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IO 框架 Okio 的实现原理,到底哪里 OK?

简介: 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个 Square 开源的 I/O 框架 Okio,我们最开始接触到 Okio 框架还是源于 Square 家的 OkHttp 网络框架。那么,OkHttp 为什么要使用 Okio,它相比于 Java 原生 IO 有什么区别和优势?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展开。
本文已收录到 AndroidFamily,技术和职场问题,请关注公众号 [彭旭锐] 提问。

前言

大家好,我是小彭。

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个 Square 开源的 I/O 框架 Okio,我们最开始接触到 Okio 框架还是源于 Square 家的 OkHttp 网络框架。那么,OkHttp 为什么要使用 Okio,它相比于 Java 原生 IO 有什么区别和优势?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展开。

本文源码基于 Okio v3.2.0。


思维导图


1. 说一下 Okio 的优势?

相比于 Java 原生 IO 框架,我认为 Okio 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3 个方面:

  • 1、精简且全面的 API: 原生 IO 使用装饰模式,例如使用 BufferedInputStream 装饰 FileInputStream 文件输入流,可以增强流的缓冲功能。但是原生 IO 的装饰器过于庞大,需要区分字节、字符流、字节数组、字符数组、缓冲等多种装饰器,而这些恰恰又是最常用的基础装饰器。相较之下,Okio 直接在 BufferedSource 和 BufferedSink 中聚合了原生 IO 中所有基础的装饰器,使得框架更加精简;
  • 2、基于共享的缓冲区设计: 由于 IO 系统调用存在上下文切换的性能损耗,为了减少系统调用次数,应用层往往会采用缓冲区策略。但是缓冲区又会存在副作用,当数据从一个缓冲区转移到另一个缓冲区时需要拷贝数据,这种内存中的拷贝显得没有必要。而 Okio 采用了基于共享的缓冲区设计,在缓冲区间转移数据只是共享 Segment 的引用,而减少了内存拷贝。同时 Segment 也采用了对象池设计,减少了内存分配和回收的开销;
  • 3、超时机制: Okio 弥补了部分 IO 操作不支持超时检测的缺陷,而且 Okio 不仅支持单次 IO 操作的超时检测,还支持包含多次 IO 操作的复合任务超时检测。

下面,我们将从这三个优势展开分析:


2. 精简的 Okio 框架

先用一个表格总结 Okio 框架中主要的类型:

类型 描述
Source 输入流
Sink 输出流
BufferedSource 缓存输入流接口,实现类是 RealBufferedSource
BufferedSink 缓冲输出流接口,实现类是 RealBufferedSink
Buffer 缓冲区,由 Segment 链表组成
Segment 数据片段,多个片段组成逻辑上连续数据
ByteString String 类
Timeout 超时控制

2.1 Source 输入流 与 Sink 输出流

在 Java 原生 IO 中有四个基础接口,分别是:

  • 字节流: InputStream 输入流和 OutputStream 输出流;
  • 字符流: Reader 输入流和 Writer 输出流。

而在 Okio 更加精简,只有两个基础接口,分别是:

  • 流: Source 输入流和 Sink 输出流。

Source.kt

interface Source : Closeable {

    // 从输入流读取数据到 Buffer 中(Buffer 等价于 byte[] 字节数组)
    // 返回值:-1:输入内容结束
    @Throws(IOException::class)
    fun read(sink: Buffer, byteCount: Long): Long

    // 超时控制(详细分析见后续文章)
    fun timeout(): Timeout

    // 关闭流
    @Throws(IOException::class)
    override fun close()
}

Sink.java

actual interface Sink : Closeable, Flushable {

    // 将 Buffer 的数据写入到输出流中(Buffer 等价于 byte[] 字节数组)
    @Throws(IOException::class)
    actual fun write(source: Buffer, byteCount: Long)

    // 清空输出缓冲区
    @Throws(IOException::class)
    actual override fun flush()

