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 拥塞控制详解 | 3. 设计空间(下)

简介: TCP 拥塞控制详解 | 3. 设计空间(下)

3.3 比较分析


评估任何拥塞控制机制的第一步是单独衡量其性能,包括:


  • 流能够达到平均吞吐量(goodput)。
  • 流的平均端到端延迟体验。
  • 机制应该避免跨一系列运维场景的持久化队列。
  • 机制应该在一系列运维场景中都是稳定的。
  • 流获得公平的可用容量份额的程度。


第二步是比较两种或更多机制。考虑到互联网的分布式特性,没有办法确保统一采用一种机制。比较吞吐量等量化指标很容易,问题是如何评估可能共存的、相互竞争网络资源的多种机制。


问题不在于某个给定机制是否能够公平对待所有流,而在于机制 A 是否能公平对待机制 B 管理的流。如果机制 A 能够提供比 B 更好的吞吐量,但也许是通过更积极的方式来做到这一点,因此,A 会从 B 窃取带宽,那么 A 的改进就不是公平的,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很明显,互联网的高度分散的拥塞控制方法是有效的,大量的流以合作的方式响应拥塞,为更激进的流打开了大门,牺牲了那些实施了不那么激进的算法的流的性能。


延伸阅读:

R. Ware, et al. Beyond Jain’s Fairness Index: Setting the Bar for the Deployment of Congestion Control Algorithms. ACM SIGCOMM HotNets. November 2019.


在过去 30 年里,这样的争论已经发生了很多次,这为部署新算法设置了很高的门槛。即使新算法的全球部署会产生净积极效果,增量部署(这是唯一的实际选择)仍然可能会对使用现有算法的流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大家不愿部署新方法。但正如 Ranysha Ware 及其同事所指出的那样,这种分析存在三个问题:


  • 理想驱动的目标(Ideal-Driven Goalposting): 基于公平的门槛决定了新机制 B 应该与当前部署的机制 A 平等共享瓶颈链接。这个目标在实践中太理想化了,特别是当 A 有时对自己的流也无法完全公平的时候。
  • 以吞吐量为中心(Throughput-Centricity): 基于公平的门槛关注新机制 B 如何通过关注 A 已实现的吞吐量来影响使用机制 A 的竞争流。然而,这忽略了其他重要的性能指标,如延迟、流完成时间或丢包率。
  • 平衡假设(Assumption of Balance): 机制间的相互作用通常具有某些偏见,但公平指标不能告诉我们结果是偏向于现状还是反对现状。就可部署性而言,新机制 B 比老机制 A 占用更大的带宽份额还是留给 A 更大的带宽份额是有区别的: 前者可能会引起老机制 A 用户的抱怨,而后者却不会。Jain 公平指数对两种情况的打分基本一样。


相对于简单计算 Jain 公平指数,Ware 主张使用基于丢包的阈值,以吞吐量的减少或延迟或抖动的增加来衡量。直观的说,如果使用新机制 B 的流对使用现有机制 A 的流造成的伤害在一个范围内,这个范围来源于 A 管理的某个流对其他流造成的伤害,我们可以认为 B 与 A 一起部署不会造成更多伤害。Ware 继续提出了可接受伤害的具体测量方法,结果证明这比乍看起来要复杂得多。即使使用单一拥塞控制算法,一个流对另一个流造成的伤害也取决于 RTT、启动时间和持续时间等因素。因此,对伤害的衡量需要考虑到在现有机制下,不同的流动对彼此的影响,并力求在新算法中没有变得更糟。


3.4 实验方法


评估拥塞控制机制的方法是测量真实系统的性能,正如我们在第一章中指出的,Linux 中实现的版本是各个机制的实际规范。我们现在介绍一种执行这些度量的广泛应用的具体方法,该方法使用了 Netesto(网络测试工具包, Network Test Toolkit) ,这是 GitHub 上的一个软件工具集。此外还有基于模拟的方法,NS-3 是最流行的开源工具。


延伸阅读:

Netesto

NS-3 Network Simulator


请注意,虽然本节介绍的实验测量了真正的拥塞控制算法(当然,我们还没有详细描述),目的是概述如何评估算法,而不是得出任何关于具体机制的结论。


3.4.1 实验设置


我们在 Linux 主机上运行真正的 TCP 发送者/接收者,并使用netemtbf qdisc等内核包来研究一系列行为,然后使用tcpdump收集性能数据。连接终端主机的网络是由一组真实的交换机和仿真组件构成的,可以支持如广域延迟和低带宽链路等场景。


