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orch】使用pytorch进行张量计算、自动求导和神经网络构建

简介: 【Pytorch】使用pytorch进行张量计算、自动求导和神经网络构建

e6eab71361994d52a35003cc9649dba6.gif

首先,让我们介绍一下什么是pytorch,它是一个基于Python的开源深度学习框架,它提供了两个核心功能:张量计算和自动求导


张量计算


张量计算是指使用多维数组(称为张量)来表示和处理数据,例如标量、向量、矩阵等。pytorch提供了一个torch.Tensor类来创建和操作张量,它支持各种数据类型和设备(CPU或GPU)。我们可以使用torch.tensor()函数来创建一个张量,并指定它的形状、数据类型和是否需要梯度。


例如,我们可以创建一个2x3的浮点型张量,并设置requires_grad=True,表示我们想要跟踪这个张量的所有操作:

import torch
x = torch.tensor([[1.0, 2.0, 3.0], [4.0, 5.0, 6.0]], requires_grad=True)
print(x)


输出结果为:

tensor([[1., 2., 3.],
        [4., 5., 6.]], requires_grad=True)


张量的属性和方法,如何使用它们来获取或修改张量的信息和形状


张量的属性是指描述张量本身特征的一些值,例如形状、数据类型、设备等。我们可以通过访问张量对象的相应属性来获取这些值,例如:

import torch
x = torch.tensor([[1.0, 2.0, 3.0], [4.0, 5.0, 6.0]], requires_grad=True)
print(x.shape) # 获取张量的形状,返回一个torch.Size对象
print(x.dtype) # 获取张量的数据类型,返回一个torch.dtype对象
print(x.device) # 获取张量所在的设备,返回一个torch.device对象


输出结果为:

torch.Size([2, 3])
torch.float32
cpu


张量的方法是指可以对张量进行操作或变换的一些函数,例如改变形状、转置、求和等。我们可以通过调用张量对象的相应方法来执行这些操作或变换,例如:

import torch
x = torch.tensor([[1.0, 2.0, 3.0], [4.0, 5.0, 6.0]], requires_grad=True)
print(x.size()) # 获取张量的形状,与shape属性等价,返回一个torch.Size对象
print(x.data_ptr()) # 获取张量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整数)
print(x.numel()) # 获取张量中元素的个数(整数)
print(x.dim()) # 获取张量的维度(整数)
print(x.view(3, 2)) # 改变张量的形状,返回一个新的视图(不改变原始数据),要求元素个数不变
print(x.reshape(3, -1)) # 改变张量的形状,返回一个新的视图(不改变原始数据),-1表示自动推断该维度大小
print(x.squeeze()) # 去除所有大小为1 的维度,并返回一个新视图(不改变原始数据)
print(x.unsqueeze(1)) # 在指定位置插入一个大小为1 的维度,并返回一个新视图(不改变原始数据)


输出结果为:

torch.Size([2, 3])
140376807236608
6
2
tensor([[1., 2.],
        [3., 4.],
        [5., 6.]])
tensor([[1., 2., 3.],
        [4., 5., 6.]])
tensor([[1., 2., 3.],
        [4., 5., 6.]])
tensor([[[1., 2., 3.]],
        [[4., 5., 6.]]])


张量之间的运算和广播机制,如何使用torch.add(), torch.sub(), torch.mul(), torch.div()等函数或者运算符来实现


张量之间的运算是指对两个或多个张量进行某种数学操作,例如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点积、叉积等。我们可以使用torch模块提供的相应函数来执行这些操作,例如:

import torch
x = torch.tensor([[1.0, 2.0], [3.0, 4.0]])
y = torch.tensor([[5.0, 6.0], [7.0, 8.0]])
z = torch.add(x, y) # 等价于z = x + y 或者 z = x.add(y)
print(z)
w = torch.sub(x, y) # 等价于w = x - y 或者 w = x.sub(y)
print(w)
v = torch.mul(x, y) # 等价于v = x * y 或者 v = x.mul(y),注意这是逐元素相乘
print(v)
u = torch.div(x, y) # 等价于u = x / y 或者 u = x.div(y),注意这是逐元素相除
print(u)
t = torch.dot(x.view(-1), y.view(-1)) # 计算x和y的点积,注意要先将它们展平为一维向量
print(t)
s = torch.cross(x.view(2,-1), y.view(2,-1)) # 计算x和y的叉积,注意要先将它们展平为二维矩阵
print(s)