    // 超时控制(详细分析见后续文章)
    actual fun timeout(): Timeout

    // 关闭流
    @Throws(IOException::class)
    actual override fun close()
}

2.2 InputStream / OutputStream 与 Source / Sink 互转

在功能上,InputStream - Source 和 OutputStream - Sink 分别是等价的,而且是相互兼容的。结合 Kotlin 扩展函数,两种接口之间的转换会非常方便:

  • source(): InputStream 转 Source,实现类是 InputStreamSource;
  • sink(): OutputStream 转 Sink,实现类是 OutputStreamSink;

比较不理解的是: Okio 没有提供 InputStreamSource 和 OutputStreamSink 转回 InputStream 和 OutputStream 的方法,而是需要先转换为 BufferSource 与 BufferSink,再转回 InputStream 和 OutputStream。

  • buffer(): Source 转 BufferedSource,Sink 转 BufferedSink,实现类分别是 RealBufferedSource 和 RealBufferedSink。

示例代码

// 原生 IO -> Okio
val source = FileInputStream(File("")).source()
val bufferSource = FileInputStream(File("")).source().buffer()

val sink = FileOutputStream(File("")).sink()
val bufferSink = FileOutputStream(File("")).sink().buffer()

// Okio -> 原生 IO
val inputStream = bufferSource.inputStream()
val outputStream = bufferSink.outputStream()

JvmOkio.kt

// InputStream -> Source
fun InputStream.source(): Source = InputStreamSource(this, Timeout())

// OutputStream -> Sink
fun OutputStream.sink(): Sink = OutputStreamSink(this, Timeout())

private class InputStreamSource(
    private val input: InputStream,
    private val timeout: Timeout
) : Source {

    override fun read(sink: Buffer, byteCount: Long): Long {
        if (byteCount == 0L) return 0
        require(byteCount >= 0) { "byteCount < 0: $byteCount" }
        try {
            // 同步超时监控(详细分析见后续文章)
            timeout.throwIfReached()
            // 读入 Buffer
            val tail = sink.writableSegment(1)
            val maxToCopy = minOf(byteCount, Segment.SIZE - tail.limit).toInt()
            val bytesRead = input.read(tail.data, tail.limit, maxToCopy)
            if (bytesRead == -1) {
                if (tail.pos == tail.limit) {
                    // We allocated a tail segment, but didn't end up needing it. Recycle!
                    sink.head = tail.pop()
                    SegmentPool.recycle(tail)
                }
                return -1
            }
            tail.limit += bytesRead
            sink.size += bytesRead
            return bytesRead.toLong()
        } catch (e: AssertionError) {
            if (e.isAndroidGetsocknameError) throw IOException(e)
            throw e
        }
  }

  override fun close() = input.close()

  override fun timeout() = timeout

  override fun toString() = "source($input)"
}

private class OutputStreamSink(
    private val out: OutputStream,
    private val timeout: Timeout
) : Sink {

    override fun write(source: Buffer, byteCount: Long) {
        checkOffsetAndCount(source.size, 0, byteCount)
        var remaining = byteCount
        // 写出 Buffer
        while (remaining > 0) {
            // 同步超时监控(详细分析见后续文章)
            timeout.throwIfReached()
            // 取有效数据量和剩余输出量的较小值
            val head = source.head!!
            val toCopy = minOf(remaining, head.limit - head.pos).toInt()
            out.write(head.data, head.pos, toCopy)

            head.pos += toCopy
            remaining -= toCopy
            source.size -= toCopy

            // 指向下一个 Segment
            if (head.pos == head.limit) {
                source.head = head.pop()
                SegmentPool.recycle(head)
            }
        }
    }

    override fun flush() = out.flush()

    override fun close() = out.close()

    override fun timeout() = timeout

    override fun toString() = "sink($out)"
}

Okio.kt

// Source -> BufferedSource
fun Source.buffer(): BufferedSource = RealBufferedSource(this)

// Sink -> BufferedSink
fun Sink.buffer(): BufferedSink = RealBufferedSink(this)

2.3 BufferSource 与 BufferSink

在 Java 原生 IO 中,为了减少系统调用次数,我们一般不会直接调用 InputStream 和 OutputStream,而是会使用 BufferedInputStreamBufferedOutputStream 包装类增加缓冲功能。

