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导入与导出 | 学习笔记(二)

本文涉及的产品
云原生数据库 PolarDB 分布式版,标准版 2核8GB
RDS MySQL Serverless 基础系列,0.5-2RCU 50GB
云数据库 RDS MySQL,集群系列 2核4GB
推荐场景:
搭建个人博客
简介: 快速学习数据导入与导出

开发者学堂课程【PolarDB-X 开源人才初级认证培训课程数据导入与导出学习笔记(二),与课程紧密连接,让用户快速学习知识。

课程地址https://developer.aliyun.com/learning/course/1075/detail/15547


数据导入与导出


内容介绍:

一、PolarDB-X CDC

二、Global Binlog

三、Replica

四、Future Plan


二、Global Binlog

Demo

通过DEMO来看一下TraceId是如何工作的image.png

左上角PolarDB-X控制台,右上角是一个DN,左下角又是一个DN。按照惯例,先看一下库,创建一个数据库,数据库名字为TraceId。再创建一张表,表的名字叫T1,按照有两个字段A和B,按照哈希的方式,以A作为拆分键来创建一张表image.png

表已经创建好。看一下表的拓扑,show topology from是PolarDB-X私有的语法,名字为T1的表,它有16个分区,分别分布到了16个物理库,group就是一个分区名字,每一个group会对应一个物理的M有SQL库,即DN里边一个物理库表,因为没有分表,所以在每一个物理库上边就有一个物理表,看完拓扑之后,image.png

DN里边正好是有八个库,135奇数的对应group奇数的1 3 5 7 11 15几个库image.png

另外一个DN里边是也是有八个库是偶数,还有一个single。接下来准备了十条数据,往表里边插十条数据image.png

数据已经插入,看一下数据,十条数据image.png

其中a是拆分键,通过执行计划来看一下,因为选中了两条跨DN的数据,就是两条分布到不同的DN的数据,可以看a=1的数据看一下它的执行计划,它是分布在个0001物理库分区下边,2这条数据它是分布在002分区下边,两个数据一个是在001一个是在002,查看对应的DN是否一样,DN TraceId 001库下边有a=1的数据,DN2有a=2的数据image.png

进行拆分键变更的操作,预先看一下各个DN的Binlog,因为操作完之后还要看它里边的内容。image.png

执行拆分键的变更,把a=1的数据变成2,停一下,当a=1的数据变成2之后,数据会从DN1漂移到DN2,即数据在第一个库里边去查是没有的,在第二个库会有两条=2的数据,验证,可以看到DN1里边已经没有数据,DN2里边多了一条a=2的数据,符合预期。image.png

接下来要看DN1 Binlog里面的内容,看一下拆分键变更一条SQL,因为这边只执行一条SQL,看一下它在DN里面的Binlog是什么样的,等待一下,因为里面有心跳,往上翻一下image.png

可以看到有一个delete,因为数据要漂移,要从DN里边把数据删掉,从DN的Binlog里面看到,底下有一个delete的操作,内部Rows_query,常规的单机MySQL记录事务的查询日志,它在数据复制时没有太多的影响,通过Rows_query事件,把traceId已经记录,traceId有一个编号为2,记一下2的内容,delete操作的traceId序号是2,是一个 write row对应的是insert row,它的traceId是3image.png

上面是2,是符合预期的,因为delete要在前面,insert在后面,在CDC内部程序处理的时候,会按照个2和3进行一个排序,在事务里保证这样的一个顺序image.png

最后在Global Binlog可以看到是一个单机事务,里边记录的traceId 2 3是取自DN的两个Binlog里边的,做了一个排序,和原生的MySQL不一样的是一个update操作,在Global Binlog里边并不是一个update event,因为这是分布式的场景下规避不了的问题,所以会在一个事务里面把它拆分成delete和insert。

5.Online DDL&Event Reformat

对于分布式数据库,DDL变更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操作,因为它有非常多的节点,从控制台提交完一个DDL之后,后台内核内部在执行用户提交的DDL时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它有非常多的节点,在每个节点之间在执行是异步的操作,分布式场景没有办法做到原子性,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对于Global Binlog CDC也更复杂,在DDL变更过程中,整个PolarDB-X所有的DDL都是一个online的DDL,online的意思是在执行DDL变更过程中,同时不能阻塞DML的操作,在各个方面上做变更时,DML的流量还在持续不断的进行操作,就会生成多版本的数据。image.png

