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云栖精选—云原生可观测套件ACOS 构建无处不在的可观测基础设施

本文涉及的产品
Serverless 应用引擎 SAE,800核*时 1600GiB*时
性能测试 PTS,5000VUM额度
简介: 周小帆阿里云智能资深技术专家

lQLPJxbcF2cqNBvMiM0FeLCMz4ifcSGHeANpqgFLAEAA_1400_136.png

Gartner:可观测性成为数据驱动型决策最强支撑

 

近日,全球权威 IT 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 Gartner 发布《2023 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报告。报告围绕优化、扩展和开拓三大主题展开,「应用可观测性」再次成为其中热门趋势之一。

 

Gartner 杰出研究副总裁Frances Karamouzis 表示:为增加盈利,企业IT 高管在持续加快数字化转型的同时,需将目光从节约成本转向新的卓越运维方式。,可观测性以高度统筹与整合的方式将用户数字化操作所产生的可观测数据进行反馈并创造决策循环,提高组织决策有效性。如能在战略中予以规划并执行,可观测性将成为数据驱动型决策的最强支撑

 

但伴随着 IT 技术高速发展,企业在落地可观测过程中必然遭遇三大阻隘。首先,蓬勃发展的开源/商业可观测产品生态与逐渐无法满足云原生 IT 运维需求的传统企业监控体系,造成新老工具、数据与工具的割裂。 如何选择与平衡成为CTOCIO必须面对的选择题。其次,当微服务架构以及分布式架构被越来越多应用于企业业务,以日志为例的典型可观测数据,计算成本与存储成本以指数级增长。在行业形势愈发严峻的当下,可观测成本投入高昂且难以预估,应用场景往往停留在单点排查或基础监控告警上,大张旗鼓的落地可观测基础设施,回报价值未知。以上几点,这都难以说服CTOCIO们投入愈发吃紧的运维预算与人力进行可观测性建设。

 

为解决以上难题,深耕可观测领域的阿里云于今年6月推出阿里云云原生可观测套件ACOS,该产品套件由阿里云 Prometheus 服务、阿里云 Grafana 服务、链路追踪 OpenTelemetry组成,这三款开源流行度最高、生态集成最广的事实标准是云原生可观测套件ACOS核心,旨在通过开放标准打通所有阿里云可观测产品实现全链路数据标准化,并连接企业存量可观测数据资产,与阿里云应用托管平台集成。

 

全面覆盖用户体验(UEM)、应用观测(APM)、云服务观测、成本管理、应急协同效率等场景。帮助企业高效构建开放、高质量、低成本的统一可观测体系。

 

image.png

 

云原生可观测 ACOS 的独特价值

 

相较于其他可观测商业化或开源解决方案,云原生可观测套件在采集、存储、计算、告警、查询、可视化六大环节做到与开源标准的全面兼容与优化提升。同时,将阿里巴巴集团以及阿里云服务海量用户的可观测经验进行产品化输出。这包含超过 50 款阿里云主流云服务的运行指标、大盘和告警规则预置模板。从基础设施到容器,从应用到用户体验,从成本分析到运维效能分析,在接入第一天就做到全链路高质量观测。

 

自发布以来,众多行业客户借助阿里云原生可观测套件 ACOS 快速构建统一可观测体系。以友邦人寿为例,友邦人寿对应用进行容器化、微服务化改造,以适应业务与性能要求。但随着访问链路与部署复杂度提升,观测微服务和 K8s 运行,并构建全栈可观测能力成为巨大挑战。借助 ACOS,友邦人寿将可观测性覆盖研发生产全周期,将研发态与运维态指标关联与展现,从而有效度量研发效率。同时,将多容器集群及应用服务的观测进行统一,将应用性能指标、全局调用链、日志相融进行快速根因定位的同时,形成指挥决策、仪表盘展示、告警推送的多维度观测能力,大幅提升运维服务效率。

 

云原生可观测 ACOS 焕新升级

 

本次云栖大会,阿里云云原生可观测套件 ACOS 三大组件也迎来重要升级。

 

image.png

 