例如,我们希望采用带缓冲的方式读取字符格式的文件,则需要先将文件输入流包装为字符流,再包装为缓冲流:

Java 原生 IO 示例

// 第一层包装
FileInputStream fis = new FileInputStream(file);
// 第二层包装
InputStreamReader isr = new InputStreamReader(new FileInputStream(file), "UTF-8");
// 第三层包装
BufferedReader br = new BufferedReader(isr);
String line;
while ((line = br.readLine()) != null) {
    ...
}
// 省略 close

同理,我们在 Okio 中一般也不会直接调用 Source 和 Sink,而是会使用 BufferedSourceBufferedSink 包装类增加缓冲功能:

Okio 示例

val bufferedSource = file.source()/*第一层包装*/.buffer()/*第二层包装*/
while (!bufferedSource.exhausted()) {
    val line = bufferedSource.readUtf8Line();
    ...
}
// 省略 close

网上有资料说 Okio 没有使用装饰器模式,所以类结构更简单。 这么说其实不太准确,装饰器模式本身并不是缺点,而且从 BufferedSource 和 BufferSink 可以看出 Okio 也使用了装饰器模式。 严格来说是原生 IO 的装饰器过于庞大,而 Okio 的装饰器更加精简。

比如原生 IO 常用的流就有这么多:

  • 原始流: FileInputStream / FileOutputStream 与 SocketInputStream / SocketOutputStream;
  • 基础接口(区分字节流和字符流): InputStream / OutputStream 与 Reader / Writer;
  • 缓存流: BufferedInputStream / BufferedOutputStream 与 BufferedReader / BufferedWriter;
  • 基本类型: DataInputStream / DataOutputStream;
  • 字节数组和字符数组: ByteArrayInputStream / ByteArrayOutputStream 与 CharArrayReader / CharArrayWriter;
  • 此处省略一万个字。

原生 IO 框架

而这么多种流在 Okio 里还剩下多少呢?

  • 原始流: FileInputStream / FileOutputStream 与 SocketInputStream / SocketOutputStream;
  • 基础接口: Source / Sink;
  • 缓存流: BufferedSource / BufferedSink。

Okio 框架

就问你服不服?

而且你看哈,这些都是平时业务开发中最常见的基本类型,原生 IO 把它们都拆分开了,让问题复杂化了。反观 Okio 直接在 BufferedSource 和 BufferedSink 中聚合了原生 IO 中基本的功能,而不再需要区分字节、字符、字节数组、字符数组、基础类型等等装饰器,确实让框架更加精简。

BufferedSource.kt

actual interface BufferedSource : Source, ReadableByteChannel {

    actual val buffer: Buffer

    // 读取 Int
    @Throws(IOException::class)
    actual fun readInt(): Int

    // 读取 String
    @Throws(IOException::class)
    fun readString(charset: Charset): String

    ...

    fun inputStream(): InputStream
}

BufferedSink.kt

actual interface BufferedSink : Sink, WritableByteChannel {

    actual val buffer: Buffer

    // 写入 Int
    @Throws(IOException::class)
    actual fun writeInt(i: Int): BufferedSink

    // 写入 String
    @Throws(IOException::class)
    fun writeString(string: String, charset: Charset): BufferedSink

    ...

    fun outputStream(): OutputStream
}

2.4 RealBufferedSink 与 RealBufferedSource

BufferedSource 和 BufferedSink 还是接口,它们的真正的实现类是 RealBufferedSource 和 RealBufferedSink。可以看到,在实现类中会创建一个 Buffer 缓冲区,在输入和输出的时候,都会借助 “Buffer 缓冲区” 减少系统调用次数。

RealBufferedSource.kt

internal actual class RealBufferedSource actual constructor(
    // 装饰器模式
    @JvmField actual val source: Source
) : BufferedSource {

    // 创建输入缓冲区
    @JvmField val bufferField = Buffer()

    // 带缓冲地读取(全部数据)
    override fun readString(charset: Charset): String {
        buffer.writeAll(source)
        return buffer.readString(charset)
    }