比如上图提交了一个DDL SQL,分片是在TSS 100的时间点完成的,第二个分片是在TSO 200,第三个是300 ,在不同的时间点完成了对应分片上的DDL变更,如果在整个100到300过程中,DML的流量还在持续不断的进入,在不同的分片上就会有不同的数据,比如在TSO 100这个时刻,分片1版本的数据是V2,比如操作是一个加列,V2的数据已经有新列的数据,但同样在分片2上,它没有执行加列操作,它里面的数据就是V1版本,在CDC汇总完所有DN数据之后,再往下游输出时,如果不做处理,它会产生一个形态,在100和300之间会同时穿插着V1和V2两个版本的数据,就会有问题,单机MySQL,如果下回挂的是单机MySQL,单机MySQL的schema是一个强校验的,schema还没有发生变更,收到了多列的数据,整个同步链路就报错,所以就要解这样的一个问题image.png

有一个not online的方案,比如阻塞DML,让它规避在变更过程中有流量进来,肯定是可以实现的,但是这种方案是不可取的,因为站在现在角度阻塞DML执行是不现实的。选择了一个整形的方案,整形的方案的原理,有熟悉Flink会比较熟悉这个原理,会维护一个schema版本快照的历史,在CDC的内部对逻辑表维护一套快照,对每一个DN上所有的物理表也维护一份快照,维护两份快照,在消费各个DN的Binlog时,拿到了一个DN的数据,会去找当前在个时间线上逻辑schema的形态是什么样的,对应的物理Binlog的schema又是什么样的,二者之间的schema如果是一致的,可以放心的去对下游输出,如果之间的schema是不一样的,就要依照逻辑schema为依据来进行一个数据的整形。

DDL版本:一个时刻的Schema结构(包含表结构等)称为一个版本,DDL前的版本称为Vx,DDL操作后的版本称为Vy。

Vy兼容Vx的DDL类型︰

加列,新增列,如果插入老版本的数据,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有问题的

列的长度变长,例如varchar(128)->varchar(1024)增加列的精度,例如double(10)->double(20)Vx兼容Vy的DDL类型

删除列

列的长度变短,例如varchar(1024)->varchar(128)删表

Vx兼容Vy的场景指的是变更后和变更前是不兼容的,比如删除列场景。image.png

上图以常见的加列的场景来看,加列的场景就是用户提交了一个逻辑的DDL,加列的一个逻辑DDL,按照分布式的特性,它会在各个分片上分别在不同的时间点执行,执行完之后,内部设计了一个逻辑DDL打标的操作,等所有的DDL执行完之后,会做一个打标,打标它本质上就是一个分值事务,打标的目的是为了让事务产生TSO,会依据于个逻辑达标更新CDC里边的逻辑,schema的结构。

整形是无法规避在同一个时刻会出现双版本的数据,但是可以去对数据进行整形,比如在个某一时刻既收到了V1版本的数据,也收到了V2版本的数据,比如在提交加列操作DDL之前,表结构有ABC三列,CDC里边维护的逻辑表的原数据知道有三列,提交了加一个列,加一个D,加D列之后,在物理DDL加变更时,它是一个什么形态,比如执行完DDL的变更,它的版本就从V1变成了V2版本,在个物理DDL执行完之后,后边在收到的分片上面的物理Binlog里边已经有了D的一个列,并且物理DDL,它是一个auto table at column,CDC下边收到物理DDL变更之后,会把物理schema做一个实时更新,物理DDL同步给CDC之后,CDC逻辑schema有ABC,对应这个分辨的物理schema已经变成ABCD。

