,实现项目的成功实施和交付。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将 Web 组件化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为前端开发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156 64
|
4月前
|
缓存 JavaScript UED
Vue3中v-model在处理自定义组件双向数据绑定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在使用`v-model`处理自定义组件双向数据绑定时,要仔细考虑各种因素,确保数据的准确传递和更新,同时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和代码可维护性。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注意事项的遵循,能够更好地发挥`v-model`的优势,实现高效的双向数据绑定效果。
203 64
|
4月前
|
JavaScript 前端开发 API
Vue 3 中 v-model 与 Vue 2 中 v-model 的区别是什么?
总的来说,Vue 3 中的 `v-model` 在灵活性、与组合式 API 的结合、对自定义组件的支持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和改进,使其更适应现代前端开发的需求和趋势。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迁移过程中可能需要对一些代码进行调整和适配。
201 60
|
4月前
|
JavaScript
Vue3中使用provide/inject来避免v-model的循环引用
`provide`和`inject`是 Vue 3 中非常有用的特性,在处理一些复杂的组件间通信问题时,可以提供一种灵活的解决方案。通过合理使用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避免`v-model`的循环引用问题,提高代码的质量和可维护性。
164 58
|
4月前
|
存储 JavaScript 数据管理
除了provide/inject,Vue3中还有哪些方式可以避免v-model的循环引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开发中,应根据具体的项目需求和组件结构来选择合适的方式来避免`v-model`的循环引用。同时,要综合考虑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和性能等因素,以确保系统的稳定和高效运行。
139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