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10年,我国粮食产能稳步上升。作为世界农业大国,中国实现了连续7年产能在1.3万亿斤以上。要知道,国际公认的人均粮食安全线是400公斤/人,而中国的人均粮食产能已经达到了483.5公斤/人,平均每人高出了标准83.5公斤,饿不着肚子了。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农业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截止到目前,我国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也提升到了72%。其中,水稻作为我国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其机械化率达到了85%。
央视网也表示,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了,且都在自己的手中,再也不用因为温饱问题而担忧了。正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也是中国发展的底气所在。
在过去这些年里,科技企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机械化率的稳步提升也离不开科技企业的支持。在农业减碳方面,阿里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水稻也能碳减排!
要知道,全中国有14亿人,超过65%的人口的主要粮食来源都是水稻,也就是说,有超过9亿人都离不开水稻,每年水稻的种植量相当大。虽然植物会进行光合作用,但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依然会产生温室气体,比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如果能够实现水稻的碳减排,距离实现“双碳”目标就更近了一步。阿里云联合中国水稻研究所推出了——低碳稻作技术,这项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水稻碳排。
据阿里云透露,在阿里云的核心技术优势,在建立低碳稻田数字平台的基础上,然后联动三大智能操控系统,就能实现大幅度的减碳,而这三大智能操控系统分别是无人农机、精准灌排以及绿色防控。中国水稻研究所的专家进行了估算,和传统稻田相比,甲烷排放量能够减少至少30%,灌溉用水能够减少30%-50%。
阿里云低碳稻作技术的背后主要依靠了三大技术突破,才能够全方位地进行“控”碳,分别是数字测碳、装备控碳以及立体减碳。阿里云利用植株全生长周期模型进行全方位测碳。再利用无人机光谱分析以及基地可视化大数据平台,对稻田进行差异化精准施肥,从而严格控制碳使用
最后,就是利用水位动态监测以及北斗自动巡航和区域小气候环境预警,来对稻田选择最节能的灌溉模式,从而达到最大程度的减碳。
如果可以普及推广的话,未来进一步推动农业减碳的发展,未来可期,这就是科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