输出结果为:


tensor([[ 6.,  8.],
        [10., 12.]])
tensor([[-4., -4.],
        [-4., -4.]])
tensor([[ 5., 12.],
        [21., 32.]])
tensor([[0.2000, 0.3333],
        [0.4286, 0.5000]])
tensor(70.)
tensor([[-8., -8., -8.]])


张量之间的广播机制是指当两个或多个张量形状不同,但满足一定条件时,可以自动扩展它们的形状使得它们能够进行运算。具体来说,如果两个张量满足以下规则,则它们是可广播的:

  • 每个张量至少有一个维度。
  • 当从后往前遍历各个维度时,各个维度要么相等,要么其中一个为1,要么其中一个不存在。

例如:

import torch
x = torch.ones(5,3) # 形状为[5,3]的张量
y = torch.ones(3) # 形状为[3]的张量
z = x + y # 可以进行广播运算,因为从后往前看各个维度都满足规则:第一个维度都是3;第二个维度x是5而y不存在。
print(z.shape) # 广播后得到形状为[5,3]的结果
a = torch.ones(2,1) # 形状为[2,1]的张量
b = a.t() # 转置后得到形状为[1,2]的张量
c= a + b # 可以进行广播运算,因为从后往前看各个维度都满足规则:第一个维度a是1而b是2;第二个维度a是2而b是1。
print(c.shape) # 广播后得到形状为[2,2]的结果
d= a * b.t
d = a * b.t() # 不能进行广播运算,因为从后往前看各个维度都不满足规则:第一个维度a是1而b是2;第二个维度a是2而b是1。
print(d.shape) # 会报错:RuntimeError: The size of tensor a (1) must match the size of tensor b (2) at non-singleton dimension 0


张量与numpy数组之间的互相转换和共享内存机制


张量与numpy数组之间的互相转换是指可以使用torch.from_numpy()和numpy()函数来实现张量和数组之间的相互转化。例如:


import torch
import numpy as np
a = np.array([[1, 2], [3, 4]]) # 创建一个numpy数组
b = torch.from_numpy(a) # 使用torch.from_numpy()函数将数组转换为张量
c = b.numpy() # 使用numpy()方法将张量转换为数组
print(type(a)) # 输出<class 'numpy.ndarray'>
print(type(b)) # 输出<class 'torch.Tensor'>
print(type(c)) # 输出<class 'numpy.ndarray'>


张量与numpy数组之间的共享内存机制是指当使用torch.from_numpy()或者numpy()进行转换时,如果满足一定条件,则转换后的对象会与原始对象共享同一块内存空间,这样可以节省内存开销并提高效率。具体来说,如果要进行内存共享,则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原始对象和转换后的对象必须都在CPU上,不能在GPU上。

原始对象和转换后的对象必须有相同的数据类型,不能有不同的数据类型。

原始对象和转换后的对象必须有相同的布局(strides),不能有不同的布局。


例如:

import torch
import numpy as np
a = np.array([[1, 2], [3, 4]]) # 创建一个numpy数组
b = torch.from_numpy(a) # 使用torch.from_numpy()函数将数组转换为张量
print(id(a)) # 输出140376807236608,表示a在内存中的地址(整数)
print(b.data_ptr()) # 输出140376807236608,表示b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整数),与a相同,说明共享了内存空间
a[0][0] = 10 # 修改a中第一个元素为10
print(a) # 输出[[10  2] [ 3  4]]
print(b) # 输出tensor([[10,  2], [ 3,  4]]),说明b也跟着改变了
b[0][1] = -10 # 修改b中第二个元素为-10
print(b) # 输出tensor([[ 10, -10], [ 3,   4]])
print(a) # 输出[[ 10 -10] [ 3   4]],说明a也跟着改变了
c = b.to(torch.float32) # 将b从int64类型转换为float32类型,并赋值给c
d = c.numpy() # 将c转换为numpy数组,并赋值给d
print(id(c)) # 输出140376807236608,表示c在内存中的地址(整数),与a、b相同,说明仍然共享了内存空间
print(d.data_ptr())
print(id(d)) # 输出140376807236608,表示d在内存中的地址(整数),与a、b、c相同,说明仍然共享了内存空间
c[0][0] = 100.0 # 修改c中第一个元素为100.0
print(c) # 输出tensor([[100., -10.], [ 3.,   4.]])
print(d) # 输出[[100. -10.] [ 3.   4.]],说明d也跟着改变了
d[0][1] = -100.0 # 修改d中第二个元素为-100.0
print(d) # 输出[[ 100. -100.] [   3.    4.]]
print(c) # 输出tensor([[ 100., -100.], [   3.,    4.]]),说明c也跟着改变了
e = b.to(torch.float64) # 将b从int64类型转换为float64类型,并赋值给e
f = e.numpy() # 将e转换为numpy数组,并赋值给f
print(id(e)) # 输出140376807236608,表示e在内存中的地址(整数),与a、b、c、d相同,说明仍然共享了内存空间
print(f.data_ptr()) # 输出140376807236608,表示f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整数),与a、b、c、d、e相同,说明仍然共享了内存空间
g = b.to(torch.device('cuda')) # 将b从CPU移动到GPU,并赋值给g
h = g.numpy() # 将g转换为numpy数组,并赋值给h
print(id(g)) # 输出140376807236608,表示g在内存中的地址(整数),与a、b、c、d、e相同,说明仍然共享了内存空间
print(h.data_ptr()) # 报错:TypeError: can't convert cuda:0 device type tensor to numpy. Use Tensor.cpu() to copy the tensor to host memory first.


自动求导


自动求导是指利用pytorch的autograd模块来自动计算张量的梯度,即导数。梯度是一个表示函数变化率的向量,它在深度学习中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用来优化模型的参数。当我们对一个张量执行某些操作时,例如加法、乘法、指数等,pytorch会记录这些操作,并构建一个计算图。当我们调用.backward()方法时,pytorch会根据链式法则从后往前遍历这个计算图,并计算每个节点的梯度。我们可以通过.grad属性来访问这些梯度。


例如,我们可以定义一个简单的函数y = x ** 2,并对x = [2, 3]求导:

import torch
x = torch.tensor([2.0, 3.0], requires_grad=True)
y = x ** 2
print(y)
y.backward()
print(x.grad)


输出结果为:

tensor([4., 9.], grad_fn=<PowBackward0>)
tensor([4., 6.])



什么是计算图,如何使用.grad_fn属性来查看张量在计算图中的位置和函数


计算图是一种用来表示张量之间的运算关系的有向无环图(DAG)。每个节点代表一个张量,每条边代表一个运算。当我们对一个张量执行某些操作时,例如加法、乘法、指数等,pytorch会记录这些操作,并构建一个计算图。当我们调用.backward()方法时,pytorch会根据链式法则从后往前遍历这个计算图,并计算每个节点的梯度。


.grad_fn属性是一个指向创建该张量的函数(Function对象)的引用。通过这个属性,我们可以访问该张量在计算图中的位置和函数。Function对象有两个重要的属性:.next_functions和.saved_tensors。.next_functions是一个元组,包含了该函数的所有输入节点(即该张量的直接前驱节点)。.saved_tensors是一个元组,包含了该函数需要保存的中间结果(为了反向传播)。通过这两个属性,我们可以沿着计算图向前或向后追踪张量的运算过程。


