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领域驱动设计)分层架构

简介: DDD(领域驱动设计)分层架构

一、分层架构的模型



DDD全称为(Domain-Driven Design,简称DDD),领域驱动设计

c665fe499a2745c1ab318db01da6917e.png


主要分为四层:


  • 展现层:它负责向用户显示信息和解释用户命令,完成前端界面逻辑。这里的用户不一定是使用用户界面的人,也可以是另一个计算机系统
  • 应用层:它是很薄的一层,负责展现层与领域层之间的协调,也是与其它系统应用层进行交互的必要渠道。应用层要尽量简单,不包含业务规则或者知识,不保留业务对象的状态,只保留有应用任务的进度状态,更注重流程性的东西。它只为领域层中的领域对象协调任务,分配工作,使它们互相协作
  • 领域层:它是业务软件的核心所在,包含了业务所涉及的领域对象(实体、值对象)、领域服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负责表达业务概念、业务状态信息以及业务规则,具体表现形式就是领域模型。领域驱动设计提倡富领域模型,即尽量将业务逻辑归属到领域对象上,实在无法归属的部分则以领域服务的形式进行定义
  • 基础设施层:它向其他层提供通用的技术能力,为应用层传递消息(API 网关等),为领域层提供持久化机制(如数据库资源)等。


二、分层架构的优点



分层架构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每层只能与位于其下方的层发生依赖。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由于层间松散的耦合关系,使得我们可以专注于本层的设计,而不必关心其他层的设计,也不必担心自己的设计会影响其它层,对提高软件质量大有裨益。其次,分层架构使得程序结构清晰,升级和维护都变得十分容易,更改某层的代码,只要本层的接口保持稳定,其他层可以不必修改。即使本层的接口发生变化,也只影响相邻的上层,修改工作量小且错误可以控制,不会带来意外的风险。


关于分层架构的权威观点,Martin Fowler 在《Patterns of Enterprise Application Architecture》一书中给出了答案:


  1. 开发人员只关注整个架构中的某一层;
  2. 很容易的用新的方法来替换原有层次的方法;
  3. 降低层与层之间的依赖;
  4. 有利于标准化;
  5. 利于各层逻辑的复用。

     

要保持程序分层架构的优点,就必须坚持层间的松耦合关系。设计程序时,应先划分出可能的层次,以及此层次提供的接口和需要的接口。设计某层时,应尽量保持层间的隔离,仅使用下层提供的接口。


三、合理的架构分层


       

不要把与领域无关的业务逻辑放在领域层,避免领域业务逻辑被污染,保证领域层的纯洁,只有这样才能降低领域逻辑受外部变化的影响。在领域和架构模型建立后,代码模型的逻辑分层和微服务拆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自身研发和运维能力综合考虑。


3.1 项目级单应用

       

对于单应用系统的分层,遵循上述分层架构模型即可,核心领域逻辑在领域层实现,服务的组合和编排在应用层实现,两者组合形成中台,通过 API 对前台应用提供服务。


从部署和微服务拆分来讲,领域层代码部署时可能是一个微服务,也可能会根据限界上下文被拆分为多个微服务部署。应用层代码如果逻辑复杂,含较多个性业务逻辑,可以根据需要独立为微服务部署;如果逻辑简单,且领域层是一个微服务,在划分好应用层和领域层代码逻辑边界的情况下,如果符合微服务拆分原则,也可以考虑将应用层与领域层代码合并为一个微服务部署。


3.2 企业级多中台应用


对于企业级多中台应用,多个中台应用通过 API 网关对外发布 API 服务。核心域业务中台在调用支撑域和通用域中台服务时通过核心域应用层完成多中台服务的组合和编排,为前台应用提供 API 服务。核心域中台的应用层是否独立成微服务部署,需考虑的情况与单应用系统相似。


四、分析和设计模式的演进



在单机和集中式架构时代,系统分析和设计往往都是分阶段割裂进行的,容易导致需求、设计与代码实现的不一致,软件上线后才发现很多功能不是自己想要的,而且在这种模式下,软件也不能快速响应需求和业务变化。


领域驱动设计(DDD)打破了这种隔阂,它提出了领域模型概念,统一了分析、设计和开发语言和过程,使得软件能够更灵活快速响应需求变化。


软件分析和设计方法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进:


第一阶段是单机架构时代:采用面向过程的设计方法,系统包括 UI 层和数据库两层,采用 C/S 架构模式,整个系统围绕数据库驱动设计和开发,新项目总是从设计数据库及其字段开始。


第二阶段是集中式架构时代: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系统包括 UI 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库层,采用经典的三层架构,也有部分应用采用传统的 SOA 架构,这种架构易使服务变得臃肿,难于维护拓展,伸缩性能差。这个阶段系统分析、软件设计和开发大多是分阶段进行的。


第三阶段是分布式架构时代:由于微服务架构的流行,采用领域驱动设计方法,应用系统包括 UI 层、应用层、领域层和基础层。这个阶段融合了分析和设计阶段,通过建立领域模型,划分领域边界,做到领域模型既设计,代码与设计保持一致。


