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撰写帮用户提升低代码认知的文章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里提到“改变一个人的认知是很难的事情”,可我为什么还要“明知山有虎偏上虎山行”?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一贯秉持的做事理念——“做难而正确的事”;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对用户认知的改变和我们自己的角色定位之间的关系有过深入的思考,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点:
- 筛选大于改变
- 点醒多于植入
1、筛选大于改变
认知升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和人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以及过往的经历有关,不可能某一天就突然顿悟,不可能由于别人的几句话或者几篇文章就能彻底改变。我们也从来不奢求自己的文章能起到这种作用。
我们文章的发布与传播,是在释放一种信号,一种我们“有经验,理解深,能懂你,有方法”的信号,让散落于人海中懂得的你听到,帮助你确认我们就是你要找的人。
- 因为你懂得,不真正懂得的人,说不出那些只有你也栽过坑碰过壁才隐隐约约领悟出的话。
- 因为你懂得,不真正内行的人,拿不出只有经历过无数次优化迭代才会好用的模型和工具。
- 因为你懂得,不真正靠谱的人,不会多年如一日的毫无保留的坚持分享乐于分享善于分享。
这种信号的释放、接收和解读的过程,也是我们双方进行双向筛选,相互甄别的过程。
文章写给懂得人看,只有懂得的人才能透过文章懂得我们的价值。
所谓的共鸣,不过如此吧!
2、点醒多于植入
作为专业人员,我们所掌握的那些认知、方法、工具和模型,除了结合了既有的知识,很多都是从过往大量真实项目的历练中得来。哲学说“一个人包含人类的整个形式”,那些曾困扰过我的真问题,你那里多半也遇到过,我解决了困扰我的那些问题,记录并分享出来,就相当于帮世界上所有人解决了这类问题。
我们知道你也有很强的认知能力,我们的很多方法和心得,一说你很快就能懂。你也一定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真知灼见,与我们相比,区别只在于,你没那么多时间深入钻研,没经历过那么多项目,没栽过那么多的坑走过那么多的弯路。
其实你对很多基本的知识都理解,只是遇到同样的问题时,你没我们那样思考的那么深那么透那么全面。其实你也隐隐约约知道哪些是关键环节,哪几条重要的路可能要走,头脑中也会时不时的灵光乍现。我们的作用就是帮你把知道的关键环节捋顺,把面临的几条路选好,趟平趟宽,把乍现的灵光还原复现。
如果我们拿出一些工具、模型、认知等的名词,你即使没有见过,但理解了意思之后也不会感觉陌生,也能从自己过往中的经历中找到可以对应的上的启发,只是要是你自己给其起名字的话,叫法用词和我们的不太一样而已,但意思都应该会大差不差。
我们的本领,就在于我们懂得客户的心理和痛点,并懂得如何循善诱的,由浅入深的,适时适量的,切合实际的点醒客户已有的认知。不生硬,不呆板,懂融通,控节奏,而非硬性植入。
其实无论在哪里学习,学习什么,如果你感觉有大量陌生的,甚至完全不懂的概念,硬灌输给你,你就要小心了,要么你们之间不匹配,要么你多半被忽悠了,遇到了骗子。
最后的话
综合来讲,无论是“筛选大于改变”,“还是点醒多于植入”,都强调的是双方要匹配,而众多匹配中,最重要的一点又是认知匹配。否则,被服务一方很可能浪费时间和金钱,也得不到好的结果,服务提供方服务起来也很痛苦。
和其他所有领域认知类知识面临的情况一样,没有一定经验或者或认知水平差,是认识不到认知类知识价值的。也就是说,所有认知都是有门槛的,其受众注定不会太广泛。
当然,这样说的意思肯定不是理解不了我文章或者不认可我文章观点的人就是认知能力差,也可能是我的错了。
认知类的知识不像技术类的,对与错很容易验证,认知类的知识最初几乎都是一家之言,包括那些我们熟知的哲学经典,都只是最先提出它的人的一种思考。对与不对,能不能指导实践,都需要后续不断的讨论、修订和补充。
所以待我更多文章发布出来后,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如果我的文章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大家更多的讨论,无论批评或赞扬,都是在帮助我成长,在我看来都值得了。
期待与更多认知匹配的人交流!
注释:为了便于写作和阅读,我文章里的低代码一般是行业里常说的低代码和零代码的统称,因为在我看来,很多认知方面的知识二者可以通用。当然,在需要特别区别对待的时候,我会单独做说明,后续也会在“低代码平台如何选型”的章节对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做深入详细的论述。
声明:牛中伟名下所有文章均为牛中伟原创,任何机构和个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简介:
- 牛中伟,微信:nzw888999
- 低代码行业表达者
- 利用低代码平台实施项目超300个
- 主流低代码平台六年生态合作伙伴
- 公开发布低代码技术类、认知类文章60余篇。
- 对如何在企业顺利推进低代码数字化管理系统落地有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