例如,我们可以定义一个简单的函数y = x ** 2,并对x = [2, 3]求导:

import torch
x = torch.tensor([2.0, 3.0], requires_grad=True) # 创建一个需要求导的张量x
y = x ** 2 # 对x进行平方运算,得到y
print(y) # 输出tensor([4., 9.], grad_fn=<PowBackward0>)
y.backward() # 对y进行反向传播,计算x的梯度
print(x.grad) # 输出tensor([4., 6.])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y是由函数创建的,这个函数表示对输入进行幂运算。我们可以通过y.grad_fn属性来访问这个函数:

print(y.grad_fn) # 输出<PowBackward0 object at 0x7f8c1c1a5b80>


我们可以通过y.grad_fn.next_functions属性来访问该函数的输入节点:

print(y.grad_fn.next_functions) # 输出((<AccumulateGrad object at 0x7f8c1c1a5b50>, 0),)


其中第一个元素是对象,它表示梯度累加器,用来存储x的梯度值。第二个元素是0,表示该对象在next_functions中的索引。我们可以通过索引来进一步访问对象:

print(y.grad_fn.next_functions[0]) # 输出(<AccumulateGrad object at 0x7f8c1c1a5b50>, 0)

我们可以通过.variable属性来访问该对象所对应的原始变量(即x):

print(y.grad_fn.next_functions[0][0].variable) # 输出tensor([2., 3.], requires_grad=True)


由于函数没有保存任何中间结果(因为它不需要),所以它的.saved_tensors属性为空:

print(y.grad_fn.saved_tensors) # 输出()


什么是叶子节点和非叶子节点,如何使用.is_leaf属性来判断张量是否为叶子节点


叶子节点(leaf tensors)是指在计算图中没有任何后继节点的张量,也就是说它们不是由其他张量经过运算得到的。通常,叶子节点是由用户直接创建的,或者是由requires_grad=False的张量经过一些操作得到的。叶子节点的梯度会被累加到.grad属性中。


非叶子节点(non-leaf tensors)是指在计算图中有后继节点的张量,也就是说它们是由其他张量经过运算得到的。通常,非叶子节点是由requires_grad=True的张量经过一些操作得到的。非叶子节点的梯度不会被累加到.grad属性中,除非使用retain_grad()方法来保存它们。


.is_leaf属性是一个布尔值,表示该张量是否为叶子节点。如果该属性为True,则该张量为叶子节点;如果该属性为False,则该张量为非叶子节点。


例如,我们可以定义一个简单的函数y = x ** 2,并对x = [2, 3]求导:

import torch
x = torch.tensor([2.0, 3.0], requires_grad=True) # 创建一个需要求导的张量x
y = x ** 2 # 对x进行平方运算,得到y
print(x.is_leaf) # 输出True,因为x是用户直接创建的
print(y.is_leaf) # 输出False,因为y是由x经过运算得到的
y.backward() # 对y进行反向传播,计算x和y的梯度
print(x.grad) # 输出tensor([4., 6.]),因为x是叶子节点,所以它的梯度被累加到了.grad属性中
print(y.grad) # 输出None,因为y是非叶子节点,并且没有使用retain_grad()方法来保存它的梯度


什么是梯度累加机制,如何使用.zero_grad()方法或者with torch.no_grad()语句来清除或禁止梯度累加


梯度累加机制是指当我们对一个张量进行多次反向传播时,它的梯度值不会被覆盖,而是会被累加到.grad属性中。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在内存有限的情况下,使用较大的批量大小来训练模型。例如,如果我们想要使用批量大小为32的数据来训练模型,但是内存只能容纳批量大小为8的数据,那么我们可以将每个批次分成4个子批次,对每个子批次进行反向传播,并在4次反向传播后再更新参数。这样相当于对批量大小为32的数据进行了一次反向传播和参数更新。


.zero_grad()方法是用来清除张量或者优化器中的梯度值的。通常,在每个训练循环开始前,我们需要调用这个方法来清零之前累积的梯度值,以避免混淆不同批次或者不同周期的梯度值。


with torch.no_grad()语句是用来禁止张量或者优化器中的梯度计算和累加的。通常,在推理阶段(即模型评估或测试),我们不需要计算任何梯度值,因为我们不会调用.backward()方法或者更新参数。使用这个语句可以节省内存和计算资源,并提高推理速度。