    // 带缓冲地读取(byteCount)
    override fun readString(byteCount: Long, charset: Charset): String {
        require(byteCount)
        return buffer.readString(byteCount, charset)
    }
}

RealBufferedSink.kt

internal actual class RealBufferedSink actual constructor(
    // 装饰器模式
    @JvmField actual val sink: Sink
) : BufferedSink {

    // 创建输出缓冲区
    @JvmField val bufferField = Buffer()

    // 带缓冲地写入(全部数据)
    override fun writeString(string: String, charset: Charset): BufferedSink {
        buffer.writeString(string, charset)
        return emitCompleteSegments()
    }

    // 带缓冲地写入(beginIndex - endIndex)
    override fun writeString(
        string: String,
        beginIndex: Int,
        endIndex: Int,
        charset: Charset
    ): BufferedSink {
        buffer.writeString(string, beginIndex, endIndex, charset)
        return emitCompleteSegments()
    }
}

至此,Okio 基本框架分析结束,用一张图总结:

Okio 框架


3. Okio 的缓冲区设计

3.1 使用缓冲区减少系统调用次数

在操作系统中,访问磁盘和网卡等 IO 操作需要通过系统调用来执行。系统调用本质上是一种软中断,进程会从用户态陷入内核态执行中断处理程序,完成 IO 操作后再从内核态切换回用户态。

可以看到,系统调用存在上下文切换的性能损耗。为了减少系统调用次数,应用层往往会采用缓冲区策略:

以 Java 原生 IO BufferedInputStream 为例,会通过一个 byte[] 数组作为数据源的输入缓冲,每次读取数据时会读取更多数据到缓冲区中:

  • 如果缓冲区中存在有效数据,则直接从缓冲区数据读取;
  • 如果缓冲区不存在有效数据,则先执行系统调用填充缓冲区(fill),再从缓冲区读取数据;
  • 如果要读取的数据量大于缓冲区容量,就会跳过缓冲区直接执行系统调用。

输出流 BufferedOutputStream 也类似,输出数据时会优先写到缓冲区,当缓冲区满或者手动调用 flush() 时,再执行系统调用写出数据。

伪代码

// 1. 输入
fun read(byte[] dst, int len) : Int {
    // 缓冲区有效数据量
    int avail = count - pos
    if(avail <= 0) {
        if(len >= 缓冲区容量) {
            // 直接从输入流读取
            read(输入流 in, dst, len)
        }
        // 填充缓冲区
        fill(数据源 in, 缓冲区)
    }
    // 本次读取数据量,不超过可用容量
    int cnt = (avail < len) ? avail : len?
    read(缓冲区, dst, cnt)
    // 更新缓冲区索引
    pos += cnt
    return cnt
}

// 2. 输出
fun write(byte[] src, len) {
    if(len > 缓冲区容量) {
        // 先将缓冲区写出
        flush(缓冲区)
        // 直接写出数据
        write(输出流 out, src, len)
    }
    // 缓冲区剩余容量
    int left = 缓冲区容量 - count
    if(len > 缓冲区剩余容量) {
        // 先将缓冲区写出
        flush(缓冲区)
    }
    // 将数据写入缓冲区
    write(缓冲区, src, len)
    // 更新缓冲区已添加数据容量
    count += len
}

3.2 缓冲区的副作用

的确,缓冲区策略能有效地减少系统调用次数,不至于读取一个字节都需要执行一次系统调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良好。 但考虑一种 “双流操作” 场景,即从一个输入流读取,再写入到一个输出流。回顾刚才讲的缓存策略,此时的数据转移过程为:

  • 1、从输入流读取到缓冲区;
  • 2、从输入流缓冲区拷贝到 byte[](拷贝)
  • 3、将 byte[] copy 到输出流缓冲区(拷贝);
  • 4、将输出流缓冲区写入到输出流。