接下来会收到包含ABCD数据的event,会触发整形,因为整形的操作会完全以逻辑schema为基准,记录的逻辑schema还是ABC,会收到加列操作之后,会把里面D的操作以逻辑schema为基准,把D操作就会给它干掉,从而来保证在双版本数据期间,数据通过整形能始终一致的保证它是和逻辑schema保持一致,在CN内核内部会做完打标之后,CDC下游就会收到打标操作,打标操作会包含新增的D列,逻辑schema就变成了ABCD,各个分配的物理schema也是ABCD,逻辑的schema和物理schema是一致的,就不会再受到后面的数据也都是备案,不会触发数据整形的操作,从而保证在进行各种复杂的DDL变更的过程中,Global Binlog里边通过整形操作来保证,DML event里面的数据和schema是始终保持一致的,来实现下游消费时,能规避掉内部的各种细节,下游消费是完全无感知的,这个特性里边的一些处理还是比较复杂的,和分控分表的场景相比较,带来了非常大的收益。有过分控分表使用经验的同学应该知道,做DDL变更时是一个非常头疼的事情,各种运维操作会非常的繁琐,有的时候还要做上下游的各种数据的验证,是一个非常耗时耗力的形态。但如果用PolarDB-X对于DDL变更非常简单。image.png

上图是DDL变更总体的操作流程块。

DEMO把上边的讲述通过具体的演示来呈现,还是四个窗口image.png

左上角是一个CN,右上角是PolarDB-X元数据库,左下角是另外一个DN,先看一个库CDC,首尾有下划线image.png

这个是CDC在PolarDB-X内部的内置的系统库,只有高权限的账户才可以看到,里边有三张系统表,一个是_cdc_ddl_record_,一个是heartbeat,一个是instruction,重点看_cdc_ddl_record,和CDC DDL达标相关的一个系统表,和DDL相关的也有两张表。一个是logical_meta_history,一个是phy_ddl_history,logical对应逻辑schema历史快照的信息表,phy是每一个分片上物理schema的快照历史表,现在有三张表,右边是在PolarDB-X里边的系统表,左边是在PolarDB-X元数据库数据库下边有两张表,一共是三张表image.png

保证DDL变更中的整形操作,建立一个数据库,DDL test,创建一张表,表已经创建好image.png

查看cdc_ddl record系统表里面的内容image.png

已经有了一条记录叫create database DDL,是因为刚刚创建了一个DDL的库,后,每一个DDL操作都会有一个打标数据的,里面有一条数据,meta info是保存了库的所有信息,这个是建表,建了一张表,建表在打标,直观的来感受一下,表比较多错误比较多,因为物理表比较多,分期分的多。再看一下两张表里面的内容是什么样的image.png

看到右边也有一条记录create table database,内容其实和打标的数据是非常类似的,里边limit一下image.png

因为物理表非常多,分片非常多,上图是物理表的建表SQL,会维护到物理的DDL history表里面,上面DN1,有一个表。image.png

上面DN2,DN就是一个节点,DN2有对应的建表操作,里面记录

TSO,打标是借用了一下分布式事务的东西,通过打标事务会取到TSO,因为TSO是一个逻辑时钟,逻辑时钟可以以它为基准在时间线上进行逻辑schema和物理schema的对比,做一些操作,T1表里边目前没有数据,给它不断的插入数据,脚本是启动了一个程序,程序会源源不断的往T1表里面插数据,目的是为了构造流量,DDL能力是online的,整形操作也是online,构造流量的目的是来触发一个整形的场景。image.png

里边在已经插入了一部分数据,目前正在源源不断的往里面进行各种各样的插入操作,接下来要做一个add column c的DDL变更,已经变更完成image.png

刚才时间是4.95秒,真正的生产环境不会慢,因为这个是一个测试实例,并且刚才建的逻辑表分区非常多,所以看起来比较慢一些,已经把流量停掉了,因为DDL变更已经操作完,在变更的过程中是有DML流量的,找了一个DN,左下角正在演示是一个DN的节点image.png

去MySQL的Binlog里边看一下,右上角是刚才执行的SQL语句add column c,在打标之后,里边的TSO的情况,去拿到它的TSO,是一个虚拟TSO,从虚拟的TSO里边,要截取到高19位,因为是原始的TSO,基于原始的TSO去物理Binlog查看,因为物理Binlog里面会通过gcn event保存TSO,通过MySQL Binlog工具来解析MYSQL的Binlog,把它输出到一个3.log里边,通过TSO达标,看到有样的操作,有对应的个event、TSO和对应的打标,在逻辑地点打标之前,物理的表里面的数据,因为加了一个新的列式C列,可以看到C的默认值是0,在打标之前,各个物理DDL执行完之后,所有的物理分片就已经有C列,同时还有流量进入,在打标的之前,会有一些物理表里边已经有C列的数据,就是有C一列的数据了image.png