首先,作为容器观测事实标准的阿里云 Prometheus 监控,观测范围从专精容器延伸到全栈可观测。为了帮助更多企业构建统一观测体系,Prometheus 监控已成为阿里云 50+款云产品默认观测基础设施,并与应用实时监控服务 ARMS APM 指标、eBPF 指标、OpenTelemetry 指标联通,以及将企业的 ECS(非 K8s 集群)、K8s 集群、非阿里云集群进行 Prometheus 实例聚合,帮助企业一键开启全球与异构架构下的统一可观测中心。

 

在服务外部客户同时,阿里云 Prometheus 监控不断通过内部场景进行打磨,目前已能够支持千万核的容器观测及数十亿级别时间线的时序存算能力。对于时序监控场景的核心技术难点,如海量动态监控对象采集能力、高基数时间线发散收敛、长周期查询、突发流量下误报漏报等场景进行针对性优化,使得阿里云 Prometheus 监控真正成为无处不在,大规模生产可用的可观测基础设施。

 

在赋予企业强大观测能力的同时,Prometheus 推出全新包年包月计费形式,同等业务规模下,平均相较于自建成本降低 60%。满足不同业务规模用户的观测需求,并尽可能减轻企业的运维成本压力。

 

image.png

 

其次,作为观测界面的阿里云 Grafana 服务也将迎来 9.0 焕新升级。全新的 Prometheus Loki 查询语句生成器及强化后的搜索 Explore 功能,让用户获得更强的数据查询与分析能力,更低门槛的创建可视化大盘与告警。同时,为了应对越来越丰富的异构可观测数据源,Grafana 服务与日志服务 SLSElasticsearch 20+款可观测存储服务集成,帮助企业更简单的构建统一「运维&业务」观测界面。一键导入/导出自建实例、自动数据导出报表,一键数据备份、恢复,用户操作审计等企业特性进一步增强。

 

image.png

 

最后,为了帮助企业的云上应用开启多维度观测视角,应用实时监控服务 ARMS 也迎来巨大升级。在数据采集方面,在完整支持 Opentelemetry SDK 的同时,指标数据可完全通过与 Prometheus 标准进行存储与计算,补充业务、自定义组件埋点。在完善观测维度的同时,避免厂商锁定。并借助 TraceExplorer 实现多来源 Trace 统一查询。

 

与此同时,eBPF 技术以及 Continuous Profiling 作为目前可观测领域最为热门的细分领域,阿里云可观测团队也进行积极探索。本次大会阿里云可观测团队开放基于 eBPF 技术的轻量版应用监控预览,帮助企业快速获得无侵入、全语言的应用监控能力,并及时感知集群全局拓扑结构。

 

同时,与 Alibaba Dragonwell 团队联合推出Continuous Profiling 功能,能够以极低功耗持续分析代码级别的性能开销,覆盖传统链路、指标和日志覆盖不到的细节,实现代码级生产环境性能问题定位及全天候主动剖析,让应用观测视角更丰富,观测颗粒度更细致。

 

image.png

在不断探索更多可观测场景服务阿里巴巴集团以及海量企业用户的同时,阿里云可观测凭借其完备的产品能力与良好的生态集成能力及出色的成本优势,收获了国内外行业机构的高度认可。阿里云应用实时监控服务 ARMS 在今年获得中国信通院首批可观测产品先进级认证。同时,阿里云连续两年进入Gartner APM 与可观测魔力象限,今年更是成为唯一入选的中国厂商。

 

万物皆云的时代,可观测性让云计算更易用高效,最大程度释放业务稳定性、安全性、经济性价值。观测力已成为每个 IT 人的必备核心竞争力。不止于观测,可观测帮助企业分析、洞察并实现高质量的决策与业务创新。而阿里云将不断推动可观测技术演进与落地实践,帮助企业获得最具性价比的可观测性,真正实现高质量数字化转型与创新。

