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并发系统当中,分库分表是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之一,同时也是BAT等大厂面试时,经常考的热门考题。
你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做分库分表吗?
这个问题要从两条线说起:垂直方向 和 水平方向;
1 垂直方向
垂直方向主要针对的是业务,下面聊聊业务的发展跟分库分表有什么关系。
1.1 单库
在系统初期,业务功能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系统模块较少。
为了快速满足迭代需求,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依赖。更重要的是减少系统的复杂度,保证开发速度,我们通常会使用单库来保存数据。
系统初期的数据库架构如下
此时,使用的数据库方案是:一个数据库包含多张业务表。用户读数据请求和写数据请求,都是操作的同一个数据库。
1.2 分表
系统上线之后,随着业务的发展,不断的添加新功能。导致单表中的字段越来越多,开始变得有点不太好维护了。
一个用户表就包含了几十甚至上百个字段,管理起来有点混乱。
这时候该怎么办呢?
答:分表。
将用户表拆分为:用户基本信息表 和 用户扩展表
用户基本信息表中存的是用户最主要的信息,比如:用户名、密码、别名、手机号、邮箱、年龄、性别等核心数据。
这些信息跟用户息息相关,查询的频次非常高。
而用户扩展表中存的是用户的扩展信息,比如:所属单位、户口所在地、所在城市等等,非核心数据。
这些信息只有在特定的业务场景才需要查询,而绝大数业务场景是不需要的。
所以通过分表把核心数据和非核心数据分开,让表的结构更清晰,职责更单一,更便于维护。
除了按实际业务分表之外,我们还有一个常用的分表原则是:把调用频次高的放在一张表,调用频次低的放在另一张表
有个非常经典的例子就是:订单表和订单详情表
1.3 分库
不知不觉,系统已经上线了一年多的时间了。经历了N个迭代的需求开发,功能已经非常完善。
系统功能完善,意味着系统各种关联关系,错综复杂。
此时,如果不赶快梳理业务逻辑,后面会带来很多隐藏问题,会把自己坑死。
这就需要按业务功能,划分不同领域了。把相同领域的表放到同一个数据库,不同领域的表,放在另外的数据库
具体拆分过程如下
将用户、产品、物流、订单相关的表,从原来一个数据库中,拆分成单独的用户库、产品库、物流库和订单库,一共四个数据库。
在这里为了看起来更直观,每个库我只画了一张表,实际场景可能有多张表。
这样按领域拆分之后,每个领域只用关注自己相关的表,职责更单一了,一下子变得更好维护了
1.4 分库分表
有时候按业务,只分库,或者只分表是不够的。比如:有些财务系统,需要按月份和年份汇总,所有用户的资金。
这就需要做:分库分表了。
每年都有个单独的数据库,每个数据库中,都有12张表,每张表存储一个月的用户资金数据
这样分库分表之后,就能非常高效的查询出某个用户每个月,或者每年的资金了。
此外,还有些比较特殊的需求,比如需要按照地域分库,比如:华中、华北、华南等区,每个区都有一个单独的数据库。
甚至有些游戏平台,按接入的游戏厂商来做分库分表。
2 水平方向
水分方向主要针对的是数据,下面聊聊数据跟分库分表又有什么关系。
2.1 单库
在系统初期,由于用户非常少,所以系统并发量很小。并且存在表中的数据量也非常少。
这时的数据库架构如下
此时,使用的数据库方案同样是:一个master数据库包含多张业务表。
用户读数据请求和写数据请求,都是操作的同一个数据库,该方案比较适合于并发量很低的业务场景;
2.2 主从读写分离
系统上线一段时间后,用户数量增加了。
此时,你会发现用户的请求当中,读数据的请求占据了大部分,真正写数据的请求占比很少。
众所周知,数据库连接是有限的,它是非常宝贵的资源。而每次数据库的读或写请求,都需要占用至少一个数据库连接。
如果写数据请求需要的数据库连接,被读数据请求占用完了,不就写不了数据了?
这样问题就严重了。
为了解决该问题,我们需要把读库和写库分开
于是,就出现了主从读写分离架构
考虑刚开始用户量还没那么大,选择的是一主一从的架构,也就是常说的一个master一个slave
所有的写数据请求,都指向主库。一旦主库写完数据之后,立马异步同步给从库。这样所有的读数据请求,就能及时从从库中获取到数据了(除非网络有延迟)。
读写分离方案可以解决上面提到的单节点问题,相对于单库的方案,能够更好的保证系统的稳定性。
因为如果主库挂了,可以升级从库为主库,将所有读写请求都指向新主库,系统又能正常运行了。
读写分离方案其实也是分库的一种,它相对于为数据做了备份,它已经成为了系统初期的首先方案。
但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如果用户量确实有些大,如果master挂了,升级slave为master,将所有读写请求都指向新master。
但此时,如果这个新master根本扛不住所有的读写请求,该怎么办?
这就需要一主多从的架构了
上图中我列的是一主两从,如果master挂了,可以选择从库1或从库2中的一个,升级为新master。假如我们在这里升级从库1为新master,则原来的从库2就变成了新master的的slave了
调整之后的架构图如下
这样就能解决上面的问题了
除此之外,如果查询请求量再增大,我们还可以将架构升级为一主三从、一主四从...一主N从等
2.3 分库
上面的读写分离方案确实可以解决读请求大于写请求时,导致master节点扛不住的问题。但如果某个领域,比如:用户库。如果注册用户的请求量非常大,即写请求本身的请求量就很大,一个master库根本无法承受住这么大的压力。
这时该怎么办呢?
答:建立多个用户库
用户库的拆分过程如下
在这里我将用户库拆分成了三个库(真实场景不一定是这样的),每个库的表结构是一模一样的,只有存储的数据不一样
2.4 分表
用户请求量上来了,带来的势必是数据量的成本上升。即使做了分库,但有可能单个库,比如:用户库,出现了5000万的数据。
根据经验值,单表的数据量应该尽量控制在1000万以内,性能是最佳的。如果有几千万级的数据量,用单表来存,性能会变得很差。
如果数据量太大了,需要建立的索引也会很大,从小到大检索一次数据,会非常耗时,而且非常消耗cpu资源
这时该怎么办呢?
答:分表,这样可以控制每张表的数据量,和索引大小
表拆分过程如下
我在这里将用户库中的用户表,拆分成了四张表(真实场景不一定是这样的),每张表的表结构是一模一样的,只是存储的数据不一样
如果以后用户数据量越来越大,只需再多分几张用户表即可
2.5 分库分表
当系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用户并发量大,而且需要存储的数据量也很多。这时该怎么办呢?
答:需要做分库分表
如下
图中将用户库拆分成了三个库,每个库都包含了四张用户表。
如果有用户请求过来的时候,先根据用户id路由到其中一个用户库,然后再定位到某张表。
路由的算法挺多的:
- 根据id取模,比如:id=7,有4张表,则7%4=3,模为3,路由到用户表3
- 给id指定一个区间范围,比如:id的值是0-10万,则数据存在用户表0,id的值是10-20万,则数据存在用户表1
- 一致性hash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