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书摘来自异步社区《OSPF网络设计解决方案(第2版)》一书中的第1章,第1.1节,作者 【美】Thomas M. Thomas II, CCIE #9360,更多章节内容可以访问云栖社区“异步社区”公众号查看
1.1 网络基础
OSPF网络设计解决方案(第2版)
在摩尔定律的指导下,物理硬件的性能不断提升,同时越来越多的高级特性开始被设备所支持。对于某些从事网络相关工作的人员,他们的职责便是参照一种理论框架,将网络设备正确地部署到网络中,从而保证所需特性得以正常运行。这里所说的框架,便是非常著名的OSI参考模型。
OSI的全称为开放式系统互连(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其中开放式系统是指模型结构的相关技术规范并非私有,而是公共开放的。任何人都能够参照OSI结构,开发用于通信的软硬件设备。如果编写一段程序代码用于访问路由器的信息,在某种程度上,都需要遵循OSI参考模型。
1.1.1 为何需要OSI参考模型
在OSI参考模型出现以前,由于应用软件的数量以及硬件性能的快速增长,软硬件设备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场景。为了支持设备之间的相互操作,大量厂商为自有产品开发了专有的网络通信模型。换句话说,在OSI参考模型出现以前,不同厂商所生产的设备之间是无法协同工作的,因为各厂商设备的通信原理、框架、过程及不同设备之间的互操作性不能达成一致。从网络的增长速度和设计需求上不难推断,这种不一致的互操作性势必会给网络工程师及设计者带来大量的难题,因为他们必须保证使用不同标准的系统都能够被很好地控制。正是这种可预见的困扰,才促使国际标准化组织(IOS)着手开发OSI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最初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被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晚期及20世纪90年代初期逐步趋于成熟。当前,OSI模型已经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通信参考模型。
1.1.2 OSI层面特点
图1-2描绘了路由协议是如何跨越整个OSI层面的。不仅如此,该图几乎显示了所有的相关协议在OSI参考模型上的贯穿情况。图1-2很好地展示了参考模型中7个层面是如何进行组织的。如需查阅OSI参考模型内协议相关的详细内容,你可以在Internet检索这些主题。
表1-1所概括的内容,能够帮助读者有效地记忆并掌握OSI 7层,无论是按照从层1往上,或是从层7往下的顺序。
