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码位置:
1.Makefile的使用
一个通用的Makefile,它可以用来编译应用程序。
比如编写一个好的makefile ,可能具备以下的优点:
① 支持多个目录、多层目录、多个文件;
② 支持给所有文件设置编译选项;
③ 支持给某个目录设置编译选项;
④ 支持给某个文件单独设置编译选项;
⑤ 简单、好用。
1.1 Makefile规则与示例
1.1.1 为什么需要Makefile
make命令根据文件更新的时间戳来决定哪些文件需要重新编译,这使得可以避免编译已经编译过的、没有变化的程序,可以大大提高编译效率。修改源文件或头文件,只需要重新编译牵涉到的文件,就可以重新生成APP
1.1.2 Makefile其实挺简单
看这个图片 提出一个要求 如果一个文件被修改 如何执行 三个gcc中的哪些。内部执行的机制是什么?
其实内部的机制是一个makefile文件。
这个机制该如何使用makefile去编写呢?
先了解一下makefile的语法结构,一个简单的Makefile文件包含一系列的“规则”,其样式如下:
目标(target)…: 依赖(prerequiries)… <tab>命令(command)
如果“依赖文件”比“目标文件”更加新,那么执行“命令”来重新生成“目标文件”。命令被执行的2个条件:依赖文件比目标文件新,或是 目标文件还没生成。
目标(target)通常是要生成的文件的名称,可以是可执行文件或OBJ文件,也可以是一个执行的动作名称,诸如`clean’。
依赖是用来产生目标的材料(比如源文件),一个目标经常有几个依赖。命令是生成目标时执行的动作,一个规则可以含有几个命令,每个命令占一行。
注意:每个命令行前面必须是一个Tab字符,即命令行第一个字符是Tab。这是容易出错的地方。
如上所述,将以上的gcc命令写成makefile :
三条makefile的命令,第一次三个都执行了,第二次只执行了如上右下角的两条。
现在我用notepad写出此makefile如下,并且写出makefile中包含的c文件。
再用FZ导入ubuntu中,如下图所示:
远程挂载Ubuntu,操作如下
当你修改文件之后,他会显示执行了那些gcc。
通常,如果一个依赖发生了变化,就需要规则调用命令以更新或创建目标。但是并非所有的目标都有依赖,例如,目标“clean”的作用是清除文件,它没有依赖。
规则一般是用于解释怎样和何时重建目标。make首先调用命令处理依赖,进而才能创建或更新目标。当然,一个规则也可以是用于解释怎样和何时执行一个动作,即打印提示信息。
一个Makefile文件可以包含规则以外的其他文本,但一个简单的Makefile文件仅仅需要包含规则。虽然真正的规则比这里展示的例子复杂,但格式是完全一样的。
对于上面的Makefile,执行“make”命令时,仅当hello.c文件比hello文件新,才会执行命令“arm-linux-gcc –o hello hello.c”生成可执行文件hello;如果还没有hello文件,这个命令也会执行。
运行“make clean”时,由于目标clean没有依赖,它的命令“rm -f hello”将被强制执行。
1.1.3 在Makefile中怎么放置第1个目标
执行make命令时如果不指定目标,那么它默认是去生成第1个目标。
所以“第1个目标”,位置很重要。有时候不太方便把第1个目标完整地放在文件前面,这时可以在文件的前面直接放置目标,在后面再完善它的依赖与命令。比如:
First_target: // 这句话放在前面 .... // 其他代码,比如include其他文件得到后面的xxx变量 First_target : $(xxx) $(yyy) // 在文件的后面再来完善 command
1.2 makefile的语法
1.2.1通配符:%.o
一次性代表所有的.o文件和.c文件
Makefile中$@、$^、$<称为自动变量。
$@表示规则的目标文件名;
$^表示所有依赖的名字,名字之间用空格隔开;
$<表示第一个依赖的文件名。
‘%’是通配符,它和一个字符串中任意个数的字符相匹配。
test : main.o sub.o gcc -o test main.o sub.o %.o : %.c gcc -c -o $@ $<
1.2.2 假想目标:.PHONY
假想目标:
我们的Makefile中有这样的目标:
test :a.o b.o c.o gcc -o test $^ %.o : %.c gcc -c -o $@ $< clean: rm *.o test
如果当前目录下恰好有名为“clean”的文件,那么执行“make clean”时它就不会执行那些删除命令。
这时我们需要把“clean”这个目标,设置为“假想目标”,这样可以确保执行“make clean”时那些删除命令肯定可以得到执行。
使用下面的语句把“clean”设置为假想目标:
.PHONY : clean
1.2.3即时变量、延时变量、export
即时变量、延时变量:
变量的定义语法形式如下:
A = xxx // 延时变量 B ?= xxx // 延时变量,只有第一次定义时赋值才成功;如果曾定义过,此赋值无效 C := xxx // 立即变量 D += yyy // 如果D在前面是延时变量,那么现在它还是延时变量; // 如果D在前面是立即变量,那么现在它还是立即变量
在GNU make中对变量的赋值有两种方式:延时变量、立即变量。
上图中,变量A是延时变量,它的值在使用时才展开、才确定。比如:
A = $@ test: @echo $A
在 Makefile 中有时会看到 echo 命令前添加了 “@” 符号: @echo "hello" 它与不加 @ 符号的区别就是它不会把 “hello” 输出到终端(显示器)。echo 明明就是用来输出内容的,那么 @ 是不是有点多余?这是因为有另一种需求存在,就是将 “hello” 输出到文件中(比如需要写一个脚本文件)。 @echo "hello" >> file 此时会看到文件 file 中有追加了一行 “hello”。如果不需要将 "hello " 显示在终端上的话就可以用 @ 把 echo 的输出内容屏蔽掉
上述Makefile中,变量A的值在执行时才确定,它等于test,是延时变量。如果使用“A := $@” , 这是立即变量,这时$@为空,所以A的值就是空。
对于附加操作符`+=’,右边变量如果在前面使用(:=)定义为立即变量则它也是立即变量,否则均为延时变量。
变量的导出(export): 在编译程序时,我们会不断地使用“make -C dir”切换到其他目录,执行其他目录里的 Makefile。如果想让某个变量的值在所有目录中都可见, 要把它export出来。比如“CC= $(CROSS_COMPILE)gcc”, 这个CC变量表示编译器,在整个过程 中都是一样的。 定义它之后,要使用“export CC”把它导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