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务架构」企业微服务架构

本文涉及的产品
MSE Nacos/ZooKeeper 企业版试用,1600元额度,限量50份
服务治理 MSE Sentinel/OpenSergo,Agent数量 不受限
注册配置 MSE Nacos/ZooKeeper,182元/月
简介: 「微服务架构」企业微服务架构

首先,来自Darren的消息是,微服务架构并不是构建大规模企业应用程序的新方式。 Netflix和亚马逊等公司已经实施了微服务架构,在过去几年中提供了成功的产品。

但是微服务架构适合您的组织吗?答案不是简单的是或否,但我会尝试用Darren的讲话作为指导来引导你找到答案。

微服务架构是一个将在多个方面影响您的组织的旅程 - 在文化,技术和运营方面。让我们考虑一个跨国企业的单体应用程序,该应用程序已经成熟多年并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从软件工程师或架构师的角度来看,简化代码库的复杂区域以使其更易于维护是一种很好的做法。

那么当你遇到一个疯狂的大型Java类时,你会怎么做,这些Java类包含许多代码行和一个不幸的方法,占40%的类?一个自然(和明智)的事情是与团队进行某种形式的讨论,并提出一种策略,将类分解为多个较小的类和/或方法。现在问问自己为什么清理整体Java类很重要?

如果您的答案是更简单的单元测试更容易进行代码审查,更改影响,那么我建议您将相同的思维过程应用于构成产品的整体服务和模块。

将monolith应用程序拆分为更小,可管理的服务有几个原因。如果您是组织中的业务负责人,以下可能是您的一些担忧:

  • 进入新市场
  • 支持创新
  • 在业务功能和系统之间创建更好的一致性
  • 改变治理结构以更好地支持快速决策
  • 快速响应新的市场条件
  • 抵御市场颠覆者

作为首席技术官或首席架构师,您有责任评估最能解决上述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并设计符合组织愿景的系统。以下是在考虑微服务架构时需要关注的一些关键领域:

  • 多种服务之间的依赖关系管理
  • 端到端功能测试的大小
  • 快速检测故障,正常故障并快速恢复
  • 容器作为构建工件
  • 跨组织边界重用组件/模块
  • 公共使用服务的API合同
  • 监控部署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 集中式架构团队与分散式架构团队
  • 基建自动化

架构师的角色随着微服务的采用而发展,并委托他或她承担挑战性的责任,从而形成架构治理。架构治理是组织尝试开始微服务之旅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如果没有正确的顺序,该过程将很快导致微管理而不是微服务。

将monolith分成多个可管理服务的最大优势之一是使一个小团队能够全面管理其服务的生命周期 - 开发,测试和推向生产。这意味着企业架构师不再需要承担单个服务的内部工作负担,而是高度关注整个系统中服务之间的交互。此外,架构师应密切关注系统的整体运行状况,以确保每项服务以一致的方式生成与监控相关的指标

为开发团队提供完全的权限,以便在构建服务时选择他们选择的技术堆栈并不意味着架构师不再对其实现有任何发言权。事实上,架构师受到高度鼓励,可以教育和影响开发团队。例如,考虑到服务必须处理的数据的高度非结构化特性,架构师可以建议使用NoSQL数据库而不是关系数据库。例如,Netflix将JVM的使用标准化为一个平台,以便他们可以跨服务使用标准库。

虽然架构师之一忙于与开发团队合作,但另一个人正在与“业务”团队合作,以使技术愿景与业务愿景保持一致。这对于建筑师来说是一个重要特征,因为系统需要能够适应产品愿景或用户反馈的变化。因此,架构师需要始终掌握行业中的最新趋势,工具和框架,并准备好为给定的工作应用正确的工具。

Darren谈到了“部署耦合”的概念,强调了许多单片系统和传统企业架构需要在单个版本中将所有系统的更改同步到生产中这一事实。这反过来导致长时间运行的测试周期从未捕获任何东西,并且感觉没有人可以失败,因为一个系统未达到其截止日期意味着其他所有人都被推出。

通过使用远程调用作为集成服务的机制,可以避免部署耦合。微服务社区建议使用REST over HTTP而不是其他远程通信协议(如RPC或SOAP),因为基于非HTTP的协议往往会将您绑定到特定平台或对互操作性施加限制。通过基于用户级合同使用HTTP集成服务,开发团队可以避免永无止境的端到端测试阶段的陷阱并保持合适的速度。

然而,管理数百个服务会使组织的操作复杂化。作为一个组织,您必须确保拥有可靠的DevOps基础架构,以便处理应用程序监视和警报。正如我上面提到的,架构师必须至少标准化服务发出日志的方式,以便运营团队可以监控整体系统运行状况,并且如果需要进一步调查,则能够深入到服务级别监控。

最后,每个组织都必须努力招募,培训和留住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因为“微观团队”之间的沟通和协作需要有效,技术上的刺激以及最重要的乐趣是至关重要的!