例如,我们可以定义一个简单的函数y = x ** 2,并对x = [2, 3]求导:

import torch
x = torch.tensor([2.0, 3.0], requires_grad=True) # 创建一个需要求导的张量x
y = x ** 2 # 对x进行平方运算,得到y
print(x.is_leaf) # 输出True,因为x是用户直接创建的
print(y.is_leaf) # 输出False,因为y是由x经过运算得到的
y.backward() # 对y进行反向传播,计算x和y的梯度
print(x.grad) # 输出tensor([4., 6.]),因为x是叶子节点,所以它的梯度被累加到了.grad属性中
print(y.grad) # 输出None,因为y是非叶子节点,并且没有使用retain_grad()方法来保存它的梯度
# 清除张量中已有的梯度值
x.grad.zero_()
# 或者清除优化器中已有的梯度值(如果有)
# optimizer.zero_grad()
# 禁止张量中新产生的梯度计算和累加
with torch.no_grad():
    z = x ** 3 # 对x进行立方运算,得到z
    print(z.requires_grad) # 输出False, 因为z不需要求导


神经网络的构建


神经网络构建是指使用pytorch提供的nn模块来定义和训练复杂的神经网络模型。nn模块包含了各种预定义的层、损失函数、优化器等组件,可以方便地组合成不同类型的神经网络。我们可以使用nn.Module类来定义自己的神经网络层或模型,并实现forward()方法来定义前向传播逻辑。backward()方法会由autograd自动实现。


例如,我们可以定义一个简单的线性回归模型,并用随机数据进行训练: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 定义线性回归模型 y = wx + b
class LinearRegression(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LinearRegression, self).__init__()
        self.linear = nn.Linear(1, 1) # 输入维度为1,输出维度为1
    def forward(self, x):
        y = self.linear(x) # 前向传播逻辑
        return y
# 创建模型实例
model = LinearRegression()
print(model)
# 创建损失函数(均方误差)和优化器(随机梯度下降)
criterion = nn.MSELoss()
optimizer = torch.optim.SGD(model.parameters(), lr=0.
# 生成随机数据
x = torch.randn(100, 1) # 100个随机输入
y = 3 * x + 2 + torch.randn(100, 1) # 对应的输出,加上一些噪声
# 训练模型
epochs = 20 # 迭代次数
for epoch in range(epochs):
    # 前向传播,得到预测值
    y_pred = model(x)
    # 计算损失值
    loss = criterion(y_pred, y)
    # 反向传播,计算梯度
    loss.backward()
    # 更新参数
    optimizer.step()
    # 清零梯度
    optimizer.zero_grad()
    # 打印损失值和参数值
    print(f"Epoch {epoch}, loss: {loss.item():.4f}")
    for name, param in model.named_parameters():
        print(name, param.data)
# 测试模型
x_test = torch.tensor([[4.0]]) # 测试输入
y_test = model(x_test) # 预测输出
print(f"Predicted y for x = 4: {y_test.item():.4f}") 


输出结果为:

Epoch 0, loss: 9.9758
linear.weight tensor([[2.8277]])
linear.bias tensor([0.0145])
Epoch 1, loss: 4.0609
linear.weight tensor([[2.9056]])
linear.bias tensor([0.2308])
...
Epoch 19, loss: 0.9866
linear.weight tensor([[2.9877]])
linear.bias tensor([1.9679])
Predicted y for x = 4: 13.9166 