领域驱动设计主要优势:1.业务导向。2.业务逻辑内聚,应用边界清晰。3.建立领域模型优先。4.分析、设计、代码和数据有机结合。5.代码即设计。6.扩展性好。


参考:当中台遇上DDD,我们该如何设计微服务?_架构_欧创新_InfoQ精选文章


相关文章
|
6月前
|
资源调度 前端开发 算法
鸿蒙OS架构设计探秘:从分层设计到多端部署
本文深入探讨了鸿蒙OS的架构设计,从独特的“1+8+N”分层架构到模块化设计,再到智慧分发和多端部署能力。分层架构让系统更灵活,模块化设计通过Ability机制实现跨设备一致性,智慧分发优化资源调度,多端部署提升开发效率。作者结合实际代码示例,分享了开发中的实践经验,并指出生态建设是未来的关键挑战。作为国产操作系统的代表,鸿蒙的发展值得每一位开发者关注与支持。
|
10月前
|
运维 监控 负载均衡
动态服务管理平台:驱动微服务架构的高效引擎
动态服务管理平台:驱动微服务架构的高效引擎
202 17
|
11月前
|
人工智能 前端开发 JavaScript
前端架构思考 :专注于多框架的并存可能并不是唯一的方向 — 探讨大模型时代前端的分层式微前端架构
随着前端技术的发展,微前端架构成为应对复杂大型应用的流行方案,允许多个团队使用不同技术栈并将其模块化集成。然而,这种设计在高交互性需求的应用中存在局限,如音视频处理、AI集成等。本文探讨了传统微前端架构的不足,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分层式微前端架构,通过展示层与业务层的分离及基于功能的横向拆分,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前端需求。
292 0
|
6月前
|
人工智能 前端开发 Java
DDD四层架构和MVC三层架构的个人理解和学习笔记
领域驱动设计(DDD)是一种以业务为核心的设计方法,与传统MVC架构不同,DDD将业务逻辑拆分为应用层和领域层,更关注业务领域而非数据库设计。其四层架构包括:Interface(接口层)、Application(应用层)、Domain(领域层)和Infrastructure(基础层)。各层职责分明,避免跨层调用,确保业务逻辑清晰。代码实现中,通过DTO、Entity、DO等对象的转换,结合ProtoBuf协议,完成请求与响应的处理流程。为提高复用性,实际项目中可增加Common层存放公共依赖。DDD强调从业务出发设计软件,适应复杂业务场景,是微服务架构的重要设计思想。
|
6月前
|
调度 决策智能 知识图谱
腾讯云大模型知识引擎驱动 DeepSeek 满血版能源革命大模型:架构、优势与产业变革
腾讯云大模型知识引擎驱动的DeepSeek满血版能源革命大模型,融合了超大规模知识、极致计算效能和深度行业理解,具备智能预测、优化调度、设备健康管理和能源安全预警等七大功能模块。该模型通过分布式计算和多模态融合,提供精准的能源市场分析与决策支持,广泛应用于智慧风电场管理、油气田开发、能源市场交易等十大场景,助力能源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
9月前
|
数据库
分层架构
表现层(Presentation Layer):处理用户界面和用户交互逻辑。 业务逻辑层(Business Logic Layer):处理业务相关的逻辑和规则。 数据访问层(Data Access Layer):负责与数据库或其他数据源进行 [Something went wrong, please try again later.]。
|
10月前
|
前端开发 测试技术 数据库
DDD架构中assembler和converter的区别
在 DDD 四层架构模式中,assembler 和 converter 常用于对象转换,但两者在实际项目中的使用较为随意。本文从英文释义、语义区分和模型层区分三个方面探讨了两者的区别,建议按模型层区分,即 Interface 和 Application 层使用 assembler,Infrastructure 层使用 converter,以避免混淆和随意使用。此外,将转换代码抽离为独立方法有助于保持代码整洁和可测试性。
|
11月前
|
消息中间件 监控 NoSQL
驱动系统架构
【10月更文挑战第29天】
151 2
|
9月前
|
弹性计算 API 持续交付
后端服务架构的微服务化转型
本文旨在探讨后端服务从单体架构向微服务架构转型的过程,分析微服务架构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文章首先介绍单体架构的局限性,然后详细阐述微服务架构的核心概念及其在现代软件开发中的应用。通过对比两种架构,指出微服务化转型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最后,讨论了微服务架构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10月前
|
Cloud Native Devops 云计算
云计算的未来:云原生架构与微服务的革命####
【10月更文挑战第21天】 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云原生技术正迅速成为IT行业的新宠。本文深入探讨了云原生架构的核心理念、关键技术如容器化和微服务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技术实现高效、灵活且可扩展的现代应用开发。我们将揭示云原生如何重塑软件开发流程,提升业务敏捷性,并探索其对企业IT架构的深远影响。 ####
24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