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运用状态转换图设计测试用例
基于状态转换软件测试设计是软件测试设计的另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以下4个特征。
(1)软件测试对象的输出和行为方式不仅受当前输入数据的影响,同时还与软件测试对象之前的执行情况、之前的事件或以前的输入数据等有关。
(2)通过引入状态图(State Diagram)来描述软件测试对象和软件测试数据、对象状态之间的关系。
(3)状态图中的各个状态是通过不同的事件驱动的,如函数的调用。
(4)基于状态图开展的测试称之为状态转换测试。
状态图转化法最早运用于嵌入式测试用例设计。在嵌入式软件中,系统通过某种行为驱动能够从一种状态改变到另一种状态。图2-4是内存状态转换图。
图2-4 内存状态转换图
2.3.1 从状态转换图到状态转换树
许多书中都以图2-4作为案例,进行状态转换法测试用例设计的介绍。但是,笔者认为这个图比较麻烦,不利于初学者掌握。下面以视频播放软件作为案例,来给大家介绍一个比较简单易懂的状态转化图,如图2-5所示。
图2-5 视频播放软件
案例2-10:视频播放机。
这个软件的功能是:打开视频播放机,系统处于“开机”状态,单击【运行】键,系统处于“运行”状态;单击【停机】键,播放结束,系统处于停机状态;在“运行”状态单击【快进】键,进入“快进”状态,【快进】键最多可以按4次,分别为2倍数、4倍数、8倍数和16倍数前进;快进状态单击【停止】键返回“运行”状态,停机状态单击【播放】键,重新进入“运行”状态。
状态转换图转为状态转换树的方法是:
(1)状态树的节点描述状态图的状态,状态树的枝干描述状态图的事件。
(2)转换树的根节点为状态图的初始状态,转换树的终节点为叶节点。
(3)转换树的每个节点,在状态图中如有直接后续状态,则添加一个枝干和节点(不同的事件应有不同的枝干和节点),直到出现如下情况,可将此节点作为叶节点:
- 从根节点到新添加的节点的路径上已经出现过相同状态。
或者:
- 新添加节点是状态图的一个结束状态,且不需要考虑其他状态转换。
来源:“Testing Software Design Modeled byFinite-State Machines”, IEEE Transactions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vol.4, no 3, may 1978, p178-187
状态转换软件测试覆盖率。
(1)覆盖软件测试对象所有的状态。
(2)覆盖软件测试对象所有的事件。
(3)覆盖软件测试对象所有的状态转换至少一次。
(4)覆盖软件测试对象所有的状态、事件和状态转换。
为了能够得到比较高的状态转换软件测试覆盖率,再把状态图转换成状态树,然后再设计测试用例。下面讨论视频播放软件状态图是如何转换成状态树的。
图2-6为该软件的0-switch转换图。有了这棵树,就可以设计测试用例了。从树的根节点到所有叶子节点就是一个测试用例,这样就得到4个测试用例,分别为。
图2-6 视频播放软件状态转换图(0-switch)
(1)开机->运行->快进->运行。
(2)开机->运行->快进->快进。
(3)开机->运行->停机->运行。
(4)开机->运行->停机。
上面这棵树叫作0-switch展开,也就是最基本的展开法。为了得到更多的测试用例,可以把这棵树的非结束的叶子节点再进行一次展开,也就是1-switch展开,如图2-7所示。
这样,可以得到7个测试用例:
(1)开机->运行->快进->运行->快进;[J1]
(2)开机->运行->快进->运行->停机;
(3)开机->运行->快进->快进->运行;
(4)开机->运行->快进->快进->快进;
图2-7 视频播放软件状态转换图(1-switch)
(5)开机>运行->停机;
(6)开机>运行->停机->运行->停机;
(7)开机>运行->停机->运行->快进。
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设计2-switch、3-switch……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特殊情况,做到1-switch就已经足够了。
顾翔凡言:
敏捷具有适用性,即使用了敏捷,也不要做成假敏捷,掌握敏捷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