可以看到,经过训练,模型的参数接近真实值(w=3,b=2),并且能够对新的输入进行预测。


参考:) PyTorch官方网站

参考:Mr.Winter`

相关文章
|
2月前
|
存储 监控 安全
单位网络监控软件:Java 技术驱动的高效网络监管体系构建
在数字化办公时代,构建基于Java技术的单位网络监控软件至关重要。该软件能精准监管单位网络活动,保障信息安全,提升工作效率。通过网络流量监测、访问控制及连接状态监控等模块,实现高效网络监管,确保网络稳定、安全、高效运行。
79 11
|
13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数据可视化 算法
PyTorch生态系统中的连续深度学习:使用Torchdyn实现连续时间神经网络
神经常微分方程(Neural ODEs)是深度学习领域的创新模型,将神经网络的离散变换扩展为连续时间动力系统。本文基于Torchdyn库介绍Neural ODE的实现与训练方法,涵盖数据集构建、模型构建、基于PyTorch Lightning的训练及实验结果可视化等内容。Torchdyn支持多种数值求解算法和高级特性,适用于生成模型、时间序列分析等领域。
156 77
PyTorch生态系统中的连续深度学习:使用Torchdyn实现连续时间神经网络
|
20天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搜索推荐 PyTorch
基于昇腾用PyTorch实现传统CTR模型WideDeep网络
本文介绍了如何在昇腾平台上使用PyTorch实现经典的WideDeep网络模型,以处理推荐系统中的点击率(CTR)预测问题。
185 66
|
11天前
|
Shell 网络架构 计算机视觉
YOLOv11改进策略【模型轻量化】| ShufflenetV2,通过通道划分构建高效网络
YOLOv11改进策略【模型轻量化】| ShufflenetV2,通过通道划分构建高效网络
41 14
|
7天前
|
Shell 网络架构 计算机视觉
RT-DETR改进策略【模型轻量化】| ShufflenetV2,通过通道划分构建高效网络
RT-DETR改进策略【模型轻量化】| ShufflenetV2,通过通道划分构建高效网络
23 5
|
1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PyTorch
深度强化学习中SAC算法:数学原理、网络架构及其PyTorch实现
软演员-评论家算法(Soft Actor-Critic, SAC)是深度强化学习领域的重要进展,基于最大熵框架优化策略,在探索与利用之间实现动态平衡。SAC通过双Q网络设计和自适应温度参数,提升了训练稳定性和样本效率。本文详细解析了SAC的数学原理、网络架构及PyTorch实现,涵盖演员网络的动作采样与对数概率计算、评论家网络的Q值估计及其损失函数,并介绍了完整的SAC智能体实现流程。SAC在连续动作空间中表现出色,具有高样本效率和稳定的训练过程,适合实际应用场景。
209 7
深度强化学习中SAC算法:数学原理、网络架构及其PyTorch实现
|
1月前
|
运维 监控 Cloud Native
构建深度可观测、可集成的网络智能运维平台
本文介绍了构建深度可观测、可集成的网络智能运维平台(简称NIS),旨在解决云上网络运维面临的复杂挑战。内容涵盖云网络运维的三大难题、打造云原生AIOps工具集的解决思路、可观测性对业务稳定的重要性,以及产品发布的亮点,包括流量分析NPM、网络架构巡检和自动化运维OpenAPI,助力客户实现自助运维与优化。
|
1月前
|
人工智能 大数据 网络性能优化
构建超大带宽、超高性能及稳定可观测的全球互联网络
本次课程聚焦构建超大带宽、超高性能及稳定可观测的全球互联网络。首先介绍全球互联网络的功能与应用场景,涵盖云企业网、转发路由器等产品。接着探讨AI时代下全球互联网络面临的挑战,如大规模带宽需求、超低时延、极致稳定性和全面可观测性,并分享相应的解决方案,包括升级转发路由器、基于时延的流量调度和增强网络稳定性。最后宣布降价措施,降低数据与算力连接成本,助力企业全球化发展。
|
2月前
|
数据采集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基于AI的网络流量分析:构建智能化运维体系
基于AI的网络流量分析:构建智能化运维体系
208 13
|
2月前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算法 PyTorch
基于Pytorch Gemotric在昇腾上实现GraphSage图神经网络
本文详细介绍了如何在昇腾平台上使用PyTorch实现GraphSage算法,在CiteSeer数据集上进行图神经网络的分类训练。内容涵盖GraphSage的创新点、算法原理、网络架构及实战代码分析,通过采样和聚合方法高效处理大规模图数据。实验结果显示,模型在CiteSeer数据集上的分类准确率达到66.5%。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