lQLPJxbcF2cqM2TM-M0CnrCgW_7LDpyh1wNpqgFKAPsA_670_248.png

相关文章
|
5天前
|
监控 Cloud Native 持续交付
构建未来:云原生技术驱动的云计算平台
【5月更文挑战第52天】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化,企业对于敏捷性、可扩展性和成本效益的需求日益增长。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采纳云原生技术来构建和优化云计算平台,以支持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文章首先概述了云原生技术的核心概念及其优势,随后详细分析了在设计云平台时应考虑的关键要素,并通过案例研究展示了云原生实践在实际中的应用效果。最后,文章提出了面向未来的云平台发展趋势和挑战。
|
2天前
|
弹性计算 监控 Cloud Native
构建多模态模型,生成主机观测指标,欢迎来战丨2024天池云原生编程挑战赛
本次比赛旨在如何通过分析 ECS 性能数据和任务信息,综合利用深度学习、序列分析等先进技术,生成特定机器的性能指标。参赛者的解决方案将为云资源管理和优化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助力云计算资源的高效稳定运行和智能化调度。
|
12天前
|
运维 Cloud Native 持续交付
云原生技术:构建现代应用的基石
【6月更文挑战第13天】本文深入探讨了云原生技术的核心概念、优势以及在现代应用开发中的关键作用。我们将分析云原生如何通过容器化、微服务架构和持续集成/持续部署(CI/CD)等原则,为开发者提供灵活性、可扩展性及高效的运维模式,从而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创新。
|
11天前
|
人工智能 Cloud Native 调度
未来云:构建智能云原生生态系统
在数字化时代,云计算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本文从构建智能云原生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云平台和云原生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未来云计算的可能演进方向。
20 0
|
12天前
|
Cloud Native 持续交付 开发者
云原生技术:构建现代应用的基石
【6月更文挑战第13天】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云原生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为现代应用的开发和部署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本文将深入探讨云原生技术的核心概念、优势以及实践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前沿技术。
|
6天前
|
运维 监控 Cloud Native
云原生时代的微服务架构演进
【6月更文挑战第19天】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云原生技术成为支撑现代应用架构的关键力量。本文将探讨微服务架构在云原生环境下的演进路径,分析其设计理念的转变,以及如何借助容器化、自动化和服务网格等技术实现高效的微服务治理。文章旨在为开发者和架构师提供实践指导,帮助他们构建更加灵活、可扩展的应用系统。
|
2天前
|
人工智能 Cloud Native Java
从云原生视角看 AI 原生应用架构的实践
本文核心观点: • 基于大模型的 AI 原生应用将越来越多,容器和微服务为代表的云原生技术将加速渗透传统业务。 • API 是 AI 原生应用的一等公民,并引入了更多流量,催生企业新的生命力和想象空间。 • AI 原生应用对网关的需求超越了传统的路由和负载均衡功能,承载了更大的 AI 工程化使命。 • AI Infra 的一致性架构至关重要,API 网关、消息队列、可观测是 AI Infra 的重要组成。
|
2天前
|
Kubernetes 监控 Cloud Native
云原生架构下的微服务治理实践
【6月更文挑战第23天】在云计算的浪潮中,云原生架构以其弹性、可扩展性和高效性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推手。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利用云原生技术实现微服务的治理与优化,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高可用性。我们将从微服务的基本概念出发,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揭示云原生环境下微服务治理的关键策略,并分享实践经验,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完整的微服务治理解决方案。
|
1天前
|
运维 负载均衡 Cloud Native
云原生架构下的微服务治理实践
【6月更文挑战第24天】在云原生的浪潮下,微服务治理成为确保系统弹性、可维护性和可观测性的关键。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微服务治理的核心要素与挑战,结合前沿技术和工具,提出一套实用的微服务治理策略,旨在帮助开发者和架构师构建更加稳定、高效且易于管理的分布式系统。
|
4天前
|
监控 Cloud Native 持续交付
云原生时代的微服务架构演进
【6月更文挑战第21天】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不断成熟,云原生概念逐渐成为IT行业的新宠。本文将聚焦于云原生环境下的微服务架构,探讨其在设计哲学、技术选型和部署策略上的演进。我们将通过分析微服务架构的核心原则及其与容器化、持续集成/持续部署(CI/CD)和DevOps实践的结合,来揭示如何构建一个高效、可靠且易于维护的分布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