我希望这可以解决你对大型企业中微服务架构的一些担忧。我鼓励你观看这个非常有见地的视频录制,其中Darren更详细地讨论了这些非常关注的问题。如果您正在寻找有关微服务架构的其他材料,请查看Martin Fowler的文章或ThoughtWorks网站上的其他微服务洞察博客。

相关文章
|
5月前
|
人工智能 供应链 调度
|
6月前
|
人工智能 运维 监控
领先AI企业经验谈:探究AI分布式推理网络架构实践
当前,AI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继DeepSeek大放异彩之后,又一款备受瞩目的AI智能体产品Manus横空出世。Manus具备独立思考、规划和执行复杂任务的能力,其多智能体架构能够自主调用工具。在GAIA基准测试中,Manus的性能超越了OpenAI同层次的大模型,展现出卓越的技术实力。
|
6月前
|
安全 容灾 网络安全
深度用云——释放企业潜能 | 网络先行——阿里云网络卓越架构白皮书正式发布
深度用云——释放企业潜能 | 网络先行——阿里云网络卓越架构白皮书正式发布
206 3
|
6月前
|
监控 安全 Cloud Native
企业网络架构安全持续增强框架
企业网络架构安全评估与防护体系构建需采用分层防御、动态适应、主动治理的方法。通过系统化的实施框架,涵盖分层安全架构(核心、基础、边界、终端、治理层)和动态安全能力集成(持续监控、自动化响应、自适应防护)。关键步骤包括系统性风险评估、零信任网络重构、纵深防御技术选型及云原生安全集成。最终形成韧性安全架构,实现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免疫的转变,确保安全投入与业务创新的平衡。
|
7月前
|
弹性计算 负载均衡 安全
【上云基础系列-02】企业推荐!必学必会的上云标准架构(弹性架构)
本文介绍上云标准弹性架构,针对企业业务发展需求,推荐使用多服务器的弹性架构而非单体架构。方案包含负载均衡、NAT网关、云服务器ECS、云数据库RDS等组件,确保业务的负载分担、冗余备份及平滑扩展。通过统一公网暴露面管理和VPC网络设计,保障架构的稳定性、安全性和可扩展性。该架构适用于中小企业上云,避免性能瓶颈和迭代升级困难,支持业务持续发展。更多内容可参考下方演进说明总览。
|
8月前
|
人工智能 安全 Java
微服务引擎 MSE:打造通用的企业级微服务架构
微服务引擎MSE致力于打造通用的企业级微服务架构,涵盖四大核心内容:微服务技术趋势与挑战、MSE应对方案、拥抱开源及最佳实践。MSE通过流量入口、内部流量管理、服务治理等模块,提供高可用、跨语言支持和性能优化。此外,MSE坚持开放,推动云原生与AI融合,助力企业实现无缝迁移和高效运维。
291 1
|
8月前
|
人工智能 运维 监控
云卓越架构:企业稳定性架构体系和AI业务场景探秘
本次分享由阿里云智能集团公共云技术服务部上海零售技术服务高级经理路志华主讲,主题为“云卓越架构:企业稳定性架构体系和AI业务场景探秘”。内容涵盖四个部分:1) 稳定性架构设计,强调高可用、可扩展性、安全性和可维护性;2) 稳定性保障体系和应急体系的建立,确保快速响应和恢复;3) 重大活动时的稳定重宝策略,如大促或新业务上线;4) AI在企业中的应用场景,包括智能编码、知识库问答、创意广告生成等。通过这些内容,帮助企业在云计算环境中构建更加稳定和高效的架构,并探索AI技术带来的创新机会。
|
9月前
|
弹性计算 API 持续交付
后端服务架构的微服务化转型
本文旨在探讨后端服务从单体架构向微服务架构转型的过程,分析微服务架构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文章首先介绍单体架构的局限性,然后详细阐述微服务架构的核心概念及其在现代软件开发中的应用。通过对比两种架构,指出微服务化转型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最后,讨论了微服务架构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10月前
|
Cloud Native Devops 云计算
云计算的未来:云原生架构与微服务的革命####
【10月更文挑战第21天】 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云原生技术正迅速成为IT行业的新宠。本文深入探讨了云原生架构的核心理念、关键技术如容器化和微服务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技术实现高效、灵活且可扩展的现代应用开发。我们将揭示云原生如何重塑软件开发流程,提升业务敏捷性,并探索其对企业IT架构的深远影响。 ####
232 3
|
5月前
|
Cloud Native Serverless 流计算
云原生时代的应用架构演进:从微服务到 Serverless 的阿里云实践
云原生技术正重塑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阿里云作为亚太领先云服务商,提供完整云原生产品矩阵:容器服务ACK优化启动速度与镜像分发效率;MSE微服务引擎保障高可用性;ASM服务网格降低资源消耗;函数计算FC突破冷启动瓶颈;SAE重新定义PaaS边界;PolarDB数据库实现存储计算分离;DataWorks简化数据湖构建;Flink实时计算助力风控系统。这些技术已在多行业落地,推动效率提升与商业模式创新,助力企业在数字化浪潮中占据先机。
319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