找到一条数据,数据已经有C内容,它的内容是零。记录uuid,基于uuid做校验,登到CDC的节点,看一下Global Binlog里面的内容,输出1.1log,通过uuid Global Binlog里面查看,搜索一下已经找到数据image.png

这条数据只有123,但是在这边是1234,刚才整形的操作已经生效,保证了schema和实际的数据之间的一致性。

6.Performance

image.pngCDC性能的情况,有一个指标event per second,Event是很多DEMO里边Binlog中的event,是每秒的event的写入的情况

CNDNCDC的配置,如上图展示,EPS在高点可以达到50万的水平,并且EPS不包含begin和个commit的,50万对于大部分场景,50万对应的流量是130兆,基本上可以支撑中型的一些互联网公司,延迟的情况就是在800毫秒到四秒之间的水平,中间会有一些抖动。

内容的目的是为了体现一下整个Global Binlog是经过了一系列的各种设计,一系列复杂的操作,给用户达到了非常透明的分布式的市场体验。整形过程中不会导致变更率的数据丢失,因为整形是以逻辑schema为基准做的整形,整形的些数据,都是,间数据都是没有用的,因为整形数据都是在DDL变更过程中产生的,打标完成之后才会返回给客户DDL是成功的,用户插入的才是正常的数据。因为在整形过程中,逻辑的表还没有生效,用户插入的字段就会报错,所以整形的数据不会导致变更,会保证数据一致

相关实践学习
快速体验PolarDB开源数据库
本实验环境已内置PostgreSQL数据库以及PolarDB开源数据库:PolarDB PostgreSQL版和PolarDB分布式版,支持一键拉起使用,方便各位开发者学习使用。
相关文章
|
SQL 算法 关系型数据库
|
SQL Oracle Cloud Native
|
SQL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
【笔记】用户指南—数据导入和导出—使用mysqldump导入导出数据
本文介绍了通过mysqldump工具将PolarDB-X数据导入导出的几种常见场景和详细操作步骤。 PolarDB-X支持MySQL官方数据导出工具mysqldump。mysqldump命令的详细说明请参见MySQL 官方文档。
249 0
|
canal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
【笔记】用户指南—数据导入和导出—使用DTS导入和导出数据
PolarDB-X提供丰富的数据导入和导出方式,以保持与其他数据系统的互通。本文主要介绍通过DTS导入导出数据的方式。
193 0
|
SQL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
【笔记】用户指南—数据导入和导出—使用程序进行数据导入
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编写代码的方式,将导入数据到PolarDB-X中。
151 0
|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 Java
用户指南—数据导入和导出—使用程序进行数据导入
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编写代码的方式,将导入数据到PolarDB-X中。
135 0
|
SQL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
用户指南—数据导入和导出—使用mysqldump导入导出数据
本文介绍了通过mysqldump工具将PolarDB-X数据导入导出的几种常见场景和详细操作步骤。 PolarDB-X支持MySQL官方数据导出工具mysqldump。mysqldump命令的详细说明请参见MySQL 官方文档。
149 0
|
canal 关系型数据库 MySQL
用户指南—数据导入和导出—使用DTS导入和导出数据
用户指南—数据导入和导出—使用DTS导入和导出数据
264 0
|
弹性计算 数据库
对于ECS的使用体验
主要内容是对云服务的体验和未来的展望
|
2天前
|
弹性计算 人工智能 安全
对话 | ECS如何构筑企业上云的第一道安全防线
随着中小企业加速上云,数据泄露、网络攻击等安全威胁日益严重。阿里云推出深度访谈栏目,汇聚产品技术专家,探讨云上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首期节目聚焦ECS安全性,提出三道防线: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和身份认证与权限管理,确保用户在云端的数据主权和业务稳定。此外,阿里云还推出了“ECS 99套餐”,以高性价比提供全面的安全保障,帮助中小企业安全上云。
对话 | ECS如何构筑企业上云的第一道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