如果这两个流都使用了缓冲区设计,那么数据在这两个内存缓冲区之间相互拷贝,就显得没有必要。

3.3 Okio 的 Buffer 缓冲区

Okio 当然也有缓冲区策略,如果没有就会存在频繁系统调用的问题。

Buffer 是 RealBufferedSource 和 RealBufferedSink 的数据缓冲区。虽然在实现上与原生 BufferedInputStream 和 BufferedOutputStream 不一样,但在功能上是一样的。区别在于:

  • 1、BufferedInputStream 中的缓冲区是 “一个固定长度的字节数组” ,数据从一个缓冲区转移到另一个缓冲区需要拷贝;
  • 2、Buffer 中的缓冲区是 “一个 Segment 双向循环链表” ,每个 Segment 对象是一小段字节数组,依靠 Segment 链表的顺序组成逻辑上的连续数据。这个 Segment 片段是 Okio 高效的关键。

Buffer.kt

actual class Buffer : BufferedSource, BufferedSink, Cloneable, ByteChannel {

    // 缓冲区(Segment 双向链表)
    @JvmField internal actual var head: Segment? = null

    // 缓冲区数据量
    @get:JvmName("size")
    actual var size: Long = 0L
        internal set

    override fun buffer() = this

    actual override val buffer get() = this
}

对比 BufferedInputStream:

BufferedInputStream.java

public class BufferedInputStream extends FilterInputStream {

    // 缓冲区的默认大小(8KB)
    private static int DEFAULT_BUFFER_SIZE = 8192;

    // 输入缓冲区(固定长度的数组)
    protected volatile byte buf[];

    // 有效数据起始位,也是读数据的起始位
    protected int pos;

    // 有效数据量,pos + count 是写数据的起始位
    protected int count;

    ...
}

3.4 Segment 片段与 SegmentPool 对象池

Segment 中的字节数组是可以 “共享” 的,当数据从一个缓冲区转移到另一个缓冲区时,可以共享数据引用,而不一定需要拷贝数据。

Segment.kt

internal class Segment {

    companion object {
        // 片段的默认大小(8KB)
        const val SIZE = 8192
        // 最小共享阈值,超过 1KB 的数据才会共享
        const val SHARE_MINIMUM = 1024
    }

    // 底层数组
    @JvmField val data: ByteArra
    // 有效数据的起始位,也是读数据的起始位
    @JvmField var pos: Int = 0
    // 有效数据的结束位,也是写数据的起始位
    @JvmField var limit: Int = 0
    // 共享标记位
    @JvmField var shared: Boolean = false
    // 宿主标记位
    @JvmField var owner: Boolean = false
    // 后续指针
    @JvmField var next: Segment? = null
    // 前驱指针
    @JvmField var prev: Segment? = null

    constructor() {
        // 默认构造 8KB 数组(为什么默认长度是 8KB)
        this.data = ByteArray(SIZE)
        // 宿主标记位
        this.owner = true
        // 共享标记位
        this.shared = false
    }
}

另外,Segment 还使用了对象池设计,被回收的 Segment 对象会缓存在 SegmentPool 中。SegmentPool 内部维护了一个被回收的 Segment 对象单链表,缓存容量的最大值是 MAX_SIZE = 64 * 1024,也就相当于 8 个默认 Segment 的长度:

SegmentPool.kt

// object:全局单例
internal actual object SegmentPool {

    // 缓存容量
    actual val MAX_SIZE = 64 * 1024

    // 头节点
    private val LOCK = Segment(ByteArray(0), pos = 0, limit = 0, shared = false, owner = false)

    ...
}

Segment 示意图


4. 总结

  • 1、Okio 将原生 IO 多种基础装饰器聚合在 BufferedSource 和 BufferedSink,使得框架更加精简;
  • 2、为了减少系统调用次数的同时,应用层 IO 框架会使用缓存区设计。而 Okio 使用了基于共享 Segment 的缓冲区设计,减少了在缓冲区间转移数据的内存拷贝;
  • 3、Okio 弥补了部分 IO 操作不支持超时检测的缺陷,而且 Okio 不仅支持单次 IO 操作的超时检测,还支持包含多次 IO 操作的复合任务超时检测。