实验沿着两个正交维度进行。一个是网络拓扑结构,包括链路带宽、RTT、缓冲区大小等。另一个维度是我们在网络上运行的流量负载,包括流的数量和持续时间,以及每个流的特征(例如,stream vs RPC)。


针对网络拓扑结构,我们评估了三种特定配置下的算法:


  • 具有 20μs RTT 和 10 Gbps 链路带宽的局域网。这个场景表示同一数据中心机架中的服务器。
  • 具有 10ms RTT 和 10 Gbps 链路带宽的广域网,通过配置一个 20000 个包的发送队列从而在接收端引入延迟。瓶颈是一个具有浅缓冲区(1-2 MB)的真实交换机。当观察两到三个流时,这是一个很好的可视化算法动态的场景。
  • 具有 40ms RTT 和 10/100 Mbps 瓶颈带宽的广域网,通过引入中间路由器将链路带宽降低到 10 或 100 Mbps。这个场景反映了终端用户在现代网络上可能体验到的连接。


图 13 展示了前两个场景的拓扑结构,其中发送方和接收方通过单个交换机连接。在第二个场景中,使用接收器中的netem实现延迟,只影响被发送回的 ACK。


image.png

图 13. 10Gbps 测试拓扑,引入可选的 10ms 延迟。


图 14 显示了第三种场景的拓扑结构,其中路由器由基于服务器的转发器实现,该转发器使用tbf qdisc限制出口链路带宽。


image.png

图 14. 10-100 Mbps 测试拓扑,引入可选的 10ms 或 40ms 延迟。


对于流量负载,我们通过以下测试来评估算法的动态性和公平性:


  • 2-flow 测试: 第一条流持续 60 秒,第二条流持续 20 秒并比第一条晚 22 秒开始。
  • 3-flow 测试: 第一条流 60 秒,第二条流 40 秒并比第一条流晚 12 秒开始,第三条流 20 秒并比第一条流晚 26 秒开始。


这些测试使下列工作成为可能:


  • 检查现有流对新流的适应速度有多快。
  • 检查流终止并释放的带宽被新流使用的速度有多快。
  • 度量使用相同(或不同)拥塞算法的流之间的公平性。
  • 度量拥堵程度。
  • 识别性能发生突然变化的情况,显示可能的不稳定性。


其他测试包括组合流,外加 10 KB 和 1 MB 的 RPC。这些测试允许我们查看较小的 RPC 流是否会受到影响,如果是的话,会受到多少影响。这些测试使下列工作成为可能:


  • 研究在不断增加的负荷下的行为。
  • 测量 1 MB 和 10 KB 流的性能(吞吐量和延迟),以及在它们之间分配可用带宽的公平程度。
  • 识别重传或延迟发生突然变化时的情况,这是不稳定的信号。


3.4.2 结果示例


下面展示了一些示例结果,我们选取这些结果来说明评估过程。从一个简单的 2-flow 实验开始,其中两个流都由相同的拥塞控制算法管理。图 15 显示了生成的 goodput 图。正如人们所希望的那样,一旦第二个流(红色部分)在 20 秒后开始,两个流的就会收敛到几乎使用相等的可用带宽。这种收敛不会立即发生(两个图在第二个流开始大约 10 秒后交叉),其他算法试图纠正这种行为(例如,通过使用来自路由器的显式反馈)。有利的一面是,一旦第二个流结束,第一个流会很快使用释放的带宽。


image.png


图 15. 运行在相同拥塞控制算法下的两个流实现的 goodput(端到端交付的每秒字节数)。


也可以更仔细观察这两个流,例如跟踪每个流的拥塞窗口。相应的图表如图 16 所示。毫不奇怪,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算法会有不同的"模式"来应对拥塞窗口,我们将在下一章中看到更多细节。



图 16. 在相同的拥塞控制算法下竞争带宽的两个流的拥塞窗口(以字节度量)。


我们可以改变其中一个流程使用的算法来重复这些实验,从而可视化这两种算法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如果两者都是公平算法,我们将期望看到类似于图 15 的结果。如果没有,可能会看到类似于图 17 的结果,其中第二个流(算法 B)积极的从第一个流(算法 A)夺走带宽。


image.png


图 17. 运行在不同拥塞控制算法下的两个流的 goodput(端到端交付的每秒字节数),其中一个流接收的带宽明显少于另一个。


可以在三个并发流中重复实验,但我们接下来要评估各种算法如何处理不同的工作负载。特别的,我们对大小公平(size fairness) 问题感兴趣,也就是说,当给定算法必须与正在进行的流竞争时,如何处理连续的 10 KB 或 1 MB RPC 调用。图 18 (1 MB 的 RPC)和图 19 (10 KB 的 RPC)显示了一些示例结果。图中显示了五种不同算法(用不同颜色表示)的性能,测试了 1、2、4、8 和 16 个并发流。