关于 Okio 超时机制的详细分析,我们在 下一篇文章 里讨论。请关注。


参考资料

目录
相关文章
|
3月前
|
物联网 区块链 vr&ar
未来已来:探索区块链、物联网与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合与应用安卓与iOS开发中的跨平台框架选择
【8月更文挑战第30天】在科技的巨轮下,新技术不断涌现,引领着社会进步。本文将聚焦于当前最前沿的技术——区块链、物联网和虚拟现实,探讨它们各自的发展趋势及其在未来可能的应用场景。我们将从这些技术的基本定义出发,逐步深入到它们的相互作用和集成应用,最后展望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一个全新的数字生态系统。
|
20天前
|
算法 JavaScript Android开发
|
24天前
|
网络协议 物联网 API
Python网络编程:Twisted框架的异步IO处理与实战
【10月更文挑战第26天】Python 是一门功能强大且易于学习的编程语言,Twisted 框架以其事件驱动和异步IO处理能力,在网络编程领域独树一帜。本文深入探讨 Twisted 的异步IO机制,并通过实战示例展示其强大功能。示例包括创建简单HTTP服务器,展示如何高效处理大量并发连接。
40 1
|
29天前
|
Java 程序员 API
Android|集成 slf4j + logback 作为日志框架
做个简单改造,统一 Android APP 和 Java 后端项目打印日志的体验。
99 1
|
23天前
|
网络协议 调度 开发者
Python网络编程:Twisted框架的异步IO处理与实战
【10月更文挑战第27天】本文介绍了Python网络编程中的Twisted框架,重点讲解了其异步IO处理机制。通过反应器模式,Twisted能够在单线程中高效处理多个网络连接。文章提供了两个实战示例:一个简单的Echo服务器和一个HTTP服务器,展示了Twisted的强大功能和灵活性。
32 0
|
2月前
|
前端开发 Java 数据库
💡Android开发者必看!掌握这5大框架,轻松打造爆款应用不是梦!🏆
在Android开发领域,框架犹如指路明灯,助力开发者加速应用开发并提升品质。本文将介绍五大必备框架:Retrofit简化网络请求,Room优化数据库访问,MVVM架构提高代码可维护性,Dagger 2管理依赖注入,Jetpack Compose革新UI开发。掌握这些框架,助你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打造爆款应用。
370 3
|
2月前
|
编译器 Android开发 开发者
带你了解Android Jetpack库中的依赖注入框架:Hilt
本文介绍了Hilt,这是Google为Android开发的依赖注入框架,基于Dagger构建,旨在简化依赖注入过程。Hilt通过自动化的组件和注解减少了DI的样板代码,提高了应用的可测试性和可维护性。文章详细讲解了Hilt的主要概念、基本用法及原理,帮助开发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Hilt。
85 8
|
3月前
|
设计模式 Java Android开发
探索安卓应用开发:从新手到专家的旅程探索iOS开发中的SwiftUI框架
【8月更文挑战第29天】本文旨在通过一个易于理解的旅程比喻,带领读者深入探讨安卓应用开发的各个方面。我们将从基础概念入手,逐步过渡到高级技术,最后讨论如何维护和推广你的应用。无论你是编程新手还是有经验的开发者,这篇文章都将为你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和实用的代码示例。让我们一起开始这段激动人心的旅程吧!
|
6天前
|
开发框架 前端开发 Android开发
安卓与iOS开发中的跨平台策略
在移动应用开发的战场上,安卓和iOS两大阵营各据一方。随着技术的演进,跨平台开发框架成为开发者的新宠,旨在实现一次编码、多平台部署的梦想。本文将探讨跨平台开发的优势与挑战,并分享实用的开发技巧,帮助开发者在安卓和iOS的世界中游刃有余。
|
11天前
|
搜索推荐 Android开发 开发者
探索安卓开发中的自定义视图:打造个性化UI组件
【10月更文挑战第39天】在安卓开发的世界中,自定义视图是实现独特界面设计的关键。本文将引导你理解自定义视图的概念、创建流程,以及如何通过它们增强应用的用户体验。我们将从基础出发,逐步深入,最终让你能够自信地设计和实现专属的UI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