image.png


图 18. 当与不同数量的 TCP 流竞争时,通过 5 种不同算法的 1 MB RPC 调用的平均 goodput(以 Gbps 为单位)。


image.png

图 19. 当与不同数量的 TCP 流竞争时,通过 5 种不同算法的 10 KB RPC 调用的平均 goodput(以 Gbps 为单位)。


1 MB 的结果并不令人惊讶,在五种算法中没有显著的异常值,并且随着 rpc 与越来越多的流竞争,平均 goodput 越来越低。虽然图 18 没有显示,但当所有流都基于 stream 时,第四个算法(绿色)的性能最好,避免了在 RPC 调用之间共享可用带宽时会发生的大量重传。


10 KB 的结果有一个显著的异常值,第三个算法(黄色)的性能明显更好,差不多有 4 倍的优势。如果我们绘制延迟而不是带宽(这是和小消息 RPC 调用更相关的指标),则会发现第三种算法实现了最低的延迟,其 P99 和 P999 基本相同。


最后,可以在包含广域 RTT 的网络拓扑上重复上述所有实验。当然,流之间的公平性和流大小的公平性仍然值得关注,但排队延迟也可能成为问题。例如,图 20 显示了当网络拓扑包含 10 Mbps 瓶颈链路和 40ms RTT 时,四种不同算法的 P99 延迟。关于这个结果的重要结论是,当瓶颈路由器上可用的缓冲的带宽时延积小于一个单位时,第二种算法(红色)的性能很差,这引起了对另一个可能影响结果的变量的注意。


image.png


图 20. 瓶颈路由器上不同数量的缓冲区对 40ms WAN 上与单个流竞争的 10 KB RPC 调用的 P99 延迟影响。


最后我们通过一个总结结束对实验方法的讨论。当观察一组算法和一系列拓扑/流量场景时,可以得出结论: 没有任何一种算法在所有条件下优于所有其他算法。这些例子证明了,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拥塞控制一直是网络研究者和实践者都感兴趣的话题。

目录
相关文章
|
缓存 网络协议 算法
四十一、TCP可靠传输、流量控制、拥塞控制
四十一、TCP可靠传输、流量控制、拥塞控制
四十一、TCP可靠传输、流量控制、拥塞控制
|
缓存 网络协议 算法
计算机网络学习26:TCP/UDP对比区别、TCP流量控制、拥塞控制、超时重传时间的选择、可靠传输的实现
UDP: User Datagram Protocol 用户数据报协议 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 同时这里指的连接是指逻辑连接,而不是物理连接。
计算机网络学习26:TCP/UDP对比区别、TCP流量控制、拥塞控制、超时重传时间的选择、可靠传输的实现
|
网络协议 算法 5G
TCP 拥塞控制详解 | 7. 超越 TCP(下)
TCP 拥塞控制详解 | 7. 超越 TCP(下)
456 1
TCP 拥塞控制详解 | 7. 超越 TCP(下)
|
缓存 网络协议 算法
TCP 拥塞控制详解 | 7. 超越 TCP(上)
TCP 拥塞控制详解 | 7. 超越 TCP(上)
243 0
TCP 拥塞控制详解 | 7. 超越 TCP(上)
|
监控 网络协议 算法
TCP 拥塞控制详解 | 6. 主动队列管理
TCP 拥塞控制详解 | 6. 主动队列管理
402 1
TCP 拥塞控制详解 | 6. 主动队列管理
|
网络协议 算法 测试技术
TCP 拥塞控制详解 | 5. 回避算法
TCP 拥塞控制详解 | 5. 回避算法
196 1
TCP 拥塞控制详解 | 5. 回避算法
|
存储 网络协议 算法
TCP 拥塞控制详解 | 4. 控制算法(下)
TCP 拥塞控制详解 | 4. 控制算法(下)
189 0
TCP 拥塞控制详解 | 4. 控制算法(下)
|
存储 网络协议 算法
TCP 拥塞控制详解 | 4. 控制算法(上)
TCP 拥塞控制详解 | 4. 控制算法(上)
191 0
TCP 拥塞控制详解 | 4. 控制算法(上)
|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存储 网络协议
TCP 拥塞控制详解 | 3. 设计空间(上)
TCP 拥塞控制详解 | 3. 设计空间(上)
263 0
TCP 拥塞控制详解 | 3. 设计空间(上)
|
网络协议
TCP/IP协议的介绍
TCP/IP协议是众多协议的统称,通过分层结构来管理。可分为七层模型或四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